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蕭紅創(chuàng)作觀的形成與表達

    2023-06-08 13:21:46高雪潔
    美與時代·下 2023年3期
    關鍵詞:兒童視角女性意識

    摘? 要:蕭紅的創(chuàng)作觀集中體現(xiàn)在她認為“作家應該屬于全人類,要向著全人類的愚昧寫作”。她的觀點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很多作家不同。但蕭紅通過自己的作品用力維護她自己與世界聯(lián)系的特殊通道,即自敘傳的書寫形式。這種自敘傳的核心內容就是童年視角、女性意識和逃難敘事。童年視角實際是蕭紅成長欠缺的結果,女性意識表達的獨特性是她本我的迷障,而逃難敘事則是她重要的生存寫照。童年視角為蕭紅作品賦予了清澈的視圖效果,逃難敘事實際則是生命缺乏安全感的表達。蕭紅在彌留之際對自己的人生總結是:我這一生的不幸全因為我是女人。可見她在生命的盡頭對此生經(jīng)歷的一切進行反思,最深刻、最清晰的感知還是她的女性身份。這種女性意識外化成蕭紅作品女性角色的多樣化,其中有來自底層社會饑寒女童弱小的生命特征,有十幾歲少女或承擔務工養(yǎng)家的重擔,或失去親人的護佑早亡,有為人妻、為人母的精神困頓。

    關鍵詞:蕭紅創(chuàng)作觀;兒童視角;女性意識;逃難敘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科研項目“蕭紅文學的現(xiàn)代性及其當代闡釋研究”(135409346)階段性研究成果。

    “發(fā)表于1940年的《后花園》就是以蕭紅在呼蘭老家的后花園作為場景的自傳體小說,這一點與作者同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的《呼蘭河傳》相同。”[1]170葛浩文將蕭紅的創(chuàng)作風格定位在極具自敘傳色彩上,而蕭紅的小說和散文、詩歌作品恰恰印證著葛浩文的這個判斷。蕭紅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講述自己、與自己對話的脈絡,在未公開表明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之前,這樣的寫作僅是一種習慣。而自從蕭紅在1938年4月參加了《七月》雜志社舉辦的第三次文藝座談會,在創(chuàng)作的問題上明確表達了“作家不是屬于某個階級,作家是屬于人類的”[2]之后,蕭紅的創(chuàng)作便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成果。蕭紅極具自敘傳色彩的創(chuàng)作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童年視角,女性意識和逃難敘事。

    一、童年視角——成長欠缺

    蕭紅的文字投射出了她潛在的精神世界,即永遠欠缺長大的一個孩子的內心。蕭紅在她母親逝去多年后曾回憶起自己接受母親死去的事實,表現(xiàn)出的本能痛心和可憐,那時她對眼淚刺痛雙眼的體驗,一直清晰深刻地留在蕭紅的記憶中。而母親的離去從此也切斷了蕭紅內心最強大的護佑,盡管祖父在盡可能地保護蕭紅,然而任何人都無法取代母親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對于敵對的父親,雖然一直是蕭紅在精神世界要打敗的對象,但他終究是父親,只不過這個父親的一切言行都是負面的。對于蕭紅成長最重要的父母,一個是早亡,一個成為敵人,這迫使蕭紅在兒童時期就被動精神斷奶。缺失母親的童年經(jīng)驗直接影響了蕭紅在成年后對蕭軍的感情處理方式以及她對待自己兩個孩子的心境。

    祖父的護佑并沒有讓蕭紅學會與人相處,祖父更多地是把她帶向自然,對后花園的成功描繪與蕭紅對自己童年視角的保留極度吻合。沒能學會與人相處,也直接阻礙了蕭紅自我認識的完善。在她讀書和逃婚的事件上,她曾受到諸如汪恩甲的虐待與戕害,正是因為她在家庭中經(jīng)歷童年失去母親、被父親仇敵般對待、遭受繼母的苛待,導致她無法對自己作為女性存在所遭到的厄運進行成人化反思。

    當她通過寫作為自己的生命重量增加資本時,她仍未對自己19歲上經(jīng)歷的女性經(jīng)驗特殊性有深刻準確的認知。她在記述自己被困東興順旅館的事件時,仍以饑餓為主題,并未對自己懷孕即將生產的特殊性有所表達。

    在蕭紅的生命歷程中起著支配作用的是一種抑制成長或者叫錯位成長的邏輯。成長對于主體而言是他不斷對環(huán)境認知判斷并形成與環(huán)境互動能力的過程。蕭紅的成長里顯然缺乏給她提供指導認識環(huán)境的可靠力量。沒有母親的疼愛,沒有父親的支持,有的只是祖父的憐愛。這種靠憐憫建立起來的主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不可能是強有力的。

    原始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抽掉了支撐蕭紅搭建與世界正確聯(lián)系的橋梁。在蕭紅的文字中充滿中對自由的向往和表達,這種內容的表達從反面恰好折射出蕭紅成長中無人照管的現(xiàn)實。成長欠缺使得蕭紅甚至無法正確判斷男性伴侶對她生命、情感和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演化成了在她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孕婦對待自己腹中胎兒的特異感受:產婦看到自己孩子的心理,以及即將失去孩子的母親真實的內心聲音(見《棄兒》)。

    蕭紅的文字之所以一直保持著與那片后花園的一致,證明了蕭紅的內心一直停留在兒時,如同自然未被開墾、未被規(guī)定的某種姿態(tài)。只有在書寫那片后花園時,蕭紅的內心才能完滿地契合外化現(xiàn)實,投射到自然生命的律動。當她說“作家是屬于全人類的”時候,也絕非是經(jīng)過漫長精神跋涉后的高屋建瓴,而正是蕭紅的精神世界始終未被嵌入某種價值預設的結果。

    在蕭紅的有生之年,一直沒能完成對家庭的徹底擺脫式抗爭。這個抗爭不完成,她就無法真正長大。蕭紅的原生家庭給她的生命拷問是拖累她一生的重負。她始終都無法逃脫她作為一個沒有獲得親人之愛的人而存在的灰暗體驗。

    祖父的愛是護佑和憐惜式的,無法讓蕭紅獲得自信。即使她可以成為一名作家,即使她似乎可以有自己的伴侶,即使她也確實有她的一些讀者,即使她得到了同行們的賞識。但她終于還是對自己不自信。這種不自信使蕭紅俯首般與蕭軍糾纏、隱忍相依,最后難逃離散的無奈甚至丑陋。這樣所謂的愛情,在蕭紅筆下真實地表現(xiàn)是沒賜給這段日子以任何美好的詞匯。

    在作為一個作家的生活中,她的事業(yè)和可為之努力的寫作,也并未讓她自信地向舊家庭宣告她勝利了。因此,在香港最后的日子里,她想到的是自己在與父親的抗爭中成了一個終究要逃回去的失敗者。她在內心中到底沒有樹立起來她已經(jīng)勝利的旗幟。

    童年視角的清澈抵抗著東北大地上同胞們掙扎生死的困頓與艱難,童年視角呼喊出的原始生命消磨著社會現(xiàn)實生存里的種種壓迫。透過兒童視角看被歷史風云席卷的東北大地,交織著新思想和舊傳統(tǒng)的博弈,蕭紅作品的敘事呈現(xiàn)出與世界最質樸、最生動、最深刻的聯(lián)系。

    二、女性意識——本我迷障

    作為一位女性,蕭紅的妻子和母親角色體驗是雙重失敗的。一個女性的社會歸屬在蕭紅的語言里是禁區(qū)。

    樂黛云對女性意識的定義涉及社會層面、自然層面、文化層面[3],其中自然層面顯然具有最基礎的意味。但從發(fā)生學多角度說,女性意識的獨特性正來源于女性生理層面的生育等特殊經(jīng)驗。在此基礎之上才不斷搭建其女性意識其文化意義層面上的內容,如為母親的身份,以及糾纏著情感和道德的為妻子經(jīng)驗。隨后更進一步的便是帶有階層結構屬性的社會層面內涵。蕭紅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從社會層面及文化層面入手進行的展現(xiàn)廣泛而深刻,她寫出了封建文化制度壓制下的女性其生存的艱難和困苦,那些女性角色是狠心丈夫的可憐妻子,是無法保全自己孩子的母親,是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消除性別似的存在。

    人們總說蕭紅可以客觀、原生態(tài)再現(xiàn)20世紀初東北大地上的人之生死。但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在刻畫她自己筆下的女性形象時,蕭紅是如何控制筆力和情緒,以至還原一種冷靜的旁觀、原生態(tài)的再現(xiàn)敘事?尤其是蕭紅對女性角色生育體驗的敘述,幾乎是一種殘忍的旁觀,造成一種類似純粹她驗式的書寫模式。蕭紅個人的兩次孕育和生產經(jīng)歷,并未被帶入蕭紅筆下的女性角色塑造中,反而解決作品中女性角色深刻塑造過程,蕭紅選擇的是一種回避式的處理。

    此種回避不是蕭紅避而不談女性角色的生育和為母、為妻。相反,蕭紅作品中存在為數(shù)眾多的女性角色生育的情節(jié)描述和為母親的生存經(jīng)驗?!渡缊觥分斜淮輾埮按脑掠ⅰ⒔鹬?,以及兇惡到扭曲的王婆自不待言,《棄兒》中懷孕、待產的芹,《王阿嫂之死》里懷孕中喪夫的王大嫂,《橋》中那個不幸和無奈、失掉了自己的孩子的保姆。在蕭紅的作品中經(jīng)常描寫女性作為人妻和人母的經(jīng)歷,而現(xiàn)實中,她并未真實體驗過母親角色,盡管她有兩次孕育的經(jīng)歷。

    蕭紅的兩次孕育,第一個孩子生下來活著、被迫之下送了人;第二個出生后幾天便死掉了。值得探討的是,蕭紅作為一位女性從生理層面上,她幾乎未能有意識地對她在作為一名母親有如何體驗傾情書寫。她的文字里未曾流露出對自己的孩子特有的母性經(jīng)驗。

    在蕭紅筆下待產的芹(《棄兒》),“她的肚子不像饅頭,簡直是小盆被扣在她的肚皮上”[4]17,月份更大時,只不過是換成了更大的盆。芹在產下嬰孩后,看護婦把孩子推向芹,“芹的心開始跳動,就像個意外的消息傳了來。手在搖動:‘不要!不……不要……我不要呀!她的聲音里母子之情就像一條不能折斷的鋼絲被她折斷了,”[4]29她甚至不以為孩子跟她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將新出生的嬰兒視為跟自己不相干又甩不掉的重負。

    《棄兒》中最顯得突兀的一段內心獨白是:“真?zhèn)€自私的東西,成千成萬的小孩在哭怎么就聽不見呢?成千成萬的小孩餓死了,怎么看不見呢?”[4]29在1936年11月24日給蕭軍的信中蕭紅再次提到《棄兒》,蕭紅建議對《棄兒》進行修改,“再另外抓到一個啟發(fā)人們靈魂的境界?!盵5]132蕭紅在自傳型文字里狠心地冰封自己的情感,她要把自己的感情升華成全人類的感情,形成一種明顯的本我迷障的文字狀態(tài)。

    為什么在一個產婦試圖流露對自己生下的孩子有深刻的不舍時,蕭紅卻對這種心理和情感表現(xiàn)出了站在社會批判的立場無情加以指責?孕育、生產和為母親在蕭紅的筆下沒有溫情、甚至沒有本能的親近和喜愛,蕭紅在用諸多體驗轉移作品中孕婦、產婦對自己生命經(jīng)歷獨特性的細膩捕捉,這當然不是蕭紅不擅長,而是她在有意回避這種體驗的自我印記,把這種經(jīng)驗完全表達成她驗的距離。這應該是葛浩文說蕭紅擅長一種“內觀”和“自傳型”作家判斷的更深刻證明[1]180。

    《感情的碎片》中蕭紅寫道:當眼淚充滿眼睛、熱的,“又好像回到了母親死的時候。母親不十分愛我,但也總算是母親?!薄暗鞘呛⒆拥臅r候。而今則不應該了?!盵5]61對于母親一詞的理解,最準確、最真實的應就來自蕭紅自己的母親和自己做母親這兩種體驗上。然而蕭紅對自己母親的情感竟是“碎片”而非完整。加上她對自己作母親的體驗亦不完整,這種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致使蕭紅筆下的母親這一身份書寫總是充滿跳躍性。如同蕭紅在面對自己母親逝去的現(xiàn)實由落淚到眼淚再也沒掉下來,以致于《棄兒》中芹在失去自己剛出生孩子親近的可能時,卻反而發(fā)出了具有超越性的反思追問,即她羞于自己墮入可憐自己孩子的小我中,而沒有想到那千千萬萬失去母親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母親。蕭紅既然可以如此深刻地理解自己筆下的角色,為什么對自己的生命卻虧欠了深刻的覺醒。

    《棄兒》中的芹洪災難民的身份遠遠重于她是個孕婦的體驗。她的肚子是盆,肚子里的是小物件,而在醫(yī)院生產后,母性的表達也僅止于“自私的東西”,在蕭紅的內心也就空蕩蕩地留下了一句“母子之情就永遠相隔了?!睆倪@個芹的“剛強的沉毅的眼睛”里,無法讀出蕭紅對一個年輕母親的理解。

    無疑,蕭紅確在為她的生活尋找意義。從23歲《生死場》的亮相眾人面前開始,她積累的所有對生命的體驗都爆發(fā)出來了。對女性的描寫仍以生產和婚姻為主要內容。但蕭紅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恰在生產和婚姻方面存在意義的虛構。她自己不曾深入體驗,她也不曾在文字中對生產和婚姻中的自己進行過剖析。一切都是蕭紅即刻式體驗:過去就過去了。她對自己19歲上的經(jīng)歷,未能做出有意識觀照。在《生死場》中,王婆和金枝的形象仿佛在寫別人,事實上應該就是她無意識觀照下自我生命的最真實體驗。

    在蕭紅其他書寫女性形象的作品中,那些女性并非從女性上述的兩個獨特性角度刻畫,而是一種失掉女性獨特性的、淹沒了性別差異的書寫。不論她的《商市街》自傳散文的行文,還是收錄在小說集《過夜》中的女孩兒,都是女性的特殊性被剝奪后僅剩求生的艱難。而蕭紅在《商市街》中的“我”面對的則是更多無性別差異的饑餓和貧窮。這些反常的書寫,多角度傳達著蕭紅正經(jīng)歷著人世間最黑暗的煎熬。世界上的男性和女性只有在充分發(fā)現(xiàn)并認識自我的獨特性時,才是社會更加進步的表現(xiàn)。然而蕭紅筆下總是寫著這些淹沒掉男性和女性差異的類視角,因而蕭紅才能更本質地揭出饑餓和貧窮的殘酷,在殘酷中暴露人性的殘忍。

    《渺茫中》的女主人公年輕母親隱忍丈夫的背叛,《出嫁》里用被子裹著的新娘,《夏夜》里白天想著何日嫁人、嫁與何人的少女。這些形象串聯(lián)起來幾乎就是一個女性完整的生命歷程。那失怙的童年、懵懂的少年、被迫的青年、隱忍的中年。蕭紅文字中隱約貫穿著女性意識由無意識體驗到有意識體驗,再到自覺反叛,最終是自覺反思的生長線。蕭紅作品在女性角色的屈辱受難中審視男權封建文化的壓迫,在女性角色掙扎求生中洞悉貧窮壓榨下的人性崩塌。

    三、逃難求生——生命主線

    “蕭紅寫作此書時,是她的個人情緒陷于生命低潮之一的時候,但她卻能把她個人消沉的情緒控制住,實在不容易?!盵1]178這是葛浩文對《馬伯樂》的一種觀察。逃難一生的蕭紅,終在她近30歲的時候,以諷刺的筆調勾勒出了馬伯樂這一形象,馬伯樂是被諷刺的,但他也是悲劇性的。在塑造馬伯樂時,蕭紅沒有控訴戰(zhàn)爭,也沒有對同處逃難中的人給予憐憫。這種態(tài)度里,自不會看出她的自怨自艾,也不會見到她的悲觀和絕望。馬伯樂在亂世里的視覺高度,就是蕭紅在逃難中的視覺高度,是蕭紅對逃難這件事持有的悲劇化體驗的顛覆,更投射出真實世界中蕭紅經(jīng)歷的逃難和經(jīng)濟困窘的烙印。她寫馬伯樂的形象多為觀察,但堅實的敘事線索和戰(zhàn)亂的慘像印記式的表達,往往可以一下子被讀者讀出那視角里其實是蕭紅自己,而并非一個虛構的人物馬伯樂。

    蕭紅少年時獨自逃離出生地、逃離家族,21歲后有人陪伴著不斷從哈爾濱逃到青島-上海-日本-西安-武漢-香港,這樣逃難式生存10年之久,或因糾纏不清的情感,或因食居難繼,或因戰(zhàn)火蔓延。

    二十幾歲的蕭紅沒有一絲歡樂。她生命的最艱難10年,身體的病痛將健康的生活徹底奪走。即使她未得到蕭軍深刻的愛和理解,她也不為自己的個性和情緒找借口,她更不會為迎合蕭軍做出改變。更重要的是,蕭紅終于還是與蕭軍分開了,這是蕭紅的又一次叛逆和逃離?!懊慨斒捈t無力反抗時,她選擇的就是 ‘出走?!盵6]因為她并未對自己這段感情做出反思,好似一場愛情的實驗失敗了,她在自己的愛無處安放的時候,即使看到了端木的懦弱還是能忍受與之在一起。到了彌留之際,駱賓基回憶說蕭紅曾言她恨端木。

    蕭紅從不悲泣自己的不幸,最多就是道出她的寂寞與無聊。在蕭紅面對痛苦經(jīng)歷時,她不以求別人理解和反思痛苦根源為辦法,她既不是一個把自己裝扮成需要被同情的不幸落難者,當然也不是一個能翻身抗爭的人。不求乞別人的幫助,是她骨子里的倔強,而做不出翻身抗爭的舉動,亦是蕭紅人生里逃避的因子作祟。蕭紅的書信里,充斥著她輾轉各地日子的寂寞與無聊。

    馬伯樂眼中的逃難僅是被擔憂未來的心理驅動的結果,在逃難的過程中他并未深知自己未來要面對的是什么,而僅僅是眼前的不合適便要逃走。逃到下一處后,又立刻感到此地的不合適,于是就需要盤算著逃去另一個地方。當他在上海蝸居在一處沒有光的黑暗里時,近乎茍活的現(xiàn)實并未能激起他任何關于生存的反思,僅僅是一心盼望著馬太太帶著錢來以便能繼續(xù)下一場逃難。

    對于馬伯樂必須要逃難的根本原因——戰(zhàn)爭,馬伯樂是麻木的,麻木在于當他看到街上不斷有載著傷兵的車,不斷有日軍空襲和炸彈爆炸,不斷有鮮血在他眼前時,他卻始終固執(zhí)在自己逃走這件空虛的事情上。這些場面無法把馬伯樂的神經(jīng)與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他能思考的僅僅是要逃難。

    與其說馬伯樂要逃開的是戰(zhàn)爭,倒不如說馬伯樂意欲逃脫的是無聊的日子。這種無聊把馬伯樂架空,使他成為一個沒法腳踏實地的人。父母對金錢控制的極致原因在于馬伯樂無能于自食其力,父母在所謂信奉基督教的種種儀式里表現(xiàn)出對利益的貪圖和虛空神秘的裝飾,縱使馬伯樂不以為然,但他無力解釋這樣的無聊。似乎洞穿了馬太太假意裝著祈禱無非貪圖老太爺?shù)呢敭a,即便如此,仍不能解救馬伯樂。那淘氣得不免令馬伯樂嫌棄的三個孩子,在逃難中也只是困擾和煩惱的因素。在馬伯樂的身邊沒有令他清醒自己過著怎樣生活的人,父母不是,馬太太不能,那些年幼的孩子不能,朋友不能,同船逃難的人們不能,那些流血的士兵也不能。

    對于馬伯樂而言,逃難不是民族危亡,不是個人生死關頭,不是恐懼死亡,不是恐懼戰(zhàn)爭對家庭的破壞。因為即使沒有戰(zhàn)爭的破壞,馬伯樂的日常也如同災難,他完全體會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他在家庭、朋友、社會中間,但卻又如同跟家庭、朋友、社會毫無關系,他就是要不斷地擺脫無聊,然而在這樣的擺脫中,他又正在不斷地制造無聊。馬伯樂對親人的冷漠、對朋友的虛情假意、對現(xiàn)實的事不關己,直接暴露了他的自私、怯懦和虛偽,然而,馬伯樂最可悲的是他被困在無聊中,并無法掙脫。價值空乏的人生折磨著馬伯樂,荒唐、畸形、異變的生存觀是他無聊生活的實質。在作品九章完成時馬伯樂仍教不得書,拿不起槍。

    蕭紅塑造馬伯樂對人物的內心和情感剖析的筆觸很少,由于《馬伯樂》并未寫完,在現(xiàn)有的九章內容里,絕大多數(shù)的筆墨花在了場景描述上,但即便如此,馬伯樂一家子跪地禮拜上帝的荒誕,馬伯樂在黑暗蝸居中用指甲揩食物殘渣的無聊,馬伯樂在街上搶購面包的瘋狂,以及馬伯樂幻想著與王小姐的愛情,等等,都籠罩著濃重的悲劇氣氛。因為馬伯樂的一切與歷史現(xiàn)實的一切對照,如同驚濤駭浪里一只蝦米,如狂風席卷之下的一個螻蟻,在外族入侵需要每個中國人都投身到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斗中時,馬伯樂蜷縮在自己的世界,編織著虛構的生存意義,既可笑,又可悲。

    參考文獻:

    [1]葛浩文.蕭紅評傳[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9.

    [2]陳世澄.蕭紅與七月的文學因緣[C]//孫延林,主編.蕭紅研究 第2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

    [3]郭冰茹.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批評的路徑反思與理論建設[J].文藝爭鳴,2020(8):20-27.

    [4]林賢治.蕭紅全集(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5]林賢治.蕭紅全集(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6]郭淑梅.尋找與考證:蕭紅居地安葬地及紀實作品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121.

    作者簡介:高雪潔,博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文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當代審美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兒童視角女性意識
    尊重兒童視角 生成個性閱讀
    “基于兒童”的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別樣的童年,一樣的童真
    考試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10:37
    掩隱于革命與愛情沖突中的女性意識:重讀《紅豆》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從蕭紅小說的童年視角看其小說的自我呈現(xiàn)
    《紅樓夢》寶黛詩詞與女性意識研究
    從女性主義視角比較研究《名利場》兩個漢譯本中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
    以兒童的視角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考試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6:30:29
    從兒童出發(fā),構建生態(tài)化語文課堂
    庆安县| 云梦县| 余干县| 宜宾县| 太保市| 凤庆县| 石城县| 杭州市| 山东省| 碌曲县| 长白| 通州区| 革吉县| 通渭县| 六盘水市| 阿图什市| 游戏| 盐山县| 庆城县| 馆陶县| 隆林| 仁寿县| 建昌县| 阿图什市| 清流县| 固安县| 绵竹市| 汤原县| 河间市| 长寿区| 金溪县| 海口市| 绵竹市| 天等县| 唐河县| 广宗县| 汶上县| 香河县| 马关县| 汝阳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