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徐利劍,詹亦強
(上海楊思醫(yī)院急診科,上海 2001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常見慢性氣道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是其臨床常見并發(fā)癥,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對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主要以進行支持治療,改善其肺部通氣情況,糾正缺氧狀態(tài)為主。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能夠在人體呼吸時給予正壓支持,幫助患者進行呼吸循環(huán),但長期使用面罩固定所帶來的壓力極易形成面部壓瘡,且正壓支持也會刺激呼吸道分泌,導致痰量增加[1]。納洛酮是一種特異性阿片類受體拮抗劑,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由于其所具備解除呼吸抑制的作用,也可用于呼吸衰竭治療,能夠改善人體呼吸循環(huán)代謝,提高通氣量[2]。納美芬是一種特異性嗎啡受體阻斷劑,具有阿片受體拮抗劑的用途,且生物利用度較高,同樣可刺激中樞神經興奮,從而解除呼吸抑制[3]。對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納美芬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上海楊思醫(y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7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1、18例;病程4~17年,平均(11.36±4.13)年;年齡50~78歲,平均(63.25±5.1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9、20例;病程3~18年,平均(11.78±4.52)年;年齡51~77歲,平均(63.71±5.42)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4]中的診斷標準者;血流動力學正常,且心率較為穩(wěn)定者;Ⅱ型呼吸衰竭者;對研究中的藥物無過敏反應者等。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等。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實施院內規(guī)范化治療,包括抗感染、支氣管擴張、祛痰、營養(yǎng)支持等,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基礎上以無創(chuàng)呼吸機[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型號:BiPAP Focus]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加用注射用鹽酸納洛酮(海南靈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593,規(guī)格:2 mg/支),將納洛酮溶于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0.01 mg/kg體質量,1次/d。在常規(guī)治療與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鹽酸納美芬注射液(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123,規(guī)格:1 mL∶0.1 mg),將0.2 mg納美芬溶于250 mL生理鹽水中進行治療,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4]對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其中治療后患者呼吸困難、三凹征以及發(fā)紺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氣指標顯著改善為顯效;癥狀得到緩解,血氣指標有所改善視有效;癥狀未緩解,血氣指標未改善甚至出現(xiàn)病情惡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肺功能。治療前后以肺功能儀(深圳麥科田生物醫(y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型號:VC-10 PRO)對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肺總量、最大呼氣峰流速值、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進行檢測。③血氣指標。治療前后分別取兩組患者動脈血5 mL并放置抗凝管中待測,采用血氣分析儀(上?;葜嗅t(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B-3000)檢測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④炎癥因子。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3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檢測對比兩組患者血清巨噬細胞刺激蛋白(MSP)、Clara細胞分泌蛋白(CC16)及肺部活化調節(jié)趨化因子(PARC/CCL18)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肺功能、血氣指標、炎癥因子水平)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以[例(%)]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例數(shù)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肺總量(L)最大呼氣峰流速值(L/s)用力肺活量(L)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L)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對照組3961.34±4.0266.18±3.86*2.75±0.243.28±0.52*2.88±0.283.18±0.54*1.87±0.402.13±0.26*1.33±0.372.01±0.52*觀察組3961.49±3.9171.83±4.22*2.74±0.273.95±0.55*2.89±0.253.63±0.52*1.90±0.382.52±0.29*1.36±0.402.42±0.55*t值0.1676.1700.1735.5280.1663.7490.3406.2530.3443.383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水平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例數(shù)動脈血氧分壓(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血氧飽和度(%)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對照組3948.53±9.8874.58±5.12*68.09±4.5546.20±5.32*79.05±6.8084.43±7.88*觀察組3949.16±10.9880.53±5.49*67.86±4.3740.12±5.12*78.88±6.9088.35±8.60*t值0.2664.9500.2285.1420.1102.099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7 d后兩組患者血清MSP、PARC/CCL18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血清CC16水平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SP:巨噬細胞刺激蛋白;CC16:Clara細胞分泌蛋白;PARC/CCL18:肺部活化調節(jié)趨化因子。
組別例數(shù)MSP(pg/mL)CC16(μg/L)PARC/CCL18(ng/mL)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治療前治療7 d后對照組393202.12±503.692236.54±277.87*106.97±23.92122.20±26.70*144.30±32.77117.14±16.49*觀察組393206.86±504.381592.66±230.82*106.68±24.19137.90±33.07*145.57±32.44100.63±13.52*t值0.04211.1310.0532.3070.1724.83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常見并發(fā)癥,這是由于COPD會導致人體通氣功能異常,二氧化碳無法正常代謝,而氧氣又無法正常攝入所致。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能夠減少患者呼吸消耗,通過減少氣道阻力,促進肺泡內的氧氣進入血液,從而改善通氣功能,但僅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效果有限,臨床常聯(lián)合藥物治療。納美芬與納洛酮均為合成阿片受體拮抗劑,能競爭性地抑制內源性嗎啡樣物質與受體結合,可刺激中樞神經興奮,改善肺通氣,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均可有效改善缺氧,降低氣管插管率[5],但二者哪種療效更好,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納美芬用于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推測原因為,納美芬可特異性結合腦組織中的阿片受體,有效阻斷患者大腦內源性阿片肽功能,進而阻斷其對神經組織的損傷,解除血管內皮細胞的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組織缺血缺氧,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7 d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表明納美芬用于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更利于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效果較納洛酮更顯著。原因可能為,相比于納洛酮,納美芬有更強的阿片受體亞型競爭力,血漿清除半衰期更長,且在體內能被迅速吸收,易通過血腦屏障,阻滯并取代嗎啡樣物質與受體結合,從而使呼吸中樞興奮,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進一步達到改善患者肺功能的療效[6]。本研究中,治療7 d后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表明納美芬用于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夠改善通氣功能,使血氣指標得到有效改善。納美芬對于呼吸抑制具有一定的逆轉作用,能夠促進氣體交換,提高機體肺泡通氣量,改善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促進CO2排出[7]。
MSP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活性糖蛋白,水平升高代表炎癥反應提高[8];自樹突狀細胞及選擇性活化的肺巨噬細胞可生成PARC/CCL18,該類細胞因子可刺激炎癥因子表達,進一步誘發(fā)炎癥反應;CC16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由Clara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炎癥反應加重時其水平降低[9]。本研究中,治療7 d后兩組患者血清MSP、PARC/CCL18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血清CC16水平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表明納美芬用于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改善炎癥因子水平,效果較納洛酮更優(yōu)越。這可能是因為納美芬能與中樞部位的阿片受體結合,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趨化活性,緩解細胞損傷,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還能改善患者的通換氣功能,減輕氣道炎癥損傷,進而提高CC16水平[10]。
綜上,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相比于納洛酮,聯(lián)合應用納美芬治療療效更顯著,更利于提升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血氣指標與炎癥因子水平,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