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智杰布
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藏語是目前藏族地區(qū)最主要的溝通工具,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內涵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推進藏族人民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維系民族團結與經濟發(fā)展,藏族地區(qū)的眾多學校都開設了藏語文這門課程,以對當地學生加強藏語教育,提升藏語文能力。并且通過在藏族高中生群體中落實藏語文教學活動,還能更好地適應時代教育新趨向,給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帶來一定積極影響,最終實現高效成長與發(fā)展。從目前藏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都借鑒了普通語文的教學方式,然后再給其中融入一定藏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整體成果十分顯著。對此,為進一步提升學生藏語文能力,極有必要通過藏語文教學普遍性與藏民族特殊性的相互融合,找尋最合理的發(fā)展路徑。
1 提升藏族高中生藏語文能力的必要性
1.1 法規(guī)政策賦予的權利和自由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每個民族都有應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基本自由和權利,并且各民族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對方的語言文字。對于民族發(fā)展來說,語言文字是最基本的一項條件,所以黨和國家便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理,從自身實際出發(fā),頒布了大量與民族平等相關的法規(guī)與政策,無論是《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還是《憲法》都充分尊重各族應用和繼承自身語言文字的權利與自由,這不僅與當前社會主義階段的實況相符合,還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性愿望相契合。同時,民族文字具有體現一個民族特性的作用。所謂的民族平等并非只是在政治生活層面可以擁有平等的地位與權利,還包含了語言文字層面的平等。因此,藏族學生中廣泛開展藏語文教學,不僅是全方位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需求,還是藏族人民行使自身法律權利的體現。為此,有必要從維護藏族人民行使權利、落實政策規(guī)定、振興藏族教育的高度上,全面執(zhí)行相關法規(guī)政策中和民族語文的有關規(guī)定,加大藏語文教學。
1.2 藏語文是藏區(qū)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有文字記載算起,藏族已經發(fā)展了1000多年,悠遠綿長,而從中誕生出的藏族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廣瀚、發(fā)展悠長,在國際上都享有重要地位。從其目前的發(fā)展情況來看,藏文化主要涉及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宗教、醫(yī)學、地理等多個領域,有著十分完整的理論體系。尤其是“藏學”已經成為全球最為矚目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國際上甚至產生了“藏學熱”。通過加強藏族學生藏語文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實現藏學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保護、繼承和發(fā)揚藏文化,還能展開全方位的對外交流,加大與外部世界的往來領域,從而推進其他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1.3 藏語文是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
對于少數民族來說,加強對本民族語言的學習,更有利于進行漢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學習,是一項十分必要的核心工具。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除了臨潭其他基本都有使用藏語,如舟曲、迭部、夏河等地混用藏語和漢語,舟曲、瑪曲等地區(qū)全部或部分使用純藏語。在這樣一個藏民族占比近半的地區(qū),藏語的應用面非常廣,通過發(fā)揮藏語文的工具作用,對于以藏語為思維和交際工具的藏族學生來說具有極大促進意義。
2 影響藏族高中生藏語文能力的相關因素
2.1 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繁雜
在藏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下,游客、務工者、商戶等紛紛云集到藏區(qū)的各個角落,一時南腔北調混雜在一起,各類文化彼此交織。藏區(qū)高中基本都處在這樣一種多語言的開放性環(huán)境中,所以勢必會給藏語文教學工作帶來影響。在藏區(qū)高中所在地,其外來者不管是短暫停留,還是長時間居住,除了藏語愛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都不會講藏語,因此當地原住民在與其進行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基本都是使用漢語。高中生正處在通過母語了解和認知事物的關鍵時期,這樣的語言應用環(huán)境勢必會影響到母語的應用頻率,不利于藏語文能力提升。
2.2 家長與學生認知不當
絕大多數家長與學生都能意識到藏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目前對于藏語文的實際應用和學習基本都局限于課堂上,學生和家長不會主動對藏文課外讀物進行深度閱讀,更不會對一些經典藏文進行深度研讀。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家長和學生對藏語文存在功利化認知。一方面,高中校園除了基本的藏語文,其他科目都是漢語版本,藏語文成績占比較低,所以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藏區(qū)黨政機關以及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都是應用藏漢雙語,整體偏重漢語,所以藏語文的學習對學生未來就業(yè)和工作的影響并不大。此外,藏語文是藏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藏語文在對其他民族文化進行表達時,尤其是對一些先進技術、專業(yè)術語等進行解釋時,往往存在“失語”問題,導致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只需要重點掌握漢語與其他外語即可,從而忽視了對藏語文學習的投入程度。
2.3 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當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各地不同的方言阻礙了藏語文本教育。在藏區(qū)每個地方基本都會有相應的方言,甚至有些藏文字的書寫都有所不同。如安多與衛(wèi)藏在藏語文層面就具有很多差異,康巴民眾也可能對拉薩話一知半解等。如今藏區(qū)高中藏語文教學基本是將拉薩話作為普遍標準,所以這就會導致拉薩話影響范圍以外的學生學習困難,需要進行適應,一旦沒有調節(jié)適當,還可能會對藏語文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另一方面,藏語文教學內容整體更注重對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典故、傳說等進行講述,對于目前高中生普遍感興趣的科技、娛樂、法律等現代生活內容提及較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主動學習。此外,部分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在藏族文化發(fā)展中,寺廟一直都扮演著教育機構的重要角色,所學內容基本為佛教典籍,雖然整體十分深厚龐大,但知識結構卻比較單一,并且其所用的背誦、辯經等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學校教育需求,然而仍有部分教師在沿用這一模式,即要求學生將課文背誦下來。這種只動嘴缺乏上手實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藏語寫作水平的提升。另外,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于教學內容還缺乏合理規(guī)劃,只根據教師自身能力的高低確定教學程度。如果教師知識深厚,可能會一直滔滔不絕,和學生互動較少;如果教師知識貧乏,可能難以教授重點與難點。
2.4 藏語文教材選擇不當
自藏族高中生開設藏語文以來,其教材始終不斷進行改進和翻版,每次相較以往都有很大改觀。但從其內容整體來看,一半以上都是翻譯了人教版等出版社的同步語文教材,這一現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對漢語文中學過的內容進行了重讀,從而給學生造成“藏語文就是對漢語進行直接翻譯”或者“藏族教育內容稀少”等不合理看法,因此難以真正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關注力。另外,再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都遠不及原著作的精妙,尤其是一些教材對唐詩宋詞的翻譯,整體效果平平,不利于對其中內涵進行深度欣賞和掌握。
3 藏族高中生藏語文能力提升路徑
對于當前藏語文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影響因素,還需要更多教師沉下心去研究與普及藏語文的重大價值和魅力,深度挖掘與現代教學理念相結合的策略與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研究(如圖1):
3.1 嚴格落實教學法規(guī)政策
當前藏族高中生正處在較為復雜且開放的多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一些家長與學生對于藏語文的學習持以功利化的態(tài)度。對此,有關部門相繼頒布了多條關于繁榮和保護藏語言文字的政策法規(guī),以在實現基本語言平等的基礎上達到民族平等。比如在《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當中,就規(guī)定了所有民族地區(qū)都可以基于自身需求辦教育。另外西藏自治區(qū)也針對藏語文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政策規(guī)范,包含了學校教育、保護繁榮和實際使用等方面。特別是在學校教育方面,要求所有農牧區(qū)及城鎮(zhèn)學校開展藏漢文同步教學,在一些招生考試中還將其作為重要科目,成績計入總分。在當前復雜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下,如果可以加強對這些法規(guī)政策的全面落實,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藏語文的有效保護,從而實現長期傳承與發(fā)展。
3.2 加強藏語文重要性宣傳
語言文字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文化,但只要對其產生功利化看法,無論是日常應用還是敬而不用,都會導致其中的內涵消逝。一方面,如果只是功利地學習使用,則可能會導致其成為簡單的交流工具;另一方面,如果長期敬而遠之,拋之不用,則可能會導致其消失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藏語文從被創(chuàng)造之日起,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形成了獨特且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結構。目前在所有用少數民族文字記錄的著作當中,藏語文的規(guī)模最為龐大、涉及的內容也最為深刻、探究的思想內涵也更為深遠,它不僅高度凝練了藏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精神,還是當前世界上最為簡練的一種語言文字系統(tǒng)。如果不重視其發(fā)展,勢必會使藏文化、藏民族的特色漸漸消失。因此在高中藏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先向全體學生、家長以及廣大藏族民眾普及藏語文學習的重大意義和價值。
3.3 促進藏語言的發(fā)展轉換
一種語言要實現長期傳承和繁榮,就必須保持開放、規(guī)范,始終兼容并蓄。藏語文的發(fā)展除了要有國家相關政策的保護,還需要跟隨時代發(fā)展。對此,有關研究者就要全方位推進其發(fā)展轉換。一方面,在不對當地各類方言進行控制的基礎上,全面推廣使用標準藏語文,比如目前普遍將拉薩話作為標準藏語。這不僅能夠促進各藏族地區(qū)人民之間實現無障礙交流,也能給更多對藏語感興趣的其他人提供學習和研究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深入研究藏語文,與其他語言文字之間進行通譯,不斷提升藏語文在新領域的解釋與表達能力。當前各民族文化融合發(fā)展迅速,但藏漢、藏英之間的翻譯還存在不規(guī)范和不貼切的情況,引起了交流誤會,所以必須加強通譯研究。針對在新發(fā)展領域內的“失語”現象,還需特別對金融、軍事、生化、天文等層面的表達進行研究。此外,還應持續(xù)加強藏語文的信息化發(fā)展,如對藏文輸入法、藏文系統(tǒng)進行研究完善,以給更多藏族學生、研究專家與民眾帶來適應的智能設備,促使其加大對新鮮事物的學習和了解,并利于新途徑進行藏語文的廣泛傳播和應用。
3.4 加強藏語文教師能力提升
在藏族高中生藏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承擔者便是老師。為提升教學質量,強化學生的藏語文能力,教師自身必須加強素質訓練,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重點夯實藏語文基礎,不但要能正確讀、聽、說、寫,還要具備基本的古藏語底蘊,以實現古今結合,全方位激發(fā)學生對藏語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全面加強教學時代表達能力訓練。當前藏族地區(qū)基本都是多語言應用,在實際教學中不僅可以應用藏語表達,還可以使用其他語言表達,如果使用得當,則可能會使藏語文和其他語言之間進行優(yōu)勢互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校效果。另外,重點對教學內容、目標和時間等進行全面規(guī)劃,形成系統(tǒng)化的教學結構,盡可能減少教學過程的隨意性。針對教學方法,教師必須在全面繼承和吸收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上,加強對現代教學技術和理念的嘗試與應用,如使用多媒體課件對教學內容進行展示,利用情境模擬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繹等。
3.5 編寫與藏族文化相適宜的教材
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介質,只有保證教材適合,才能給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積極作用。對于藏語文教學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在編寫過程中必須對使用者的特殊性進行充分考慮。一方面,要確保編寫團隊的專業(yè)性。該團隊不但要掌握藏族地區(qū)特有的風俗習慣,還要具有對藏族優(yōu)秀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與高效選擇的能力,能真正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民族文化精髓編入教材當中。比如想講述刻苦學習精神時,可以把米拉日巴或宗喀巴的求學典故引入教材中;或者要講述古人在文學層面的成就時,可以將格薩爾王引入教材等等。另外,還需對教材應用者的思維和年齡特征進行深入考慮,要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另一方面,落實編寫全程管理。教材編寫工作具有極強系統(tǒng)性,涉及準備論證、使用評估、用后修訂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為此,在正式編寫之前,還需反復重點論證,盡可能與藏區(qū)本土文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使用過程中需定期進行應用情況評估,并從藏區(qū)學生和藏語文教師處認真收集意見,給后續(xù)的修訂工作奠定基礎。
4 結語
在當前藏族地區(qū),多種文化和語言匯集在一起,彼此碰撞、交流,在繁榮當地社會經濟的同時,卻給學生藏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如多元的語言環(huán)境,降低了藏語的日常應用頻率,縮減了口頭交際鍛煉的機會;學生與家長普遍存在功利性認知,忽視了藏語文背后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教師所用教學方法和傳授內容拘泥于傳統(tǒng)或脫離實際,不符合現代教育發(fā)展需求;教材編寫過于依賴同步漢語文教材,缺乏獨立性和特色化。對此,這就必須充分落實與藏語文教學的相關法規(guī)政策,正視藏語文的核心價值;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加大對藏語文背后價值的宣傳,引起藏族民眾對語言文字保護的主動性;與時俱進,加大研究,促進藏語文和其他語言之間的通譯,實現現代化表達;加大教師能力培訓,完善教材編寫,從而持續(xù)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藏語文能力,推進藏文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夏河縣藏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