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蓉
內(nèi)容摘要:蘇軾是宋代文學巔峰時期的偉大代表作家,他的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他的詞“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開豪放派之先河。蘇軾的詩詞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血肉當中須臾不可分離的豐厚的文化養(yǎng)料。
關(guān)鍵詞:蘇軾 以詩為詞 革新
蘇軾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在詩歌方面與黃庭堅的并稱“蘇黃”;在書法方面,其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擅畫枯木竹石。后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圣”等。他匯萃歷史精華之流,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文人士大夫,成為后人心目中最具魅力和最感親切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形象。[1]
當我們登高遠望長江的時候,禁不住會唱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我們走在廬山的風景里的時候禁不住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也禁不住用他的詩來寬慰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我們在一個中秋的月夜思念我們的親人的時候,我們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詩詞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血肉當中須臾不可分離的豐厚的文化養(yǎng)料。它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每天都流淌在我們的情感當中。林語堂說:“蘇東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憶,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他靈魂的歡心和心智的樂趣,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寶藏?!盵2]
一.蘇軾的跌宕人生
(一)科舉順坦,首任鳳翔
嘉祐元年(1056),蘇軾(21歲)與弟蘇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祐六年(1061)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蘇軾26歲。
(二)反對變法,請求外任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變法,因政見不同連續(xù)上書,兩年后請求外調(diào),先后任職杭州、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浙江湖州)等地。
(三)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元豐二年(1079),舒亶等人在蘇軾詩文中斷章取義,羅織罪狀,從湖州任上逮捕入監(jiān),勘問誹謗朝廷之罪,謂之“烏臺詩案”。后僥幸被釋,謫貶黃州。五年后徙汝州(河南汝州)、登州(山東蓬萊)。
(四)反對舊黨,再度被貶
元豐八年(1093)哲宗即位,因年幼高太后聽政。起用舊黨司馬光執(zhí)政,蘇軾回朝,又與舊黨發(fā)生分歧。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知潁州(安徽阜陽)、揚州、定州(河北定州)。
(五)再貶海南,卒于常州
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59歲)又被再貶到惠州、儋州。“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
元符三年(1100,65歲)遇赦北歸,次年七月卒于常州。
從經(jīng)歷可清晰看出持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北宋黨爭給他帶來的人生沉浮與迫害。經(jīng)歷了“放逐-回歸-再放逐-再回歸”的跌宕人生。
蘇軾在去世前兩月寫下了:
《自題金山寺畫像》
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將貶謫黃州、惠州、儋州三地所作所為作為一生“功業(yè)”的代表,貶謫地是蘇軾人生的最低谷,但是我們知道蘇軾三十九歲赴密州知州任后,逐漸步入詞體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在黃州作詞數(shù)量最多。這時文學藝術(shù)上取得較高成就,是因為他對內(nèi)在思想、情感層面、行為方式等各方面,都進行積極的自我調(diào)適,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隨遇而安,不悲觀,不頹唐,永遠保持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二.蘇軾的詩詞成就
(一)蘇軾的詩
蘇軾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
葉燮《原詩》:“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碧K詩的才氣橫溢,靈光四射,毫無陳腐氣,文化底蘊十足,一向被認為是宋詩最高成就的代表。
1.政治諷刺詩
關(guān)心國計民生、同情百姓疾苦是蘇軾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與歐陽修、王安石一樣,蘇軾主張“詩須要有為而作”,反對“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創(chuàng)作了不少“悲歌為黎元”的詩篇。如《吳中田婦嘆》,其將民聲以及蘇東坡對民情的體察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了。
《吳中田婦嘆》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秕。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蘇東坡所作的《吳中田婦嘆》,其將民聲以及蘇東坡對民情的體察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了,蘇東坡通過對天災(zāi)和人禍的描繪,把戰(zhàn)爭之苦、賦稅之苦和陰雨之苦充分地結(jié)合起來,詩末寫道田婦愿作“河伯婦”,將北宋中末期民不聊生的社會事實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將蘇東坡的批判性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了。此類詩歌將文學創(chuàng)作、詩人情感、社會現(xiàn)實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是詩歌“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3]
蘇軾多年任地方官,每到一處他都盡力為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在杭州,修了“蘇堤”;在密州,抗蟲災(zāi);在徐州,戰(zhàn)斗在抗洪救災(zāi)第一線;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礎(chǔ)和民本思想,蘇軾的政治詩內(nèi)容充實,題材多樣,貫穿著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格調(diào)渾厚健朗,平易自然,通俗易懂。
2.寫景詠物詩
蘇軾的詩歌中,最大量也最為人們喜好的是那些通過描繪自然景物來抒發(fā)人生情懷之作: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極善于觀察與捕捉自然景物千變?nèi)f化的不同特征,以生花妙筆去描寫刻畫,構(gòu)成獨特而新穎的意象和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的寫景詩不但善于觀察與捕捉各地自然景物的風格特色,而且也能寓情于景,表現(xiàn)自己的哲思理趣和對事物的新穎見解。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北宋嘉佑六年,蘇軾赴任陜西路過澠池。其弟蘇轍難遣手足之情,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此詩為蘇軾的和詩。全詩表達了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首聯(lián)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感發(fā)喟嘆,令人深思,并挑起下聯(lián)議論。次聯(lián)兩句又以“泥”“鴻”領(lǐng)起,并就“飛鴻踏雪泥”予以發(fā)揮,感嘆人生、世事之無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加深人事無常之感受。尾聯(lián)針對蘇轍原詩引發(fā)的往事追溯,回憶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現(xiàn)在、勉勵未來之意,艱難的往昔,化為溫情的回憶。全詩悲涼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讀完并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蕩漾心中。全篇圓轉(zhuǎn)流走,一氣呵成,涌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二)蘇軾的詞
蘇軾詞在詞史上的崇高位置,是由蘇軾對詞的革新而帶來的。北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提出:“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p>
蘇軾的“以詩為詞”,開創(chuàng)出了一種新詞體——“東坡體”,使詞的性質(zhì)和抒情功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實現(xiàn)了“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這一革命性的轉(zhuǎn)變,事實上開創(chuàng)了詞史上之“言志派”。
蘇軾以詩為詞的積極意義,在于改變了詞的舊傳統(tǒng),增加了詞的內(nèi)容,豐富了詞的體式,促使詞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樣式。具體表現(xiàn)在詞品、詞境、詞風、詞律四個方面都推進了詞的轉(zhuǎn)型與革新。
1.提高詞品
蘇軾“以詩入詞”,把詞家“緣情”與詩人“言志”這兩種傾向完美地結(jié)合了起來。嚴肅的道德文章與溫柔的兒女私情,都可以在詞中展現(xiàn)。從蘇軾的詞中,可以見出蘇軾其人的完整面貌與印象,進而見出他的品味、胸襟和氣魄。這樣一來,詞的品味與格調(diào)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新面貌了。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些逸懷浩氣之作中,詞品與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和融合。
2.擴大詞境
蘇軾詞不僅格高韻遠,而且境界闊大。蘇詞如詩如文,如天地間的奇觀,他的詞中蘊含了文人的情懷,流露出人格的魅力,折射著政治的變動和時代的風云,從而為詞境拓土開疆。這種新的開拓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認識。
(1)雄放闊遠的恢宏詞境
詞本“昵昵兒女語”,而蘇詞則出現(xiàn)了“劃然變軒昂”的場景?!赌钆珛伞烦啾趹压旁~中所詠嘆的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與雄偉的江山相激蕩,塑造了蘇詞中最為雄奇闊大的境界。詞中從浩蕩東流的長江、歷史上的古戰(zhàn)場,懸想當年風云際會的一時豪杰。從長江的滾滾東逝,感到時光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懷想起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眼底心頭的江山、歷史、人物一齊被推出,而又完全熔鑄在一起。造成這首詞的視野之大、境界之廣,在詞史上可謂空前。
(2)深邃的理趣詞境
“理趣”為宋詩的重要特色之一,蘇軾詩也擅于展現(xiàn)哲理。其“不及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琴詩》)等作品,均意在言外,理在事中。夏承燾先生曾指出蘇軾是最早將“理趣”引入詞中的,其《東坡樂府箋序》謂以理入詞為蘇軾首創(chuàng):“杜、韓以議論為詩,宋人推其波以及詞”。這些詞作不但以情致見長,而且以理趣見長,形成“有理之趣”與“有趣之理”。
(3)悠遠閑適的鄉(xiāng)村詞境
自東晉陶淵明以來,田園詩成為詩之大宗。但富于田園氣息的鄉(xiāng)村詞,直到蘇軾筆下才真正成型,成為詞的新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元豐元年(1078),蘇軾任徐州知州期間赴城外石潭謝雨,作五首《浣溪沙》詞以紀行。鄉(xiāng)村風物入詞,這是宋詞中的第一次。其中兩首最為著名: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詞的描寫觸角延伸到了鄉(xiāng)村,這是極其重要的變化。從晚唐五代以來,燕樂的繁衍也基本上是以都市為核心,詞的傳播、流衍、表演都是以圍繞都市的,因此詞一向是遠離鄉(xiāng)村的。蘇軾的這五首《浣溪沙》雖只是偶一為之,但同樣把鄉(xiāng)村的生活環(huán)境、桑麻農(nóng)事與淳樸民風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以及與自己在鄉(xiāng)村環(huán)境中的感受,融為一體。蘇軾所開創(chuàng)的鄉(xiāng)村詞這個新的主題,為后來南宋鄉(xiāng)村詞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
3.轉(zhuǎn)變詞風
蘇軾填詞所處的時代,正值柳永詞風靡一世之際。因此蘇軾填詞不能不以柳永詞為參照。蘇軾是有意地要與柳詞拉開距離的。在蘇軾以前,“詩莊詞媚”,蘇軾在婉約之外又樹曠達與豪放兩種風格,打破“婉約”詞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1)豪放詞。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給人一種“曲中覺天風海雨逼人之感”,善于創(chuàng)制鏗鏘音調(diào),《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詞音調(diào)豪放,“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而唱。代表作還有《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2)清曠詞。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不以風雨為憂,不以晚晴為喜,在一種禪宗境界中得到超脫。有時通過歸隱、麻痹自我達到解脫。有時又通過“清空”的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
(3)婉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贝嗽~為悼亡之作,對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兩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嘆喟中。
4.推進詞律
詞在唐宋時代是配合燕樂樂曲歌唱的,其格律比近體律詩更為嚴格。李清照在《詞論》中要求詞“協(xié)音律”,不僅分平仄,還要分“五音六律”“清濁輕重”,她批評蘇詞“往往不協(xié)音律”。
(1)在用調(diào)方面,著重引入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調(diào)為詞,如《沁園春》《永遇樂》《滿庭芳》《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等詞調(diào)。
(2)蘇軾詞形式要服從于內(nèi)容,既要顧慮詞的音律,又要打破嚴格的束縛,不過份拘守詞調(diào)原有的詞律或句法,在大體遵守音律的前提下,對詞的句法進行個別變動。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多處引經(jīng)據(jù)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習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蘇軾。習近平曾引用過蘇軾的7個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的一句話——“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p>
王國維《人間詞話》:“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蘇試是“不可磨滅的寶藏”表現(xiàn)在他才華橫溢的千古文章和獨立特行的生活經(jīng)歷上,也表現(xiàn)在他生命、思想、人格、靈魂、情感、心理的力量張揚與震動上。他是這樣一位立體結(jié)構(gòu)的偉大歷史人物,各個時期各個階層的各類人物似乎都可以在蘇東坡身上找到一個亮點,一個契合點,一種愉悅,一種慰藉。
參考文獻
[1]朱靖華.撥開歷史迷霧力塑萬古風流[A].萬古風流蘇東坡[Z].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林語堂.蘇東坡傳[M].張振玉譯.北京:上海書店,1989.
[3]冷成金.蘇軾詩文悲劇意識的特質(zhì)[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2):156-160.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