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無數(shù)細節(jié),正是這豐富多彩的細節(jié)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感受,才讓生活有意思,也有了意義。只不過,這些細節(jié)平時被忽略了,沉睡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如果能想辦法將它們喚醒,可寫的東西將會無窮無盡。在課堂上,要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喚醒這些沉睡的記憶。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表達欲望;獨特感受;寫作素材
閱讀學生的札記時,我常常會因為他們的一些語句而停下來想一想。比如,有學生會直接抱怨“老師要求每天寫十分鐘有點不講理”,因為“我們的生活每天大同小異,沒什么好寫的”;有的學生明明捕捉到了很有意思的事,卻漫不經(jīng)心地草草帶過,以至于我常常忍不住替他們惋惜——如果這些句子能展開來寫,該是多么有意思……我理解學生“沒事可寫”的苦惱。因為,如果只用粗筆勾勒,我們每天的生活輪廓的確都差不多。但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無數(shù)細節(jié),正是這豐富多彩的細節(jié)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感受,才讓生活有意思,也有了意義。只不過,這些素材平時被忽略了,沉睡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如果能想辦法將它們喚醒,可寫的東西將會無窮無盡。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做的,就是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喚醒這些沉睡的記憶。
一次上課,我隨手畫了三條曲線,讓學生寫出由這三條曲線想到的詞語。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一會兒就寫了滿滿一黑板:河流、炊煙、綢帶、圍巾、梯田、海浪、瀑布、小路、黃浦江,媽媽的長發(fā),老虎的爪子……
我又讓學生從黑板上的詞語中任選一個,造一個表意清晰、語言通順的句子。這對他們來說并不難。他們說了很多句子:
崎嶇的山路,很彎、很陡、很長。
今天早上我吃了面條。
媽媽以前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長發(fā)。
瀑布說,當我自由的時候,我就有了生命。
三亞的海很藍,海浪時常涌上沙灘,一波一波的浪撫摸著我的腳丫。
……
我知道,學生看似隨意說出來的句子,其實都跟某種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有日常瑣事,有旅行見聞,也有一些自己閱讀積累的移植。喚醒,不僅是“還原”,還要“豐富”,讓體驗更細,讓感受更深。為此,教師需要花一點心思引導。
說“今天早上我吃了面條”的那個學生,看得出,他性格有些內(nèi)向,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強——說完這句話,他的臉都紅了,立刻就想坐下去。對這樣的學生,單純鼓勵是不夠的,要為他“鋪鋪路”,讓他有表達的勇氣和自信。我說:“這句話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你吃的這碗面條是什么味道,是誰做的,你是不是每天早上都吃面條。所以說,這句話雖然看上去很平淡,卻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因為后面你可以說這碗面條的色香味,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吃了這碗面條的感覺,說說是誰一大早給你煮了這碗面條。”我的問題讓這個學生重新回味起每個冬天的早上那熱騰騰的面條:有清澈鮮美的湯汁,筋道柔滑的面條,還有他喜歡的澆頭,有時候是蝦仁,有時候是肉沫。幾乎每天早上都會有一碗面在桌子上等著他,那是外婆做的,她說這樣熱乎乎地吃完再去上學會很舒服……
一個學生說完“媽媽以前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長發(fā)”后,我問他:“你用了‘以前這個詞,意思是,現(xiàn)在媽媽的長發(fā)剪掉了嗎?”
他說:“是的。以前在美國的時候,媽媽一直留長發(fā),回國之后沒有時間打理,就剪掉了。妹妹喜歡玩媽媽的頭發(fā),現(xiàn)在,她的頭發(fā)白了。”
“妹妹玩媽媽的頭發(fā),媽媽是什么反應(yīng)呢?”
“媽媽就摟著妹妹,溫柔地說:‘玩吧?!?/p>
“哎呀,好溫馨的場景。你看到媽媽的白發(fā),是什么感受呢?”
“我覺得有點難過。我應(yīng)該懂事一點,還要管好妹妹,不讓媽媽增添更多的白發(fā)?!?/p>
我笑了:“你已經(jīng)是個很懂事的好孩子了,要相信,媽媽有白頭發(fā)不是你的錯。我覺得,媽媽知道你這么想一定很高興,她會覺得兒子很溫暖?!?/p>
這個男孩看著我,眼睛亮晶晶的,我知道,剛才的對話,對他而言不僅僅是“想起了一些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重新體驗”的過程中,他有了新的感受,他沉睡的記憶被喚醒了,他的表達欲望被激活了。當然,記憶被喚醒的,不僅是他,當我提出了更高一點的要求——用自己剛才造的句子作為開頭,說一段話的時候,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
在那天的札記中,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有趣的文字。有的從“四線三格電線”入手描述自己回鄉(xiāng)所見:
我坐車回家,看著天空中蜿蜒曲折的電線,不禁回想起外婆家門前的頗像四線三格的電線。小時候,我便喜歡跑去外婆家。我喜歡看那獨具鄉(xiāng)村風味的房子,喜歡看那生機勃勃的田地,喜歡看那清澈的小溪中俏皮的魚兒,而最有趣的便是那四根電線。有一次,有兩只喜鵲停在電線上,仿佛四線三格上書寫著兩個字母,它們“嘰嘰”叫著,不知是在討論什么,為這安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平添了一絲生機。
有的受“彎彎的小路”“層層疊疊的浪”的啟發(fā),描述自己某次旅行的獨特感受:
穿梭于荒野戈壁之間,這條崎嶇不平的小路彎彎得如同一根細細長長的線條,仿佛沒有盡頭似的。放眼望去,在那天與地相接的地方卻顯得那么朦朧。……在這茫茫的戈壁灘上,偶爾出現(xiàn)幾個丘陵,幾次轉(zhuǎn)彎。汽車在這寂寞的小路上狂奔著,時而顛簸,時而翻越一座小土丘,時而掀起一陣飛沙走石。這小路上空空蕩蕩的,沒有植物扎根,沒有汽車來往,也沒有行人作伴。坐在車里,望著窗外灰蒙蒙的霧,心也似乎被霧籠罩著。
一個愛讀武俠小說的學生寫道:
袁承志有一把金蛇劍。這把劍金光閃閃,劍身彎曲,劍尖有分叉,劍身上還有隱隱的碧血。這把劍是袁承志小時候在“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死處得來的。這把劍和他出生入死,救回焦公禮的性命,和沙天廣、程青竹等人打敗清軍,毀掉攻城大炮。
有些女生大概是喜歡讀言情小說,一位學生寫了這樣一個片段:
楊貴妃的屋內(nèi)香氣繚繞,使得屋內(nèi)景象若隱若現(xiàn)。唐玄宗坐在椅子上,抓著椅把的手在不住地顫抖。叛軍已經(jīng)攻入長安,紛揚的戰(zhàn)火席卷了曾經(jīng)繁華的京城,要不了多久,皇宮就會淪陷?!L吹過貴妃的發(fā)梢,鮮血染紅衣裳,唐玄宗留在茫茫亂世,帶著一個莫須有一般的皇位,茍且偷生。
美人無罪,同時在這亂世,美人也有罪。
有一段文字令我眼前一亮,這個學生以“伯牙漫步在山中小徑”為開頭,很巧妙地續(xù)寫了課文《伯牙鼓琴》的結(jié)尾:
伯牙漫步在山中小徑,蜿蜒的曲線一眼望不到底。他來到鍾子期墳前,緩緩拿出琴,決定在毀琴前給離去的好友獻上最后一曲。竹葉的清香充斥在鼻腔之間,雨后空氣的清新感交雜著清風,味道雖小但沁人心脾。
還是那把琴,還是那竹林,可見曾經(jīng)的友人?
修長的手指在琴弦間穿梭,沉重的琴聲如同被綁著的石頭一般,死死地壓著繩子的另一端——伯牙的心。彈了大半,眼眶變得濕潤,涼風一吹,便又順著臉頰滑落。黑發(fā)隨風飄揚,發(fā)尖刺得他眼睛有些疼痛,他根本沒有心思管這些雞毛雜碎,白衣輕飄飄地飛揚。
“你可聽見最后的悲鳴?”
學生五花八門的文字,讓我看到“喚醒”的意義。喚醒學生沉睡于內(nèi)心的記憶,豐富寫作素材,并將其轉(zhuǎn)化為豐盈的精神世界,需要的,只是一個契機。我相信,這樣的契機,可遇,也可求。
(殷會荻,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