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輝 賈立平
【摘要】文學小說隱喻研究成為當今認知語言學領(lǐng)域十分熱門的研究方向。本文將余華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作為研究對象,從認知隱喻的角度探析該小說中的文本特點和藝術(shù)風格。這部小說是余華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傳統(tǒng)文學的第一部作品,在語言上有兩個時期共同的一些特點,因此本文對于余華文學作品的總體隱喻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認知語言學;余華;《在細雨中呼喊》;概念隱喻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3-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39
在余華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在細雨中呼喊》有其獨特的意義,無外乎于“承前啟后”的地位。1991年,余華發(fā)表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這標志著余華的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時期告一段落,同時開啟其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重要階段。在敘述方式上,這部小說仍能看到前一時期的影子,而在題材和思想上,卻又能窺見后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作品的文學特征。其實在學界,針對余華文學作品的隱喻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卻鮮有人研究《在細雨中呼喊》這部意義非凡的作品。本文將基于以往的余華小說隱喻研究,并結(jié)合其小說中的總體隱喻思維特征,從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的角度探析《在細雨中呼喊》中的隱喻寫作手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小說中的主題和情感內(nèi)涵。
一、認知語言學及概念隱喻研究
(一)認知語言學發(fā)展概要
認知語言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語言學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一個新范式。從20世紀80年代起認知科學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隨后認知科學進入語言學領(lǐng)域,從而產(chǎn)生了認知語言學。它以一種不同的視角與占主導地位的生成語法形成抗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圍擴展到了語言學中的許多領(lǐng)域, 如句法、意義、音系以及語篇等。1989年,雷內(nèi)·德文在德國杜伊斯堡首次召開了國際認知語言學的會議以及隨后《認知語言學》雜志出版,這些事件標志著認知語言學這個分支學科逐漸走向成熟。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是語言具有符號性,而不是自動生成;語言的形成取決于人們對語言的實際運用和人類的一般認知能力;語言的發(fā)展是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而非基于“普遍語法”(胡壯麟,2017)。
(二)概念隱喻理論概述
隱喻通常指兩個概念之間的對比,通過一個具象概念來描述、解釋另一個抽象、晦澀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分別是隱喻中的目的域和源域。目的域即被隱喻所描述的經(jīng)驗,源域則是用于描述經(jīng)驗的概念。
例如:我們必須要珍惜時間。
這句話源于“時間就是生命”的隱喻。目的域“時間”便是通過源域“生命”來描述與定義的。
概念隱喻一般包括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三種。結(jié)構(gòu)隱喻意味著一個概念是以另一個概念隱喻地構(gòu)建起來的,用具體、易感知的概念特征來識解抽象事物。而對客觀物體的體驗為人類本身將事件、活動、情感、觀點等看成實體提供了基礎,這樣就有了本體隱喻。方位隱喻則是指給一個概念賦予一個空間方位,它們不完全是以一個概念構(gòu)建另一個概念為特點,而是以人自身在生活中對方位的感知為出發(fā)點。
二、《在細雨中呼喊》作品介紹
(一)《在細雨中呼喊》故事梗概
《在細雨中呼喊》發(fā)表于1991年,是一本關(guān)于成長歷程的書,同時也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為一位童年經(jīng)歷坎坷的江南少年的回憶錄,他在扭曲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并循著周遭親朋的生活軌跡過活。小說分為四個章節(jié),結(jié)構(gòu)形式源于作者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逝去的記憶的感受。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擁有自身的命運和生存境遇,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他們的處理方式不同,“呼喊”方式不一,每一個人物像是一個個獨立的系統(tǒng)存在于小說中,然而在合奏中卻展示了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王首歷,2010) 。
(二)小說意義
《在細雨中呼喊》不僅僅是余華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同時對其寫作生涯也有著重大意義。事實上,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站在余華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傳統(tǒng)文學的轉(zhuǎn)折點,在語言和寫作手法上有著兩個時期共同的一些特點,在此部作品后余華的寫作便回歸到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
余華“隱喻歷史”式寫作中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挖掘,以及他所代表的先鋒文學寫作,在這部作品里達到了頂峰。這部并不算長的作品具有宏大的內(nèi)在空間,它不但包容了余華自己之前的全部創(chuàng)作特征,而且也代表著整個“先鋒”文學界的一次收官式寫作。它是余華對自身先鋒寫作最后的總結(ji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近幾年小說革命的一次全面總結(jié),或者說歷史回顧(劉汀,2014)。
三、余華《在細雨中呼喊》概念隱喻分類
(一)結(jié)構(gòu)隱喻
1.河流隱喻
例1:那天我放學回家,路過以前是蘇家的房屋時,心中涌上的悲哀使我淚流滿面。(第一章,第19頁)
例2:除非孫廣才伸出手指明確地去指罵孫有元,我才能確定父親的怒氣正在涌向何處,否則我會驚恐萬分地看著父親,因為我無法斷定孫廣才接下去會不會突然一腳向我踢來。(第三章,第182頁)
水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物質(zhì),大到地球,小到人類個體,水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所以人們在理解一些抽象的、晦澀難懂的概念時,經(jīng)常會借助河流隱喻去理解。例1中“心中涌上的悲哀”借助河流不斷流動、不穩(wěn)定的特性,通過將河流涌動的源域映射到悲傷難以舒緩的“我”這一目標域,呈現(xiàn)出“涌上心頭的悲哀”這樣生動形象的表達。例2也是如此,通過將河流波濤洶涌的源域映射到怒氣無法壓抑的“父親”的目的域,充分展現(xiàn)出“父親”平日的暴躁脾氣。
2.戰(zhàn)爭隱喻
例3:我一次次和睡眠搏斗,它強有力的手使勁要把我拉進去,我拼命抵抗。(第一章,第9頁)
例4:剛開始我很平靜,是她頭發(fā)上散發(fā)出來的氣味使我逐漸不安起來,那種暖烘烘帶著肉體氣息的氣味一陣陣襲擊著我。(第二章,第111頁)
戰(zhàn)爭隱喻是最常見的結(jié)構(gòu)隱喻之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借助戰(zhàn)爭的概念和形式,來解釋生活中的抽象事物,使這些事物有具象的表達。例3把戰(zhàn)爭中搏斗、抵抗的源域映射到“睡眠”目的域。而例4更是把“她頭發(fā)上散發(fā)的氣味”形容成戰(zhàn)爭中的武器,氣味直接襲擊身體,可見“我”完完全全被其“纏繞”住了。
3.建筑隱喻
例5:我將自己身上最純潔的部分全部貢獻出來,在一片虛空中建立了女性的形象。(第二章,第109頁)
例6: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第一章,第37頁)
建筑是生活中最常見、最具象的實體之一,“經(jīng)濟建設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大家早已爛熟于心,該觀點也時常被引用到各個場合。而建筑隱喻更是如此,經(jīng)常被用在抽象、難以感知的事物上。例5中用建筑隱喻中“建立”這一源域映射到“女性形象”目的域,表現(xiàn)出該形象已刻在“我”心底。例6則是把時間隱喻成建筑,描繪成“我們在時間里生活”,也就是說時間和“我們”朝夕相伴。
(二)本體隱喻
1.容器隱喻
例7:我祖父在失去妻子的最初幾年里,寂寞和憂傷使他對祖母的往事充滿熱情。(第三章,第158-159頁)
例8:他的嗓音里充滿了急切的表白和自我責備。(第三章,第181頁)
世界上有很多種容器,如房子、行李箱、杯子。此外,人體本身也是一種容器。生活中人們喜歡通過容器的概念來對事物進行度量。例7和例8都是通過容器隱喻來表達情緒的強烈程度,容器中“充滿”的概念映射到“他”的情緒目的域,體現(xiàn)了例7中“他”熱情的強烈,例8“他”自我責備的深切。
2.實體隱喻
例9:現(xiàn)在眼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第一章,第37頁)
例10:她突然而起的喊聲是那樣的鋒利,猶如一塊玻璃碎片在空中呼嘯而去。(第四章,第313頁)
實體隱喻把抽象、無法感知的經(jīng)驗視為實體或者可視化的物質(zhì)。換句話說,也就是通過人們?nèi)粘V袑呦笪镔|(zhì)的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例9中運用“時間是液體”這一隱喻,將時間的流逝描述為“流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時間稍縱即逝的規(guī)律。例10則為“喊聲是利器”隱喻,將無形的喊聲隱喻為鋒利的實體,把喊聲的尖銳程度進行量化,將其轉(zhuǎn)化成可以感知的利器,使讀者能有更直觀的體會。
3.擬人隱喻
例11:獨自回想這些時,我才逐漸看到敏感的蘇宇,從童年起就被幸福和絕望這兩個事實糾纏不清了。(第二章,第94頁)
例12:我那時的年齡,已經(jīng)無法讓所有一切都按照被認為是正確的準則行事,內(nèi)心的欲望開始悄悄地主持了我一部分言行。(第二章,第96頁)
擬人隱喻也是一種本體隱喻,這類隱喻與實體隱喻不同的是,它是通過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生活特征等來理解各種非人類實體的活動經(jīng)歷。例11把蘇宇幸福和絕望的沖突,隱喻為人類間的糾纏,彰顯出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jié)。而例12亦是賦予了“我內(nèi)心的欲望”人類的行為特征——“主持”,這一動作將欲望的強烈程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方位隱喻
1.上下方位隱喻
(1)上方位
例13:他提醒父親,弟弟的死去有可能使他們在縣里混上一官半職。(第一章,第45頁)
例14:我看到過她被狗嚇得渾身哆嗦,她的小腳在往回逃命時充滿了彈性,這個上了年紀的女人把身體搖擺得像一把正在扇動的扇子。(第四章,第256頁)
(2)下方位
例15:這種時候我總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而黑夜來臨之后我又重蹈覆轍。(第二章,第97頁)
例16:我祖母是一個聰明的女子,那時她立刻明白了那兩只麻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妙,其實是一種下流的勾當。(第三章,第159頁)
上下方位隱喻是方位隱喻中最常見、含義最廣的隱喻之一,隱喻含義豐富。例13體現(xiàn)了社會地位高為“上”、社會地位低為“下”,例句因而借助“上”方位來表達社會身份的提升。例14中方位“上”則為其典型的隱喻意義——“過去的時間為上、將來的時間為下”,“上了年紀”用來指代年長的人。
而例15中方位 “下”則表示力量、精力的加強,“下定決心”意為慎重并執(zhí)著地做出決定,類似的表達還有“狠下心”。例16則是“好為上,劣為下”隱喻,“下流”一般指那些不正當?shù)男袨榕e止。
2.高低方位隱喻
(1)高方位
例17:在我情緒最為高漲的時候,我們的老師顯得十分冷靜,他對我不聞不問。(第四章,第278頁)
例18:我能說出國慶和劉小青的興高采烈嗎?如果他們也被帶到這里來,會怎樣看我呢?(第四章,第282頁)
(2)低方位
例19:然后他就飛快地跑回家中,可過了一會他就垂頭喪氣地走回來。(第四章,第315頁)
例20:雖然我極其害怕地感到墮落正在迅速來到,可純粹的生理欲望又使我無法抗拒。(第二章,第110頁)
“高”和“低”在漢語中自古就有其特定的隱喻意義,時常用來形容情緒狀態(tài)、社會地位等概念。例17、例18和例19都體現(xiàn)了“積極情緒為高,消極情緒為低”隱喻,一般用“高”方位來隱喻積極向上的情緒,用“低”方位來形容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而例20則是體現(xiàn)了“社會聲望好為高、社會聲望差為低”隱喻,墮落(即“低”方位)表示思想行為朝壞的方向發(fā)展。
四、結(jié)語
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探析《在細雨中呼喊》這部作品中的隱喻寫作手法。期間,總結(jié)出這部小說中主要有河流隱喻、建筑隱喻和戰(zhàn)爭隱喻三種結(jié)構(gòu)隱喻,實體隱喻、容器隱喻和擬人隱喻三種本體隱喻,以及上下方位、高低方位兩類方位隱喻。同時,分析文本中各類隱喻語言的過程,能夠使讀者更深切感受到這部長篇小說的主旨,即那時的人們在細雨中呼喊,在艱難的時代中破碎。余華用獨特的寫作方式和行文邏輯以及隱喻式的語言將那個時代的無奈與苦難一一道來。碎片化的文本形態(tài)或許給人一種時空的錯亂感,甚至有種讀完仍在故事中游離的愕然,但他這種獨特的寫作方式讓讀者沉醉于故事之中,后勁十足。余華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的發(fā)表,也為其后期創(chuàng)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知名作品埋下伏筆,展露出新的寫作視角與藝術(shù)手法。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胡莊麟.認知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胡莊麟.語言學教程(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
[5]韓毓海.大地夢回——《呼喊與細雨》的超驗救贖意義[J].當代作家評論,1992,(04):11-14+107.
[6]吳義勤.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華長篇小說《呼喊與細雨》論評[J].小說評論,1994,(01):59-63.
[7]吳寧寧.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生命意象[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06):74-77.
[8]洪治綱.絕望深處的笑聲——論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02): 1-6.
[9]王首歷.先鋒密碼:余華小說的隱喻思維[J].文藝爭鳴,2010,(23):71-74.
[10]吳永強.瘋狂的機器——從認知角度探討《飛越瘋?cè)嗽骸分械母拍铍[喻[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1):145-150.
[11]劉汀.從隱喻歷史到強攻現(xiàn)實——余華寫作道路的一個回顧[J].當代作家評論,2014,(06):110-115.
[12]馮軍.路上的荒誕——余華小說“道路”意象的隱喻功能與內(nèi)涵[J].晉陽學刊,2016,(06):140-143.
[13]王玲麗.論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悲劇意識[J].嘉興學院學報,2019,31(04):32-36.
[14]程美馨.《這邊風景》中的隱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
李柏輝,男,漢族,湖南郴州人,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賈立平,男,漢族,陜西戶縣人,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