○邱俊霖
唐朝詩人白居易愛吃春筍,至于怎么吃,他頗有心得:將筍放到蒸米的鍋中與米飯一起蒸熟,讓春筍的清香與米飯融為一體。吃過筍后,白居易還勸朋友:“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边@么好的人間美味,吃的時候別猶豫,晚了可就吃不上了啊。
為了能夠時常吃上鮮筍,古人想盡辦法。宋代僧人贊寧專門編著了一部《筍譜》,里面記載了一個“生藏法”:即用大陶缸將新筍扣住,并以濕泥封住缸沿縫隙,通過隔絕日光與暖風,可以延緩筍頭的生長期。等到鮮筍生長時節(jié)過了,人們依然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鮮筍。
想來明代的吳承恩也一定是喜歡吃筍的,因為在《西游記》里,便出現(xiàn)了很多次筍的身影。古人和現(xiàn)代人一樣,也喜歡吃泡辣筍。在辣椒還沒有傳入我國的時候,古人便用姜泡辣筍。唐僧師徒取經(jīng)歸來,在唐太宗辦的宴會上,就有一道“姜辣筍”。此外,筍因為味道鮮美,還是熬湯的好食材,比如,《紅樓夢》中便提到過“酸筍雞皮湯”和“火腿鮮筍湯”。
紹興破塘的筍也很有名。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在紹興城南曾有一座“天鏡園”,園內(nèi)湖泊與外界水路相通,每年春天,挖掘破塘筍的船只都要從這里借道經(jīng)過。張岱任采筍人來往自由,于是,每次滿載而歸的采筍人都投桃報李,總會選一只最好的大筍送給張岱。采筍人贈筍的方式頗為新奇:經(jīng)過天鏡園時并不多作停留,而是把大筍向水面一扔,高喊一聲“撈筍”后即劃槳輕馳。園丁聽到招呼聲,便劃小船而出,此時采筍人多半不見了蹤影,園丁只得將漂在湖面的大筍撈回。
張岱形容破塘筍形如象牙,如雪般白,像花藕般嫩,像蔗糖般甜。他認為好的筍子,只需要使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直接煮熟就好吃到“無以言表”。不過,每次吃筍的時候,張岱還是心中有愧:自己并沒有付出什么勞動,卻吃到了如此鮮美的春筍,實在是慚愧。
和張岱不同,清代知名“吃貨”袁枚吃筍的講究可不少。袁枚大概不太喜歡吃白煮筍,他覺得筍既可以搭配葷菜,也可以搭配素菜。他還提出了注意事項:“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不然,筍的鮮味就被破壞了。筍可以當作配料,比如制作雞丁或者段鱔的時候,可以加入筍丁或鮮筍。單獨吃筍,花樣也多,袁枚便提到過一種“人參筍”,即將細筍制作如人參形,再加上蜜水的吃法。這種吃法在當時的揚州頗為流行。
當然了,也有一些人本就是不愛吃筍的,比如杜甫是一位資深愛竹人士,他還寫過一首《詠春筍》:“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贝汗S生滿竹林,柴門和小路都被擋住了。即便如此,對那些踏著新筍來看竹林的人,杜甫也不歡迎他們。想必如此愛護春筍的杜甫,一定是不愿意吃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