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麗
(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的炎癥性的皮膚病,而結節(jié)性濕疹指結節(jié)性的濕疹狀態(tài),一般結節(jié)是獨立存在的,結節(jié)性濕疹病程較長、頑固且容易反復[1]。結節(jié)性濕疹在中醫(yī)中歸屬于“馬疥”“頑濕散結”等范疇,認為其與風、毒、瘀、熱有關,其病機為內(nèi)受情志內(nèi)傷,外感風濕熱邪,乃至風濕熱蘊膚,治療以散瘀止癢為主[3]。蒼膚止癢酊由地膚子、蒼耳子、苦參等組成,具有活血祛瘀、解毒祛風的功效。但目前關于蒼膚止癢酊對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皮損改善情況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诖耍狙芯恐荚诨谘仔砸蜃铀阶兓推p改善探討蒼膚止癢酊治療結節(jié)性濕疹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于2021 年1 月-2022 年2 月在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本院接受治療的180 例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分為A、B、C 三組,各60 例。其中A組男25 例,女35 例;年齡25 ~67 歲,平均(47.54±9.45)歲;病程1 ~20 個月,平均(10.98±4.34)個月。B 組男26 例,女34 例;年齡25 ~68 歲,平均(47.78±9.56)歲;病程2 ~21 個月,平均(11.12±4.38)個月。C 組男24 例,女36 例;年齡27 ~68 歲,平均(48.03±9.64)歲;病程2 ~20個月,平均(11.04±4.34)個月。比較3 組的一般資料,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試驗設計,且已獲得批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4]中關于結節(jié)性濕疹的相關診斷標準,皮損表現(xiàn)為散在分布的黃豆大小、皮褐色或褐紅,表面光滑的半球狀堅實結節(jié),頂部有增生或角質(zhì)明顯;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馬疥”“頑濕散結”的相關診斷標準,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灰褐或紅,觸之堅實,散在孤立,劇癢時作。
納入標準:1)近14 d 內(nèi)未進行過相關治療者;2)治療配合度較高,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等。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藥物耐受者;2)酒精過敏者;3)皮損表現(xiàn)為繼發(fā)感染伴滲出者;4)伴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5)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等。脫落標準:1)不遵從醫(yī)囑者;2)主動撤回知情同意書者。剔除標準:誤納入者。
A 組采用蒼膚止癢酊治療,藥物組成:地膚子、蒼耳子、白鮮皮、苦參、百部各30 g,用2 000 mL 75%的酒精浸泡48 h 后制成酊劑,取澄清的藥液用于患者皮損部位,每天2 次;根據(jù)皮損形態(tài)可每周1 次。B 組采用鹵米松乳膏(湖南明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031,0.05%)在皮損部位進行涂抹,每天2 次;根據(jù)皮損形態(tài)可每周1 次。C 組采用75%的酒精于皮損部位進行涂抹治療,每天2 次。3 組均治療35 d。
1)臨床療效:根據(jù)《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的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100%-治療后皮損癥狀積分/治療前皮損癥狀積分×100%)對3 組治療35 d 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其中患者皮損消退<30%,療效指數(shù)<31%,且臨床癥狀及體征沒有緩解或加重為無效;患者皮損消退30%~69%,療效指數(shù)31%~70%,且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為有效;患者皮損消退>69%,療效指數(shù)71%~90%,且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改善為顯效;患者療效指數(shù)>90%,丘疹、皮膚色澤及瘙癢等臨床癥狀幾乎消失為治愈,總有效率=100%-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炎性因子:于治療前、治療35 d 后,采集3 組空腹靜脈血3 mL,制備血清(3 500 r·min-1轉速下離心10 min),血清白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干擾素γ(IFN-γ)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Quark K600)進行檢測。3)皮損改善情況:于治療前、治療35 d 后,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患者皮損癥狀改善情況,包括面積、色澤、丘疹、瘙癢4 方面,每方面得分均為0 ~3 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4)特應性皮炎積分(SCORAD)[7]、嚴重程度指數(shù)評分(EASI)[8]、生活質(zhì)量:采用SCORAD 評評估患者特應性皮炎嚴重情況,分值0 ~100 分,得分與患者嚴重程度成正比;采用EASI 評估皮損癥狀嚴重程度,分值0 ~18分,得分越高患者皮損癥狀整體越嚴重;并采用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評分表(DLQI)[9]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總分30 分,分值與患者生活質(zhì)量成反比。5)安全性:觀察3 組發(fā)生灼熱刺痛、消化道癥狀、頭暈等情況的發(fā)生,記錄并統(tǒng)計3 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予以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卡方趨勢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K-S 法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分別予以配對t檢驗及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3 組療效與癥狀緩解時間比較(n= 60)
見表2。
表2 3 組炎性因子比較(±s ,n= 60)
表2 3 組炎性因子比較(±s ,n= 6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C 組比較,△P <0.05;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IL-6/(pg·mL-1) IL-4/(pg·mL) TNF-α/(ng·mL) LTB4/(pg·mL-1) IFN-γ/(pg·mL-1)A 組 治療前 115.84±18.85 51.83±7.84 34.98±4.74 324.43±98.53 20.12±4.24治療35 d 后 51.91±6.36#△▲ 38.54±4.33#△▲ 21.54±6.33#△▲ 143.54±49.54#△▲ 45.37±7.41#△▲B 組 治療前 113.14±14.48 52.14±7.93 36.13±4.94 323.54±97.98 19.87±4.20治療35 d 后 73.08±7.57#△ 43.36±4.82#△ 24.91±2.60#△ 189.76±65.76#△ 34.66±7.46#△C 組 治療前 117.18±19.30 52.03±6.36 35.03±8.36 323.87±98.06 20.04±5.23治療35 d 后 82.93±6.58# 46.92±5.94# 27.24±2.32# 238.65±75.43# 28.12±6.57#
見表3。
表3 3 組皮損改善情況比較(±s ,n = 60) 分
表3 3 組皮損改善情況比較(±s ,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C 組比較,△P <0.05;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面積 色澤 丘疹 瘙癢A 組 治療前 2.01±0.40 2.15±0.41 1.82±0.66 2.35±0.23治療35 d 后 0.42±0.34#△▲ 0.59±0.38#△▲ 0.37±0.28#△▲ 0.81±0.38#△▲B 組 治療前 1.94±0.52 2.08±0.48 1.78±0.57 2.38±0.27治療35 d 后 1.26±0.32#△ 1.05±0.32#△ 0.83±0.36#△ 1.32±0.54#△C 組 治療前 2.06±0.44 2.18±0.59 1.73±0.60 2.41±0.21治療35 d 后 1.75±0.45# 1.49±0.52# 1.35±0.39# 1.74±0.58#
見表4。
表4 3 組SCORAD 評分、EASI 評分、生活質(zhì)量比較(±s ,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C 組比較,△P <0.05;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SCORAD 評分 EASI 評分 DLQI 評分A 組 治療前 43.87±17.54 4.97±0.53 15.87±6.32治療35 d 后 14.43±5.32#△▲ 1.23±0.37#△▲ 4.16±2.01#△▲B 組 治療前 44.12±17.65 5.08±0.49 15.87±6.54治療35 d 后 21.32±6.32#△ 1.84±0.38#△ 6.54±2.12#△C 組 治療前 44.02±16.99 4.93±0.46 16.04±6.70治療35 d 后 26.87±6.98# 2.77±0.53# 8.54±2.65#
見表5。
表5 2組安全性比較(n= 60) 例
結節(jié)性濕疹的主要特征為結節(jié)性損害和劇癢,主要發(fā)生于四肢,其發(fā)病原因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代謝功能紊亂及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因素有關,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因抓撓而對皮損部位造成刺激,進而發(fā)生破潰、感染等[10]。西醫(yī)常采用酒精或鹵米松乳膏等藥物對癥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部分患者停藥后容易復發(fā),嚴重影響治療效果[11]。故需探討更為有效的方式以提高結節(jié)性濕疹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蒼膚止癢酊治療結節(jié)性濕疹,研究成果尚可。
中醫(yī)認為結節(jié)性濕疹是指令身體發(fā)生敏感及排斥反應的熱毒,主要病因多為風熱之邪蘊阻肌膚靜脈,情志抑郁于肝,乃至肝氣郁結,日久使肌膚失養(yǎng),以祛風燥濕、行氣活血為治療原則[12-13]。蒼膚止癢酊由地膚子、蒼耳子、白鮮皮、苦參及百部5 種中藥成分組成,其中地膚子及蒼耳子為君藥,地膚子具有祛風止癢止痛、清熱利濕的功效,蒼耳子可調(diào)和氣血、發(fā)散風寒;苦參為臣藥,可發(fā)揮清熱燥濕之效;百部為佐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白鮮皮為使藥,能夠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止癢,全方共奏解毒祛風、活血止癢、祛瘀潤燥之效[14-15]。故將蒼膚止癢酊用于結節(jié)性濕疹的治療能夠有效促進皮損癥狀的改善,減輕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特異性皮炎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而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而酒精雖對結節(jié)性濕疹傷口細菌具有較好的殺滅作用,但若大面積使用可能導致皮疹惡化而影響治療效果;鹵米松乳膏是一種糖皮質(zhì)激素類軟膏,但部分患者使用后病情仍得不到控制,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結果分別采用酒精、鹵米松乳膏及蒼膚止癢酊對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A 組治療35 d 后的總有效率比B 組和C 組高,B 組比C 組高;A 組面積、色澤、丘疹、瘙癢、SCORAD、EASI、DLQI 評分均比C 組、B 組低,B組比C 組低。治療期間,3 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了蒼膚止癢酊能夠有效減輕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皮損嚴重程度,療效較高,且沒有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存在的T 輔助細胞分化失衡現(xiàn)象導致的細胞因子分泌分化失衡在患者炎癥的發(fā)生中起關鍵作用,IL-6、IL-4 是免疫系統(tǒng)中的效應因子,二者水平升高,會誘導體液免疫應答及細胞免疫,并介導炎癥反應;TNF-α 會直接參與細胞組織的炎癥反應,其水平升高,炎癥反應加重,LTB4 是一種較強的促炎癥介質(zhì),參與濕疹的發(fā)生,而IFN-γ能夠對抗細胞內(nèi)的免疫應答,其水平降低,會導致炎性因子大量釋放[16-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A 組治療35 d 后的血清IL-6、IL-4、TNF-α、LTB4 水平均比C 組、B 組低,B 組比C 組低;A 組血清IFN-γ 水比C 組、B 組高,B 組比C 組高,提示了膚止癢酊能夠有效減輕結節(jié)性濕疹患者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酒精具有殺菌作用,但其消炎作用不強,鹵米松乳膏不良反應較多,如色素沉著、激素性痤瘡等,而蒼膚止癢酊中的地膚子70%純提取物能夠抑制I、Ⅲ、Ⅳ型變態(tài)反應及炎癥反應;蒼耳子中含有抗炎鎮(zhèn)痛強的有效成分[19];白鮮皮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20];苦參中的苦參水煎液及苦參堿均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可明顯抑制多種炎性反應;百部的主要功效包括抗菌抗炎,故而蒼膚止癢酊治療結節(jié)性濕疹能夠顯著抑制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蒼膚止癢酊治療結節(jié)性濕疹可有效緩解患者皮損癥狀,減輕患者炎癥反應,進而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有限、單中心研究等的不足之處,可進一步進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以探討蒼膚止癢酊治療結節(jié)性濕疹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