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秀娟
[關鍵詞] 積量;積情;達標;合預期;表厭煩
[摘 ?要] 本文以語義語法為理論基礎,以語義雙向選擇為原則,從微觀到宏觀,依次提取述位動詞和補位“夠”的語義特征,進而根據(jù)“V夠”的內(nèi)部因果關系和外部情態(tài)表現(xiàn),提取并驗證“V夠”的語義情態(tài)。首先,根據(jù)關涉對象的情況,運用正反驗證和語料歸納的方法,將述位動詞分為“積攢類動詞、感知類動詞和持續(xù)類動詞”,提取并驗證述位動詞具有[+積量]或[+積情]語義特征;其次,根據(jù)關涉對象及其定語數(shù)量特征的不同,提取并驗證補位“夠”具有[+達標]的語義特征;再次,根據(jù)述位動詞和補位“夠”之間的因果關系及“V夠”的[+合預期]或[+表厭煩]情態(tài)特征,提取“V夠”的語義情態(tài)為“積量達標合預期”或“積情達標表厭煩”。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3)01-0028-08
1. 引言
“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義項包括:①作動詞表示數(shù)量上可以滿足需要;②作動詞表示達到某一標準或某種程度;③作動詞表示伸向不易達到的地方去接觸或拿來;④作副詞表示程度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的義項包括:①滿足需要的數(shù)量、標準、程度等;②伸直了胳膊或用長形的工具取東西;③修飾形容詞,表示達到一定標準;④修飾形容詞,表示程度很高。本文主要研究“夠”用作結果補語時與動詞之間的隱性語義組配規(guī)律及其所決定的顯性句法表現(xiàn)。
2. 前人關于“V夠”的句法語義研究
關于動結式“V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呂叔湘先生(1980:205)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書中提到“夠”可以做動結式第二成分,多含不耐煩的語氣。而后,趙立江(1998:52-54)補充提出“夠”用作動詞的補語,補充說明動作或情況達到一定程度或狀態(tài),多用于不情愿和不如意的事。可以說,兩位學者都注意到了動結式“V夠”所表達的消極意愿,彌補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未提及的義項。后來,王清軍(2007:42-43/2008)對“V夠”的句法和語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第一,關于“V夠”的句法分析,王清軍(2008:5-13)主要研究了三個方面,即“V夠”中動詞的分類及特點、“V夠”的句法功能、構成的句式及其變式。具體來說,動詞的分類主要從音節(jié)韻律和句式特點著手,忽視了動詞本身的語義,且由于語料調(diào)查不全,導致動詞分類缺乏科學性;“V夠”的句法功能研究主要描述了“V夠”的前加和后跟成分,構成的句式及其變式研究也只是簡單地對相關句式進行了羅列,均未將句法研究與語義研究結合起來,割裂了句法與語義之間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兩張皮的現(xiàn)象。
第二,關于“V夠”的語義分析,王清軍(2008:27-34)主要研究了兩個方面,即“V夠”中動詞的語義特征、“夠”的語義分析。具體來說,“V夠”中動詞的語義特征分析主要根據(jù)“V夠”能夠進入的不同句式,運用內(nèi)省概括的方法,提出進入句式“N1 + V + 夠 + N2”的動詞具有[述人][及物]語義特征;進入句式“N + V + 夠”的動詞具有 [述人][持續(xù)][不及物]語義特征,能進入以上兩種句式的動詞具有[述人][及物]語義特征,由于缺乏形式驗證,所提取的動詞語義特征不具有區(qū)別意義?!皦颉钡恼Z義分析主要運用內(nèi)省和舉個例的方法研究了其三種語義類型、四種語義指向和[ + 數(shù)量][ + 主觀]兩大語義特征,研究方法缺乏形式驗證性,研究內(nèi)容之間缺乏內(nèi)部關聯(lián)性。
總的來說,前人關于動結式“V夠”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存在著本文試圖解決的三個問題:缺乏足夠的語料,句法描寫不準確;缺乏形意結合的意識,語義提取缺乏驗證性和科學性;缺乏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語義組配規(guī)律還有待揭示。
論文以語義語法為理論基礎,借鑒分布驗證理念(趙春利,2019:16-18)和雙向選擇研究方法(邵敬敏,1997),從微觀到宏觀,依次提取述位動詞和補位“夠”的語義特征,進而根據(jù)“V夠”的內(nèi)部因果關系和外部情態(tài)表現(xiàn),提取并驗證“V夠”的語法意義和情態(tài)內(nèi)涵。
3. 動結式“V夠”中動詞的語義類別及其語義特征
述位動詞和補位“夠”的組合表面上是形式的組合,實則為語義的組合,語義組合決定句法組合,句法組合反映語義組合,要想揭示動詞和補位“夠”的語義組配規(guī)律,離不開對動詞和補位“夠”的句法組配描述。是不是任何動詞都可以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呢?并非如此,如“是、進行、應該、放棄”等動詞便不能與補位“夠”組配構成述補結構(1):
(1)a. 他是歷史學家。(來自ccl和bcc語料庫,下同)
——*他是【夠】歷史學家。
b. 各地進行勸善興利的宣講。
——*各地進行【夠】勸善興利的宣講。
c. 企業(yè)應該重視知識更新。
—— *企業(yè)應該【夠】重視知識更新。
d. 我就放棄了那個主意。
——*我就放棄【夠】了那個主意。
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動詞都可以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那么到底哪些動詞可以與補位“夠”構成述補結構呢?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呢?通過CCL和BCC語料庫的窮盡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能夠與補位“夠”組配的述位動詞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邏輯視角分為三大類:積攢義動詞、感知義動詞和持續(xù)義動詞,這三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關涉對象的隱現(xiàn)規(guī)律和語義類型差異可以證明動詞分類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3.1 積攢義動詞與補位“夠”的組配規(guī)律
從數(shù)量上來看,積攢義動詞可以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常見的積攢義動詞包括:湊、攢、賺、積、帶、存、買、掙、撈、刷、籌、拿、刷、收集、添、收、養(yǎng)、積攢等,積攢義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通常關涉有價值的物資積分類對象,如“錢財、物資、人馬、積分”等,表示由于積攢的動作使得關涉對象的數(shù)量達到主體預期的標準,因此,此時的積攢義動詞具有[ + 積量]的語義特征,如(2)中的主體通過“湊、攢、積、收集”的積攢性行為使得“錢財、東西”的數(shù)量達到預期標準量。
(2)a. 今天連本帶利已湊夠1.5萬元。
b.彩禮錢攢夠了。
c. 錢積夠了我們就去買牛。
d. 當某種東西收集夠了,我就另換一種。
從反面來看,與“積攢義”語義相反的只表示“棄失義”的動詞多數(shù)不能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如“掉、甩、舍、棄、脫、剔、耗、放棄、浪費、消耗、失去”等,此時的棄失義動詞具有[ + 失量]的語義特征,大多不能與“夠”搭配,如(3a)(3b)。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棄失義動詞“割”“剝”等,表示的動作是可以反復進行的,此時就有了“積攢義”,與補位“夠”組配也可以表示“由于積攢的動作使得關涉對象的數(shù)量達到主體預期的標準”。因此,當這些動詞用于動作反復進行的場合時,具有“積攢義”,它們是可以與“夠”共現(xiàn)的,如(3c)(3d):
(3)a. 蔣介石甩掉了帽子。
——*蔣介石甩【夠】了帽子。
b. 他舍掉了自己的小家。
——*他舍【夠】了自己的小家。
c. 割麥的時候……割夠背一趟的,母親就小心地卷起塑料薄膜……
d. 女孩說剝夠一瓶子瓜子就當他女朋友。愛情何必如此卑微?
可以說,“積攢義”動詞可以與補位“夠”組合,而只表示“棄失義”的動詞卻不能與補位“夠”組合,這種明顯的句法組合差異是由“積攢義”動詞與“棄失義”動詞的語義特征對立性決定的,補位“夠”強勢選擇“積攢義”動詞而排斥只表“棄失義”的動詞充分表現(xiàn)出了述補組合的規(guī)律性。下文表1表現(xiàn)出了這一組配規(guī)律。
3.2 感知義動詞與補位“夠”的組配規(guī)律
從情態(tài)上來看,感知義動詞可以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常見的感知義動詞主要包括:受、看、聽、哭、笑、活、過、罵、傷、親、害、忍、想、熬、傷害、折騰、氣等,感知義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通常無關涉對象或關涉抽象感受類對象,如“苦、氣、罪、恩怨、啰嗦”等,表示由于感知性行為的積累使得感知主體的情感感受值達到極限而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因此,此時感知義動詞具有[ + 積情]的語義特征,如(4)中我由于“受、看、哭、活”等感知性行為的積累使得自身的情感感受值達到了極限,表現(xiàn)出一種厭倦的情緒。
(4)a.我在感情上已受夠了苦。
b.我看夠了人世間的悲喜劇。
c.我哭夠了。
d.我活夠了!
3.3 持續(xù)義動詞與補位“夠”的組配規(guī)律
從時間上來看,持續(xù)義動詞可以與補位“夠”組合構成述補結構,常見的持續(xù)義動詞主要包括:坐、睡、等、泡、跳、蹲、曬、等、關、站、騎、蹲等,持續(xù)義動詞與補位“夠”組合后可以關涉時量或數(shù)量成分,表示由于持續(xù)性動作的積累使得時間或數(shù)量達到行為主體預期的標準,此時與補位“夠”組配的持續(xù)義動詞具有[ + 積量]的語義特征,如(5a)(5c);持續(xù)義動詞與“夠”組合也可以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表示由于持續(xù)性動作感受的積累使得行為主體的情感感受值達到極限,此時與補位“夠”組配的持續(xù)義動詞具有[ + 積情]的語義特征,如(5b)(5d)。
(5)a.一天要坐夠八個小時,不許請假亦不許離開。
b.我已經(jīng)坐夠了。
c.這個公園的觀光電瓶車要起碼等夠6人才開。
d.住夠了狹窄的出租屋,這次他打算對自己好一點。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極少量動詞有多種義項時,與補位“夠”組配表示不同的意義,如“吃、打、玩、出”等,(6a)中的“吃”表示“遭受”,與補位“夠”組配表示感受達到極限,此時“吃”應當看作感知義動詞,(6b)中的“吃”表示“食用”,與補位“夠”組配時表示所吃的事物的量達到主體需求,此時“吃”為積攢義動詞。(6c)中的“打”表示“打仗”,與補位“夠”組配表示感受達到極限,應看作感知義動詞,(6d)中的“打”表示匯款,與補位“夠”組配時表示匯款量達到了主體需求,應看作積攢義動詞。
(6)a.我們吃夠了動亂的苦頭。
b.她沒吃夠,還想吃。
c.仗打夠了。
d.他給我打夠了錢。
綜上所述,能夠與補位“夠”組配的動詞可以從邏輯上分為積攢義動詞、感知義動詞和持續(xù)義動詞,這三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所關涉對象的隱現(xiàn)規(guī)律和語義類型差異可以證明以上動詞三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積攢義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通常關涉有價值的物資積分類對象,具有[ + 積量]的語義特征;感知義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通常無關涉對象或關涉抽象感受類對象,具有[ + 積情]的語義特征;持續(xù)義動詞與補位“夠”組配后可以關涉時量或數(shù)量等成分,也可以不關涉成分,具有[ + 積量]或[ + 積情]的語義特征,因此,與補位“夠”組配的動詞主要具有[ + 積量]或[ + 積情]的語義特征,不管是“積量”還是“積情”都表示數(shù)量或情感的積累,因此可以提取述位動詞的核心語義特征為[ + 積累],這一核心語義特征也可以通過“V夠”前面同現(xiàn)的“積累義”小句成分加以證明,如(7)中劃線部分的積累義小句與后句中的“V夠”通??梢酝F(xiàn)。
(7)a.他四處借錢,跑了好幾個月,總算湊夠了錢。
b.我奔波了這幾年,出生入死,苦受夠了!
c.才早上十點鐘,應該讓她多睡一下,等她睡夠了,或者她肯好好的談一次了。
可以將“V夠”中動詞的語義類別和語義特征匯總見下表2:
積累義動詞之所以能夠搭配補位“夠”構成述補結構是二者的雙向選擇結果,準確提取補位“夠”的核心語義有利于較好地解釋述補組合的規(guī)律性。
4. 補位“夠”的語義特征提取
補位“夠”選擇具有[ + 積累]語義特征的動詞是兩者語義的雙向選擇,說明補位“夠”所具有的語義特征與述位動詞的[ + 積累]語義特征具有一致性或內(nèi)部關聯(lián)性,那么補位“夠”到底具有何種語義特征能夠匹配述位動詞的[ + 積累]語義特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補位“夠”進行句法分布的精準描寫。根據(jù)語料的分析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同動詞與補位“夠”組配時句法上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關涉對象及其定語所表示數(shù)量的不同,這一句法差異反映了與不同動詞組配的補位“夠”的語義內(nèi)涵的復雜性。
4.1 補位“夠”與積攢義動詞V1組配時具有[ + 達標]語義特征
補位“夠”與積攢義動詞組配時,關涉的對象一般是定量成分,可以通過表示確定數(shù)量的定語及其關涉成分“二十一分、五千美元、十萬、一萬顆、五十公斤、十個人”等與“V1夠”高頻同現(xiàn)加以證明,如(8a)(8b)中的“二十一分、五千美元”均為定量成分,即使 “V1夠”的關涉對象不受數(shù)量成分修飾,也隱含著定量成分,(8c)(8d)中的“錢”的數(shù)量是隱含的定量成分,并不是無限量的,此時,“V1夠”中的“夠”表示因積攢行為而使得關涉對象的數(shù)量達到了主體所預期的定量標準,因此補位“夠”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
(8)a.太陽神隊也已湊夠二十一分。
b.再有一個月,他就可以掙夠五千美元。
c.他錢已經(jīng)賺夠了。
d.本人籌夠了錢再探燈市口。
此外,可以通過將與積攢義動詞組配的補語詞“夠”替換為表示“達到數(shù)量標準”的補語詞“足”而語義不變證明補位“夠”的[ + 達標]的語義特征(9),相反,表示少量或空量的補語詞“少、盡、沒、光、掉”等一般不能與積攢義動詞同現(xiàn)(9)。
(9)a. 太陽神隊也已湊【夠/足】二十一分。
——*太陽神隊也已湊【光】二十一分。
b.再有一個月,他就可以掙【夠/足】五千美元。
——*再有一個月,他就可以掙【沒】五千美元。
c.他錢已經(jīng)賺【夠/足】了。
——*他錢已經(jīng)賺【少】了。
d.本人籌【夠/足】了錢再探燈市口。
——*本人籌【掉】了錢再探燈市口。
4.2 補位“夠”與感知義動詞V2組配時具有[ + 達標]語義特征
補位“夠”與感知義動詞組配后可以無關涉對象,也可以關涉不定量對象,可以通過表示不定數(shù)量的定語及其關涉成分“千怨萬氣、百般、各種各樣”等與“V2夠”同現(xiàn)加以證明(10a)(10b),當“V2夠”所關涉的對象不受數(shù)量成分修飾時,也隱含著不定量的含義(10c)(10d),此時“V2夠”中的“夠”表示因感知行為的積累,反復或持續(xù),而使感知主體的負面情感值達到了可以承受的最大標準,表現(xiàn)出一種厭倦的情緒,因此補位“夠”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
(10)a.銷售人員受夠了千怨萬氣。
b.他知道幾十年來人們已聽夠了各種各樣的說教。
c.我看夠了人世間的悲喜劇。
d.這桿子烏鴉兵把人折騰夠了。
此外,可以通過在“V2夠”小句后面添加表示“因達到最大承受標準而無法再承受”的小句“V2不下去了、再也V2不下去了、不想再V2了、再也V2不了了、再也V2不住了、V2不動了”等而語義不變(11),證明補位“夠”的[ + 達標]語義特征,也可以通過“V夠”句與表示“因達到最大承受標準而求變”的成分高頻同現(xiàn)來證明補位“夠”的[ + 達標]的語義特征,如(12)中主體由于“受、看、哭、罵”動作的積累而使負面情感值達到可以承受的最大標準,因而后句求變。
(11)a.銷售人員受夠了千怨萬氣,再也受不住了。
b. 他知道幾十年來人們已聽夠了各種各樣的說教,不想再聽了。
c. 我看夠了人世間的悲喜劇,不想再看了。
d. 這桿子烏鴉兵把人折騰夠了,折騰不動了。
(12)a.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受夠了,就想回家。
b.人們已經(jīng)聽夠了種種設想,看夠了所謂努力,人們需要的是實際行動。
c.哭已經(jīng)哭夠了,該談正經(jīng)的了。
d.他罵夠了,扭頭回家去了。
4.3 補位“夠”與持續(xù)義動詞V3組配時的語義特征分析
補位“夠”與持續(xù)義動詞組配后可以關涉時量、數(shù)量或其他對象,也可以無關涉對象。當關涉時量或數(shù)量成分時,關涉對象一般是定量的(13a)(13b),表示由于持續(xù)性動作的積累使得持續(xù)的時間和數(shù)量達到行為主體預期的標準量,此時的補位“夠”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可以通過此時的補位“夠”替換為“達到時數(shù)標準義——足”而語義不變加以證明(13a)(13b);當“V3夠”后面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時(13c)(13d),補位“夠”表示由于持續(xù)性動作感受的積累使得行為主體的情感感受值達到了可以承受的最大標準,此時的補位“夠”也具有[ + 達標]語義特征,可以通過添加“因達到最大承受標準而無法再承受”的小句“不想再V3了”而句義不變加以證明(13c)(13d)。
(13)a. 一天要坐【夠/足】八個小時,不許請假亦不許離開。
b. 一天三頓飯,睡【夠/足】八小時,剩下的時間就是干干干。
c. 我已經(jīng)坐夠了,不想再坐了。
d. 我今天實在睡夠了,不想再睡了。
綜上所述,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時具有[ + 積量]的語義特征,此時的補位“夠”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述位動詞與補位“夠”之間存在著因果邏輯關系,可以將“V夠”的語義概括為“因積量而達到數(shù)量或時量標準”,即“積量達標”,可以用圖1(a)表示。同時,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時具有[ + 積情]的語義特征,此時補位“夠”也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V夠”表示“因積情而達到最大承受標準”,可以將“V夠”的語義特征概括為“積情達標”,可以用圖1(b)表示。因此,無論搭配積攢類、感知類還是持續(xù)類動詞,補位“夠”的核心語義可以提取為“達標義”。
5. 動結式“V夠”的語義情態(tài)
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時具有[ + 積量]的語義特征,此時的補位“夠”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述位動詞與補位“夠”之間存在著因果邏輯關系,為表達方便,將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記作V13,“V13夠”表示“因積量而達到數(shù)量或時量標準”,可以將“V13夠”的語義特征概括為“積量達標”。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與補位“夠”組配時具有[ + 積情]的語義特征,此時的補位“夠”也具有[ + 達標]的語義特征,將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記作V23,“V23夠”表示“因積情而達到最大承受標準”,可以將“V23夠”的語義特征概括為“積情達標”。當然,通過深入地研究述位動詞與補位“夠”的語義特征,再根據(jù)兩者內(nèi)部因果關系可以提取“V夠”的上述語義特征,但為了更準確地理解“V夠”,還需從“V夠”的情態(tài)表現(xiàn)揭示“V夠”的情態(tài)內(nèi)涵,以提取“V夠”的整體語義情態(tài)。
5.1 動結式“V夠”的[ + 合預期]情態(tài)特征
補位“夠”與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V13組配后,在情態(tài)上具有[ + 合預期]特征,這一情態(tài)特征可以通過“V13夠”多與表示預期達到的成分“直到、直至、終于、必須、可以、要、總算、及時”等同現(xiàn)得到證明:
(14)a.他又連續(xù)幾天去賣血,直到湊夠了急需的200元錢。
b.達不到,則向下分解,直至湊夠數(shù)為止。
c.賣到這里的姑娘必須賺夠借款兩倍的錢以后才能離開。
d.一天要坐夠八個小時,不許請假亦不許離開。
動結式“V13夠”的[ + 合預期]情態(tài)特征還可以通過“V13夠”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目的句“為了……、為……、等……、待……”中得到證明:
(15)a.有的單位為了籌夠建房資金,利用職能優(yōu)勢。
b.全家為籌夠300元錢的學費而周折。
c.等媽攢夠了錢,彩電、冰箱會有的。
d.待積夠了付學費的錢后,便去伯明翰上勞萊恩的家里學習。
但是,補位“夠”與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V23組配后便極少與表示預期達到的成分“直到、直至、終于、必須、可以、要、總算、及時”等同現(xiàn),也極少出現(xiàn)在目的句“為了……、為……、等……、待……”中:
(16)a.我受夠了資本主義的氣。
——*我【必須】受夠了資本主義的氣。
b. 我已經(jīng)活夠了。
——*我【總算】活夠了。
c. 他過夠了困窘生活。
——*他【為了】過夠困窘生活……。
d. 看夠了所謂努力,人們需要的是實際行動。
——*為看夠所謂努力,人們需要的是實際行動。
從話語層面來看,補位“夠”與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V13組配后通常與表示“積極情緒、心愿實現(xiàn)、期待心愿實現(xiàn)”的后續(xù)話語成分同現(xiàn),正是由于“V13夠”表示“合預期”的情態(tài)義,因此,主體達到預期標準后便容易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也可以實現(xiàn)其心愿,或期待下一心愿的實現(xiàn):
(17)a. 錢湊夠了,我給媽媽買來了!
b.等攢夠了錢再買房子享受。
c. 我說要回到臺北,賺夠錢去整形。
d. 有人只要睡夠4小時就神采奕奕。
5.2 動結式“V夠”的[ + 表厭煩]情態(tài)特征
補位“夠”與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V23組配后,則在情態(tài)上具有[ + 表厭煩]特征,這一情態(tài)特征可以通過“V2夠”與表示“消極情緒”的成分“苦、罪、剝削、歧視、災難、氣、挫折、委屈、恩怨、酸甜苦辣、塵世滄桑、苦日子、啰嗦”等同現(xiàn)得到證明,這些消極情緒的積累一般會導致厭煩心理的產(chǎn)生(18a)(18b)(18c)。有時“V23夠”無關涉對象,但隨著動作時間持續(xù)積累,主體一般會對同一長時間行為感到厭煩(18d),因此“V23夠”還是具有[ + 表厭煩]情態(tài)特征。
(18)a.當?shù)氐呢毧噢r(nóng)民受夠地主剝削的苦。
b.弟兄們已聽夠了你的羅嗦。
c.我苦日子過夠了。
d.我今天實在睡夠了,讓我們?nèi)ズ瓤Х取?/p>
動結式“V23夠”的[ + 表厭煩]情態(tài)特征還可以通過“V23夠”與表“厭煩”的反問句成分和小句成分“V23夠沒有?V23夠了沒有?還沒V23夠么?他媽的……”等同現(xiàn)得到證明:
(19)a. 鬧夠沒有?
b. 你摸夠了沒有?
c. 你受漂亮女孩子的罪,還沒受夠嗎?
d. 他媽的,發(fā)夠了國難財,現(xiàn)在又去發(fā)“劫(接)收”財。
從話語層面來看,“V23夠”小句的前后句一般出現(xiàn)表示厭煩的否定成分(如例20)或者表示煩躁的心理成分“纏瘋了、爭煩了、怒火就在他的心里燃燒、煩透”等(如例21),這也可以證明“V23夠”的[ + 表厭煩]情態(tài)特征。
(20)a. 我已經(jīng)受夠了,真的再也不能相處了。我一定要離婚。
b. 我已經(jīng)聽夠了這個名字,我不要聽了!
c. ?我活夠了!這樣的生活我不能受!
d. ?我喝夠了,不想再喝了。
(21)a.我已受夠了她的氣,已經(jīng)快被她纏瘋了。
b. 吼夠了,爭煩了,就盤腿坐在各自的床板上嘮家常。
c. 哭夠了,怒火就在他的心里燃燒。
d. 聽也聽夠了,煩也煩透了。
綜上所述,補位“夠”與積攢類動詞和關涉時間或數(shù)量成分的持續(xù)類動詞組配后不僅在數(shù)量上具有[ + 積量達標]的語義特征,還表現(xiàn)在情態(tài)上的[ + 合預期]的情態(tài)特征,可以提取“V夠”的語義情態(tài)為 “積量達標合預期”;而補位“夠”與感知類動詞和無關涉對象或關涉其他對象的持續(xù)類動詞組配后在情量上具有[ + 積情達標]的語義特征,在情態(tài)上具有[ + 表厭煩]的情態(tài)特征,則可以提取“V夠”的語義情態(tài)為“積情達標表厭煩”。
述位動詞的語義類型和補位“夠”的語義特征及“V夠”的語義情態(tài)的對應性可以通過表3表現(xiàn)出來。
6. 結語
述補組合規(guī)律的研究必須堅持宏觀與微觀,整體與部分、定量與定性、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原則。微觀上分別揭示述語動詞和補位“夠”的核心語義特征,宏觀上提取“V夠”的核心語法意義,值得注意的是:“V夠”的語法情態(tài)并不是述位動詞核心語法意義和補位“夠”核心語法意義的簡單相加,還必須將整體與部分、形式和意義相結合,考察述位動詞和補位“夠”內(nèi)部邏輯、語義關系和情態(tài)內(nèi)涵,提取并驗證“V夠”的語義情態(tài)。不管是述位動詞、補位“夠”、還是述補組合“V夠”的語義情態(tài)的提取,都離不開大量的語料分析,必須堅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才能科學準確地揭示其語義特征。
[參考文獻]
呂叔湘 ?1980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 ?北京:商務印書館.
邵敬敏 1997 論漢語語法的語義雙向選擇性原則[J]. 中國語言學報(8).
王清軍 2007 小議“V + 夠”結構[J].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4).
——— 2008 “V夠”和“夠V”及相關格式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亞冰 ?2009 ?同義詞“足”與“夠”的辨析[J]. 雞西大學學報(5).
趙春利,方甲珂 2019 語義語法對句末助詞研究的理論價值[J]. 華文教學與研究(1).
趙立江 1998 “夠”的使用情況初步考察[J]. 漢語學習(3).
The semantic combination of predicate verbs with gou (夠) ‘up to standard as the complement and its modal connotation
RUAN Xiujuan
( Liberal Art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China)
Key words: amount accumulation; emotion accumulation; up to standard; conforming to the expectation; expressing boredom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grammar and the principle of semantic bidirectional selection, ?this paper, from micro to macro, extract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predicate verbs with the complement gou (夠) ‘up to standard,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causality and external modal performance of “V+ gou”, the core semantic modality of “V+gou” is extracted and verifi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object involved,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verific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to classify the verbs into three types: accumulative verbs, perceptive verbs and durative verbs, and extracts and verifi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predicate verbs [+amount accumulation] or [+emotion accumulation].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quantity denoted by the related objects and/or their attributiv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 up to standard] of complement gou are extracted and verified.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b and the complement gou and the modal features of “V+gou”[conforming to the expectation] or [expressing boredom], the semantic modality of “V+gou” is extracted as “amount accumulation meets the standard as expected” or “emotion accumulation meets the standard to express boredom”.
【責任編輯 劉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