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旭東 張衛(wèi)民 郝安林 周福有
河南安陽市腫瘤醫(yī)院胸外科 安陽 455000
肺癌是一種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的惡性腫瘤[1]。也是我國最常見的癌癥類型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2]。早期肺癌治療以肺癌根治術為首選術式,縱隔淋巴結清掃對術后準確系統性縱隔淋巴結分期、治療,以及評價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但目前對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是否行隆突下淋巴結(第7組)清掃尚未達成共識[4-5]。本研究以于我院行肺癌根治術并隆突下淋巴結清掃術的453例NSCLC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NSCLC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以期為NSCLC肺癌根治術中是否進行隆突下淋巴結清掃提供建議及參考。
1.1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20-01—2022-11我院胸外科行肺癌根治術并隆突下淋巴結清掃術的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根據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結果診斷為NSCLC[6]。(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病變跨肺葉生長、合并其他腫瘤。(2)術前進行過抗腫瘤治療。共納入453例患者,男217例,女236例;年齡(63.36±9.18)歲(范圍:36~84歲)。
1.2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臨床及病理資料,包括性別、年齡(≤60歲、>60歲)、病變大小(≤3 cm、>3 cm)、病側(左側、右側)、位置(上葉、中葉、下葉)、病理類型(腺癌、鱗癌)、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神經侵犯、脈管癌栓、胸膜侵犯。根據隆突下淋巴結轉移情況分為有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組與無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組。比較2組患者各變量間的差異,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確定NSCLC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選用卡方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單因素分析隆突下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453例患者中23例(5.1%)患者發(fā)生隆突下淋巴結轉移。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胸膜侵犯、脈管癌栓為NSCLC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1。
表1 NSCLC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關系[n(%)]
2.2Logistic回歸分析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胸膜侵犯、脈管癌栓分化程度、胸膜侵犯、脈管癌栓為NSCLC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隆突下淋巴結轉移Logistic回歸分析
肺癌根治術雖能為臨床提供準確的分期、檢測隱匿性轉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重,能夠增加出血量、延長手術時間而提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7-9]。故有研究建議,應根據早期NSCLC的位置選擇淋巴結清掃的區(qū)域[10-11];但也有研究表示,僅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會增加腫瘤復發(fā)率[12]。
一項對pT1期的NSCLC的研究中發(fā)現,縱隔淋巴結轉移率為28%~42%,N1淋巴結轉移率為17%~23%,N2淋巴結轉移率為9%~24%[13-14]。發(fā)生N2淋巴結轉移的病例中,上縱隔淋巴結轉移最為常見,為47.5%;其次是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為27.8%;下縱隔淋巴結轉移非常少見,轉移率僅為1.6%[15]。本研究中的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為5.1%,可能與本研究中pT1患者較多有關。有研究顯示,在不同pT分期中,pT1分期中的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最低[16]。謝遠才等[17]的研究提示,縱隔淋巴結轉移位置與腫瘤部位存在聯系,轉移呈現出區(qū)域性。肺上葉癌的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比肺中下葉癌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左右側肺癌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中,左右側肺癌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肺上葉癌隆突下淋巴結的轉移率比肺中下葉癌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肺癌縱隔淋巴結淋巴回流相關,即上葉肺癌多先轉移至上縱隔淋巴結,很少累及隆突下及下縱隔淋巴結,而下葉肺癌一般會先累及隆突下淋巴結,然后再累及上縱隔區(qū)域淋巴結?;谏鲜龇伟┨禺愋缘牧馨突亓骼碚?國內外關于肺癌特異性、選擇區(qū)域淋巴結清掃的研究越來越多[18-22]。
CT是目前評價術前NSCLC有無縱隔淋巴結轉移及明確T分期最常用的檢測手段,但由于CT只能顯示淋巴結的解剖結構及大小,對于淋巴結的內部結構無法再進一步判斷[23],故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假陰性率。研究表明,普通CT對于縱隔淋巴結轉移的特異性為70%~80%,敏感性約為60%[24]。術中根據縱隔淋巴結大小、質地,以及顏色判斷有無轉移,具有主觀性和局限性。雖然縱隔鏡、支氣管內超聲引導穿刺活檢、PET-CT等檢查,為判斷有無縱隔淋巴結轉移提供了更為準確的依據[25-26],但存在費用高且具有一定風險,故不宜于在臨床廣泛開展。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NSCLC術中開展隆突下淋巴結清掃臨床尚未達成共識。NSCLC發(fā)生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總體概率不高,分化程度、胸膜侵犯、脈管癌栓是決定其是否發(fā)生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證實,從而真正實現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