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
我國河流眾多,密集的水系就像一張大網鋪展在中華大地上,由于我國總體的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明顯的三級階梯狀分布,所以絕大多數河流都自西向東流入渤海、黃海和東海?!按蠛酉驏|流”已成為中國人對地形、地貌的常識認知,一旦有哪條河流不守規(guī)矩,反其道而行之,就成了所謂的“逆流”。
對于這種奇怪的逆流,蘇軾不止一次地見識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最終躲過一劫而被貶為并無實權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有一天,他與當地名醫(yī)龐安常同游距蘄水縣城(今湖北浠水縣)兩里左右的清泉寺。當蘇軾看到王羲之洗筆泉和一條自東向西流去的溪水,不由得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p>
在蘇軾看來,既然眼前的溪水能夠倒流向西,那人生也有返老還童的可能,人們不應在晚年時只會感嘆時光易逝,而應該重新振作起來。蘇軾在遭受人生重大打擊后表現出的不自悲、不氣餒、從容自信的進取精神令人敬佩。在人們的主觀認知里,河水逆流就意味著時間倒流,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才發(fā)出無奈的感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辈贿^,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河水逆流竟然是真實存在的。
盡管辛棄疾曾寫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豪邁詩詞,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去,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往低處流才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河水朝哪個方向流動都有可能。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這里所說的于窴即為漢朝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于闐國,位于今新疆和田市西10千米處,西海則指當今之咸?;蚶锖?。由于我國西北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有些河流因缺乏補給最終消失于茫茫大漠中,有些則朝西或朝北尋找最近的入???。例如,發(fā)源于新疆天山山脈、全長1439千米的伊犁河,自東向西流淌,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發(fā)源于新疆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則一路朝西北方向流去,途經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最后注入遙遠的北冰洋。
此外,發(fā)源于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大汶河,雖歷經多次改道,但受到地勢的影響,始終自東向西流動,通過東平湖后匯入黃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泌陽縣境內的泌陽河,干流流向大致向西,匯入唐河之后,進入漢江,并最終匯入長江,所以有“泌水倒流”的說法。在我國青海省還有一條發(fā)生流向倒轉的河。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有多條河流匯入,其中有一條名為倒淌河。它發(fā)源于祁連山的支脈日月山,全長只有40多千米,流量很小,流速也很慢。傳說,唐朝的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遠嫁吐蕃王朝首領松贊干布時曾路過此地。當她途經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舉目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xiāng),思父母,悲慟不止,淚如泉涌,她的淚水最終化為草原上的這條小河。地質學家研究發(fā)現,倒淌河原本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從青海湖流出,朝著東南方向流經貴德盆地,然后匯入浩浩蕩蕩的黃河。在距今大約13萬年前,由于強烈的構造運動,位于青海湖與黃河之間的日月山逐漸隆起抬升,切斷了青海湖與黃河之間的聯(lián)系,迫使河水反向流回青海湖,于是形成了如今的倒淌河。從此之后,青海湖失去了出水口,只有河流匯入,鹽分越積越多,漸漸由淡水湖變成了咸水湖。
嚴格來說,自東向西流動的河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逆流,不論水的流向究竟如何,它總是受制于地勢的高低。如果存在其他外力的影響,河水的流向很可能發(fā)生改變。
史料中有多處關于河水逆流的記載?!稘h書》記載,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犍為地震,山崩,壅江水,水逆流”;漢元帝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藍田地沙石雍霸水,安陵岸崩雍涇水,水逆流”;《后漢書》記載,漢桓帝元嘉二年(152年),“彭城泗水增長逆流”;《資治通鑒》記載,隋煬帝大業(yè)七年(611年),“偃河逆流數十里”。
從地質學角度看,這些所謂的河水逆流現象都是因為地質災害造成的堰塞湖。顧名思義,堰塞湖就是由于河道被阻塞而形成的湖泊。如果水流因地震、山體崩塌、滑坡、火山噴出的巖漿、泥石流以及冰川活動等被截斷,都可能形成這樣的湖泊。在很久以前的地質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堰塞湖,被保存下來之后常以湖水清澈而著稱,通常是風景秀麗的自然景區(qū)。例如,我國黑龍江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就是由于火山噴發(fā)的熔巖溢流堵塞了納謨爾河的一條支流而形成的,黑龍江東南部的鏡泊湖也是因為熔巖溢流堵塞了牡丹江的古河道而形成的。
在人類聚居區(qū)附近的河道里形成堰塞湖,往往意味著威脅。例如,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縣北部發(fā)生震級為里氏7.5級大地震,引發(fā)山體崩塌,堵塞了岷江,進而形成堰塞湖。數十天之后,堰塞湖潰決,淹沒大量村莊、房屋和田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幾十年過去了,那場大地震形成的11個堰塞湖現已成為著名的地震遺跡和風景區(qū),即疊溪海子。
美國密蘇里州有一個著名的里爾富特湖,那里的湖水很淺,看起來更像一片沼澤濕地,是人們狩獵、釣魚、劃船的好去處。實際上,它也是在一場災難中因河流逆流而形成的堰塞湖。1811年12月16日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大地震襲擊了密蘇里州新馬德里小鎮(zhèn),緊接著,又發(fā)生了一連串余震。當時的新馬德里小鎮(zhèn)中只有800多人,建筑也很少,所以并未造成太大的人員傷亡。在這場地震中,出現了一些異乎尋常的地質現象:有些地方受到擠壓隆起抬升,另一些地方則下沉凹陷成為盆地,沉陷區(qū)長約240千米,寬60千米,下沉深度達1~3米。蜿蜒曲折的密西西比河流經此地時,被崩塌的山石堵塞,被迫倒流,在低洼處匯集起來,淹沒了河道中原本就存在的一些小島和沙洲,并最終形成了一片廣闊的湖泊,這就是里爾富特湖。
還有一種有趣的河水逆流現象出現在河口位置。當河流遇見大海,因河道驟然變寬,水的流速會驟降,如果海洋的潮汐運動十分強烈,往往會形成三角灣。當海水漲潮時,江水因受到沖擊而無法順暢流出,只能逆流而上。西漢辭賦家枚乘在觀潮時稱之為“江水逆流,海水上潮”。
最典型的就是錢塘江河口的杭州灣,因海浪和潮流長期沖刷導致河口沉陷,最終形成了喇叭形的河口海灣。自古以來,那里就以來勢兇猛的潮汐現象聞名于世,每到中秋佳節(jié)前后,潮汐最為壯觀。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中寫下的“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指的就是因海水漲潮,江水勢不能敵,而出現逆流情況,隨潮西流。
倘若河流水位持續(xù)下降而導致海水入侵倒灌,則可能演變成一場嚴重的生態(tài)災難,常常造成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鹽漬化,治理起來也十分困難。東南亞有一個總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的湄公河三角洲,它是由湄公河攜帶大量泥沙沖積而成的廣闊平原。2015年底,湄公河三角洲遭受了近百年來最嚴重的旱情,嚴重影響當地的農業(yè)生產和數百萬人的生活。由于干旱導致地下水位和湄公河水位急劇下降,沿海地區(qū)的海水沿著河道不斷向內陸滲透,入侵三角洲主河道達數十千米。后來,湄公河上游開閘向河道應急補水,才減輕了當地的旱情,并迫使倒灌的海水逐漸后退。
河水倒流不一定都是自然現象,有時候可以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改變它的流向,目的在于合理調配水資源。20世紀80年代,蘇聯(lián)曾經實施過一項著名的“西伯利亞三大河流倒流計劃”。他們原本計劃通過修建大壩,攔住一些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迫使其水位抬高之后改變流向,然后流回到干旱的南方地區(qū)。遺憾的是,這項工程浩大的計劃在經濟投資、工程周期、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等各方面的壓力下,僅實施了4年便終止了。
無論是什么原因,河水倒流都沒有任何神秘性可言。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并尊重河水流淌的自然規(guī)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才能造福人類。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