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長麗
估算題是小學數(shù)學重要題型之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在估算教學中,學生往往習慣于精算,或者對估算教學理解片面,導致出錯。筆者在小學數(shù)學估算教學中,讓學生結合不同的估算題型,靈活運用估算方法,體會估算的趣味,提升了教學效益。[1]
在開展估算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估算技巧,快速得出結果大致的范圍,而不會執(zhí)著于讓學生直接運算得出精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推理運算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鍛煉,能夠更好地結合生活實際與生活經(jīng)驗,從多個方面、多種思維去把握問題與解決問題,最終得到估算的結果。這一過程能夠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使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所謂數(shù)感,指的是學生對于數(shù)量關系、空間形式、大小等的一種較為直觀的感受。如果學生擁有較強的數(shù)感,那么在審題、計算的過程中就能夠很快抓住問題的關鍵,快速了解各個題目中數(shù)字的代表含義,進而進行良好的計算。[2]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重視估算的教學策略,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shù)感。
在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中,興趣總是驅使學生加入課程學習的第一源動力。興趣能夠帶動起學生對數(shù)學這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視估算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使得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和諧發(fā)展。在估算教學中開展多樣的估算訓練,學生對于數(shù)學信息的敏感度會越來越高,對數(shù)學信息的處理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進而估算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增強。教師在估算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進行有效引導,還能夠在課堂中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效率。
在中段數(shù)學估算教學中,學生的估算意識往往不高,習慣于用精算來代替估算。舉例來講,某校開運動會,三(1)班有49 人參加,三(2)班有28 人參加,兩個班大約有多少人參加?很多學生直接用49 +28 =77≈80(人)來計算,顯然,這種解法是不符合估算求解方法的。估算在數(shù)學學習中,應用范圍更廣。教師要著重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增強其理解估算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對中段學生估算教學問題進行梳理,對其常見的典型錯例進行歸納如下:第一種,單一利用精算來替換估算。前面的三(1)班有49 人參加運動會,可以估算為50 人,三(2)班有28 人參加運動會,可以估算為30 人,兩個班大約有50 +30 =80(人)參加運動會。對于出錯的學生,其思想上認為,估算題只是個“形式”,還是樂于用精算,缺乏應有的估算意識。第二種,看到“大約”就估算,對估算教學存在片面性理解。如某景區(qū)前年接待游客94 萬人,去年接待比前年約多12 萬人,問去年大約接待游客多少人?很多學生一看到“大約”二字,利用估算法,得到90 +10=100(萬)人。事實上,該題中已經(jīng)表明,去年比前年約多12萬人,所以正確的解法應該是94+12 =106(萬)人。第三種,對估算解法進行機械化運用。很多學生在運用估算方法解題時,機械模仿加減法的估算方法,來做除法。如某題中387÷6,學生在估算計算時,用400÷6 來代替。教師在教學生運用估算法時,未能進行科學分類,導致教學流于形式。第四種,對估算題不按情境選估算方法。如某題中,明明一家人去飯店吃飯,酸菜魚33 元,土豆絲21 元,炒香菇23元,燉雞肉29 元,問爸爸帶100元錢夠嗎?很多學生利用33 +21 +23 +29≈100(元),得出結論“夠了”。顯然,在進行估算時,未能結合生活實際來分析具體情境,導致錯誤。又如某題中,小紅所在班級要一起出去春游,班級里一共有42 個人,他們準備乘車出游,一個車中最多只能載8 人,那么需要幾輛車?很多學生會利用估算,將42 估算為40,然后得出5 輛車的結果,這樣的計算方法也沒有結合生活實際來對情境進行具體的分析,導致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
問題的出現(xiàn)并非孤立的,對于估算教學,教師要積極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究改進之策。[1]估算教學,要分析學生錯誤類別,找準病根來進行教學。對于學生估算意識差,以精算來替換估算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合理取材,擴充學生對估算題素材的理解,增強估算意識。舉例來講,一只足球78 元,買2 只足球,150 元夠用嗎?很多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會直接利用78×2 與150 進行比較,忘記估算方法的運用。為此,我們可以對題目進行變換,如果每只足球71 元,帶200 元錢,能買3 只足球嗎?對問題的陳述,以激發(fā)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將“71”,估算為70,3 只足球,需要的費用為210 元,顯然,200 元錢是不夠的。同時,在估算問題中,很多題目以“購物”為情境,教師也可以轉換思路,延伸其他估算情境。舉例來講,以“行程”問題為情境,小明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一條是經(jīng)過幼兒園到學校,家到幼兒園距離487 米,幼兒園到學校距離416 米;另一條經(jīng)過街心公園,家到街心公園距離339 米,街心公園到學校距離674 米,問走哪條路最近?題目的探究目的是比較兩條路的遠近,可以利用精算法,也可以利用估算法。在比較行程遠近時,利用估算法會更快捷。再如,引入“工程”問題。如某題中,兩支施工隊修路,第一隊,第一天修了202 米,第二天修了215 米,第三天修了302米,第四天修了299 米;第二隊,第一天修了194 米,第二天修了188 米,第三天修了194 米,第四天修了280 米。問第一天,兩隊大約共修多少米?估計一下,哪一天兩個隊修得最多?通過對估算素材的拓展,讓學生從不同素材中體會估算的應用價值,增強估算意識。
對于估算題,很多學生會通過字面來分析,例如,一看到“大約”“估計”等文字,就會認為用“估算法”來求解。[3]除了通過關鍵詞來辨析估算教學外,教師還要拓展不同的估算方法,讓學生理解估算的應用價值。不同題型中,并非所有的“大約”都是估算。舉例來講,某美術創(chuàng)作室去年創(chuàng)作198 幅書畫作品,今年比去年多創(chuàng)作93 幅,問今年大約創(chuàng)作多少幅作品?對于題目中,“大約”兩字,明確了該題的求解方法,要用估算法,不用精算。再如,對于估算教學,不僅要學會“湊整”估算方法,還要讓學生善于觀察,利用“數(shù)位”進行估算。舉例來說,108×4 與302比大小,觀察108×4,百位數(shù)字為“4”,顯然比302 的百位數(shù)字“3”大。再如,62×6 與378比大小,對于十位上的“6”,與6 相乘后得到“36”,應用估算法,“36”小于“37”。通過讓學生從不同的數(shù)位來估算結果,體會估算教學的實用性。估算教學,關鍵是讓學生靈活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來求解問題。很多學生在估算中,方法單一、機械。教師忽視估算課教學,學生未能全面了解估算教學,對不同估算方法缺乏認知,很多學生將加減法中的估算,直接應用到乘除法中。事實上,對于除法估算,不能照搬加減法估算方法。在學習三位數(shù)乘以一位數(shù)的估算教學中,123×8,如何估算?有學生想到了“湊整法”,將“123”看作“100”,所得結果顯然與實際結果差距很大。對于乘法運算題的估算,估算位數(shù)越多,結果越接近正確值。我們來進行實例對比。123 +8,運用估算法,將“8”看作“10”,估算結果為133,與實際值相差“2”;123×8,如果將“8”看作“10”,結果相差2個123,即246;再來看123×8,將之進行“整十數(shù)”估算,將“123”看作“120”,結果相差3個8,即24;將之進行“整百數(shù)”估算,將“123”看作“100”,結果相差23 個8,即184??梢姡瑢Τ朔ㄟM行估算,估算位數(shù)越多,與精確值相差越小。
在估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估算情境進行探討,引領學生正確選擇估算方法,提高其估算能力。[3]舉例來說,我們通過對照不同的題組,讓學生進行交流與思考,看哪些情境不適合用估算解決。如小明一家人去飯店吃飯,點了四道菜,每道菜價格也給出來,問所帶的錢夠不夠?第一種估算法,可以利用減法估算;第二種可以利用加法估算;第三種還可以利用加減混合估算法。但總體而言,對于估算法的運用,要視情況而定。在學習“三位數(shù)減法”估算時,爸爸去商場購物,皮鞋386 元,西服655 元。問帶1000 元,能買下兩種商品嗎?對于該題,顯然需要運用估算法,可以將386 看作“380”,655 看作“650”,兩者求和得到1030,顯然,1000 元是不夠的。如果購物800 元以上可抽獎一次,問能否抽獎?通過估算兩件商品的總價格,顯然是超過800 元的,可以抽獎一次。在估算教學中,對于學生存在的常見錯誤,教師要多歸納,引領學生擯棄思維定勢。如某題中,媽媽去購物,帶了100 元,買了兩袋面,每袋30.4 元,又買一塊肉,用掉19.4 元,請估算一下,錢夠用嗎?結合題意,在估算時,可以引入“湊整法”。將“30.4”看作“31”,兩袋面用去62 元;將“19.4”看作“20”,合起來共計82 元,顯然,100 元錢夠用。
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jīng)歷不同,其數(shù)學理解能力也不同,在估算時也會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師應尊重每位學生思想、個性特征,鼓勵學生采用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同時開展小組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了解并學習不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強化估算訓練,為學生準備一些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挑戰(zhàn)性與應用性的估算問題;開展小組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使課堂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激烈、活躍,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估算習慣,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與解決相關的問題,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4]
如,學校開展了回收廢舊電池的活動,讓每個班級收集廢舊的電池,已知四年級3 個班級的回收情況為,一班113 節(jié)、二班88 節(jié)、三班128 節(jié),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節(jié)電池?這道題目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整十估計法或整百估計法,得出結果。又如,一個年級有6 個班級,一共有492 個學生,平均一個班級有多少學生?這道題目需要與乘法口訣相聯(lián)系,將492 個學生看作是480 個學生,用480÷6 得出估計一個班有80 個學生。通過不同類型、不同算法的估算問題,強化對學生的估算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加從容、靈活利用所學解決問題,使學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估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估算策略的運用,讓學生認識到估算的重要性;總結學生常見錯誤,幫助學生經(jīng)驗積累,找準原因,讓學生能夠根據(jù)不同題型,合理選擇估算策略;強化估算訓練,讓學生能夠靈活利用所學解決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估算能力的提升,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得到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