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重講輕學、重解輕思,無法讓學生獲得小學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根據(jù)新課改要求,教師需要重視文言文教學,幫助學生在領會注釋、圖解的過程中掃除文言文學習的障礙,并且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意思,在品鑒中領悟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诖耍疚闹饕芯苛诵W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使學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在學習國學的同時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文化傳承;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有利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編入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古代歷史、欣賞古代文學,使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得到進一步提升。所以,教師需要在講解文言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背后蘊含的道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獲得小學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部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這一類型的文章。文言文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而部編版將文言文編排到了三年級的語文課本之中,數(shù)量也增加到了14篇。錢夢龍先生曾經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建議,對于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現(xiàn)代學生,教師應當適時地為其引入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引導學生在這些詩文佳作的欣賞之中,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有利于學生借助文言文的閱讀提高相關文化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梢?,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關注對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部分教師忽略了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選擇適合學生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以至于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一些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關注深入挖掘文言文的遣詞造句,導致學生對于枯燥且難度較高的文言文產生抵觸心理,這對其以后的語文學習是不利的。有的教師在小學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只關注學生對生詞的掌握程度和對文言文內容的背誦情況,而對學生能不能讀懂文中相關詞語的意思、能否體會文言文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能否提升文言文學習能力有所忽視。在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一些教師陷入了“唯分數(shù)論”的教學困境,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僅憑單一的、被動的學習過程,學生無法積極融入語文學習活動中,不利于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因此,小學開展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是樂學。教師應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愛學、主動學,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基于新課改的背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形成對古漢語的語感。熟讀,能夠使學生逐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使其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一些古漢語的遣詞造句知識,為學生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讓學生習得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可見,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背誦訓練,在背誦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文言文內涵,以此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
比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的課文的過程中,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要在朗讀中感受中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并且在誦讀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自信心。當教師讓學生朗讀文言文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音頻,讓學生模仿朗讀,再跟讀,注意讀準文言文中的字音,掌握文言文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學生在不斷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句式工整、內容淺白的八個分句,體會到了“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等詞語中反映的對中國少年的期待。在誦讀第二自然段的過程中,學生在“光、洋、揚、惶、張、皇、芒、黃、荒、長”的韻字中感受到了意境開闊的景象,體會到了深遠悠長的寫作情感。總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誦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思維能力,還能使其在思維能力的驅動下,博覽群書,提高對語文知識的認識,積極投身語文課堂,促使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師以文言文教學目標為導向,適當整合文言文教材內容,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借助教材中的一些插圖、注釋等,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難點,促進學生有效地分析文言文的內容。這個時候,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搭建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學生若遇到問題,教師需要立即引導學生去解決,使其掌握重難點知識,并督促學生主動翻看參考書,切實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
比如,在教學《司馬光》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教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并且讓學生借助課文的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學習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教師可先為學生出示司馬光的畫像,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資治通鑒》,引出本課的主人公司馬光。當學生了解司馬光這一人物的背景之后,教師可及時地為學生呈現(xiàn)本課的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不同版本,讓學生能夠對篇幅、插圖進行對比,感受文言文語言簡潔、概括性強的特點。由于這篇文章的注釋較多,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同桌合作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借助注釋講故事。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迸”這一關鍵詞進行解讀,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不用‘流,而要用‘迸”?此時,學生先查閱了“迸”這一詞的意思,感受其描述水噴涌而出的樣子,從而體會到文言文用字遣詞的精準性。最后教師通過《司馬光》這篇文章,教導學生不僅要學習司馬光的智慧,同時對于司馬光的為人處世和性格,可通過其他文章具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之后,學生通過課外的積累不斷增長自身的語文知識,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 ?挖掘空白,強化語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利用文言文的留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受到熏陶,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性,提升他們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產生畫面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課堂主人公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新想象能力,以填補文言文教材中的空白,并沉浸在文言文的情境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充分體會作者的深刻情感,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全文雖然只有49個字,內容卻描寫得很形象,將“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講述了出來。在小組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感悟王戎的形象。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問題:為什么王戎認為“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師可讓學生以王戎觀察到的現(xiàn)象、猜想、推理判斷進行探究引導學生結合留白訓練回答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跟隨王戎,經過思考,一步步分析,看到了現(xiàn)象的本質,從而對王戎的形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然后教師通過挖掘空白,幫助學生提升詞語運用能力。學生常常存在掌握知識卻沒有辦法合理運用的情況,教師就可以通過挖掘空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詞語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便于學生能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
4? ?角色扮演,寓教于樂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枯燥的文言文背誦教學模式,結合文言文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引入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夠結合個人對文言文內容的分析,以及對作者寫作情感的體驗,投入角色扮演活動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從而還原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其在和其他人的互動交流中深入分析文言文的具體內容,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比如,在三年級下冊第5課《守株待兔》文言文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了解文言文的意義,領悟《守株待兔》這一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且及時糾正一些生字詞的讀音。當解決學生的讀音問題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跟著課文音頻掌握停頓的技巧,按照課文的意思進行斷句。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學習,一人說意思一人朗讀斷句,由此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文言文的學習指導,讓學生了解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無法判斷斷句的情況,就需要結合注釋理解不同的詞語,再在理解整句話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正確斷句。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課文后進一步總結回顧,知道這一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表演這一寓言故事。為了降低角色扮演活動開展的難度,可先進行師生配合的角色扮演,幫助學生在情境復現(xiàn)過程中有效掌握角色扮演活動的技巧。
5? ?舉一反三,拓展閱讀
教師要以豐富的文言文教學活動為契機,改變語文教學中生硬背誦文言文的傳統(tǒng)模式,拓展學生語文學習思維,在舉一反三中多讀文言文著作。由于單一的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不利于學生增強學習體驗,教師可結合學生所學文言文的具體內容,引入拓展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興趣。此時,學生在不同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中,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這一文言文的精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實際閱讀中體會其語言的精練,理解這一寓言的內容,懂得說話做事要前后相應,不要自相矛盾。學生也能夠通過理解詞句,展開對于文言文的豐富想象。當學生了解這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為其介紹出處和作者:這個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難一》。韓非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后人便將他的文章編集整理而匯集成了《韓非子》一書,記載了古代大量的膾炙人口的經典寓言故事,著名傳誦的名篇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與《老馬識途》等。此時,教師便可為學生介紹幾個經典的寓言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投入這節(jié)課的文言文學習之中。不僅如此,教師每介紹完一個寓言故事,便可要求學生主動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感想,有效聯(lián)系起這節(jié)課所學知識,使學生體會文言文中寓言故事的閱讀技巧,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隨著新課教改的推進,教師要遵循學生語文認知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強化對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推進全體學生在語文教學實踐課堂中腳踏實地地高效學習。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體會文言文的韻律,領略文言文的魅力,這才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學生在獲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良好體驗的同時,還能在豐富多彩的文言文學習活動中,激活閱讀文言文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劉文.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聲瑯瑯解語花:淺談小學語文古文詩詞朗讀教學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20):178.
[2]邵海霞.基于文體特征的小古文教學策略例談: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2(4):84-86.
[3]唐劍青.淺析小學文言文課堂應怎樣激活學生的思維研究策略: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4):169.
[4]程道明.基于文本特質的五年制高職文言文課堂教學策略:批注與吟誦在《赤壁賦》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研究,2020(3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