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為探究生活中過渡空間的定義,特征,及其與人類情感行為的聯(lián)系。通過分析不同種類過渡空間的形式和狀態(tài),總結(jié)了空間過渡的功能和意義。并以典型過渡空間舉例,分析了過渡空間對大環(huán)境氛圍和使用者情感的影響。得出過渡空間的存在意義和設計要素。為生活中過渡空間的設計理論提供案例參考,為未來過渡空間設計提供可能性。
關鍵詞:過渡空間 空間設計 同時感知 空間情緒 五感
中圖分類號:TU9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7-0076-04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tional space in life and its interlink with humans emotion and behavi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 and state of different kinds of transitional spaces,the significance of spatial transition was summarized. By taking typical transitional spaces as examples,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transitional space on th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and users emotion.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dicates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ransitional space.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theory of transitional spaces and also a possibility for the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Transitional space Spatial design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Spatial emotion Five sensation
人常常在各種空間中轉(zhuǎn)換。每種空間是不一樣的,有其各自的功能和獨特的形式,這些特質(zhì)使得空間與空間之間得以區(qū)分。比如酒店不同于餐廳,機場不同于地鐵站,游樂場不同于劇院......只要提到這些空間的名稱,腦內(nèi)自然而然會浮現(xiàn)具象化的信息和與之相對應的使用感受。但有些空間不具備固定的特質(zhì),它們仿佛隱身,并不受到重視。比如早期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的“灰空間”,處于空間內(nèi)外之余,使二者連接,交融,或并重[1]。這些空間沒有特定的功能甚至名字,提起時也說不出使用時的印象或感受。過渡空間就是這樣典型“中間”狀態(tài)的空間,處于兩個空間之間作為緩沖和連接,雖不具備獨有的功能,但卻也具有重要的設計意義。文章對過渡空間的存在功能和意義進行分析,并對未來過渡空間的設計提出指向和參考。
從表面意義看,過渡空間的本職作用是轉(zhuǎn)換與分隔,是指一個既連接又區(qū)分開兩個不同環(huán)境和氛圍空間的中間區(qū)域。兩個不同功能的環(huán)境需要彼此獨立,因此產(chǎn)生過渡空間作為物理距離上設置的分界線。過渡空間所指向的中間狀態(tài),可用圖表說明。假設有A和 B兩個相鄰空間,這兩個空間聯(lián)結(jié)關系的可能性有如下幾種(如圖1):1.邊緣連接,2.相互包容,3.部分交疊,4各自分開。圖中所標出的橙色位置,即兩空間中的過渡部分??梢钥闯觯渲?、2都是兩個空間邊緣相互連接,彼此直接聯(lián)通,即直接過渡;3、4中間都有第三空間,為間接過渡,插入的空間即為過渡空間。直接過渡和間接過渡,是常見的兩種過渡方式。
(一)直接過渡
直接過渡是指兩個空間中沒有插入空間,而直接以門或門洞等方式阻隔,過渡快速且直截了當。以門為例,作為生活中直接過渡的常見單位,只占很小空間卻可以分割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然而,即使是門也隨空間的功能和氣質(zhì)不同而有相應變化,比如古代有彰顯王侯貴族尊貴的朱門,西方建筑里有結(jié)合雕刻凸顯文化階級威嚴的石拱門,中國園林里有以門為框步移景換的洞門。除門之外,卷簾、屏風等,通過遮擋位置的變換以及材質(zhì)的不同,帶來不一樣的通透感。這些直截了當?shù)摹胺纸纭?,除?chuàng)造空間的獨立和連貫性之外,也體現(xiàn)了對整體環(huán)境文化的烘托與配合。
(二)間接過渡
間接過渡是指兩個空間中另存有一獨立空間作為過渡之用,其意義更遠超單純的空間界線。生活中常見有建筑物在外設遮雨棚,在內(nèi)設門廳大堂,這些過渡空間不僅用于區(qū)分內(nèi)外,也可供人短暫停頓。有些過渡空間同時也承擔特殊作用:比如作為城邦過渡的城墻同時也作安防;作為社區(qū)過渡的廣場花園也滿足日常社交;電梯間樓梯間作為過渡同時也聯(lián)通上下,洗手間出入口常設的通道作為過渡的同時也隔絕氣味等。放眼城市環(huán)境,景觀性質(zhì)的馬路綠化帶,公共性質(zhì)的廣場長廊,交通性質(zhì)的火車站地鐵口,無不是空間與空間的相互滲透,是城市中隱秘的過渡空間。這些空間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人居環(huán)境。
間接過渡與直接過渡同為空間的分隔,但間接過渡所產(chǎn)生的過渡空間更富有設計的價值與可能性。其角色具有復合意義,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分隔,且對環(huán)境的整體塑造,乃至人類的行為和心理都有更深層次的影響。
(一)遞進式秩序
空間過渡可以建立起序列感。家居空間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自古以來對居家環(huán)境設計都把遞進的私密性放入考量。入口處的玄關就作為居住環(huán)境中重要的過渡空間,必要性地連接內(nèi)外,是人在心理和視覺上的重要緩沖[2]。除此之外,門廳、走道也作為過渡空間使用。出于公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的順序,對應到開敞-半開敞-半封閉-封閉的空間中,通常客餐廳更靠近門口位置以待客,主臥、衣帽間等空間靠里。層層遞進,更符合人類對于居住隱私性的保護和要求。遞進的過渡原則把公共性和隱私性的動線更好地區(qū)分開來,建立更舒適的居家空間。
(二)對比式秩序
空間過渡可以利用對比帶來一種以小見大的體驗感。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玫瑰主閱覽室(Rose Main Reading Room)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閱覽室位于第五大道繁忙而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中,卻創(chuàng)造了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的沉浸式閱讀環(huán)境。圖2展示了從通道到閱覽室的空間變化,從嘈雜的大街到主閱覽室,訪客共經(jīng)三層過渡空間:麥格勞圓形大廳(A),比爾·布拉斯公共目錄室(B),和玫瑰主閱覽室門廳(C),直至主閱覽室(D)。只要稍加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4個空間的尺度正好形成了有規(guī)律的鮮明對比:狹窄——開放——更狹窄——更開放(如圖2)。伴隨空間功能的轉(zhuǎn)變,訪客也體驗空間比例和光感的逐漸變化:麥格勞圓形大廳狹窄而昏暗,比爾·布拉斯公共目錄室卻寬闊且擁有充足的自然光。閱覽室前門廳狹小而擁擠只能容納數(shù)人,而穿越門廳后進入主閱覽室(D)的一剎那所見到的極致透亮高曠的空間,連巨大的壁畫吊頂和枝形吊燈都給人靜穆的神圣感。密閉的空間壓制人的視野使人壓抑,高闊的空間使人心生敬畏(如圖3),這組序列中每個空間都通過彼此形狀和大小的對比潛意識地影響了訪客的感受。
借由過渡空間比例尺的對比變換來突顯空間特性,中國古代宮殿也體現(xiàn)了相同的手法。比如北京故宮就以沿向心對稱軸線排布殿宇的方式建立了等級秩序。外朝處理政務,內(nèi)廷生活起居。拿外朝舉例,從天安門開始依次布有端門、午門、太和門等若干大小門和院落,彼此互為過渡,通過各個封閉屋宇和廣場的高矮、窄寬、明暗、敞開與密閉的對比,在空間的面積與尺度中建立了秩序,富有韻律感[3]。僅僅利用這些空間的尺度對比就體現(xiàn)了“五門三朝”層層遞進的主次關系,給人不言自明的威懾感,凸顯了皇權(quán)的威嚴。
(三)滲透式秩序
空間過渡可以帶來空間與空間的互相滲透。中式古典園林少設圍墻,而多設游廊、山石、水景等作為過渡,既作景觀使用,也豐富了空間層次。在分隔空間時更多用漏窗、門洞等,使得空間在視覺上得以延伸,達到空間之間的相互聯(lián)通和滲透,以達意境悠遠之感[4]。私家宅邸??客ピ喊炎≌谟诰坝^之后增加進深,以庭院作為過渡空間,尋求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张山ㄖ邪堰吚仍O置得深而長,走到盡頭才發(fā)現(xiàn)另有轉(zhuǎn)角,以創(chuàng)造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通道作為過渡的同時,也讓靜態(tài)空間變得靈動而富有節(jié)奏感。這些過渡空間都在起間隔作用的同時使建筑內(nèi)外互相交融,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空間本身富有情緒,也能通過自身情緒傳達給使用者而不需額外的語言或文字指引。由于職能各異,使用者在不同空間內(nèi)所感受到的情緒也不甚相同。比如工作環(huán)境的嚴謹,游樂環(huán)境的放肆,居家環(huán)境的放松等。因此在空間轉(zhuǎn)換時,過渡空間不僅作為物理上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轉(zhuǎn)換,也是在情感上給使用者保留停頓。通過設計手段,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nèi)能快速重塑用戶感受和體驗。
(一)過渡空間與情感影響
過渡空間具有對人心理的調(diào)控性。對于使用者情感來說,過渡空間既作為上一場景的緩沖,也可在將人引導至下一空間前喚起某種特定情感。由于公共空間功能的混合和復雜,人們可能從嘈雜的街道突然進入安靜的工作環(huán)境,或從熙攘的地鐵過道進入私密的母嬰室。然而人對于空間的感受卻是直觀和明確的,如果缺少過渡空間,則意味著人要在瞬間從一種情感貿(mào)然切換到另一種,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chǎn)生一種局促感。而過渡空間的存在可以對人的情緒進行預影響,進入下一個空間的時候就會有更好的體驗。因此,預留給情感的過渡空間非常重要。
此處談論的情感指兩種:一是用戶自發(fā)情感,二是通過設計手段喚起的共鳴情感。空間對人們的認知影響是基于多方面的,而不僅僅依靠視覺。上文已經(jīng)提到過空間尺度的對比帶來的感官影響。曾擔任《紐約客》記者的托尼·希斯曾提出“同時感知”一詞,認為人們內(nèi)心具有應對周圍環(huán)境多方面而做出大腦和身體反應的機制,是以多感官的方式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5]除視覺之外,其他共存的感覺譬如聽覺,觸覺,嗅覺等也同時激發(fā)用戶做出反應。對應到設計手段中,諸如照明,色彩,空間角度和材質(zhì)等因素都對用戶心理有著潛移默化的調(diào)控性,共同決定了處于這個空間時的心情是放松或謹慎,是舒適或壓抑。也就是說,過渡空間可以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調(diào)整來引導使用者的心理情緒,與空間產(chǎn)生共鳴。
(二)過渡空間與行為影響
過渡空間同時也具有對人行為的引導性和指向性。如上文所述,人對空間的感知由空間感、色彩感、光感、質(zhì)感和幾何感這5個標準組成,反映到人的行為體驗上,則體現(xiàn)在動線、情緒和五感(視,聽,味,觸,智)3個方面(如圖4)。當人在空間中移動時,行為受環(huán)境給予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可能積極或消極,比如環(huán)境是明亮或黑暗,嘈雜或安靜,芳香或有味,令人愉悅或討厭等。人的大腦對這些信息作出反饋,幫助定義空間身份并做出選擇,比如是快速通過或是可以停留,選擇寬敞的路或是崎嶇的路,往左或往右等,這就是空間信息對行為的指向性。情感與行為相輔相成,通過對過渡空間適當?shù)沫h(huán)境改變,就能對使用者的行為進行指引,與情感相協(xié)調(diào),從而改變?nèi)藢臻g的使用方式和感受。
(三)以光之教堂為例
利用過渡空間的感官信息重塑情感與行為,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的設計中有著良好的體現(xiàn)。光之教堂因用光所帶來神圣感不名言說,但這里把目光聚集于訪客在進入光之教堂時的過渡位置。正是因為有這個空間,才使訪客在沒有任何語言標示的情況下僅憑環(huán)境信息而不自覺地放慢腳步,且油然而生肅然起敬之心。這座教堂位于居民區(qū)小山坡上,入口遠離街道,通過窄小門后進入兩棟樓之間設置的一個半弧形的夾角[G],與屋檐一起組成一個半開放空間,連同教堂內(nèi)斜穿而過的墻體一起構(gòu)成一個極富哲學韻味的過渡空間(如圖5)。訪客與建筑的精神共鳴就源自這個空間內(nèi)3個因素的共同塑造:一是聲學,整個空間通過混凝土結(jié)構(gòu)箱的設計完全遮蔽阻擋了外界的一切聲響;二是光線,進入轉(zhuǎn)角時,突然局限的空間和驟然變暗的環(huán)境激發(fā)訪客出于光線變化的生理反應,使人不由得慢下腳步;三是利用斜墻帶來的折角,從入口處起共有3個轉(zhuǎn)角創(chuàng)造出一個循環(huán)動線。人在一眼能看清環(huán)境情況的直行通道中可以無所顧忌地前進,但在有所轉(zhuǎn)折的環(huán)境中行為就會受到干擾控制。因此,相對密閉曲折的空間讓不熟悉地理情況的訪客變得沉靜而遲緩,從而加強對環(huán)境本身的專注。在這個案例中,輾轉(zhuǎn)曲回的過渡空間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內(nèi)外光照、聲音條件的高度對比,空間引導訪客沉浸在其獨特的精神寧靜中。借由訪客自身主觀能動性引導感知,觸動情緒[6]。不需要指示牌,看似是游客自發(fā)跟隨,實則是設計師和建筑空間的共同指引。這樣的過渡空間,既是物理性質(zhì)上的分界,也是給訪客提供的情感準備,更與整個空間建筑的精神環(huán)境渾然一體。
過渡空間穿插于城市各處,雖不起眼卻對人們的行為情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若能重視和利用對過渡空間的設計,也能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手段。當今社會繁忙的大環(huán)境下,城市焦慮感與日俱增。于都市而言,星羅棋布的交通網(wǎng)是通勤人每天必經(jīng)的過渡空間。這里將同樣為交通樞紐的紐約中央車站和斯德哥爾摩Odenplan地鐵站進行對比,從過渡空間的設計角度出發(fā),探討過渡空間的設計對都市人產(chǎn)生的情緒感受影響。
(一)紐約中央車站過渡空間
紐約中央火車站過渡空間的設計證實了空間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力。其繁復的序列組合與明顯的空間尺度對比,雖然營造出張弛有度的視覺享受,卻在實質(zhì)上給使用者帶來壓抑的空間體驗。以站內(nèi)人流量最大的過渡空間中央大廳為例,地理位置上連接了眾多馬路,候車廳和月臺;空間上其接近40米的層高極其高曠和開闊;建筑上每塊大理石都雕刻精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可謂是建筑史上的偉大著作。然而又正是這個精心設計的空間給人帶來了無形中的壓力,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動線處理混亂,四通八達的通道使得無數(shù)通勤者從各個方向匯聚于此又從各個方向離開。從心理層面上來說,人們看到其他人快速移動時也會在下意識上加快步伐,從而產(chǎn)生一種極度的焦躁和混亂感。二是噪聲處理混亂,由于大廳極廣的尺度和堅硬的用材使得談話聲,信息播報聲和腳步聲等多種回聲互相交織,因而空間格外嘈雜。
(二)紐約中央車站過渡空間
通過趣味化過渡空間的設計,瑞典斯德哥爾摩把通勤變得更輕松而富人情意味,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的空間,把精神理想具象成空間體驗。作為連接地面層馬路和地鐵站的過渡空間,鋼琴地鐵站(Odenplan Subway)的出口在設計時創(chuàng)新性地在樓梯內(nèi)置鋼琴鍵盤,并可根據(jù)行人踩踏步伐發(fā)出真實的旋律聲響。無需指示和言語說教,通過空間、色彩和材料這些視、聽、觸覺上感官的暗示和指向,讓絕大多數(shù)人都從不由自主走向電梯口變?yōu)樵跇翘莺碗娞葜羞x擇爬樓梯步行。這個行為改變蘊含著趣味性空間于使用者而言的天然誘導,人會下意識地選擇更令人愉悅的方向。不僅鍛煉了身體,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在通勤途中增添不少趣味,使人心情更放松和美好。同時也證明了,從設計層面出發(fā)的空間塑造更能生動地引導行為,滿足對生理和精神的雙重需求。
這兩個案例的對比顯示出過渡空間的設計與使用者行為和感受的密切聯(lián)系。歸根結(jié)底,室內(nèi)或建筑的空間設計都從功能和形式兩者出發(fā),皆基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體驗。著眼于通勤者的角度,嘈雜的環(huán)境對于通勤的奔波來說并不舒適,更平和、放松的環(huán)境才能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提供一絲慰藉。因此,中央大廳設計中引以為傲的宏偉巨大導致了視覺和聽覺感受上的雙重混亂,而鋼琴地鐵站口對過渡方式的體驗化處理使原本無趣的過渡變得鮮活。由此可見,在過渡空間的設計中,只顧追求建筑藝術(shù)層面的開闊雄偉還遠遠不夠,更不能忽略的是在日常使用場景下用戶真正的情感需求。
同樣的,有很多過渡空間在生活中常常出現(xiàn),卻鮮少有人思考它們體現(xiàn)出怎樣的情緒,使用者需要怎樣的空間語言,空間又實際帶給使用者什么樣的影響。任何建筑和空間都是為使用者而服務,過渡空間設計對物理環(huán)境和人文需求的考慮應是一體的,二者缺一不可。除了遵循空間本身的功能和環(huán)境需求外,過渡空間也應關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而做出相應的變化。
通過上文的論述足以說明,過渡空間雖不承擔主要功能作用,但適當穿插過渡空間能在一組空間關系中提供適時且必要的緩沖,承上啟下,給人帶來與單一空間不同的全新體驗。隨著當今社會對空間使用要求的日益增高,過渡空間的設計與主功能空間同樣重要。在設計過渡空間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空間功能,選擇相宜的過渡方式。基于相鄰兩空間目的,使用者數(shù)量與建筑尺度,決定過渡方式為直接過渡或間接過渡。如需單獨空間來完成過渡,則應考慮所需的空間形狀,面積與位置。
(二)結(jié)合空間秩序明確過渡空間的開敞程度和開口位置??臻g是開敞還是密閉,與空間秩序有直接關聯(lián)。完全開敞的空間在視覺上無遮擋地聯(lián)通四周,完全密閉能獨立出新的空間形成鮮明對比,有開口的空間則意味著空間的互相滲透。同時,也應考慮開口的位置。開口位置分為出入口和窗兩種。出入口的位置影響了引導了使用者的動線,大小決定人流量,若加設坡度、樓梯等則改變了使用者行進速度。窗的位置則決定了目光所及的通透程度。因此,開口越多,相鄰兩空間越融合,反之亦然。
(三)賦予空間情緒,統(tǒng)一感官聯(lián)合,使過渡空間具有緩沖性。空間情緒由空間內(nèi)色彩、光感、聲音和材料共同組成。通過視覺上的空間尺度、色彩和光線,聽覺上的聲音,以及觸覺上的材料質(zhì)感這些感官因素對使用者判斷和感知力的影響,過渡空間應為前后兩個空間起協(xié)調(diào)作用。不僅要綜合相鄰兩個空間的亮度,噪聲要求和環(huán)境氛圍等客觀因素,建立感官融合,也要滿足訪客的精神需求,引起精神共鳴。讓過渡空間成為感官與心理的雙重過渡。
(五)過渡空間應具有包容性。由于連接兩個或多個空間,在這些空間所涉及多種使用人群時,應該周全考慮。比如游樂場的家長等待區(qū),親子餐廳,殘疾人無障礙空間,老人之家等,面對特定有不同年齡層次,心理需求及使用習慣等情況的使用者,可利用過渡空間幫助協(xié)調(diào)使用者心態(tài)。
(六)體現(xiàn)空間背景文化。過渡空間身為空間大環(huán)境中的一個部件,雖占比不大且不占據(jù)顯著位置,但是仍屬于整體性的人文環(huán)境中。因此,在設計時需凸顯建筑環(huán)境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同大背景保持一致,避免突兀,自成一派。
當建筑空間的設計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每一個空間都值得推敲。綜上文所述,過渡空間既是空間之間的分隔,也是空間之間的融合;既建立了空間界線,也模糊了空間界線。從自然到建筑,外部到內(nèi)部,任何具有不同環(huán)境意義的空間都會出現(xiàn)過渡時刻。不可否認,如果缺少過渡空間,空間就會顯得跳脫、混亂。對過渡空間的研究讓所有功能性空間加以連貫,構(gòu)成完整整體;同時也使得空間與空間之間互相停駐,互相優(yōu)化,疏密有序,豐富空間體驗層次[7]。
從空間層面上說,過渡空間的存在既是對上一個空間的模糊,也是對下一個空間的延伸。從使用者感受層面上來說,過渡空間服務于生理和心理雙重的調(diào)整和過渡。它們看似是邊緣性空間,實則卻是重塑體驗的關鍵部分。通過設計手段的加持,過渡空間使得改變使用者體驗變得可能。欲明先暗,欲揚先抑,設計師對于過渡空間的這種包括但不僅止于材質(zhì)、尺度比例、光線等因素的操控和設計,得以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精神氛圍,在未來會提供新的設計考量和方向??臻g服務于人類,打破空間之間的隔閡,為用戶和環(huán)境建立物理和人文的雙重聯(lián)系,滿足功能之余也帶來情感的溫度,從而實現(xiàn)過渡空間的更高意義。
參考文獻
[1]汪華麗. 試論灰空間應用在建筑藝術(shù)設計中的探討[J]. 設計,2018(02):102-103.
[2]王九飛,劉憲法,姜 鵬. 家居設計中的過渡空間——玄關[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07):353-354.
[3]張衛(wèi),劉冬梅. 透過“ 門” 看東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J]. 南方建筑,2006(01):9-12.
[4]席仁義. 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組織特點及手法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意義[J]. 設計,2017(01):116-117.
[5]TonyHiss. 街頭巷尾的感受——用一種新方法去觀察和處理我們?nèi)招略庐惖某鞘泻袜l(xiāng)村[J]. 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5(1):1.
[6]紀薇. “光”在建筑空間中運用之美的解讀[J]. 設計,2017(1):144-145.
[7]陳凡,馮乙,申小娜. 室內(nèi)設計與建筑設計之聯(lián)系——以福建民居為例[J]. 設計,2019,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