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冬妮
我是大熊貓的鐵桿“粉絲”,做夢都想有一天去做大熊貓志愿者,抱抱可愛的大熊貓寶寶。這個愿望至今也沒能實現(xiàn)。最近,我讀到一本有關大熊貓的科普讀物—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大熊貓的秘密》。早在20年前,該書作者龐旸老師就多次走進四川臥龍和秦嶺,與大熊貓科研人員一起,探秘大熊貓的生活。她還親手抱起過大熊貓寶寶呢,這真讓我羨慕不已。在這本圖文并茂的書中,有不少關于大熊貓的“冷知識”,讓我深入了解了大熊貓鮮為人知的秘密。
跨越時間、空間和國別、語言,全世界各國人民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都是一樣的。由于我國多年來的保護和努力,這種擁有世界最多“粉絲”的動物,其物種等級已經(jīng)從“瀕?!苯禐椤耙孜!?,但保護級別不變,還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世界的動物愛好者也不會因為其數(shù)量的增加而降低對大熊貓的追星熱度。大熊貓的形象一次又一次刷新動畫片的銀幕,一次又一次刷新童書的封面,藝術家和作家都喜歡以大熊貓為題材,表達自己對它們的青睞。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又被稱為“活化石”,因為它們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至少達到了800萬年以上。你們誰知道,大熊貓竟然是六指呢!這個第六指并不長指甲,只是增生膨大的腕部籽骨,就是俗稱的“偽拇指”。這樣的生理結構說明,愛吃竹子的大熊貓需要一定握力。這對小朋友們了解大熊貓的飲食習慣,是不是又多了一個維度呢?
記得前兩年我去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時候,總是見到它們?nèi)齼蓛傻亟Y伴吃食,甚至在一起打打鬧鬧;不過,龐旸老師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其實,大熊貓在野外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它們這“單身貴族”的特點有點兒像我在北極見到的北極熊—成年后的北極熊一般獨自游蕩在雪原上。大熊貓也一樣,它們成年后并不像非洲草原上的獅子一樣集群生存,而是在自己的領地上過著孤獨的單身生活。這在動物園里是不可能看到的。
閱讀這本書會讓我們身臨其境地了解到更多以前看不見的硬核“冷知識”。
大熊貓不停地吃竹子,并不是因為它們好吃、貪吃,而是因為它們從420萬年前就失去了鮮味感受器。這對大熊貓來說,吃肉的感覺未必賽過食素的美好。不過,即便從肉食性動物轉變成吃竹子的動物,大熊貓也從來沒有完全放棄吃肉的能力。野生大熊貓的糞便里有金絲猴的毛發(fā)、林麝的骨頭和肉、野豬的皮……進入繁育期的野生大熊貓所出現(xiàn)的返祖現(xiàn)象與這一時期急需補充蛋白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現(xiàn)象也是在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中看不到的,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范疇。
我喜歡鳥,平時也在國內(nèi)外觀鳥。我知道很多鳥類有求偶場。處于繁殖期的雄鳥會在求偶場表演,并且為了吸引雌鳥,極盡表演之能事。野生大熊貓也有求偶場,我還是從這本書里知道的。書中介紹說,雌性大熊貓“春天”遇到了6只前來求偶場“比武”的雄性大熊貓,它們要決一勝負,來奪得配偶權,最終勝利的只能是一個“戰(zhàn)神”。雌性大熊貓“春天”在觀戰(zhàn)的時候,趴在樹枝的高處為下面決戰(zhàn)的雄性大熊貓加油。最后,敗下陣來的雄性大熊貓傷痕累累地離開,勝利者則發(fā)出求偶的叫聲?!按禾臁迸芟騽倮撸罱K完成了它們的婚配。
大熊貓之所以數(shù)量不多,其實也與它們的生育能力有關。一只大熊貓的生存年限為20年左右,5歲之后達到生育年齡,18歲就老化。在13年的有效生育期里,成年大熊貓平均兩年多才產(chǎn)下并養(yǎng)大一只幼崽,它們的繁育機會并不多。生活在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的大熊貓很“佛系”,不熱衷繁育。野外大熊貓一年只有一個繁殖期,于是,它們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多雄多雌制。雌性大熊貓“春天”與勝利者舉行一次婚配后,就與這位伴侶分道揚鑣,這兩只大熊貓還會各自再去找心儀的異性婚配,這樣可以優(yōu)選后代,產(chǎn)下基因最好的幼崽。
野外大熊貓的養(yǎng)育過程也充滿了“冷知識”。假如大熊貓媽媽生下了一對雙胞胎,你以為大熊貓媽媽會兩只一起撫養(yǎng),讓它們都能健康成長嗎?不。雌性大熊貓媽媽只會撫養(yǎng)其中一只幼崽,而放棄另一只。這看上去有些殘酷的現(xiàn)象,其實也讓我們了解了大熊貓的繁育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看上去就像個早產(chǎn)兒,孱弱幼小,只有大熊貓媽媽的千分之一大小。幼崽剛出生那段時間,眼睛還看不見媽媽,只能靠哭喊聲引起媽媽的注意。大熊貓生活的環(huán)境非常濕冷,大熊貓媽媽需要不停地進食來保證自己的營養(yǎng),它沒有像袋鼠一樣的育兒袋,尋找食物時無法兼顧帶孩子;而孱弱的幼崽需要依靠母親體溫的保護,大熊貓媽媽只能把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yǎng)化作糖分來撫養(yǎng)幼崽。同時養(yǎng)育兩個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反而會使兩個全部夭折。所以,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在野外生存的大熊貓媽媽只會保留一只幼崽,把最大的生的希望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但凡事也有例外,曾有一個非凡的大熊貓媽媽竟然把自己的雙胞胎寶寶全部帶大。這在野外大熊貓繁育中是極其少見的。
過去,大熊貓之所以成為瀕危動物,首先在于人類的盲目活動,導致大熊貓的棲息環(huán)境遭到破壞。這也是很多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對野生大熊貓的過度捕捉造成其種群數(shù)量迅速減少。
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通訊研究員阿爾芒·戴維在我國四川雅安當?shù)厣矫袷种邪l(fā)現(xiàn)了大熊貓皮。后來,戴維設法搞到一只活的大熊貓,并準備把它帶回法國,但未能如愿—這只“黑白熊”(當時人們對大熊貓的稱呼)不幸死亡。之后,用這張大熊貓皮制作的標本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戴維成為向世界介紹大熊貓的第一人。
隨后,越來越多的人對大熊貓產(chǎn)生了興趣,都想到中國一睹其芳容,其中就包括美國探險家威廉·哈克利斯。在戴維發(fā)現(xiàn)大熊貓67年之后的1936年,威廉·哈克利斯告別新婚妻子露絲·哈克利斯,抱病奔赴中國。不幸的是,威廉剛到上海沒幾天就病死在醫(yī)院里。為了完成丈夫的遺志,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在丈夫去世兩個月后,也來到了中國,并最終如愿以償,將一只年幼的大熊貓扮成小狗,帶上開往美國的商船。
當西方人尋找大熊貓半個多世紀、并且知道它們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了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規(guī)定和措施。1936—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帶走了9只大熊貓。英國在1936—1938年的3年間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并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岸?zhàn)”期間,因為倫敦動物園一只名叫“明”的大熊貓在大轟炸中表現(xiàn)得淡定又從容,一時成為戰(zhàn)時英雄,被千百萬人稱頌?!岸?zhàn)”結束后,大熊貓“明”去世。英國又組織了200人的隊伍,到四川汶川捕獲了一只大熊貓,并帶回英國。
隨著大熊貓地位的攀升,20世紀40年代,我國開始限制大熊貓的濫捕和出境。從20世紀40年代到21世紀初,大熊貓在我國成了外交使者,通過采用向境外贈送或租借大熊貓的方式,以增進雙方友好關系。從1982年以后,為響應保護瀕危動物的全球性號召,我國很少再向境外贈送大熊貓,僅在1994年贈送給日本一只。2007年9月12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新聞發(fā)言人宣布,中國將不再向外國政府贈送大熊貓。中國之前向各國贈送的大熊貓均采用租借的方式,到期后是要歸還的。
從大熊貓的發(fā)現(xiàn)史,我們能夠看出,中國的強盛也為大熊貓?zhí)峁┝烁掀渥匀粻顟B(tài)的生存空間。
中國用了50年時間來挽救瀕危的大熊貓,還將用50年或許更長的時間讓大熊貓回歸大自然。
萌態(tài)可鞠的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個奇跡。如果你還對它們不了解,那么,這本《大熊貓的秘密》會帶你走進大熊貓的世界,獲得更多鮮為人知的大熊貓“冷知識”和那些為保護大熊貓而不懈努力的“熊貓人”的感人故事。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