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要:深度領悟、把握、認識第三個歷史決議精神的重要意義,昭示我們黨擁有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堅強領導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指導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根本保證。高校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合理運用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研制的教學建議,全面推進并加強第三個歷史決議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三進”工作,亟力解決“三進”工作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并展開相關路徑思考。
關鍵詞:歷史決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70
作為我國發(fā)展征程上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我們黨在兩個一百年歷史奮斗節(jié)點處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接續(xù)前進的重要文獻,蘊含巨大歷史意義。文獻對于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和新鮮經(jīng)驗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對高校提出了緊跟時代、深耕理論學習、貫徹落實的政治要求。2022年4月8日,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研制的關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建議正式印發(fā),這一指導性意見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清晰把握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基本依據(jù)和基本遵循。因此,高校思政理論課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導下,進一步對第三個歷史決議深挖和探尋,合理融入思政課教學建議,推動高校思政理論課在新時代新征程擘畫新的藍圖。
1?高度重視第三個歷史決議精神“三進”工作的重要意義
深度領悟《決議》精神的重要意義是高?!叭M”工作的前提。在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召開六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審議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鼓舞了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確保全黨步調一致的前進方向,提振全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斷奮進的士氣,強調并昭示我們黨擁有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堅強領導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指導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根本保證。
深刻把握《決議》精神的重要意義是完善思政課教育內容的必然要求。《決議》客觀、詳細地總結了我們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歷史成就及歷史經(jīng)驗,系統(tǒng)論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十三個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充分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有力闡述并說明了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的歷史根源,對于青年學生深刻理解“兩個確立”,增強“五個認同”,具有深遠意義。
深刻認識《決議》精神“三進”的重要意義是“三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全面加強《決議》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三進”,對于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鑄魂育人的主渠道,強化用科學理論武裝高校師生頭腦,培養(yǎng)能夠肩負重任的社會主義年輕一代,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2?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合理融入思政課教學建議
黨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為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方向,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再次領會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七門思政課的教學建議,不難發(fā)現(xiàn)其總體闡明了各門思政課教學應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既深入把握了六中全會精神實質,又具體提出了思政課教材各章節(jié)亟需融入的《決議》內容和教學重點,對于幫助高校思政課教師更好地引導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學習思政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建議。因此,高校在將教學建議融入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思考,著力推動高校構建高質量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蹄疾步穩(wěn)地推進高校思政課以中國化時代化的方式改革創(chuàng)新,并及時針對“三進”工作中可能產生的一些具體問題預先謀劃全局策略。
2.1?依據(jù)新教材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要在遵循高校思政課最新版教材的基礎上豐富教案內容,將新教材中與黨的二十大精神、《決議》精神相契合的理論內容進行重組與整合,明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側重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和法制觀;“中國近代史綱要”課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史的重要論述而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側重從黨的百年奮斗中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重要地位和強大生命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要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變革性實踐和突破性進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側重培養(yǎng)學生堅定不移擁護和信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側重講述“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要引導新時代博士生運用新思想觀察中國與世界。
2.2?處理好新教材與新思想的關系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主動自我鞭策、自我加壓,切實增強《決議》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任務的政治緊迫感和使命責任感,結合教學實際,將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決議》的說明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貫通起來,深入、系統(tǒng)領會《決議》精神,闡釋好新教材與《決議》精神的密切聯(lián)系,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亟需組織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建議”進行集中學習和重點研討,以線上“云會議”“云備課”方式輔助線下集體會議展開,突破原本各自研究、盲目融入、照本宣科等現(xiàn)象,有效增加教師集體備課、觀課環(huán)節(jié),互相借鑒教學亮點,凝聚智慧,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教案大綱,達成一致的育人目標,為學生鋪設暢通、正確的思想道路。
2.3?完整準確貫徹《決議》精神
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闡釋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時要注意結合前兩個歷史決議,準確地向學生傳達黨中央對“重大事件、重大會議、重要人物”的最新評價。
其次,要注意突出黨的二十大新時代新征程這個新的歷史起點,結合具體實際生動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講明白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理論淵源和實踐依據(jù)。
再次,要講清楚“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及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的歷史必然,要詳細闡釋“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四個偉大”“四個意識”“兩個結合”等意義和啟示,使學生建立對“中國模式”和敢于發(fā)出“中國聲音”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亟力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呼吁青年學子要心懷祖國、以身作則,擔當民族復興重任。
2.4?結合地方特色有重點地推進“三進”
要求思政課教師結合地方典型案例,深度挖掘《決議》精神與之契合的本質內蘊,優(yōu)化教學載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增強《決議》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適當增加對青海地區(qū)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講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向學生表明即使在經(jīng)濟低、氣候劣、海拔高的艱苦條件下,仍然要有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的勇氣和自信,以此實現(xiàn)與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知識的有機融入,科學地總結中華民族以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支撐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解決高校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迷茫性和缺失性,使其充分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豐厚的精神財富和不朽的精神力量。
3?第三個歷史決議精神在高校思政課“三進”的路徑思考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歷史性任務,高校教師應始終予以高度重視,及時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把握《決議》精神內涵和內容重點,依據(jù)教學大綱、教材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xiàn)實、新時代成就以及引導“五個認同”四個方面,有效地設計總體架構,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3.1?思政課要透過中國實際去觀察世界、辨析世界
首先,教師應凸顯教學理念的時代性,合理借助多媒體新興授課工具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等的相關知識,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以及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并將二者的聯(lián)系有的放矢地融入各門課。
其次,尤其要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廣泛培養(yǎng)博士生一流的、寬廣的、長遠的戰(zhàn)略視野和闡釋現(xiàn)實社會具體問題的能力,要求博士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確理解《決議》精神實質。
最后,思政課要結合當今世界發(fā)生的深刻變革和復雜挑戰(zhàn),比如“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進入變革動蕩期”等現(xiàn)象,比較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化趨勢,辨析全球經(jīng)濟和世界戰(zhàn)爭發(fā)展的危急態(tài)勢,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yōu)越性,從而使博士生更好地認識我國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創(chuàng)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等緊迫之舉,進而牢固其維護國家安全的自覺意識,主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3.2?思政課要在歷史經(jīng)驗中汲取中國智慧
歷史見證著我們黨每個時期的風雨歷程,也啟示著我們未來的發(fā)展征途,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向來重視我國的歷史教育,尤其是黨史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和教育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落實教育部要求,“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進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等時代化新媒體,依照《決議》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將理性固化的知識與感性的講授方式相結合,從“大歷史觀”的視野對《決議》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唯物史觀、正確黨史觀、黨的歷史發(fā)展主線本質進行全面解讀,從比較的維度講清楚三個歷史決議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分好三個歷史決議的關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交流中全面加深高校師生對《決議》精神的理解。
3.3?思政課要講好新時代新征程的故事
首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新征程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不斷發(fā)揮全面從嚴治黨效用,促使黨內政治生態(tài)煥然一新,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推動“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持續(xù)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新局面,為解決人類復雜問題貢獻更多實用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尤其要展示抗疫斗爭中令世界驚嘆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有機融入《決議》偉大建黨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以培育有德行、有志氣、有骨氣的新時代社會主義青年為教學之本,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讓“不負青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成為一代青年的座右銘,不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3.4?思政課要注重引導“五個認同”
高校以培養(yǎng)政治立場清晰、思想統(tǒng)一、信仰堅定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必須堅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著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體系建設,鑄牢青年一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緊緊圍繞“兩個確立”展開教學,深刻闡釋“兩個確立”作為黨百年奮斗歷史經(jīng)驗的高度凝結,能夠有效鞏固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持續(xù)促進民族的團結,要把“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由淺入深地內化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施行一系列課程體系的考核機制,定期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思想水平進行測試,完善互評和自評機制,反向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更精準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決議》精神貫徹落實、傳達進學生頭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農業(yè)高質高效鄉(xiāng)村宜居宜業(yè)農民富裕富足?李克強主持?栗戰(zhàn)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1,(02):79.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