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當前,學校德育工作開始由之前單一的“思政課程”向“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體系轉變,由單純的“課上思政”發(fā)展為全方位、多領域、多渠道的整體價值觀構建。在這一背景下,專業(yè)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踐在各個高校遍地開花,碩果累累。文章分析軍隊院校部分裝備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借助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對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水平的提升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成果導向;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3-0041-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這一重要講話對做好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今后高校專業(yè)課程的建設和使命明確了發(fā)展方向[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文件[3]。以此為契機,學校德育工作開始由之前單一的“思政課程”向“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體系轉變,由單純的“課上思政”發(fā)展為全方位、多領域、多渠道的整體價值觀構建。在這一背景下,專業(yè)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踐在各個高校遍地開花,碩果累累。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軍隊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和價值觀導向。以軍隊院校最為常見的裝備類課程為例,這類課程往往具有鮮明的課程思政方向,同時還有理論與實踐,易于在全過程中開展德育。因此,如何抓好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工作,如何在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中提升課程思政水平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進入21世紀以來,一股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課程創(chuàng)新浪潮進入我國。其作為歐盟國家普遍采用的教育新范式,被我國各地高校教育系統(tǒng)的多個層面采用?!皩W習成果”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學者艾斯納(E.W.Eisner)于1979年提出,認為學習成果本質上是指以某種形式參與之后所獲得的結果,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4]。學習成果有別于學習結果,它是針對某一學習方案所獲得的成效和成績,往往是積極的、正面的、有效的[5]。1981年,美國學者斯派蒂(Spady)創(chuàng)立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系統(tǒng)的每個構成部分都以學習成果為基礎或導向,當每個學生完成教育體驗后應該達成這種學習效果,在成果導向的教育中,不存在單一的教學或評估方法,教學和評估都應該幫助學生達到規(guī)定的效果,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橹笇д?、推動者、輔助者。學習成果導向教育更多從關注學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學員“學到了什么”及“最終能帶走什么”?;诖耍疚氖紫确治鲕婈犜盒Qb備類課程思政現(xiàn)狀,然后借鑒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方法對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水平的提升路徑進行研究。
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由于與學員的崗位任職能力密切相關,而且對學員今后的在崗培訓起到關鍵性的支撐作用,因此成為軍隊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zhàn)場[6]。經過數年的建設,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工作在全國軍校范圍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7]。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的課程思政的一些不足和劣勢,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程思政目標和目的不明確
部分課程思政目標的研究缺乏廣度和深度,教員對課程思政目標的開發(fā)沒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論證,實踐研究不足,甚至脫離實踐。當前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較多,每門課程均對應艦艇的一種/一類武器裝備或設備,但部分專業(yè)課程、專業(yè)背景課程及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思政目標卻大致或完全一致,沒有體現(xiàn)出與武器裝備和崗位相關的課程思政特色,隱性的素質素養(yǎng)方面的要求未能落地。
2.部分課程思政內容、思政方法和策略缺乏依據與準繩,形散神散
部分課程思政內容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課程思政元素的發(fā)掘缺乏主線意識,思政內容往往東拼西湊,不具備條理性和邏輯性,甚至出現(xiàn)生搬硬套、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部分思政元素偏離所培養(yǎng)對象的崗位任職目標要求,或與所在崗位不符,對應不同層次的同一門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未能體現(xiàn)出差異,缺乏科學性和梯次性。
3.缺乏有效評價機制
部分軍隊院校缺乏長期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或者僅通過院校的督導組專家進行評價,評價角度和途徑單一,只是站在教員的角度思考和評價課程思政,未能對學員“最終能帶走什么”進行充分的評價。
基于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從關注學員的角度出發(fā),首先確定學員應該取得的學習產出或學習成果,描述學員能夠做什么及完成本職工作需要運用哪些知識與技能、具備哪些素質和能力,且盡可能用行為動詞顯示通過學習學員能夠證明自己達到的程度和水平,進而采取反向設計,根據能力指標和崗位要求,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乃至教學時間的分配,最后通過評價標準為教師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學員是否取得了預期的學習成果提供準繩??梢钥闯觯晒麑蚪逃砟畎耙詫W員為中心”(學員能夠)、“以部隊崗位需求為牽引”(關注學員完成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及健全的評價反饋機制,其為解決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有效思路。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利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解決課程思政中存在的三個問題,實現(xiàn)隱性素質素養(yǎng)要求的軟著陸,是提升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水平的關鍵所在。
1.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和目的
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及部隊人才培養(yǎng)方式,首先需要明確課程的思政目標和思政目的,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需要建立在對課程性質和地位有充分的了解基礎之上,要明確該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與其他課程有何內在關聯(lián)。對于裝備類課程來說,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yè)所對應的部隊崗位不同,這些崗位/崗位群對任職人員的職業(yè)能力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因此,應準確定位該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橫向和縱向位置,并科學合理地確定課程的思政目標和目的。
通常,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文獻分析法:通過參考最新的軍事訓練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獲取國家和部隊對該專業(yè)學員素質、素養(yǎng)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2)問卷調查法:通過開展針對新兵和老兵的問卷調查,了解學員期望獲得的隱性教育和履職崗位應當具備的素質及能力,深入發(fā)掘課程思政元素,展開課程思政教育。3)深度訪談法:深入部隊,教員下基層。利用學員實踐和帶兵實習等機會,了解整個工作崗位和崗位群體,調研工作崗位及上層管理崗對所調研專業(yè)對應的工作崗位素質素養(yǎng)的核心要求,全面準確地掌握一線部隊對職業(yè)素養(yǎng)的總體核心要求。4)集體備課制度:老教員與年輕教員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作用。開展傳幫帶活動,實現(xiàn)個人特色與集體指揮的有機結合。
2.逆向思維、反向設計,以學員為中心,緊盯課程思政目標
在確定好整個成果導向的目標、目的后,有效制定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方案,有效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實現(xiàn)以學員為中心便成為整個成果導向教育的主體內容,也是正面解決課程思政中出現(xiàn)的東拼西湊、生搬硬套、喧賓奪主等問題的關鍵。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教員在具體的課程思政設計環(huán)節(jié)應堅持以下兩點原則。
(1)課程思政設計必須堅持科學性的原則。教員應該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科學系統(tǒng)化的設計,如果只是將零散的思政內容穿插在知識點教學中,則無法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也無法與其他專業(yè)課程形成縱向的“大思政”體系。這里所說的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裝備類課程往往是學員踏上工作崗位前的最后一門課,由于其與崗位任職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課程思政應主抓崗位能力素質培養(yǎng)這一核心要義,強化課程思政育人的實際成效。這就要求教員進行課程思政設計時,應始終圍繞課程的思政目標和思政目的,充分利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及集體備課制度。還要通過多種手段廣泛收集本課程所對應的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描述、職責、標準操作流程,以及關于該崗位的其他通用信息等。以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為例,教員可以收集設備的使用說明、標準操作流程說明、崗位分工及戰(zhàn)時戰(zhàn)備安排等內容,并進行合理總結、概括、升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當然,這些目標并不局限于體現(xiàn)在教學大綱、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課程教學計劃中,還可以體現(xiàn)在每節(jié)課程的課次目標中。其次,不同崗位對能力素養(yǎng)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員要圍繞一個中心和目標將課程思政分解為多個模塊,使得課程思政的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執(zhí)行性。常見的如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工匠精神和大國重器等內容,都是根據課程思政目標和崗位能力需求所制定、分解出來的。最后,課程思政在具體實施時,應與相應的模塊進行結合,不能脫離書本上的知識點。即課程思政應來源于崗位能力素養(yǎng)的要求,并最終反向促進崗位能力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在明確這些內容之后,應將多個模塊進行合理規(guī)劃,在模塊與模塊之間、課次與課次之間,遵循適時適度、水到渠成、循序漸進的原則。
(2)課程思政設計必須發(fā)掘課程的獨特性。對于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教員在課程思政設計過程中,應格外注意課程在思政方面的獨特性及學員自身發(fā)展的獨特性。以團隊精神為例,作為團體作戰(zhàn)單位中的一員,每一名軍人,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應具有團隊精神,都能有效地在團隊中工作。作為軍官應更側重于能夠有效地領導團隊,士兵則應側重于能夠有效地服從命令,因此生長軍官的裝備類課程與預選士官的裝備類課程同樣都強調團隊精神,但理應有所區(qū)別,而不是完全一致。對于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教員應深入挖掘崗位硬性需求下的細節(jié)細則,根據課程和崗位履職能力的獨特性,制定與崗位相適應的課程思政目標,并利用學員自身獨特的發(fā)展特性,制定符合各身份學員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程思政模式。對于生長軍官而言,整體的課程思政目標往往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有明確的要求,而且裝備類課程的課時往往較多(60學時以上,甚至是80學時),如果課程思政始終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厭倦心理,這不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因此,結合生長軍官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優(yōu)勢,教員可以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風格,比如可以使用翻轉課堂,調動學員的積極性,使生長軍官學員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部分課程內容的課程思政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可以采用學員調研對比的方式方法,通過廣泛搜索國內外資料,有意識地了解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和“卡脖子”的一些相關技術,以及國家對自主創(chuàng)新的大力扶持和相關戰(zhàn)略政策,讓學員自發(fā)思考得出結論: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往往是在潛移默化的細節(jié)中實現(xiàn)的,這正是課程思政始終強調教育要“潤物無聲”的原因所在,也是成果導向教育中以學員為中心、激發(fā)學員課程思政學習興趣的必然要求。
3.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流程模式和內容核心都是圍繞學員的學習成果展開的。對于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來說,學習成果就是學員通過裝備類課程/課程體系的階段性學習,所能達到的應有的素質素養(yǎng)水平,也就是學員“最終能帶走什么”。
作為新時代隱性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其成果不只是學員相信、感覺、了解到的具體信息和單個零散的知識點或思政點,而是學員內化于心的能力、素質、素養(yǎng)及正確的“三觀”。為有效評價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和成果,教員應該建立與之配套的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多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反向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種評價體系理應包括所有的影響因素,評價的指標應該強調多樣性。比如,評價體系應該對教員的課程思政表現(xiàn)及學員最終的能力、素質、素養(yǎng)等進行綜合性評價,并能有效檢驗課程思政目標的合理性和達成度。教員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將課程思政期望達成的目標融入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之中。由于裝備類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員在實踐中檢驗學員的能力、素質、素養(yǎng)有很強的操作性,可以將組訓、模擬、演練等過程均融入課程思政考核體系。學院和部系方面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面對面座談的形式,廣泛征集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檢驗學員的課程思政達成度,以便對課程思政的頂層布局和底層設計進行動態(tài)調整,使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體系相互協(xié)同,促進課程思政的建設。
在評價學員的同時,也應對教員進行合理化的評價,充分發(fā)揮諸如學院督導組、專家組的指導作用,提高教員的課程思政水平。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強調價值觀的引領和構建,要求教員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對學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潤物無聲”和“春風化雨”。我們應該看到,在部分軍隊院校中,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仍然沒有形成共識,更沒有轉化為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員的自覺行為,部分專業(yè)課程教員在思想上并沒有充分重視課程思政,而且其課程思政水平亟待提高。
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離不開“頂層設計”環(huán)節(jié),單門課程要實現(xiàn)橫向、縱向聯(lián)合,組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是離不開統(tǒng)籌規(guī)劃的。這就需要軍事院校的黨委領導與行政部門之間協(xié)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這就要求軍事院校的黨委領導通過頂層設計、協(xié)同聯(lián)動,以突出的問題為抓手,構建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同時,在具體的工作之中,也應堅持“學院主導”與“院系主抓”相協(xié)同的“大思政”理念。
總之,軍隊院校的裝備類課程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落實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的主陣地。裝備類課程思政設計要以部隊需求為導向,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崗位特性,滿足學員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需要。無論是以學員為中心,還是職業(yè)崗位素質素養(yǎng)的要求,都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高度切合。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教員應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思政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工作中,分別從目標目的、反向設計和成果評價三方面探索裝備類課程思政工作的具體做法,最大程度地保證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確保軍隊院校裝備類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14.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2022-10-16]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張科麗,張志成,李強.基于學習成果的高職教育學分體系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27):29-31.
[5]丁玉紅.我國成果導向教育研究綜述[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 34(03):133-134+137.
[6]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xiàn)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7]邱菡,田文灝,柴亞光.軍隊院校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軍事交通學報,2022,1(09):65-6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Colleges Based on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Wang Chao
(Naval Submarine Academ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schools has begun to transform from a sin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 simple "in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channel overall value construc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have blossomed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with fruitful resul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me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based on this, studi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academies with the help of results 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result oriented; military academies; equipment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