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丹作為歐洲古典主義雕塑集大成者,在古典主義和現(xiàn)代雕塑藝術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羅丹作品進行研究是學習西方雕塑過程中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將羅丹藝術論和法國大教堂等文獻資料作為依據(jù),對羅丹的美學觀點進行闡述,以求進一步了解羅丹對美丑的界定和羅丹雕塑中的悲劇性。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對生命的贊美和對人類悲慘命運的關懷,從這些方面了解羅丹的藝術主張。19世紀,歐洲各種主義和思潮蜂擁而至,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矛盾也日趨激烈,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他對社會現(xiàn)狀作出了自己的反應,由此揭示了羅丹對藝術和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關鍵詞:羅丹;雕塑;情感;時代
(一)真即是美,假即是丑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的發(fā)展開始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先后出現(xiàn)了許多主義和流派。除了18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以外,雕塑藝術中還出現(xiàn)了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表現(xiàn)的對象由完美的典型形象向有性格、有缺陷的個性形象轉變。不管是強調(diào)人的主觀世界和藝術家創(chuàng)作激情的浪漫主義畫家,還是直面生存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他們的個性都是通過與古典美規(guī)范的對立從而得到彰顯的。
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大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本節(jié)著重討論藝術中的美丑和生活中的美丑有何不同。在藝術中人們認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如果你對這種有特性的事物進行更改或是回避,那么你就是在懼怕真。羅丹把生活中的美丑和藝術中的美丑很好地區(qū)別開了,他認為生活中的丑是那些不健康的、邪惡的、不正常且負面的事物、人或者心靈,而藝術中的丑是那些矯揉造作,沒有反映內(nèi)外部真實的作品?,F(xiàn)實生活中的美丑和藝術中的美丑不是對應的關系。羅丹一直認為“自然中公認為丑的事物在藝術中是可以變得至美的”。羅丹的作品雕塑《歐米哀爾》(圖1)是羅丹根據(jù)法國詩人維龍的《美麗的歐米哀爾》所創(chuàng)作的。歐米哀爾曾經(jīng)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妓女,她衰老時看著自己失去活力的身體,為此感到羞愧。羅丹刻畫了這樣一個年老色衰并不美麗的女性形象,他給我們展現(xiàn)的形象是一個干癟如柴的丑陋的老妓女,將其悲劇的靈魂和肉體,赤裸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當葛賽爾看到她的時候贊嘆道:丑陋得如此精美。在藝術中表現(xiàn)美麗的女性似乎成為一種習慣,而羅丹認為“丑”在藝術家的眼中是一種特質(zhì)。羅丹站在一個社會觀察者的角度,在自然、真實和情操的基礎上,以高度真實、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和普遍性。從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羅丹是一位十分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藝術家,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弱勢群體給予了特別的關愛。
《歐米哀爾》丑得如此直率和粗魯,羅丹以一種粗暴的方式把丑陋的東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這樣一個“藝術死亡的時代”,他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刺激人們的視覺和心靈?!八囆g家的功力并不在于化丑為美,而在于他們對現(xiàn)實中的假丑惡進行了心靈化的處理,即賦予它更普遍和更深刻的否定性特征,使之比現(xiàn)實更典型,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因而,甚至可以說對丑的否定更符合藝術的本質(zhì)?!盵1]審丑具有直面現(xiàn)實、促人警醒、逆向思維、拓展疆域、震撼心靈、恢復本性等美學價值,審丑是一種投射美學關懷的審美策略。
(二)悲劇性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把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融入其中表達自我心境的載體,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密不可分。羅丹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他注意到人類肉體和靈魂的折磨和煎熬。我們總是可以從羅丹雕刻的人體中看到他本人的影子,也總是可以在羅丹有限的雕塑作品中感受到他無限的心聲。他對人間的苦難感同身受。羅丹征服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精湛的技藝,而是他以寬廣的胸懷來憐憫和同情苦海中的人們,不管是好還是惡。
《塌鼻子的男人》(圖2)代表著一個人窮苦、衰老的命運,羅丹看到了也注意到了擁有這樣命運的人們。因為經(jīng)濟原因,羅丹請了一個收費低廉的乞丐作為他雕塑的模特,他反復地對比觀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都納入。他抱著極大的熱情去表現(xiàn)他、塑造他。乞丐迷茫的眼神、混亂骯臟的頭發(fā)、在一次醉酒后被別人毆打受傷的鼻子以及光線照射下他臉上清晰可見的斑點。羅丹的雕塑便如此超脫于塵世之外,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高踞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大沉毅”和“大仁慈”[2]。對于人,羅丹是又愛又恨、又悲又憐。他從特定時代下的人身上既看到了他所厭棄的惰性、貪婪、拜金和享樂,也看到了人類承受的苦難與犧牲,因此在人物的處理上,他也將這種復雜的情緒加入雕塑的塑造中,這方面的代表是他的群雕《加萊義民》。這六位即將赴死的義士在面對死亡時各自表現(xiàn)了不同的表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略顯怯乏,有的寧寂如深海,有的狂躁不安,在瀕臨死亡之際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全景式的回顧。他利用悲劇的力量去表現(xiàn)絕境之下人性的復雜和偉大,無處不體現(xiàn)靈魂和肉體的沖突,羅丹把這渴望不死的靈魂和猶豫的肉體引向了斷頭臺?!傲_丹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他都是從人本出發(fā),將人物作為“人”來刻畫,英雄亦不例外。他讓英雄們從基座上走下來,分別展現(xiàn)了作為一個平凡人應有的神態(tài)?!盵3]盡管當時人們抨擊他塑造的人物缺少英雄氣概,但他堅信偉大的藝術作品最終能夠沖破時人的愚昧,對人類有所貢獻。
(一) 對當下的反映
19世紀,西方雕塑界異常活躍,與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步伐相適應,雕塑的流派迭出不窮,學院派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雕塑紛紛登上舞臺,共同構筑了19世紀西方雕塑的舞臺,他們此消彼長,在不同程度上引導了新的審美趨向。19世紀中后期,歐洲資本主義各國的階級矛盾日益激烈,以往的社會理想在人們心中逐漸破滅。喧囂的城市,空氣中充滿著煤炭的氣味,貧富差距的擴大,戰(zhàn)爭,社會動蕩不安等一系列矛盾在此時的歐洲同時上演。此時歐洲的藝術界又發(fā)生了什么呢?歐洲經(jīng)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思維洗禮,打破了中世紀愚昧無知的枷鎖,又經(jīng)歷了法國大革命,自由、個性得到宣揚,自由的氣息深入人們生活的每個領域,藝術領域也不可避免?!案鞣N藝術都多多少少更新了,熱忱和期待在他們血管中奔流和沸騰,可是或許只有雕塑一術,依然在對過去的偉大敬畏中躊躇著。被呼召去找出其他藝術正在熱望中摸索探尋的東西?!盵4]誰也不會想到此時正在工廠用雙手換取面包的羅丹會挑上這個重擔向前走去。
《歐米哀爾》之所以成為羅丹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因為這件作品一改“高貴和靜穆”的古希臘雕塑審美觀念,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更深刻地描繪了那個時代人類社會世態(tài)的真實面貌。羅丹的雕刻不僅表現(xiàn)了人類的普遍精神,他同時也注意到了時代的精神。在他的雕塑中反映了幾種基本的時代精神;第一是勞動,他自己就是一個身心力行的人,一生勞作不休。他認為勞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勞動搭》。第二是精神勞動,19、20世紀發(fā)達的科學工業(yè)對經(jīng)濟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人們對精神勞動十分重視。在這樣的時代,機器工業(yè)生產(chǎn)對人們的自然生活有很大的改變,很多文人、藝術家對現(xiàn)實中的問題和人類的命運進行思考,羅丹也創(chuàng)作了《思想者》這樣的作品。第三是戀愛,此時的人們已經(jīng)走出了禁欲時代,精神與肉體的戀愛是現(xiàn)代人類的主要沖動,于是羅丹塑造了許多女性人體和接吻的形象[5]。
(二)對未來的探索
我們看到羅丹總是在不停地工作,他好像想把他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都迫不及待地表現(xiàn)出來,把自我的情感投注到雕塑上賦予它們新的身份和靈魂。他總是在不斷地工作,長期和泥土與石頭打交道。他在這些東西上注入了一生的精力,就像里約爾所說:“這是一切,所有的一切?!盵6]羅丹朝著未知的世界不斷地前行,好像無法停下腳步,他認為在生活還有藝術中遇到的問題只有不斷地工作才能夠得到解答,而答案就在這些泥土和石頭之中,羅丹握著這把鑰匙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對于羅丹和其作品來說,認可總是來得那么晚,他從來不滿足自己的現(xiàn)狀,不斷地給大家呈現(xiàn)新的作品,但同時他又好像在不斷地挑戰(zhàn)著大眾固有的審美經(jīng)驗,好像這一刻他的使命就是“破壞”。大眾的審美目光在他的作品上無所適從,就像《巴爾扎克》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開始強烈地反對并發(fā)出哄然大笑,他們認為它毫無規(guī)矩可言,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可能是他們錯了?!八麄儾欢?,所以這件作品也就沒有什么要理解的了。藝術家失誤了,或者嘲笑了世人,因此世人反過來嘲笑藝術家,以此回敬?!盵7]
正如宗白華老先生所言,看到羅丹的雕刻就看到了光明、人性[8]。羅丹作品中的力量使人的認知更加深刻?;畹脷q月越久,經(jīng)歷得越多,與這現(xiàn)實世界的沖突就越激烈,越發(f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無情的物質(zhì)在阻礙自我意識的表達,這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F(xiàn)實社會中人、事的悲慘,痛苦的現(xiàn)狀,是無法動搖的事實。在羅丹看來,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是一個圓滿的世界了,而他所表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正在不斷變化、不斷向前進化的世界。他的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印記,向我們展示了他內(nèi)心世界的演變,以至于觀者對他的作品有一些不理解,同時總是拿前面的作品相互比較,殊不知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不一樣的氣息。
作者簡介
黃雄,男,江西撫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綜合藝術。
參考文獻
[1]葛塞爾.羅丹藝術論[M].濟南:畫報出版社,2017:50.
[2]羅曼.羅丹[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186.
[3]馬茜.羅丹雕塑藝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
[4]里爾克.羅丹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35-136.
[5]鄒躍進.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9.
[6]羅曼.羅丹[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36.
[7]葛塞爾.羅丹藝術論[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100-101.
[8]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