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多多,朱熠,李博偉,何思怡,成官迅
(1.安徽醫(yī)科大學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臨床學院,廣東 深圳 518036;2.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五臨床醫(yī)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3.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廣東 深圳 518036)
肥厚型心肌?。╤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肌病,每500 人中就有一人患病,是由編碼心肌肌節(jié)蛋白的基因突變所致的一種異質(zhì)性疾病[1-3]。HCM 的結構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的心肌細胞排列雜亂,室間隔厚度增大,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以及心肌纖維化、心肌重構。該病具有較強的隱匿性,早期患者心功能大部分都是正常的,臨床上患者可長期保持無癥狀,但是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心肌細胞發(fā)生重構,心肌結構改變,從而導致患者左心室的心肌功能受損,HCM 患者的終末期以進行性心力衰竭為主。研究表明[4,5],肥厚型心肌患者舒縮功能的損害常由心肌形變異常引起,且心肌形變異常常先于臨床癥狀出現(xiàn),因此HCM 早期的診斷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臟磁共振特征追蹤技術(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 technique,CMR-FT)是一種相對較新的二維成像技術,不需要專門采集額外的圖像和復雜的后處理即可測量心肌形變,因此在臨床上廣泛的應用于很多研究[6-8]。本研究采用CMR-FT 技術對HCM 患者心肌力學進行分析,探討其在HCM 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2017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所有行心臟磁共振檢查的符合納入標準的35 例HCM 患者,其中男32 例,女3 例;年齡16~72 歲,平均年齡(42.46±12.80)歲。同時納入41 名同期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 名,女15 名;年齡17~69歲,平均年齡(37.59±12.81)歲。HCM 患者根據(jù)射血功能是否正常分為射血功能正常組(LVEF≥50%)24 例和射血功能降低組(LVEF<50%)11 例。另外HCM 患者根據(jù)是否出現(xiàn)延遲強化,分為延遲強化陰性組(LGE-)20 例和延遲強化陽性組(LGE+)15 例。HCM 納入標準[9]:①成人舒張末期室壁厚度的最大值≥15 mm;②既往存在HCM 家族史的患者室壁厚度≥13 mm。排除導致室壁肥厚等心血管或全身性疾病。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心臟形態(tài)和功能影像學檢查均無異常;②心電圖正常;③既往沒有心肺腦疾病和腫瘤家族史;④臨床上無胸悶,心悸、心絞痛和其他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癥狀。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收集受試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和體重指數(shù)等。
1.2.2 圖像采集 圖像掃描設備:飛利浦公司3.0T 成像儀(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Ingenia 3.0T,Philips)掃描序列:①心臟電影序列采用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序列進行掃描,標準化的獲取短軸兩腔心層面、左室長軸層面、長軸四腔心層面的電影圖像。采集的參數(shù)如下:TR 2.8 ms;TE 1.41 ms;翻轉角55°;FOV 350 mm×350 mm;層厚8 mm;②延遲LGE 成像:采用相位敏感反轉恢復序列(PSIR),用高壓注射器以3.0 ml/s 的速率靜脈推注釓對比劑0.2 mmol/kg,并用20 ml 生理鹽水沖洗,約10 min 后采集與電影序列所對應的兩腔心、四腔心及左室短軸圖像。采集參數(shù)如下:TR 3.6 ms;TE 1.09 ms;翻轉角35°;FOV 350 mm×350 mm;層厚8 mm。
1.2.3 圖像分析 根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2002 年(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提出的心肌標準分段法[10]對左心基本功能進行分析及左心室心肌應變分析。左心功能分析:使用飛利浦公司的IntelliSpace Portal 軟件在短軸平衡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序列(SSFP)上所獲得的電影圖像進行左心功能的分析,主要參數(shù)包括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縮末期容積(End-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心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射血分數(shù)(ejection fraction,EF)。心肌應變分析:采用心血管圖像后處理軟件(CAAS MR Solutions 5.2.2),在上傳CMR電影基底部至心尖部圖像后,對亮度進行優(yōu)化,以確保最佳的心內(nèi)膜與血池區(qū)分,然后在舒張末期自動追蹤心內(nèi)膜邊界并進行手動矯正,軟件自動傳播輪廓,并在整個心臟周期的剩余時間跟蹤其特征。最終獲取心肌整體周向應變(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體縱向應 變(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體徑向應變(global radial strain,GRS),見圖1。
圖1 HCM 患者心肌應變示意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M(Q)]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ROC 曲線評價GRS、GLS、GCS 對HCM 的診斷效能。
2.1 HCM 患者與對照組基本資料及左心功能基本參數(shù)分析 HCM 組與對照組年齡、身高、體重、BMI、LVEDV 及心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CM 組與對照組性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CM 組LVESV、SV、CO 及LVEF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資料及左心功能基本參數(shù)差異
2.2 HCM 患者射血功能降低組、射血功能正常組和組對照組整體心肌應變分析 HCM 患者射血功能降低組、射血功能正常組和對照組左心室總體心肌應變值依次升高,且HCM 兩亞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HCM 患者左心功能狀態(tài)與整體心肌應變指標分析(,%)
表2 HCM 患者左心功能狀態(tài)與整體心肌應變指標分析(,%)
注:與HCM(LVEF<50%)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HCM 患者LGE+組、LGE-組和對照組間整體心肌應變分析 HCM 患者LGE+組、LGE-組和對照組間左心室肌總體心肌應變值依次升高,且兩亞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HCM 患者心肌強化狀態(tài)與整體心肌應變指標分析(,%)
表3 HCM 患者心肌強化狀態(tài)與整體心肌應變指標分析(,%)
注:與HCM(LGE+)組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4 心肌整體應變指標的診斷效能分析 左心室整體心肌應變峰值GRS、GCS、GLS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10、0.916、0.943,見圖2。
圖2 左心室整體心肌應變指標診斷HCM 的ROC 曲線
HCM 是青年人猝死的常見病因,而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心功能通常是正常的,隨著疾病的進展,由于心肌出現(xiàn)微血管缺血、心肌中膠原降解產(chǎn)物的沉積或心肌纖維化及其他微觀結構的改變,繼而引起心肌損傷,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11,12]。而當患者出現(xiàn)臨床癥狀時往往意味著疾病進展到一定階段,因此早期檢出心肌病變對疾病預后及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tǒng)的常用心功能指標LVEF 相比,心肌應變可以更加敏感地反映出心肌的損害[13]。CMR-FT 技術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的定量評價心肌整體和局部運動及功能的新技術,可以更為精確地反映左室局部或整體功能及運動狀態(tài)。
已有研究表明[14-16],不同的后處理軟件所測得心肌應變值差異較大,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樣本數(shù)據(jù),基于CMR-FT 技術所獲得的心肌應變目前仍缺乏正常值的參考范圍。本研究中對照組整體心肌應變指標GRS 為(36.2±6.88)%、GCS 為(-17.18±2.61)%、GLS 為(-18.6±3.59)%,這與Andre F等[17]對150 名健康志愿者心肌應變所獲得的參考值范圍GCS(-21.3±3.3)%、GRS(36.3±8.7)%、GLS(-21.6±3.2)%結果基本一致。而與劉紅等[18]對60 名漢族健康群體的CMR-FT 技術進行左心室收縮期峰值測量所獲得的左心室心肌應變參考值CS(-18.4±3.3)%、LS(-15.2±2.3)%、RS(37.7±9.6)%相比,本研究GLS、GCS、GRS 均高于以上研究所得出的參考值范圍,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各應變參數(shù)可作為一個參考。
目前,CMR-FT 技術在評估不同心血管疾病心肌應變的相關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許多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HCM 組心肌GRS、GCS 及GLS 值均低于對照組,這與Cavus E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肥厚心肌病患者在心肌肥厚以及心肌形態(tài)受損的同時,會進一步引起心肌舒縮功能改變。本研究中射血分數(shù)正常的HCM 患者整體GRS、GLS 及GCS 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即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正常,但其心肌可能已經(jīng)能發(fā)生損傷,因此心肌應變可以檢測心肌受損情況,并且該變化可早于LVEF 值的改變。對于射血分數(shù)降低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GRS、GCS 及GLS 值均低于射血分數(shù)正常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提示心肌應變早于心功能變化的同時,還可以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本研究中HCM 患者延遲強化陽性組、延遲強化陰性組和對照組間GRS、GCS 及GLS 依次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HCM 患者中,左心室心肌發(fā)生纖維化改變之前,心肌收縮功能已有損害。因此,心肌應變對于心臟功能的早期評估明顯優(yōu)于延遲強化對心肌功能的評估。左心室總體心肌應變對HCM 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GRS、GCS、GLS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10、0.916、0.943。
本研究不足之處:本研究是一個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未對HCM 患者進行縱向隨訪,未把右心室納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與單心室法相比,雙室應變和SR 測量被證明是一種更可靠的心肌收縮功能分析方法[20]。沒有對心肌纖維化進行分級,因此不能明確LGE 強化程度與心肌應變指標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CMR-FT 技術獲得的心肌應變參數(shù)可以更早的發(fā)現(xiàn)HCM 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的情況,并且可以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心臟特征追蹤技術有望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并為心血管疾病診治提供更為豐富的影像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