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wèi)娜
(萊西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 青島 266600)
前庭性眩暈是由前庭器官病變所引起的,會使患者出現(xiàn)眩暈、眼球震顫、耳鳴等癥狀,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障礙。目前,臨床治療前庭性眩暈主要使用手法復位,具有治療便捷、安全的優(yōu)勢,且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在復位后仍有行走不穩(wěn)感、漂浮感,且有復發(fā)風險,治療存在局限性[1]。倍他司汀屬于擴張血管藥物的一種,其在改善心腦血管血液循環(huán)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耳蝸、前庭血液循環(huán),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各種眩暈性病癥中[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療前庭性眩暈對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21 年2 月至2022 年8 月萊西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前庭性眩暈患者(114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57 例)年齡35~60歲,平均(43.59±4.58)歲;男性30 例,女性27 例;合并慢性腎臟病15 例,高血壓14 例,糖尿病17 例,高血脂11 例。觀察組患者(57 例)年齡36~61 歲,平均(43.67±4.44)歲;男性29 例,女性28 例;合并慢性腎臟病16 例,高血壓13 例,糖尿病18 例,高血脂10 例。比較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前庭功能檢查與眩暈疾病概論》[3]中前庭性眩暈診斷標準;②符合常規(guī)手法復位指征;③存在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眩暈癥狀;④對所使用藥物無過敏性反應。排除標準:①頸椎嚴重骨折及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②其他導致神經或前庭功能異常疾?。虎酆喜⑶巴テ髻|性損傷。萊西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實施,所有前庭性眩暈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Epley 手法復位治療,患者取坐姿,位于檢查床上,頭向患側轉45°并背對醫(yī)生,醫(yī)師快速地扶著患者頭部向后仰,約與水平面呈30°,保持仰臥垂頭位1 min。隨后患者頭部向健側快速轉動90°,仍保持1 min 仰臥垂頭位。然后患者頭及身體向健側轉動,角度為90°,保持約1 min 頭與身體呈45°的側臥位。最后醫(yī)師協(xié)助患者保持側臥位進行站立后,并保持約1 min 角度為20°~30°低頭。3 次/周,共治療2 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口服鹽酸倍他司汀片(黑龍江億達鴻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83,規(guī)格:4 mg/片)治療,劑量為12 mg/次,3 次/d,連續(xù)用藥2 周。兩組患者均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前庭癥狀指數(shù)[4]、視覺模擬量表[5]眩暈評分、計時平衡試驗[6]。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使用前庭癥狀指數(shù)評估兩組患者前庭癥狀,共6 個癥狀,總分0~60 分,分數(shù)越高眩暈障礙程度越嚴重;使用視覺模擬量表對兩組患者眩暈癥狀進行評估,總分0~10 分,分值越高患者主觀眩暈感受越強烈;計時平衡試驗是記錄患者處于閉眼和睜眼狀態(tài)時單足直立維持平衡不跌倒的時間,維持時間越長恢復程度越好。②血液循環(huán)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作抗凝處理后,使用全自動血流變檢測儀(重慶賽航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型號:SH-210A)檢測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使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南京科進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EXP-9D)檢測兩組患者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③血清γ 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神經生長因子水平。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使用迷你平板電泳槽(日本ATTO,型號:AE-6530)檢測γ 球蛋白,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神經特異性蛋白、神經生長因子水平(采血步驟同②,以3 000 r/min 的轉速離心15 min 后取血清檢測)。④復發(fā)情況。分別在治療后3、6 個月記錄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情況,總復發(fā)率為治療3 個月與治療6 個月復發(fā)率之和。復發(fā)標準:治療后患者重新出現(xiàn)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前庭癥狀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眩暈評分及計時平衡試驗比較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前庭癥狀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眩暈評分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計時平衡試驗時間與治療前比均延長,且觀察組更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前庭癥狀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眩暈評分及計時平衡試驗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前庭癥狀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眩暈評分及計時平衡試驗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
2.2 兩組患者血液循環(huán)指標比較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與治療前比均加快,且觀察組更快,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循環(huán)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液循環(huán)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γ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神經生長因子水平比較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血清γ 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神經生長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γ 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神經生長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清γ 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神經生長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
2.4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后3、6 個月復發(fā)率及總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前庭性眩暈是指坐起、躺下、仰頭等頭部運動引發(fā)伴有眼震、自主神經癥狀的一種短暫性眩暈,臨床常采用手法復位對患者進行治療,Epley手法復位可使移位的耳石顆?;貧w至橢圓囊,避免其對半規(guī)管產生影響,使眩暈癥狀得到緩解,但復發(fā)率較高。
倍他司汀是一種組胺類衍生物,對內耳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有松弛作用,增加耳蝸和前庭血流量,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和耳閉感[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患者前庭癥狀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眩暈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計時平衡試驗時間長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3、6 個月復發(fā)率及總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療前庭性眩暈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良好,且可有效降低治療后復發(fā)率。
眩暈患者存在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黏性增高及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等諸多異常的病理生理改變,而血液黏度與血液流速間具有相互影響作用,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時,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腦部供血供氧不足,會出現(xiàn)眩暈、耳鳴、惡心等一系列臨床癥狀[8]。倍他司汀可以顯著改善腦部以及周圍循環(huán)組織的血流速度,使患者體內紅細胞黏附性降低,達到緩解血液黏滯性,增加血流量的作用,進而使眩暈、耳鳴、耳閉塞感等臨床癥狀消失。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患者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低于對照組;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表明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療前庭性眩暈能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加快疾病恢復進程。
血清γ 球蛋白是一種由單核吞噬系統(tǒng)組成的免疫球蛋白,當前庭性眩暈患者發(fā)病時,機體血清γ 球蛋白水平會異常增高。前庭與中樞神經有互相協(xié)調與制約的關系,前庭性眩暈患者會發(fā)生腦血管彈性減退,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神經損傷,從而加重眩暈癥狀,神經特異性蛋白為局部缺血性腦損傷標志物;神經生長因子則參與神經細胞的發(fā)育、生長過程,對神經功能正常起維持作用,是評估患者療效的重要指標[9]。倍他司汀能降低神經損害程度,并對患者內耳毛細血管進行擴張,增加前庭及耳蝸血液流量,促進受損神經組織再生和重建,從而改善腦部神經功能[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患者血清γ 球蛋白、神經特異性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神經生長因子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療前庭性眩暈能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使用倍他司汀治療前庭性眩暈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復發(fā)率。但本研究未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分析,需完善設計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