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
錢學森(1911—2009),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的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芒。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著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發(fā)射,隨后,夢天實驗艙精準入軌,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入駐“天宮”,“勝利會師”的兩個航天員乘組一起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里留下了一張載入史冊的太空合影。
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艙。神舟十四號乘組平安歸來。“神十四”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這些時刻,我們感謝歷代航天人的辛苦付出,同時,也不由得想起一個人,他就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猶記得1955年剛剛回國的錢學森面對“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的質疑時,不服氣地說到:“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多少年過去了,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導航開通,從“嫦娥”奔月到“祝融”落火,從神舟載人飛船到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中國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印證了他的話,假如時間可以凝固,錢老也不曾離去,我們會大聲地告訴這個一百一十二歲的老人,中國人不僅能搞得成還能搞得好!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不斷前行的一生。
一位愛笑的愛國學者
提到錢學森,我們通過他留世的照片發(fā)現(xiàn)他是個愛笑的人。人們常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翻開錢老的履歷,豈止是不差,我們簡直會驚呼:他像極了武俠小說里天賦異稟又刻苦修習的男主角,一身武藝冠絕武林,滿腔抱負為國為民。
1911年,錢學森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天資聰穎。父親錢均夫是一位愛國學者,思想開明、才華出眾,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一生,母親章蘭娟知書達理,具有很高的數(shù)學天賦。平日里,無論工作多么繁忙,父母總會抽出時間陪伴錢學森,不僅培養(yǎng)他對數(shù)學的愛好,還經常給他講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同時教育他學習不能偷懶,要勤奮認真。錢學森后來的治學嚴謹與他從小養(yǎng)成的好習慣密不可分。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錢學森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做一個有用的人,為建設祖國而奮斗。
錢學森18歲考入了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學習機械工程,常年平均分超過90分。1934年,錢學森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為了學到更尖端的科學知識,他考取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出國前,父親遞給錢學森一張字條,字里行間叮囑他做人不但要有智慧有思想,還要懂得忠孝仁義,希望他早日學成歸國。帶著父親的期許,錢學森踏上了留學之路。此后,身在美國的他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和報效祖國的初心。
錢學森24歲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一年后便獲得碩士學位,后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的得意門生,先后獲得航空、數(shù)學博士學位。35歲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 36歲迎娶女高音歌唱家蔣英。錢學森可謂是青年才俊、人生贏家的代表,他的智慧和才華被美國人認為“不管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可這五個師終究還是抵不過一個想要回家的赤子之心。
錢學森雖然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一直心系家國。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想馬上回國,他對妻子蔣英說:祖國解放了,咱們該回去了?!比欢?,美國當局怎肯輕易放走錢學森。當時的美國海軍部副部長放狠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秘密,寧可把這個家伙給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泵鎸γ绹说耐{,錢學森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效忠中國人民。”很快,他們把錢學森當作囚犯一樣拘押了起來。
聽證會上,錢學森的回答勢必不會讓美方滿意,于是,他遭到了無理拘禁。探照燈24小時對準他,不讓他休息。13天的非人折磨,使他體重暴跌13鎊,一度失去了語言能力。被保釋出獄后,39歲的錢學森開始長達5年的軟禁生涯,直到1955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及家人躲過聯(lián)邦調查局的跟蹤,在一張香煙紙上寫下了求助信,在信中,他說:“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
這封信輾轉寄回祖國。最終,在中國政府提前釋放11名被俘美軍間諜和錢學森親筆信的力證下,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同意錢學森回國。周恩來后來評價:“換回來一個錢學森,值!”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闊別祖國20年后終于回到祖國。
拉開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序幕
“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怎么不行?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1956年10月,由錢學森受命組建的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60年,中國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導彈“東風1號”發(fā)射成功。
1964年,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6年,55歲的錢學森作為試驗總技術負責人,親眼見證了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于具備了威懾與實戰(zhàn)能力。
1967年,錢學森在一次衛(wèi)星方案論證會上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詞,從此,中國的空間探索活動有了標準規(guī)范的專用名詞。
1970年,錢學森又提出“航天員”一詞:“我們還是叫‘航天員好。因為我們有天、海、空的領域劃分,這樣稱呼比較規(guī)范?!?/p>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后來的事情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錢學森擁有了這些“標簽”:“兩彈一星”元勛、“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錢學森的回國,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序幕,使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在他的參與和領導下,1970年,我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1980年5月,我國又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fā)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
“我要盡最大力量來建設自己的國家,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彼沁@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創(chuàng)造出“航天”“航天員”等詞匯的錢學森,一生都在牽掛著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晚年的錢學森始終密切關注著載人航天最新動態(tài)。在他心中,把中國人送上太空也是自己的所愿所盼。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楊利偉成為第一位造訪太空的中國人。回到北京后,楊利偉專程來到錢學森家中報到。
從神舟五號開始,我國每位從太空凱旋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奠基人報告好消息,一直到錢學森去世,神舟七號成為錢老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國載人航天任務……
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學森回國以后,所有的設想都是為了適應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的需要,針對性很強。特別是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錢學森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958年春天,中國科學院京區(qū)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倡議:利用科學院的力量創(chuàng)辦一所培養(yǎng)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錢學森是積極的倡導者。這一建議很快得到批準,他自己更是出任力學系首任系主任20年。
1958年,中國科大創(chuàng)建過程中,學校應該設置哪些系和哪些專業(yè),開設哪些課程,甚至請誰來開(講)課,都有他的意見和建議。他動員了幾乎全力學所的專家,來校進行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教學,這恐怕是我國力學教育史上絕無僅有的盛世。這些無不反映出錢學森的遠見卓識。
中國科大成立后,郭沫若院長兼任校長,錢學森與力學所副所長郭永懷等著名科學家積極籌建力學和力學工程系(簡稱力學系),并確定該系設立高速空氣動力學、高溫固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土及巖石力學4個專業(yè)。錢學森為力學系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學校的整體建設貢獻了力量。1963年,教育部要求學校調整系和專業(yè),建議力學系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yè)改名為空氣動力學專業(yè),錢學森與郭永懷、吳仲華商議后認為空氣動力學不足以反映學校的特點,要求保留原有名稱,以利該專業(yè)的發(fā)展。1964年,學校專業(yè)調整,有人建議取消化學系的物理力學專業(yè),錢學森知道后,專門給學校黨委書記劉達寫信,認為應該保留物理力學專業(yè),保留專業(yè)教師隊伍,將該專業(yè)從化學系調整到技術物理系更為合適。學校最后采納了錢學森的意見,將物理力學專業(yè)調整到技術物理系,推動了學校技術物理系和物理力學專業(yè)的發(fā)展。
錢學森盡管工作繁忙,但他還是抽出時間給中國科大學生講課。據近代力學系(1961年5月,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改為近代力學系)58、59級留校的學生回憶,錢學森每次來學校,從不穿西裝,只穿土布中山裝、戴布帽、穿布鞋。夏天來校時戴草帽、穿短褲,而且?guī)аa丁。錢學森要求近代力學系的教師講課不要按照以前的課本教,要按力學發(fā)展的最新內容講,把最現(xiàn)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1961年9月,錢學森給近代力學系58、59級的學生講授《火箭技術導論》,許多北大、清華、北航等院校的教師以及力學所、自動化所、物理所、電子所的一批專業(yè)人員,都來聆聽大師的教誨。400多人,把自動化所的階梯教室擠得滿滿的。錢學森每周上一次課,一次四個學時,他講的課通俗易懂,對授課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講述得十分清楚。他的板書非常規(guī)范,數(shù)學推導嚴謹,有時還事先準備圖表,貼在墻上,幫助教學。他尤其強調量級的估算和量綱、單位等,因為力學是一門定量的科學,火箭的設計是絲毫馬虎不得的。有的同學做練習標錯了小數(shù)點和單位,他都提出了嚴肅的批評。
1963年,錢學森在科大開始招收、指導研究生,他和年輕同志一起草擬了物理力學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從培養(yǎng)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和時間分配、必修課程、學位論文、畢業(yè)論文、科學報告及討論、教學實習、生產勞動九個方面,對物理力學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
在教育教學中,錢學森經常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負擔學習上的開銷,不僅解決了學生們的實際困難,也為他們樹立了不計利益、潛心學術的榜樣。錢學森的嚴謹治學和從嚴要求為他的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令他們受益終生。后來,他的很多學生成為同齡人中的頂尖人才,有的在“兩彈一星”事業(yè)中擔當重任,更有幾位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曾說:“我姓錢但不愛錢?!彼洺V鲃影勋@得的豐厚獎金和各類報酬捐給國家,捐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在我國遭遇3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他主動寫信要求組織上接受他減工資的請求,他在信中說:“這幾年我一直感到自己的工資偏高,總想找個機會降一降,正好這個機會來了?!痹谒挠绊懴拢芏嗫茖W家都紛紛響應。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錢學森以勤奮嚴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為中國航天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更以忠于祖國、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詮釋了一位杰出科學家的高尚品格。
這些“新鮮名詞”他早有預言
翻看錢學森生前所寫的書信和文章,你會不禁懷疑他是擁有穿越時空功能的現(xiàn)代人。新能源汽車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產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早在1992年,錢學森就寫信向國家建議發(fā)展新能源汽車。
VR技術即虛擬現(xiàn)實技術如今已為人熟知,早在上世紀90年代,錢學森就已關注到VR技術,并為VR取名為“靈境”,還解釋說此譯名“中國味特濃”。“快速計算機的發(fā)展將導致工程領域的一次徹底性革命。”這是錢學森在1952年就做出的果斷預言。而如今的我們正在這樣一個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的信息時代里生活前行。熱衷中華美食文化的他也曾經說過:“一條必然的路是從家庭廚房操作走向飲食由快餐店網送形成烹飪工業(yè)化……”這位科學巨匠高瞻遠矚的預言正一個一個成為現(xiàn)實。
抬頭仰望星空,相信錢先生一直都在。星河之上有我們的太空家園——中國空間站,還有他和他們一往無前的背影。正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付出,星空便不再黯淡。向錢先生致敬!
(摘編自“共青團中央”公眾號)
閱讀(書香天地)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