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樂
內(nèi)容摘要:本文通過考證分析,認為《鴝鵒舞賦》創(chuàng)作于作者歙州刺史被罷歸鄉(xiāng)后,表現(xiàn)了作者超然自守的心境、不與俗態(tài)同塵的品格。這篇賦作促進了鴝鵒舞升華為特定的古典文學意象,歷代眾多作家常常借這一意象抒寫率意放誕的性情。
關(guān)鍵詞:盧肇 鴝鵒舞 《鴝鵒舞賦》 謝尚
《鴝鵒舞賦》在古文獻中僅見1篇,最早見于北宋李昉等人主編的《文苑英華》,署名盧肇,此時距離盧肇去世大約一百年;此后到清代,陳元龍主編、康熙四十五年成書的《歷代賦匯》,董誥等人主編、嘉慶十九年成書的《全唐文》皆收錄有該篇《鴝鵒舞賦》,都署名盧肇。
盧肇,字子發(fā),晚唐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武宗會昌三年狀元,也是科舉取士以來江西首位狀元。《舊唐書》《新唐書》錄有他的《海潮賦》,但都沒有他的傳記,其人生事跡零散見于《玉泉子》《云溪友議》《唐摭言》《唐語林》《北夢瑣言》《郡齋讀書志》等典籍中,宋代人、清代人分別為他輯成詩文別集《文標集》。當代學者龔杏根、牛慶國等對其行履事跡、文學創(chuàng)作等有專門研究。
對盧肇的具體文學作品的研究依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希望從《鴝鵒舞賦》(下文簡稱:舞賦)入手,做一點突破。盧肇何時、因何創(chuàng)作了《鴝鵒舞賦》?這是準確解讀這篇作品的基礎(chǔ),也有助于進一步厘清作者的人生履歷,深入地認識盧肇的個性與精神品格,更有助于豐富對鴝鵒舞這一古典文學意象的內(nèi)涵的理解。
一.謝尚與鴝鵒舞
最早有關(guān)鴝鵒舞的記載都與東晉名士謝尚有關(guān)?!稌x書·謝尚傳》記載,謝尚字仁祖,早慧,才智超拔,性情通脫放誕,多才多藝;官至尚書仆射、鎮(zhèn)西將軍,也稱謝鎮(zhèn)西,家世顯赫。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門中記載謝尚跳舞:“王長史、謝仁祖同為王公掾。長史云:‘謝掾能作異舞。謝便起舞,神意甚暇。王公熟視,謂客曰:‘使人思安豐?!盵1]安豐就是王戎,竹林七賢之一,《晉書》有傳,“幼而穎悟,神采秀徹”[2],“任率不修威儀”[2]1232。謝尚跳舞讓司徒王導想起王戎,可見其舞蹈的風格。但具體跳什么舞,劉義慶沒交代。
后來南朝梁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記錄了舞蹈的名字:“《語林》曰:‘謝鎮(zhèn)西酒后,于盤案間,為洛市肆工鴝鵒舞,甚佳?!盵1]746《語林》一書記錄了漢魏兩晉時期名士的言行事跡,成書后風靡一時,后因書中內(nèi)容惹惱時任宰相、謝尚的從兄謝安而遭禁,以致后世不傳。所幸其中很多內(nèi)容被其他眾多書籍引用,現(xiàn)當代有學者又將這些引文搜集整理在一起,如魯迅將其搜集的引文結(jié)集成《裴子語林》,其中有一條內(nèi)容近似:“謝尚字仁祖,酒后為鴝鵒舞,一座傾笑?!盵3]該書作者裴啟與謝尚生活在同一時代,與謝安同席喝過酒,書中有關(guān)謝尚等人的內(nèi)容是可信的?!墩Z林》是最早記錄鴝鵒舞的文獻,它提供了有關(guān)鴝鵒舞的重要信息,即這個舞蹈來自洛陽市井階層。“市肆”指市場、市鎮(zhèn)。《后漢書》寫王充“常游洛陽市肆”[4],指的就是集市、市場?!肮ぁ笔歉鞣N依靠技藝謀生的人,多為社會下層人士。也就是說,鴝鵒舞是一個流行于當時洛陽社會下層的舞蹈。魏晉時期,士族和庶族兩大階層之間壁壘分明。謝尚敢于把一個下層社會的舞蹈跳到高級士族的家宴上,充分展示了他的隨性通達、不重禮法;他跳此舞時,“一座傾笑”,表明該舞蹈風格與士族群體一貫的審美風尚差異較大,這也是“異舞”的含義;劉孝標引語中的“甚佳”,則表明眾人的笑聲中含著對謝尚及其舞蹈的高度贊賞。
關(guān)于謝尚的曠達放誕、不重名分,《語林》中還有一則,可與此相互驗證:“謝鎮(zhèn)西著紫羅襦,據(jù)胡床,在大市佛圖門樓上彈琵琶,作《大道曲》。市人不知是三公也?!盵3]19紫羅襦在古文獻中通常是女性穿的,比如漢樂府詩《陌上?!分械那亓_敷,“紫綺為上襦”[5];再如唐代王建《宮詞一百首》中寫皇帝對宮中女官的賞賜,“御前新賜紫羅襦”[6]?!稌x書·謝尚傳》中還記載他曾經(jīng)喜歡穿刺繡的褲子,因父輩們的責備而自行改正。[2]2069——可見謝尚在衣著上也非常隨性,個性鮮明?!按笫小敝傅氖俏绾蟮募?,這個時段的集市人最多;“佛圖”指寺廟。位及三公之一的謝尚,穿著紫色短衣,坐在寺廟的門樓上,彈奏琵琶,下面就是午后群眾密集的大集市。如此親近市民社會,沒有一點高門顯貴的架子,那么他從洛陽市井學到鴝鵒舞,并無所顧忌地在上流社會的宴會上表演就很自然了。
到唐初,《晉書·謝尚傳》也記載了謝尚跳鴝鵒舞:
司徒王導深器之,……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盛會,謂曰:“聞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傾想,寧有此理不?”尚曰:“佳?!北阒聨径?。導令坐者撫掌擊節(jié),尚俯仰在中,傍若無人。其率詣如此。[2]2069
相比《語林》留下來的簡約文字,這段描述具體細致多了,透露了更多的信息。首先交代了跳鴝鵒舞的起因:謝尚深受司徒王導的器重,被聘為屬官,于是到王導府第拜謁,王導正舉辦盛大宴會,特意邀請他為嘉賓們跳舞。其二,謝尚善跳鴝鵒舞早已廣為人知,王導和眾賓客都想一睹風采。其三,被聘為司徒屬官是謝尚一生仕途的起點,謝尚初次登門拜謁位極人臣的司徒,又正好趕上很可能是他有生以來最高等級的宴會,面對濟濟一堂的高官顯貴,他毫無怯意,爽快答應跳舞的邀請,且跳起來神情專注,旁若無人??梢娭x尚不拘小節(jié)、率性灑脫,個性鮮明。
《語林》《世說新語》與《晉書》的描寫,很可能記錄的是謝尚在不同場合跳鴝鵒舞的情形。綜合這些描述可以,可以做如下總結(jié):謝尚毫不介意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的門第等級觀念,依個人喜好向洛陽市井小民學習鴝鵒舞,并毫無顧忌地在上流社會宴會上表演,他的舞蹈為上流社會帶去了清新別樣的娛樂與審美享受,他的率性獨行也獲得廣泛的贊賞。
二.盧肇《鴝鵒舞賦》的內(nèi)容與創(chuàng)作時間
盧肇為什么要以東晉謝尚鴝鵒舞的典故為題創(chuàng)作這篇賦?是什么時候創(chuàng)作的、其直接動因是什么?通過考察盧肇的生平事跡、性格特征,研讀比對他流傳至今的詩文,可以確定《鴝鵒舞賦》創(chuàng)作于咸通七年(866年)七月盧肇被罷歙州刺史回到家鄉(xiāng)宜春之后,再貶連州(一說春州)之前。這篇舞賦恰是他貶官后心態(tài)的生動反映。為便于分析,把這篇賦作收錄如下:
謝尚以小節(jié)不拘,曲藝可俯,愿狎鴛鴦之侶,因為鸜鵒之舞。于是褫貂裘,岸章甫。在容止可觀之際,方見翼如;當管弦互奏之時,俄逞退旅。
伊昔王導,延為上賓。陪謁者讓登之處,遇群賢式燕之辰。俎豆在列,尊卑且倫。始服膺于末席,方酬賞于主人。
導曰:“久慕德音,眾皆傾想,愿睹傞傞之態(tài),用答嚶嚶之響。非敢玩人以喪德,庶使棲遲而偃仰。徒欲見長觜利距之能,豈比乎弋林釣渚之賞?!?/p>
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飛翔,避席俯傴,摳衣頡頏。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節(jié)而忽若鷹揚。由是見多能之妙,出萬舞之傍。
若乃三嘆未終,五音鏗作。頷若燕而蹙頻,德如毛而矍鑠。眾客振衣而跂望,滿堂擊節(jié)而稱樂。且喤喤之奏未終,而泄泄之容自若。
于是愧飲啄,盡歡娛,聽式歌而調(diào)兼吐鳳,觀屢起而勢若將雛。以樂慆憂,既醉者于焉巳矣;手舞足蹈,囅然者豈得而無。是知因此名聞,那辭跡屈。同漁陽之慷慨,鄙五原之噎郁。
將美其率爾不矯,怡然任真。自動容于知己,非受侮以求伸。況乃意綽步蹲,然后知鴻鵠之志,不與俗態(tài)而同塵。[7]
全賦以《晉書》中謝尚在王導家宴上被邀跳鴝鵒舞的記載為基礎(chǔ),加以想象與文學渲染。其內(nèi)容與盧肇歙州刺史罷官歸鄉(xiāng)的經(jīng)歷與心理狀態(tài)非常吻合。理由一一列舉如下:
舞賦第一句:“謝尚以小節(jié)不拘,曲藝可俯?!遍_宗明義,內(nèi)容完全來自《晉書》。而接下來的“愿狎鴛鴦之侶,因為鴝鵒之舞”,——為表現(xiàn)夫妻親昵之情而跳鴝鵒舞。盧肇之前史料中謝尚跳的鴝鵒舞只是表現(xiàn)灑脫放誕的精神,沒有關(guān)于舞蹈表現(xiàn)夫妻親昵之情的記載,盧肇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杜撰”呢?我們可以從作者的個人生活中找到聯(lián)系。盧肇詩《將歸宜春留題新安館》:
東里如今號鄭鄉(xiāng),西家昔日近邱墻。蕓臺四部添新學,秘殿三年學老郎。天外鴛鴦愁不見,山中云鶴喜相忘。猶張皂蓋歸蓬蓽,直謂時無許子將。[8]
這首詩是被罷免歙州刺史,歸鄉(xiāng)前題寫于新安館舍的作品。據(jù)盧肇文《震山巖記》:“咸通七年,予罷新安守?!盵8]73唐懿宗咸通七年即公元866年。詩中“天外鴛鴦愁不見”句,龔杏根注:“天外,形容路途遙遠,指從歙州到宜春。鴛鴦,鳥鳴,雌雄偶居不離,故以之比喻夫婦,此指盧肇妻子?!盵8]118這個解釋無疑是正確的??磥肀R肇主政歙州時沒有攜帶家眷,夫妻兩地,常受相思之苦。全詩回顧自己勤苦求學卻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經(jīng)歷,雖然即將回歸家鄉(xiāng),但心情顯然并沒有壞透,至少夫妻團聚多少可以慰籍貶官的失落。從“天外鴛鴦愁不見”到“狎鴛鴦之侶”,舞賦開篇便表達了夫妻團聚的幸福之感。由此可以初步判斷《鴝鵒舞賦》是盧肇咸通七年歙州刺史罷官歸鄉(xiāng)后的作品。
舞賦中王導邀請謝尚跳舞說的一段話包含兩部分,“久慕德音,眾皆傾想,愿睹傞傞之態(tài),用答嚶嚶之響?!边@與《晉書》中王導說的話:“聞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傾想,寧有此理不?”基本一致;“非敢玩人以喪德,庶使棲遲而偃仰。徒欲見長觜利距之能,豈比乎弋林釣渚之賞。”這兩句則于史無據(jù),但我們同樣能從盧肇本人的生活中找到聯(lián)系,“弋林釣渚”恰恰是他于咸通七年貶官回到家鄉(xiāng)后,自己命名的兩處山林景觀。《震山巖記》:
咸通七年,予罷新安守。以俸錢易負郭二頃,在震山之西,又得楓樹之林于溪南……予既得西林,而羅鳥罝兔、挾彈走馬于其間。亦請命其林曰盧氏弋林,以對其東彭氏釣渚也。[8]73
盧肇在家鄉(xiāng)震山的西面購置了一片樹林,常常走馬射獵其間,并特意征得宜春郡守的同意,將這片林子命名為“盧氏弋林”。顯然這片林子傾注了盧肇不少心力,成為他貶官后重要的精神寄托。而與盧氏弋林相對的就是盛唐時期因堅辭玄宗征召聞名的隱士彭構(gòu)云常常垂釣的巖石,史稱“征君釣臺”①,而盧肇則在文中特意稱之為“彭氏釣渚”。從語義上說,林、渚二字都突出景觀的自然屬性,而臺字則更顯景觀的人造特征。把“征君釣臺”改成“彭氏釣渚”,撇開了政治的因素,更顯輕松閑適;同時把自己與彭構(gòu)云并舉,以隱士自況,更能表達盧肇此時想遠離政治,在自然山水中放逸自我的精神欲求。需補充說明的是,震山位于現(xiàn)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至今山崖上還留有宋代邵知柔書刻的盧肇的《震山記》(即《震山巖記》)[9]。
舞賦中王導的“非敢玩人以喪德,庶使棲遲而偃仰”同樣符合盧肇貶官回鄉(xiāng)后的狀態(tài)與心境,字面意思是舞蹈并非玩物喪志,只是暫時的休閑;對盧肇來說則是借山林射獵,暫時遠離政治與官場,以獲得精神的放松與解脫。
王導的一番邀請后,舞賦開始描繪謝尚的舞蹈動態(tài)。關(guān)于鴝鵒舞具體怎么跳的,前文所引的三處史料中,除了《晉書》中“尚俯仰在中”的“俯仰”一詞,別無描述。盧肇則在賦中以“俯仰”為基礎(chǔ),對舞蹈動作展開了生動的想象和描繪,而這些描繪很明顯是在暗喻作者在官場的“起伏”,尤其是貶官的遭際?!巴鹦藿蠖б纱品?,赴繁節(jié)而忽若鷹揚”,“雌伏”和“鷹揚”常用來形容人生境遇,尤其是仕途的升降起落。
“雌伏”的典故出自《南史·蕭子范傳》。蕭子范是南朝梁辭賦家,仕宦經(jīng)歷乃至文學經(jīng)歷都與盧肇頗相似。先看仕宦經(jīng)歷:“歷官十余年,不出蕃府……意不能平。及是為《到府箋》曰:‘上蕃首僚,于茲再忝,河南雌伏,自此重叨。”[10]蕭子范任蕃府屬官達十余年,頗為郁悶,遂以“雌伏”來形容自己的官場經(jīng)歷。而盧肇于會昌三年(843年)狀元及第,經(jīng)歷短暫的江南游歷后,大約在大中元年至大中三年(847-849年)之間入鄂岳節(jié)度使盧商幕府,此后十四、五年間輾轉(zhuǎn)不同幕府任僚屬,可謂官運不濟,直到咸通四年(863年)才得以入京任秘書省著作郎,咸通五年出任歙州刺史,主政一方,但僅僅兩年之后即遭貶放歸。[11]文學上,蕭子范被大司馬南平王稱為“宗室奇才”,其創(chuàng)作的《千字文》、為簡皇后而作的《哀冊》都深受時人推重,堪稱典范。[10]1071而盧肇則是江西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他被貶官的前一年即咸通六年獻給朝廷的《海潮賦》,頗受唐懿宗的稱許。另外,兩人還獲得同一項殊榮。盧肇擔任歙州刺史僅一年多,因深受百姓愛戴,蒙圣恩賜金紫。蕭子范也獲簡文帝加賜金章紫綬。正是由于相似的命運,盧肇借蕭子范來抒發(fā)自我就在情理之中了。
“鷹揚”有大展雄才、仕途高進之義?!逗鬂h書·陳龜傳》記載陳龜被桓帝拜為度遼將軍后,上疏,疏中曰:“臣無文武之才,而忝鷹揚之任。”[4]1692盧肇在貶官之前也經(jīng)歷了一次仕途以及人生的“鷹揚”,即長年幕府僚屬后短暫的京官及主政歙州。有意思的是,陳龜身處東漢末世,雖忠直敢諫,屢立邊功,怎奈外戚梁冀跋扈弄權(quán),終遭讒言免官,其性格與仕途遭遇乃至時代都與晚唐的盧肇相似。
賦中“德如毛而矍鑠”一句同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暗氯缑奔础暗螺捜缑保鲎浴对娊?jīng)·大雅·烝民》:“德輶如毛,民鮮克有之?!盵12]意思是道德很輕,但人們很少能落實到自己行為中,原詩以此稱贊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能以德施政。盧肇則是以“德如毛”表達對自己的肯定與勉勵。盧肇任職歙州其間,頗有政績,以致地方百姓向朝廷請求留任,“潛被百姓詣闕,以臣粗事緝理,求欲留臣”[8]64,隨即天子下詔書賜金紫加以表彰。但不久便遭貶,也就是說,盧肇這次被貶并非是政績差,或者道德品行有問題,而是別有原因。盧肇自認為踐行了以德施政的古訓,這也是他對這次被貶雖有不平之氣,但同時也有一份超然心態(tài)的原因。
“矍鑠”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東觀漢記》中,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六十二歲的馬援自請出征蠻夷,為了證明自己老而可用,他披掛上馬、顧盼四方,光武帝劉秀贊嘆道:“矍鑠哉是翁也!”[13]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矍鑠”一詞始終保持單一詞義,即老年人精神健旺。舞賦中的“矍鑠”一詞當然不是指謝尚。按《晉書·謝尚傳》記載,謝尚卒于晉穆帝升平初年(357年),時年五十,由此推知他出生于公元308年;建元二年(344年),晉康帝下詔任月版,3773頁)命謝尚為南中郎將,該年為37歲。而謝尚到王導府上跳鴝鵒舞的時候剛剛被辟為司徒掾?qū)?,這是他一生仕途的起點。從司徒掾到南中郎將,其間又經(jīng)歷了西曹屬、黃門侍郎、建武將軍、歷陽太守等數(shù)次官職的轉(zhuǎn)換,這中間至少應該有數(shù)年、乃至十數(shù)年的時間,也就是說謝尚在王導家宴上跳鴝鵒舞的年齡在二、三十歲,絕無可能超過三十四、五歲,這個年齡無論如何不應該用“矍鑠”一詞來形容,至于用來形容舞蹈所表現(xiàn)的鴝鵒鳥,則更不符合該詞的意義。
根據(jù)龔杏根的研究,盧肇生于818年[8]1,而牛慶國則認為盧肇大致出生于821年[11]85,那么咸通七年(866年)貶官回鄉(xiāng)時是49歲或46歲,此時的古人已稱得上進入老年了。他在《將歸宜春留題新安館》一詩中也已“老郎”自比。盧肇回到宜春不久,緊接著又遠謫廣東連州(一說春州),在《被貶連州》一詩中有“華顛故老莫相嗤”[8]126句,《貶連州書春牛榜子》中有“雪漫群山對白頭”[8]128句,“華顛”即白頭,詩中的盧肇完全是一幅老人的形象了。所以舞賦中“矍鑠”一詞,表面寫謝尚跳鴝鵒舞,實則寫自己年已老且神情健朗。但是,“矍鑠”對比“華顛”、“白頭”,雖然都是描寫老人,情感色彩卻有很大不同,前者表現(xiàn)老而健旺,心態(tài)積極;后兩個詞則更突出衰老感,情緒消沉低落。這表明盧肇初次被貶回到家鄉(xiāng)時,心態(tài)還頗為樂觀積極;當再次被貶到更遙遠的廣東后,心態(tài)則變得很低落消沉了。
“是知因此名聞,那辭跡屈”中“跡屈”為雙關(guān)語,既指舞蹈時的屈身、俯身,更指人生遭遇的不順、不公,尤其指被貶官,而后者才是這個詞的常用意義。比如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詩中“驚飆頹秀木,跡屈道彌敦”[14]一句中的“跡屈”就是指趙悅被罷赤縣令的遭遇。盧肇正是用“跡屈”一詞暗指被貶官放歸的遭遇。
“同漁陽之慷慨,鄙五原之噎郁”則是在暗示被貶官的原因。“漁陽之慷慨”出自《后漢書·禰衡傳》:曹操大宴賓客,禰衡擊鼓演奏《漁陽曲》,“聲節(jié)悲壯,聽者莫不慷慨?!盵4]2655禰衡乃當世奇才,下筆成章、敏捷善辯,先后任曹操、劉表、黃祖的幕僚,雖受賞識器重,但終因性剛氣傲,忤逆權(quán)貴,而遭殺戮。[4]2652-2658盧肇的個性雖不像禰衡那樣張揚,但兩人才高而耿介、不善逢迎結(jié)黨的個性相似,輾轉(zhuǎn)多家幕府,仕途不順的經(jīng)歷也相似。盧肇生活在晚唐牛李黨爭之世,并先后得到兩黨黨魁李德裕和牛僧儒的賞識。
盧肇留下來一首詩寫到與牛僧儒的交往:
戲 題
肇初計諧至襄陽,奇章公方有真珠之惑。
神女初離碧玉階,彤云猶擁牡丹鞋。知道因公憐玉腕,強將纖手整金釵。[8]123
唐敬宗時,牛僧儒被封為奇章郡公,因而人稱奇章公。從題下作者自注看,這首詩是盧肇第二次赴京應試,路過襄陽,謁見時任山南道節(jié)度使、襄州刺史的牛僧儒時寫的。題目很輕松,內(nèi)容是寫牛僧儒的寵姬真珠。這說明,盧肇進入了牛僧儒的私人生活圈,關(guān)系頗為密切,而此時的盧肇還是一個經(jīng)歷過一次進士落第、無職無份的年輕人,能受到賞識,應該歸因于盧肇超卓的才華。
盧肇尤其深得李德裕的器重?!犊S讀書志》:
“始,李德裕以言事出為宜春長史,嘉肇文行,異禮之。至是德裕以言事遷太尉,總樞柄,絕朋黨,晚進寒素,雖游其門,獨肇入謁,常許袍帶,從容談論。”[15]
南宋袁州南城童說(一說童宗說)為盧肇文集《文標集》寫的序文中有這樣的話:
子發(fā)(按:盧肇字子發(fā))少貧,篤志好學,器識宏邁,而濟之以瑰奇拔出之材(一作才),故其為文馳騁上下,偉麗可觀。自長慶以來,雖善鳴者,罕有其比,當時達官宿儒,皆推重之,然最為相國李衛(wèi)公所知。當衛(wèi)公再主權(quán)柄,炙手可熱,子發(fā)廷試第一,稍自求顯,何爵不縻?而乃韜晦州縣,屢從外辟,未嘗奔走于形勢之途。[16]
盧肇少負才名,年紀輕輕便得到當朝兩位炙手可熱的權(quán)貴的賞識,但顯然盧肇沒有利用這樣的關(guān)系來為自己的仕途謀取更大的機會。二十五歲(一說二十二歲)成為首位江西狀元后,就長期沉跡下僚,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主政一方;就在政績彰顯,朝廷賜金紫,他把積二十年心血的力作《海潮賦》敬獻天子,人生好似進入佳境之時,卻突然遭貶放歸。此番境遇下,與禰衡產(chǎn)生同病相憐的悲情感,自在情理之中。
總之,《鴝鵒舞賦》是盧肇在唐懿宗咸通七年被罷歙州刺史,回到家鄉(xiāng)宜春后的感懷之作。之所以要用東晉謝尚跳鴝鵒舞的典故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是這一題材能較貼切地表達作者貶官后,對灑脫放達的生活的追求、對“不與俗態(tài)同塵”的精神品格的堅守,盡管也會有失落乃至憤慨,但前者是作者心境的主調(diào)。
《鴝鵒舞賦》是一篇八韻律賦。八字韻腳的律賦在盛唐及中唐主要用于科舉考試,到晚唐則成為文人抒發(fā)真情實感的一種常用文學體裁?!巴硖茣r期,不為參加考試而寫的律賦極多,而社會千態(tài)、人生百感,亦隨之進入律賦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盵17]盧肇的《鴝鵒舞賦》就是這樣一篇優(yōu)秀的抒情律賦。
三.作為古典文學特定意象的鴝鵒舞
鴝鵒舞因為謝尚而成為一個特定的古典文學意象,在歷代作家的筆下都有出現(xiàn),成為一種灑脫從容、率性自適、不拘形跡的精神狀態(tài)與品格的象征。
在盧肇之前,唐代已有多位作家在作品中運用這一形象。除了李商隱《偶成轉(zhuǎn)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中的“我生粗疏不足數(shù),梁父哀吟鴝鵒舞”[18],是借王導聘謝尚為司徒掾的故事感謝節(jié)度使盧弘正邀自己入幕府的知遇之恩;其他作家,如杜審言《贈崔融二十韻》中有“興酣鴝鵒舞,言恰鳳凰翔”[19]句,李白《對雪醉后贈王歷陽》中有“謝尚自能鴝鵒舞,相如免脫鷫鹴裘”[14]607句,張祜《戊午年感事書懷二百韻謹獻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漢南李仆射宣武李尚書》中有“鷓鴣詞綺靡,鴝鵒舞翩躚”[20]句,都是以鴝鵒舞表達率性自適的意涵。盧肇之后,這一意象出現(xiàn)的頻率大大提高,略舉幾例:南宋陳造《試柘枝溪上》中有“壯歲自能鴝鵒舞,老狂猶有柘枝顛”[21]句,元代王惲《睡魔》中“不羨老歐能善變,化為鴝鵒舞翩翩”[22]句,明代王世貞《齊河行與于鱗醉別作》中有“我更起作鴝鵒舞,那得不典鷫鹴裘”[23]句,清代田雯《夏日雜詩》中有“坐床索酒嘗,袒衣鴝鵒舞”[23]句,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它們都有率意任誕的意思。
盧肇的《鴝鵒舞賦》是目前所見唯一一篇以謝尚鴝鵒舞為題材和主題的文學作品,它豐富和拓展了這一題材的本源意義,促進了鴝鵒舞由一個舞蹈名稱升華為古典文學的特殊意象,使得后來眾多的文人士大夫能夠從鴝鵒舞這一個意象中找到精神品格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南朝)劉義慶著,(南朝)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46.
[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31.
[3]魯迅.古小說鉤沉[M].濟南:齊魯書社1997:19.
[4](宋)范曄著.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629.
[5]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27.
[6](唐)王建著尹占華校注.王建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99.
[7]許結(jié)主編.歷代賦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2565.
[8](唐)盧肇著,龔杏根校注.盧肇集校注[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117.
[9]曾瑤,毛靜.袁州盧肇《震山記》石刻考異[J].宜春學院學報,2018(8):71-74.
[10](唐)李延壽撰.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1.
[11]牛國慶.晚唐作家盧肇行跡仕履摭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8(6):85-89.
[12]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899.
[13](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431.
[14](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615.
[15](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73.
[16]萬曼著.唐集敘錄[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374.
[17]霍松林.論唐人小賦[J].文學遺產(chǎn)1997(1):47.
[18]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640.
[19]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0:738.
[20](唐)張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34.
[2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8172.
[22](元)王惲著,楊亮,鐘彥飛校訂.王惲全集匯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3:976.
[2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注 釋
①關(guān)于彭構(gòu)云堅辭唐玄宗征召、隱居宜春震山的事跡,盧肇的《震山巖記》、《全唐文》、《袁州府志》等均有記載?!墩鹕綆r記》:“邑人彭先生嘗釣此巖下。先生諱構(gòu)云,善黃老言。寶應中,詔以玉帛召先生,不至。時太守命其鄉(xiāng)曰征君鄉(xiāng),巖曰征君釣臺?!保ㄒ奫唐]盧肇著,龔杏根校注《盧肇集校注》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73頁。)《全唐文》收有彭構(gòu)云《謝譴中使送鄉(xiāng)表》一文,文前簡介:“構(gòu)云,宜春人。天寶中為刺史李璟所薦。元宗欲官之,固辭歸里。上元元年卒?!保ㄒ奫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11。)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舞蹈學院科研項目《歷代舞賦研究》(項目編號:0119035/004)的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