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黃輝
摘 ?要:統(tǒng)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語頁中明確揭示了這個單元的訓練要點,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入手,引導學生一起精準解讀,從整體到局部逐步落實語文要素。教師要充分利用統(tǒng)編教材提供的習題、泡泡提示語、插圖、語文園地,優(yōu)化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提升學習語文的能力,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學以致用,為實現(xiàn)“不教”的目標努力。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優(yōu)化學法;遷移實踐
“簡單、好教”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里有不少老課文,也增添了古詩古文,教材內容沒有變淺,數(shù)量沒有減少,但語文教師教起來簡單了。多年前部分教師“不知道教什么,每年都這么教”的困惑局面沒有了。如今打開統(tǒng)編教材,從單元導語頁就能看到教師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同時,每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一致,內容集中??v觀各年級統(tǒng)編教材,學習梯度也明顯,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要求“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到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到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所以教師教起來感覺“簡單、好教”。
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構建語文教材訓練體系的基石。統(tǒng)編教材執(zhí)行總編陳先云認為,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就是“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內容。
語文要素是方向,只有真正轉化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彰顯其應有的價值。因此,教師要結合語文要素的內容,結合課文的具體特點,促進語文要素的轉化方式,真正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助力。
本文接下來從三方面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借力統(tǒng)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從此提升語文能力。
一、從整體到局部,從集體備課到個人上課
有的教師拿到一冊書,就從第一課鉆研,鉆研一課上一課。這樣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不容易找尋本單元的共性,也不容易發(fā)現(xiàn)課文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區(qū)別,較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下象棋,如果走一步能看三步,甚至看得更遠,宏觀掌控全局,那么勝算的概率就更大。面對教材亦如此,教師如果能從整體入手,就會得心應手很多。
拿到一冊教材,教師先初步閱讀每個單元的“單元主題”和“學習要求”,對8個單元的內容和要求有個初步印象,再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學每個單元時,按照4個步驟依次進行(以六單元上冊第一單元為例):
1. 單元通讀。通讀第一單元教材,從單元主題、學習要求到課文、語文園地。
2. 教師集體備課。一是一個組的教師在一起備課,共同探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情景交融;二是按整單元備課,即把一個單元當作一個整體,讓學生了解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明確主要要學會什么。
3. 引導學生充分預習。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預習的習慣和能力,可以讓學生自行嘗試解決字詞問題,并做好旁批,寫下自己的質疑和初步所得。若學生還不具備預習的習慣和能力,就引導學生去做預習,列任務單,追蹤預習過程,評價預習效果。
4. 有序上課,心里有譜。一是比較閱讀。本單元要求學生“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聯(lián)想到其他事物”,課文中作者看見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滿心的喜悅;新學期看見煥然一新的學校、教室,以及兩個月不見長高了的小伙伴們,充滿了思念之情;宗璞的丁香花和紀伯倫的花之歌,引發(fā)了對人生的思考,教師也可以啟發(fā)學生想到其他有象征意義的植物;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引發(fā)了詩人的孤寂等。教師要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想,由不同的景生發(fā)不同的感悟,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二是早做準備。比如“詞句段的運用”中分號的用法,教師不必在園地學習時單獨提出,可以在學習課文時隨堂講解,或者作為課后任務單發(fā)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又比如“借助拼音認識地名”,教師只需要在還沒有正式學習之前,提醒學生留意和搜集在生活中見到的地名拼音。在學生有準備的基礎上再學習,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fā)、歸納知識,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靈活自如地教學需建立在師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之上。
二、充分運用語文要素,借力優(yōu)化學法指導
語文要素分布在每個單元,訓練目標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層次性、發(fā)展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要充分依托教材中的“學習要求”“泡泡提示”“課后習題”“插圖”“閱讀鏈接”,千萬不要將語文學習簡化成“完成要求、獲取答案”,應該將語文要素訓練的學習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嘗試著對同一個知識遷移另一訓練點進行梳理,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指路。
以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根據(jù)本單元的要求“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應教給學生把握長文章的方法。“泡泡提示”就是一個好的契機,要提醒學生注意和思考。如《小英雄雨來》中有兩個泡泡提示,第一個泡泡是“讀完這部分,我們要停下來想一想,這部分主要講的是什么”,此處可以教學生“讀長課文可以化整為零,分解壓力”的方法。第二個泡泡是“李大叔是誰?前面好像提到過,我再看看前面的內容”,此處可以教學生“讀長課文要瞻前顧后,前后聯(lián)系”。充分運用“泡泡提示”,為教學助力。
課后習題要充分運用。統(tǒng)編教材的課后習題將聽說讀寫有機融合,凸顯了語文要素,構建了知識體系,旨在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掌握語文要素,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如《小英雄雨來》一課,編排了三個習題,分別是“為什么說雨來是個英雄”“給每個部分列小標題”“說說景色描寫的作用”。第一個習題要求學生在讀中思考,關注細節(jié)。理解“英雄”的含義和品質,讓學生從心靈上受感染,這是語文的人文性和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第二個習題,列小標題。教師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列小標題的多種方法(如抓主要事件,找關鍵語句等)便是突破這個習題的重點,讓學生知道“我可以給長文章列幾個小標題,再把小標題連接起來,便是長文章的內容了”。第三個習題是體會景色描寫的作用。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個難點,景生情,寫景一般是為烘托氣氛和人物感情。這個習題需要把語文與生活相聯(lián)系,體會感情,不僅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而且“語文味”也濃了。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寫景的句子和文章時,把景與情相聯(lián)系;在寫文章時,巧妙用景物襯托人物心情。
“插圖”和“閱讀鏈接”不容忽視。這就像電視劇里沒有配角,劇情無法完整,“插圖”和“閱讀鏈接”就是金牌配角。統(tǒng)編教材的插圖,有照片、有繪畫,形式不同、風格迥異,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更是幫助師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輔助材料。
比如《蘆花鞋》的插圖,讓學生欣賞到了美麗的蘆花鞋,激發(fā)了閱讀興趣,帶給學生身臨其境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出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買鞋、送鞋,一系列情節(jié)歷歷在目。插圖利用好了,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想象能力?!伴喿x鏈接”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拓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或寫作背景或其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還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引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閱讀興趣。
總之,教師充分利用好統(tǒng)編教材的這些語文要素,在運用中教給學生方法,就能讓語文教學更加有效。
三、利用遷移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學以致用。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在理解的層面對文本的內容、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全面解構,明確遷移訓練的方法和維度,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從而在遷移訓練的過程中鞏固學生認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能力
教師要努力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當學生在低年級時,提出的問題通常五花八門、無邊無際,教師要少訓斥多鼓勵,不要扼殺學生提問的欲望。如果低年級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學生到了高年級,就會認為——如果不是做題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沒有問題”,或者有問題也只在心里并不表達。愛因斯坦從事科學研究時有個寶貴經(jīng)驗,即“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所以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機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布置“提出問題”的作業(yè),讓學生在閱讀中把自己不懂的問題試著寫下來、說出來。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和提問的過程。學生的習慣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有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決心,堅持讓學生不斷質疑,就可能實現(xiàn)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能力提升”的目標。
(二)語文要素的拓展與深化
一是設計練習時,不僅要針對課文,從易到難的推進,更要聯(lián)系生活,讓練習充滿生活的味道。比如學習《草原》一文,教師可從蒙漢情深中引發(fā)練習,讓學生搜索記憶“你在生活中經(jīng)歷過什么難舍難分的場景”,說出來或寫下來。
此外,練習還要有時間的限制,讓學生有時間概念,從而提升學習效率。二是發(fā)散語文要素,比如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要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內容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在教育過程中,除了口頭說服教育,潛移默化影響,還可以引領學生背誦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
(三)培養(yǎng)學生情商,助力語文要素提升
語文教師離不開文字和情感,比如教師可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對父母、對長輩、對祖國抒情表意,在學生實踐活動中關注學生情緒,及時疏導,并記下活動過程,師生一起分享喜怒哀樂,這都有助于學生的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成熟。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新時代中國少年,也為教師做好教育工作帶來啟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這個要求通俗一點兒講,就是要求重視學生的情商,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責任、有情感的人,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生活。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語文要素的升華。
當然,具體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情感,都未必在幾次教學中就能形成,它需要在長期不斷地訓練中落實,在漫長過程中不斷錘煉。因此,教師要能從具體單元的語文要素中梳理出統(tǒng)編教材中的一條主線,明確這一單元中訓練的標準和尺度,從而提升語文要素訓練的針對性。充分學習和挖掘教材的價值,教會學生學習,學以致用,從而達到“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能力”“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信森. 落實語文要素應分三步走[J]. 廣西教育,2020(01):93-94.
[2]王培茹. 凸顯要素 提升素養(yǎng)——淺談部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的落實[J]. 新教師,2017(12):58-59.
[3]蔡燕燕. 落實語文要素 提升語文素養(yǎng)[J]. 新教師,2021(06):69-70.
[4]張宸瑜. 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的教學落實策略[J]. 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3(01):66-67.
[5]張立華. 對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理解[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0):62-64.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