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開科 錢偉軍
河南開封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開封 475000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但與腺瘤性息肉、炎癥性腸病、家族史、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1]。手術是直腸癌的主要治愈方法,而術前準確診斷及分期評估對提高手術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3]。CT可以清晰反映人體的解剖結構,明確病灶性質,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MR擴散加權成像技術(MR-DWI)是一種磁共振功能成像的新技術,可以準確反映組織間水分子彌散情況,準確顯示直腸周圍組織,進而提高對直腸癌的分期診斷[4-5]。本研究通過對我院行直腸癌根治術的7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價 CT、MR-DWI及兩者聯(lián)合檢查對直腸癌術前分期及淋巴結陽性的診斷結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01—2020-12于我院行直腸癌根治術的7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CT與MR-DWI檢查,并經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男41例,女37例,年齡(65.34±2.55)歲(范圍:45~86歲)。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6-7]CT檢查:使用東芝 Aquilion 64排螺旋CT實施腹部檢查。設置電壓為120 kV,電流為150~200 mA,掃描層厚0.5 mm(重建層厚5 mm),螺距為0.8 mm。仰臥體位,檢查范圍從膈肌上緣開始至盆腔底部。MR-DWI檢查:使用聯(lián)影uMR588 1.5T梯度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器實施檢查,使用6通道相控陣線圈?;颊呷⊙雠P位,放置腹部線圈實施DWI檢查。設置掃描層厚4 mm,層間距1 mm,設定參數b值為50和800 s/m2。采取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成像技術,設定TR=2 755 ms,TE=95 ms,NSA=2,矩陣256×256,FOV=300 mm×260 mm。完成掃描后,將數據信息傳送至聯(lián)影uWS-MR工作站對圖像進行分析,全部圖像均由兩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生閱片,隨后進行核對,若結果出現(xiàn)分歧,則由兩名醫(yī)生協(xié)商,直至結果達成一致。
1.3腫瘤分期標準CT檢查。T1~2期:腫瘤部位可清晰顯示腸壁外脂肪間隙,腸壁外緣光滑,未見結節(jié)影向外突出。T3期:腫瘤周圍脂肪間隙內出現(xiàn)小斑片影,可見條索狀高密度影。T4期: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未見脂肪層,腹壁受浸潤、周圍器官受損。MR-DWI檢查。按美國癌癥擬定的直腸癌TNM分期系統(tǒng)對直腸癌實施分期。T1期:腫瘤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層。T2期:腫瘤深達肌層。T3期:腫瘤穿透肌層直達周圍脂肪。T4期:其他組織器官受到腫瘤細胞浸潤。
1.4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1)術前CT、MR-DWI及兩者聯(lián)合檢查對直腸癌術前分期及淋巴結陽性的診斷結果。(2)直腸癌術后的病理檢查結果。(3)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MR-DWI及兩者聯(lián)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及淋巴結陽性率。
2.1直腸癌術后的病理檢查結果(1)T1~2期18例,T3期33例,T4期27例。發(fā)現(xiàn)淋巴結陽性36例,陰性42例。
2.2術前CT、MR-DWI及CT聯(lián)合MR-DWI檢查對直腸癌臨床分期結果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術前CT聯(lián)合MR-DWI檢查對直腸癌T1~2期、T3期、T4期分期的準確率,以及總準確率和陽性淋巴結的診斷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MR-DWI單項檢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前CT、MRI及CT聯(lián)合MRI檢查對直腸癌臨床分期結果[n(%)]
直腸癌患者的早期無明顯特異癥狀,可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便頻、排便習慣改變、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當腫瘤破潰、引起腸腔狹窄、侵犯周圍組織或遠處轉移時,可出現(xiàn)黏液血便、不完全性腸梗阻,以及侵犯周圍組織和遠處轉移引發(fā)的相應癥狀[8]。手術是直腸癌的主要治愈方法,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手段[9]。手術治療效果與直腸癌的術前臨床分期密切相關,而依靠術中探查和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分期具有延遲效應。因此,術前依據現(xiàn)代化檢查方法準確進行臨床分期,為制定手術方式和淋巴結清掃范圍提供依據,對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和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臨床價值[7]。
CT掃描可清楚顯示直腸的解剖結構和腫瘤組織的密度。通過圖像后處理技術,可為術者提供直腸癌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信息,亦可確定淋巴結轉移范圍和有否遠處轉移,對術前擬定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10]。但其主要依靠密度差異進行識別,而且對軟組織的顯像清晰度和分辨率不高,若直腸壁各層密度差異較小,則腸壁圖像的顯示欠清晰,難以發(fā)現(xiàn)密度低或細小的病變,在對直腸癌分期診斷上有一定局限性。MR-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觀察人體組織中水分子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式,對水分子運動較敏感,可觀察到體內水分子的運動狀態(tài),有效反映水分子彌散過程和評估組織結構及細胞密度。當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時,細胞內的密度發(fā)生變化,細胞外自由水分子空間減少,使水分子彌散受限,進而獲取圖像信號,并可清晰呈現(xiàn)直腸壁各層結構及相關解剖細節(jié),為臨床分期、確定治療策略,以及評估預后提供參考[5,11]。但受運動偽影、腸道氣體和圖像信噪較低的影響,會對腫瘤分期高估,影響診斷準確性[12]。
本研究通過對在我院行直腸癌根治術的7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初步探討了術前CT、MR-DWI及CT聯(lián)合MR-DWI檢查對直腸癌臨床分期的效果。結果顯示,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術前CT聯(lián)合MR-DWI檢查對直腸癌T1~2期、T3期、T4期分期診斷的準確率,以及總準確率和陽性淋巴結的診斷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MR-DWI單項檢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表明了CT聯(lián)合MR-DWI檢查對術前評估直腸癌臨床分期及淋巴結陽性率的價值。其主要原因為:(1)兩者聯(lián)合能從多角度、多方位、立體呈現(xiàn)直腸癌的浸潤深度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利于檢測出微小病灶及隱匿病灶,提升診斷準確度。(2)CT聯(lián)合MR-DWI可清晰顯示直腸系膜及盆腔內結構,有利于識別腫瘤病灶對周圍器官或組織的侵犯程度、淋巴結及盆腹腔轉移狀況,在疾病診斷、分期中應用價值較高。(3)可通過微觀運動反映腫瘤內部結構和組織成分,提供相關功能及代謝方面的信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量化分析,提高對腫瘤的敏感性,便于術前分期。
綜上所述,CT聯(lián)合MR-DWI應用于直腸癌術前檢查,可提高術前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和淋巴結陽性診斷準確率,有助于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和評估預后提供依據,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