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世無良貓
[清]樂鈞
請你像我這樣讀: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饜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捕鼠,甚者/與鼠嬉,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復(fù)/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字詞解釋看這里:
某:某個人。
惡:厭惡。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
饜:滿足。
以:用。
腥膏:腥葷肥膩的食物。
氈罽(jì):氈子和毯子。
率:大都。
故:緣故。
益:更加。
暴:兇暴。橫行不法。
遂:于是;就。
蓄:養(yǎng)。
以為:認(rèn)為。
邪(yé):古同“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用通俗的語言講故事:
有個人憎恨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討得一只好貓。用魚肉喂養(yǎng),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已經(jīng)吃得飽飽的,并且過得安安穩(wěn)穩(wěn),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戲,老鼠因此更加兇暴。這人十分生氣,于是再也不在家里養(yǎng)貓了,認(rèn)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貓。是沒有好貓嗎?是因為不會養(yǎng)貓。
這篇古文小故事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間文學(xué)家樂(lè)鈞,著有筆記小說《耳食錄》,記錄了眾多人世間的奇聞趣事、神仙鬼怪的秘跡幽蹤,并摻以街談巷語,文學(xué)地位僅次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世無良貓》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環(huán)境過于安逸,就會懶散,不思進取。這也說明過分的愛是不可取的。
“愛”與“溺愛”
冬冬: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偉大無私的,他們只管付出,不求回報。但有些家長對孩子關(guān)心過度,“愛”就變成了“溺愛”。就像有的同學(xué)已經(jīng)五六年級了,還不會洗自己的襪子。
靈靈:我假日里喜歡和小伙伴們出去玩,可是奶奶總怕我的身邊沒有大人陪伴有危險,哪兒都不讓我去。我獨自一人悶在家里,郁悶又無聊。我覺得這也算是“溺愛”吧。
親愛的同學(xué)們,你覺得長輩們的哪些行為是“愛”,哪些行為是“溺愛”呢?有空的時候,可以和長輩們談?wù)勥@個話題哦!
觸龍說趙太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出自《戰(zhàn)國策》的《觸龍說趙太后》。意思是:父母愛孩子,會為孩子的長遠(yuǎn)考慮。
公元前265 年,趙國政權(quán)更替,趙太后攝政。秦國趁機大舉攻趙。趙國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zhì),才肯派出援兵。趙太后不肯答應(yīng)。
左師觸龍用激將法勸諫,說趙太后更加疼愛出嫁的女兒,對長安君一點兒也不關(guān)愛。如果真的疼愛他,就應(yīng)該為他的長遠(yuǎn)考慮,讓他出使齊國做人質(zhì),為趙國迎來援兵,這是為趙國立功,有助于未來的他能在趙國穩(wěn)穩(wěn)地立足。
趙太后覺得觸龍說得有理,派長安君出使齊國,齊國的援軍也幫趙國解脫了困境。由此可見,趙太后并不是一味溺愛孩子,而是做到了“為之計深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