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彥偉
摘? ? 要:糧食是人民生存的基礎,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人民生活安全。應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發(fā)揮山區(qū)優(yōu)勢,大力推進小雜糧有機旱作農業(yè)生產技術,以新型農業(yè)生產經營實施主體為主力軍,以發(fā)展綠色小雜糧有機農產品為抓手,創(chuàng)新山區(qū)小雜糧綠色農業(yè)品牌的發(fā)展理念,完善有機旱作農業(yè)生產技術體系。近年來,和順縣以小雜糧蕎麥為種植優(yōu)勢農產品,著力研究其有機旱作種植高產技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文章主要介紹了和順縣蕎麥有機旱作種植高產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蕎麥;有機旱作;種植高產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3-008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7? ? ? ?文獻標志碼:B
為了抓住國家有利支持政策,大力發(fā)展山區(qū)小雜糧經濟,全力推進有機旱作農業(yè)技術,和順縣依托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遵循綠色有機農產品制度規(guī)范,堅持農業(yè)綠色發(fā)展方式,完善有機旱作農業(yè)技術體系[1]。和順縣位處山西省東部,東臨邢臺市,西臨晉中市、太原市,地處太行山中段。常年平均氣溫6 ℃,適宜小雜糧生長。其中山地面積約1 600 km2,占總面積70%,丘陵山脈居多。和順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天風大,天干物燥,夏天溫和多雨,秋天降水多較涼爽,冬天漫長寒涼,典型的“春天寒如冬、夏天無酷暑、秋天陰冷有霜、冬天鵝毛飛雪”。全縣海拔1 070~2 058.5 m,平均海拔1 300 m,年平均無霜期125 d,是山西省典型的高寒山區(qū)之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為優(yōu)質蕎麥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所產蕎麥以粉白、面多、口感清香細膩著稱。近3年來,和順縣以蕎麥為優(yōu)勢農產品,著力研究有機旱作種植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蕎麥俗稱三角麥、烏麥、凈腸草,是蓼科、蕎麥屬,具體分為甜蕎麥和苦蕎麥2種,成熟期為76 d,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蕎麥稈高30~90 cm,蕎麥的莖稈直立,稈的上端有分枝,莖稈呈綠色或血紅色,無毛,具有縱棱。葉子為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形狀,寬3~6 cm、長3~8 cm,蕎麥上段部分漸尖,蕎麥的底部呈心形形狀。蕎麥不耐高溫,忌大風、干旱、寒冷、霜凍天氣,喜歡生長在涼爽濕潤的氣候中,喜日照,需要水分較多。甜蕎麥亦稱普通蕎麥,莖稈部細長,常有棱角,色澤淡紅。蕎麥籽粒為黑褐色或棕黑色,籽粒重。苦蕎麥亦稱韃靼蕎麥,葉子中下部有明顯的綠色斑塊,蕎麥莖稈上部全身通綠,蕎麥籽粒呈棕黑色或黑褐色,但落粒較輕??嗍w麥屬于自花傳粉作物,繁殖能力強,容易保存分離后代。蕎麥是小雜糧中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作物,含有非常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利于保護視力,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含量。
1 蕎麥有機旱作種植高產技術
1)選地。和順縣地處太行山中段,是典型的高寒山區(qū),蕎麥種植應選擇地勢高燥、黃土丘陵旱地的梯田。應選擇排水性能良好、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的地塊,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富含有機質的輕質中壤土為宜。前作為禾本科作物,新修田地或撂荒的棄耕田地均可。蕎麥對種植土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沒有太大要求,但是為了獲得高質高產,應選擇土壤較疏松的沙壤土,適當整修,開展滅茬滅草等作業(yè),為蕎麥種植打好基礎。
2)選種。蕎麥種子的質量直接決定蕎麥的出芽、生長、授粉以及產量高低。根據和順縣田地種植條件、農民生產種植經驗以及請教本地農業(yè)專家,選用蕎麥優(yōu)質品種,避免未經在本地試驗示范隨便引入新品種。蕎麥種植時要結合當地生產情況選擇適合生長期、抗倒伏、抗霜凍的高質量種子。播種前要做好蕎麥種子處置工作,例如曬種、處理雜質等,提高蕎麥種子發(fā)芽率,增強其生命活性,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實現增產增收目標。和順縣甜蕎麥選擇適宜制米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例如晉蕎麥1號、榆蕎2號、紅山蕎麥、北海道等;苦蕎麥選擇適宜加工苦蕎茶的品種,如晉蕎2號、黑豐1號、九江苦蕎、西農系列等。甜蕎麥(晉蕎麥1號)是由山西省小雜糧培育中心選育、山西省農業(yè)廳審定。蕎麥株高85~100 cm,主莖稈8~10節(jié),一級分枝有2~3個;莖部綠色、花白色、籽粒為深褐色,三棱型;單株粒重2.5 g,千粒重31.9 g;蛋白質10.04%,脂肪1.8%;生育期70 d左右,并且抗倒伏能力較強。一般產量1 500 kg/hm2左右。栽培時要精細整地、施足底肥、足墑播種,留苗5萬~6萬株/hm2,封壟前及時中耕除草,當大田有70%籽粒呈本品種色澤時,及時收獲。適宜全省各地種植。榆蕎2號是陜西省榆林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從地方品種榆林蕎麥中單株混合選擇而成,代號為榆3-3,1989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榆林地區(qū)品種審定小組審定,生育期85 d左右,株高80~90 cm,紅稈,粉紅花,粒棕灰色,千粒重32 g左右。九江苦蕎麥是經過多年選育的好品種,蕎麥株高110 cm左右,主稈緊湊,主莖數15節(jié)左右,主莖分枝5個左右,幼莖呈綠色,葉子基部有明顯的花青素斑點,葉子橢圓、花朵小、黃綠色、籽粒褐色,自花授粉,中央有深色凹陷,棱呈波狀。單株粒重4.3 g,千粒重20 g。出苗至成熟80 d,落粒輕,適應性強,抗倒伏,抗旱耐瘠。賴氨酸含量0.7%,粗淀粉含量70%,蛋白質含量11%。該品種用種量少,用量為53 kg/hm2,出苗率高,出苗率110萬株/hm2。生長期做好防澇、防旱、防霜凍工作,籽粒成熟率達到70%時及時收獲??嗍w麥(黑豐1號)植株高120 cm左右,莖稈粗10 cm左右,莖稈綠色,植株型緊湊挺拔,主莖節(jié)數28個左右,主莖一級分枝數4個左右,對生生長,子葉腎形,真葉呈三角形,籽粒黑色,錐形,比親本錐腰較寬,錐端較鈍,有腹溝。籽粒成熟較一致,黑化率達到89%以上。豐產穩(wěn)產,單株生產量大于9 g,千粒重大于20 g。根據土壤肥力條件,種植密度應控制在67.5萬~75萬株/hm2,播種量22.5 kg/hm2,播種深度控制在3~4 cm。有機肥22 500~45 000 kg/hm2作底肥、磷肥450 kg/hm2作種肥,封壟現蕾前看苗情追施氮肥80~120 kg/hm2。苗高15 cm左右及封壟前中耕除草2次。籽粒黑化率達到90%以上即可收獲,如無大風或霜凍,可待籽粒完全黑后再收獲,以保證種子質量。
3)施肥。蕎麥生長對鉀肥需求量最大,對磷肥和氨肥的需求量次之,蕎麥在不同生長階段對肥力及肥料種類的需求和側重點不同,要根據蕎麥生產階段的具體需肥情況進行施肥,保證蕎麥生長營養(yǎng)充足。蕎麥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相對較短,是需要施用較多肥料的作物。蕎麥有機旱作種植要做到一次性施足底肥。翻地時將腐熟農家肥撒施地面,翻耕入土中。有機肥7 500~11 300 kg/hm2作基肥,新修地或加厚活土層的旱地,撒施450 kg/hm2硫酸亞鐵于地表,隨翻地混入土中。在有機肥不足的地塊,可以在播種前施入含腐殖酸的有機肥1 500~3 000 kg/hm2,旋地時混入土中。
4)滅茬與滅草。蕎麥種植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蕎麥種植田要深耕、深旋、精細耙犁,使土壤細碎平整、土層松軟、沒有雜草,并壓實。滅茬與滅草主要采用裸地滅茬與滅草措施,用秸稈還田機粉碎地上作物莖稈或撂荒地的雜草,用淺旋耕機滅茬。在大秋作物收獲后或蕎麥播種前進行。
5)深松耕。深松耕措施在滅茬與滅草作業(yè)后進行。實行全面深松耕法,深度在35 cm以上。采用鴨掌型或鑿型深松耕犁。為了打破犁底層,于犁的入土下,地表下20~30 cm處,各焊接2個能加深犁底層土壤疏松的燕尾形鋼片。深松耕是旱地蓄墑的重要措施。
6)深翻地。深翻地是蓄墑、滅草和熟化土壤的重要措施。一般20 cm以內為淺翻地,滅草和熟化土壤作用小。深度達25 cm以上為深翻地。若活土層淺,加深耕層熟化土壤,1次只能加深死土層5 cm。如果1次深耕加厚太深,上翻到地面的死土過多,會影響當年蕎麥生長,應逐年加深活土層。蕎麥有機旱作種植翻地時結合施用有機肥。熟耕地采用半翻法,垡片翻轉135°,撂荒地和蓄根性雜草多的地塊采用全翻垡,垡片翻轉180°。深翻時間,秋播、冬播、春播宜早不宜晚,夏播在蕎麥播前。
7)旋地。旋地是為播種提供一個良好的播種層,具有混肥、碎土、滅草和保墑等作用。采用旋耕犁旋地,深度10~15 cm。
2 蕎麥有機旱作種植播種技術
1)播種時間??嗍w麥6月中旬(夏至前)播種,甜蕎麥在7月上、中旬播種。播種深度4~5 cm,實施條播。播種量,苦蕎麥15~22.5 kg/hm2;甜蕎麥37.5~45 kg/hm2。播種后及時壓實土層,蕎麥出苗后要及時查看蕎麥小苗生產情況,如果出現缺苗及時補種,待補種苗出苗后要及時間苗,保留有活力的幼苗75萬~90萬株/hm2,才能達到最高產量。
2)種子處理。蕎麥種子在播種前必須處理種子。按照腐熟的雞糞和種子3∶1的比例拌種,這樣種子在土壤中發(fā)芽快、病蟲害少。
3)確定播種量。蕎麥播種量可根據種子發(fā)芽等情況決定,優(yōu)質蕎麥種子和發(fā)芽率高的蕎麥種子應減少播種量,墑情好的地塊也應減少蕎麥種子的播種量,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保證成苗75萬~90萬株/hm2。
4)播種方法。在保證苗全、苗齊的土壤墑情下播種,否則不可播種。采用專用播種機播種,即開溝、下種子、覆土、鎮(zhèn)壓聯合作業(yè),確保蕎麥播種質量。蕎麥種植要合理密植,留苗過多過少都會對蕎麥的單株生產籽粒量、產量和飽滿度影響較大。
3 蕎麥有機旱作種植管理技術
1)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包括除草、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精細的田間管理還包括苗期管理及花期管理[2]。保證出苗率;疏松土壤土層,翻耕清除雜草;蕎麥開花灌漿期和生長過程需水量較多,開花灌漿期充分灌溉;蕎麥屬于兩性花異花授粉植物,結實率較低,利用好花期授粉,適當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蕎麥有機旱作種植中耕2~3次,蕎麥生長過程中出現缺肥現象應及時噴施葉面肥。秋天要及時清理田間殘留的枝稈和落葉,旋耕或深翻田地,有效降低來年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蟲害有蕎麥鉤翅蛾、西伯利亞龜象甲、黏蟲等,病害主要是輪紋病、褐斑病等。
2)蕎麥有機旱作種植蕎麥鉤翅蛾防治。成蟲體長12 mm左右,翅展35 mm左右,頭、胸、腹、前翅呈淡黃色,有腎形紋,頂角呈鉤狀突出,從頂角向后有1條黃褐斜線,有3條向外彎曲的“>”形狀黃褐線。中足脛節(jié)有1對距,后足脛節(jié)有2對距,后翅呈黃白色。卵呈橢圓形、扁平,內表面顆粒狀。幼蟲體長20~30 mm,污白色,背面有淡褐色寬帶,具腹足4對,尾足1對,具少數趾鉤。蛹體長約11 mm,紅褐色,梭形,兩端尖,臀棘上有4個刺。初孵的幼蟲為害嫩葉,殘留在葉子表皮上,葉片受害后呈薄膜狀,幼蟲逐漸生長吐絲把葉子卷縮,藏在葉子中,一般不易被發(fā)現,直到把葉子食穿。蛹在土壤中越冬,7月中旬羽化,羽化后馬上交尾。秋收后及時旋耕或深耕,消滅越冬蛹;病蟲害發(fā)生重的地塊在幼蟲未分散前噴灑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用Bt殺蟲劑200~3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375~450 mL/hm2,兌水600~750 L/hm2噴霧;成蟲發(fā)生期用燈光或誘芯誘殺蛾子。
3)適時收獲。山區(qū)蕎麥收獲一般在秋季9月底至10月初,蕎麥開花時間長,是陸續(xù)開花,籽粒成熟不一致,開花期30~45 d。若收獲過晚,先成熟籽粒易脫落;收獲過早,蕎麥大部分籽粒尚未成熟,都會影響蕎麥的產量。蕎麥籽粒達75%~80%、籽粒為褐色或灰色時是最佳收獲期。要在陰天進行收獲,或在晴天早晨趁早上有露水潮濕時收獲,蕎麥籽粒不易脫落。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如遇大風或霜凍應及時收獲。收割后先晾曬,要勤翻曬,防止發(fā)霉,然后脫粒、曬干后貯藏。
4 蕎麥的價值
1)營養(yǎng)價值。蕎麥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主要的蛋白質是球蛋白,谷蛋白含量較低。蕎麥所含的氨基酸中的賴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的含量低,氨基酸可與谷物小麥、玉米、大米的賴氨酸互補。蕎麥的膳食纖維非常豐富,經常食用可增強胃腸蠕動功能,清理腸道沉積的垃圾,有潤腸通便作用。蕎麥顆粒較細小,有快煮好熟、容易消化吸收、加工簡單等特點。
2)保健價值。蕎麥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還有保健價值。富含生物類黃酮、糖醇、多膚、D-手性肌醇等高活性藥用成分,具有降脂、降糖、降膽固醇、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腸道功能。蕎麥含有硒、B族維生素、鎂、維生素E、鉻、鐵、鈣、磷、蘆丁、賴氨酸、氨基酸、亞油酸、脂肪酸、煙堿酸、煙酸等營養(yǎng)元素[3]。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有機化合物成分,對于人的生長發(fā)育及代謝具有重要作用。蕎麥中含有煙酸,是人體必需的水溶性維生素,參與人體的脂質代謝,具有消炎解毒、擴張人體血管、降低膽固醇功效。蕎麥中含有蘆丁,可以保護視力、軟化血管、降壓降脂,有效預防腦溢血。
3)食用價值。當前蕎麥已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消費用途。蕎麥加工制成的食藥同用產品種類很多,主要包括米面類、酒類、茶飲類、調味類、醫(yī)藥及醫(yī)藥原料類等,這些產品備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5 結束語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和順縣利用山區(qū)發(fā)展優(yōu)勢,創(chuàng)新山區(qū)小雜糧品牌,不斷發(fā)展蕎麥有機旱作種植業(yè),探索和研發(fā)適合山區(qū)種植的蕎麥優(yōu)良品種,打造蕎麥特色品牌,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儒國,王政國,鄒鯖.優(yōu)質雜糧——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4,31(7):59.
[2]李全則,李鵬.蕎麥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yè),2015,9(24):43-44.
[3]項健,田俊,王曉燕.玉米雜糧饅頭與蕎麥面雜糧饅頭的營養(yǎng)對比[J].現代食品,2018(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