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義務教育新課標出臺至今,教研部門、學校以及教師個人都在以各種形式介入研修。對于新課標,我們應積極地擁抱,也要冷靜地思考。
所有教師都應該明白,課改的未來終將到來,也終將與我們有關(guān)。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變革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面對新課改,教師既不可能置身事外,亦不可能阻擋改革的洪流。新課標的出臺絕不是某個人的一己之力,不是少數(shù)人的心血來潮。做一個負責任的表達者,擁抱并踐行新課標,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擔當。
所有教師都應該丈量自己的內(nèi)心,追問“我”與新課標的距離有多遠。
拿語文新課標來說,厚達102頁的紙質(zhì)文本,“學習任務群”“主題與載體形式”“內(nèi)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真實情境”等新概念、新表達撲面而來,單是讀一遍下來,都有些吃力。我頭腦中時常會涌起四個字:本領(lǐng)恐慌。這固然是因為學界對某些術(shù)語闡釋存有異議,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卡脖子”的地方。以“看路”和“拉車”打個比方,一方面,現(xiàn)實情境讓教師困在“體力勞動”中,只知道低頭拉車,跑偏了路也不自知;另一方面,也有看準了路的方向,卻沒有能力拉車的現(xiàn)象存在。
課標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藍圖再美妙,理想再豐滿,不能變?yōu)椤敖處煹恼n標”,課改就是空談。教師唯有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刷新和重構(gòu)知識經(jīng)驗,有勇氣、有信心、有能力面對新課標落地的迷思與挑戰(zhàn),才能成為“專家型教師”。新課標頒布前,不少先行者已經(jīng)進行了一些前瞻性的嘗試,積累了豐富的、值得品鑒的案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價值的自然應該“推而廣之”,走偏了的當然要拉到正道上來。
美學家克羅齊有言:“要想評價但丁,就要使自己達到但丁的水準。”對于教師而言,把新課標學懂弄通,是實施的前提;“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是實施的策略;堅持“傳承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離宗”,是實施的原則;一部分人先“試”起來,然后帶領(lǐng)更多的人“做”起來,“小步慢行”,做中學,學中做,是理想的路徑。踐行新課標,切忌一朝一夕的“顛覆”,不圖一蹴而就的“速成”,更要避免“一刀切”的“大水漫灌”。
有了“春種一粒粟”的守候,才會有“秋收萬顆子”的碩果。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所有教師都應該警惕,形式主義重新包裝后粉墨登場。
每次課改初期,總會出現(xiàn)“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況,貌似風生水起,蒸蒸日上,實際上很多做法重形式不重實質(zhì),“曇花一現(xiàn)”之后“濤聲依舊”,令人詬病不已。
有些課堂教學,把教材單元重新打亂編排,按照教師的個性“肢解”成若干知識點、能力點,美其名曰“大單元”“項目化”“大概念”“群文”,不過是文本“碎尸萬段”(于漪語)的“新馬甲”而已,與新課標期望的“結(jié)構(gòu)化”“邏輯性”的初衷背道而馳。
有的冠以“新課標”的課堂,以“學習結(jié)果”代替“學習過程”,用“展演活動”代替“沉浸體驗”,以“前置學習”遮蔽學生“海量搜索+復制粘貼”的低階思維,看不到教和學是如何真實發(fā)生的,看到的只有少數(shù)人的狂歡、多數(shù)人的落寞。欣欣向榮的背后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的虛假繁榮。
“不畏浮云遮望眼?!苯虒W實踐中與新課標貌合神離的想法、說法、做法,往往不是新課標本身的問題,恰恰暴露了我們對新課標的淺解、誤解、曲解。念歪了經(jīng)、唱跑了調(diào),必然導致南轅北轍,這是需要警惕的。
實施新課標任重而道遠,我們且行且思。
(梁增紅,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