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周雪英
[摘 要]文章對“三新”背景下什么樣的歷史課才是真正的好課進行探討,指出好的歷史課“心中有學生,眼中有溫情,學中有興趣,悟中有素養(yǎng),考中有成績,憶中有余溫”。
[關鍵詞]“三新”背景;歷史課;好課;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4-0074-03
在當前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究竟什么樣的歷史課才是好的歷史課呢?雖然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同,但筆者認為“好課”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判斷標準。
一、好的歷史課“心中有學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前言”部分就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guī)律,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fā)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由此可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把人的培養(yǎng)放在了特別突出的位置,同時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但是當前出現(xiàn)了未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的歷史課,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比賽課變成了純粹的表演課,因為這些課把學生定位為演員。這就背離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在課堂中,部分教師以自己為中心開展教學,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因此,無論是從課標的要求還是從現(xiàn)實的需要來看,好的歷史課首先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學生是否被放在主體地位取決于教師在備課時是否把學生作為教學對象來考量。著名特級教師李惠軍先生的一個教學案例足以說明這個道理。李惠軍老師在上海上了一節(jié)題為“十月革命”的公開課,上海的一些中學老師以及大學教授都前來聽課。課程結束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沈志華對這節(jié)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想不到一個中學老師能把十月革命講到這樣的層次,非常了不起!”但是,當李惠軍老師課后問聽課學生的感受時,許多學生表示沒怎么聽懂。這讓李惠軍老師陷入了反思,反思的結果是他把這堂課的教學對象定位為大學教授而不是中學生,所以大學教授和中學生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李惠軍老師以這個案例告誡一線高中歷史教師,要牢記自己的教育對象是高中生,不是專家學者。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備課中要始終把握學生是教學主體,所有教學設計都要圍繞學生主體來考量。無論是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教師始終要做到“心中有學生”。
二、好的歷史課“眼中有溫情”
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開篇,便明確提出了他的歷史信念和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概括起來就是,在認知的基礎上必須對本國歷史含有溫情與敬意,應當摒棄偏激與虛無主義。好的歷史課要求教師帶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講出來,而不是滿堂灌。歷史不是埋藏于故紙堆中冰冷的過去,而是由一個個逝去的鮮活生命演繹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比如在講述辛亥革命時,如果僅僅是把辛亥革命的過程簡單敘述一遍,學生就會感覺歷史太冰冷了。如果把參加辛亥革命優(yōu)秀的青年人放棄自己美好的個人前程,毅然投身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故事講述給學生,如林覺民寫《與妻書》背后的故事等,學生自然就感受到了歷史的溫情。
歷史課堂的溫情還來自于教師對學生良好的態(tài)度,從而營造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課堂?!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學生的很多時間都是在課堂中度過的,打造充滿溫情的課堂,對于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能使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受到激勵、鼓舞和引導;另一方面,能潤澤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化。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回答的角度有可能不同。許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教師要充分發(fā)揚民主,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也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很多時候學生會閃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有益的思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眼中飽含歷史的溫情,才可以點燃課堂教學的溫度,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溫暖。
三、好的歷史課“學中有興趣”
興趣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學生學習歷史課同樣也需要強烈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學起來沒有任何興趣,不管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多好,教師講得如何天花亂墜,都不是好的歷史課。學生喜歡,感興趣,盼著上,這樣的歷史課才可能是好的歷史課。
那么,怎樣讓學生對歷史課產(chǎn)生興趣呢?同仁們給出了許多的答案,如不斷改進教學方式,通過優(yōu)化導課、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問題探究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不能說這些方式不對,但是過于微觀,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其實,要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有興趣,需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上課時做到激情澎湃;二是教師要有人格魅力。有些教師盡管上課很不錯,但是由于其人格上有瑕疵,學生也還是不會喜歡他們,自然對其上的課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教師這個人,再喜歡其教的這門課。以上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兩方面都做到,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好的歷史課“悟中有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為建立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教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教學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各學科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課程標準還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精選、重組課程內(nèi)容,明確內(nèi)容要求,指導教學設計,提出考試評價和教材編寫建議?!币虼?,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好課”的一個基本評價標準。那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怎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地,就成為需要教師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了。
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頒布以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一線歷史教師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雖然很多教師知道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開來,這節(jié)課落實唯物史觀,那節(jié)課落實史料實證……這說明有些教師并沒有從根本上厘清什么是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yǎng),是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因此,核心素養(yǎng)不是靠教師在上課中講出來就能落實的(如有些教師會在課上說,請同學們注意,這里要形成家國情懷素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該作為一個整體,通過歷史課堂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不是通過一兩節(jié)歷史課就能落實的,其落實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好的歷史課需要教師通過有效手段讓學生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五、好的歷史課“考中有成績”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白儜嚱逃秊樗刭|教育”之聲不絕于耳,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熱潮也不斷高漲。但到目前為止,所形成的有關理論還不夠成熟,且存在不少認識誤區(qū)。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就是誤區(qū)之一。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能對立起來。素質是“內(nèi)容”,應試是“形式”,而內(nèi)容與形式不能對立起來。實施素質教育不是要廢除考試,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試,實現(xiàn)考試科學化,使考試服從并服務于提高國民素質這個總目標。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將考試作為手段而非目的。準確來說,素質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 優(yōu)于片面追求分數(shù)的應試教育, 但推行素質教育并不排斥應試教育。受教育者通過教育使各方面素質得到提高, 而檢驗素質教育的效果離不開考試。
筆者認為,好的歷史課最直接的一個評判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說可能會遭到很多人批判,認為這是“唯分數(shù)論”思維。但是大家必須承認一個現(xiàn)實,目前,無論是高考還是各種入職考試都是以分數(shù)來衡量的。筆者非常認同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對立的觀點,套用湖南名師瞿建湘的一句話“好的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好伙伴、好朋友”。因此,好的歷史課應該是能幫助學生考試取得好成績的課。
在現(xiàn)實中,確實有一些歷史課學生很喜歡,但考試成績不行,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課,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脫離考試,對教材、對考試沒有研究。如果教師上課隨心所欲,天南地北地亂侃一通,學生自然是考不出好成績的。那么,教師怎么做才能讓學生不僅喜歡自己的課,而且能考出好成績呢?首先要研究高考試題,對高考考查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等了然于心;其次要研究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變化。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精準講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好的歷史課“憶中有余溫”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發(fā)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fā)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歷史學科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課堂是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好的歷史課就應該做到鑄魂育人、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歷史課要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關心國家命運,關注世界發(fā)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好的歷史課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歷史考試成績,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使學生在以后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不偏離正確的方向,讓歷史的余溫伴隨學生前行。
七、余論
在“三新”背景下,我們確實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樣的歷史課才算得上“好課”?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對“好課”的評判標準將不止上述幾條,這些判斷標準會對教育教學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時代在發(fā)展,教師和學生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對“好課”的追求?!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讓我們乘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春風,為打造歷史“好課”而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李惠軍.理清歷史原委 還原歷史常識:《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若干問題的思考和教學思路[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21):9-14.
[3]? 葉小兵.簡論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教學特征[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12):8-11.
[4]? 姜淑平.激發(fā)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4):33-34.
[5]? 竇文龍.讓歷史課堂充滿溫情:淺議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4(62):126-127.
[6]? 張蕾.溫情課堂:教育的生命之源[J].江蘇教育研究,2008(24):60-61.
[7]? 覃紅霞.高考不是素質教育的對立物[J].學習月刊,2007(9):24-25.
[8]? 丁遠坤.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對立[J].學術交流,2001(5):139-141.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