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歌曲類型,不僅體現(xiàn)出了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還豐富了歌曲的意境。由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大,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活動,并積極探索其與聲樂教學的融合方式。然而在二者實際融合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高校聲樂教學成效。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當下高校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現(xiàn)狀,從高校教學資源、教師教學水平和聲樂教學形式這三個方面探討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 高校? 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102-04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起源可追溯至《詩經(jīng)》,自西周起,中國多數(shù)詩歌都具有“人樂歌唱”的特征。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詩歌的曲譜未能流傳至今,但中國作曲家仍憑借豐厚的文學素養(yǎng)及優(yōu)越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為古詩詞進行了重新譜曲,賦予了其新生命。當下,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中國高等學校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古詩詞藝術歌曲兼具音樂與文化兩方面的教育價值,將其應用于高校聲樂教學中,能夠在提升學生聲樂技能的基礎上,達到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基于此,高校與教師應認識到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意義,結合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現(xiàn)狀,積極探索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修養(yǎng)
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瑰寶,蘊含著文學、思想、政治、民生等多重內容,本身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來源于古典詩詞,其在繼承古典詩詞的文化價值的同時,還賦予了其全新的表達形式。在高校聲樂課堂中以古詩詞藝術歌曲為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在提升學生聲樂水平的同時,能有效引導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理解古典詩詞的內涵和魅力。例如:教師在教授《楓橋夜泊》(黎英海作曲)這首作品時,會要求學生在演唱“姑蘇城外”一句時通過弱高音的演唱技巧將“蘇”字送出,并用長音來模仿古琴的顫音。在這樣的演唱形式下,學生能夠借助演唱技巧的變化來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體會《楓橋夜泊》詩歌中旅人寂寞、孤獨的心境,最終深化了學生對古詩文本身的理解,使其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獲得了提升。另一方面,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開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能夠有效拓展高校學生文化視野,促使其了解更多優(yōu)秀古詩詞作品,激發(fā)其對中國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意識,最終實現(xiàn)高?!傲⒌聵淙恕钡慕虒W目標。
(二)豐富高校聲樂教學內容
高校聲樂教學通常包括以發(fā)聲教學為主的基礎性教學和以歌曲演唱教學為主的綜合性教學,教學內容多以詠嘆調或國內外知名藝術歌曲為主,教學內容較為固定。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聲樂教學后,能夠促使高校聲樂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教學方法,增加課堂教學內容,并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聲樂課堂實踐活動,從而提升高校聲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例如:隨著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當代作曲家對其的創(chuàng)作與改編方式也開始向著多元化方向轉變,這就間接豐富了古詩詞藝術歌曲聲樂教學資源,從而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讓教師有機會嘗試更多變的教學方式。又如:教師在進行發(fā)聲教學時,可結合古詩詞中的“平上去入”或句末押韻的特點來組織發(fā)聲教學和練習,引導學生從新角度去認識聲樂發(fā)聲技巧,同時加強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節(jié)奏韻律的掌握。
(三)培養(yǎng)優(yōu)質聲樂演唱人才
提高學生聲樂演唱水平,為國家與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是高校聲樂教學的核心目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中蘊含著豐富的發(fā)聲技巧和演唱技巧,將其應用于高校聲樂課堂中能夠更全面地提升學生音樂綜合能力水平。首先,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鍛煉學生演唱氣息控制能力。由于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歌詞字數(shù)較少,為體現(xiàn)歌曲的抒情性,作曲家常使用“一字多音”的方法來譜曲。例如:在漢樂府《長相知》(石夫作曲)作品中,歌曲開端“上邪”二字在演唱時共進行了十余次音階變化,整句曲調輾轉纏綿,對學生氣息的運用有很高的要求。其次,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提高學生咬字能力。相較于現(xiàn)代歌曲而言,古詩詞藝術歌曲由于歌詞本身文言性特征,每個字都蘊含深刻含義,因此其格外講究“字情”。學生只有在演唱過程中做到咬字清晰而干凈利落,把控好每一個字的咬字力度,才能夠傳達古詩詞藝術歌曲應有的情感。最后,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加強學生歌曲節(jié)奏把控能力。由于古典詩詞本身在朗誦時就講究通過抑揚頓挫的詩句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而在演唱的過程中為體現(xiàn)詩句原有的韻律,學生就必須注重歌曲的節(jié)奏性,通過改變字詞的節(jié)奏感來突出歌曲情感、表達歌曲內涵,從而將古詩詞的韻味和特點演唱出來。總之,在高校聲樂課堂中開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師以歌曲為教學素材將多種具有價值的聲樂技巧傳授給學生,最終促使高校聲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都獲得提高。
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現(xiàn)狀
(一)高校聲樂教學資源不足
教學資源是高校組織聲樂教學活動、確立聲樂教學形式的基礎。由于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時間較短,因此當下許多高校在開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活動時仍存在著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影響了高校聲樂教學的成效。一方面,許多高校為響應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學生培養(yǎng)要求,開始嘗試在高校聲樂課堂中增加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內容。然而由于教育經(jīng)驗不夠豐富,其中大部分高校未能形成系統(tǒng)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模式或教學體系,導致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呈現(xiàn)出被動性或隨機性。例如:部分教師僅根據(jù)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完成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沒有嘗試深挖其他教學資源來豐富歌曲教學內涵,導致了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成效不高。另一方面,許多高校未真正認識到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價值,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對西方音樂的資源投入要遠大于古詩詞藝術歌曲。各類教育資源的缺乏使得教師難以開展多樣的聲樂教學活動,使得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浮于表面,未能發(fā)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
(二)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課堂成效息息相關。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技巧與其他類型歌曲有所差別,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然而由于以下兩方面原因,部分高校教師存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一方面,由于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在近年才于高校內興起,許多教師在校時未能系統(tǒng)學習過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技術,因此僅能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經(jīng)驗和自學能力來進行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備課和授課。技術的欠缺使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未能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與其所掌握的聲樂技巧融合起來,導致教學出現(xiàn)割裂情況。另一方面,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掌握精湛的演唱技術,更要求教師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來帶領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寫作情感等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但大部分教師在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由于深耕聲樂教學,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身古詩詞文化水平,也缺乏相應的文化教學能力,從而導致了多數(shù)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沒有達到原本的文化教育目標。
(三)學生聲樂學習興趣不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想提升高校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質量,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然而據(jù)調查表明,當下高校聲樂專業(yè)學生在學習興趣上更多傾向于西方音樂或流行音樂,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學習興趣較低,也未能在課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詩詞藝術歌曲學習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是中國高校聲樂教學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受西方音樂理論和演唱技術的影響較大。其次,部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難度較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遭受挫折,長此以往便會逐漸失去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再次,大多數(shù)學生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了解和認知還不夠深刻,僅將其作為一種歌曲類型來進行學習,未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古詩詞藝術歌曲所蘊含的中國文化底蘊,因此難以對其產(chǎn)生文化認同感。最后,在當下高校聲樂教學中,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枯燥,大部分教師將教學內容局限在了演唱技巧傳授上,未能在教學中很好地向學生展現(xiàn)古詩詞藝術歌曲魅力,也未能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教學內容?;诖耍瑸樘嵘旁娫~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質量,學校與教師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積極探尋提高學生古詩詞藝術歌曲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
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整合高校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資源
為促使古詩詞藝術歌曲更好地融入高校聲樂教學,高校必須提高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重視程度,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培養(yǎng)一批既擁有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技巧,又擁有堅定的中國文化自信的聲樂人才。一方面,高校應從加大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投入入手,例如:可加大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教育的資金投入,聯(lián)合聲樂專任教師打造個性化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校本教材,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來合理設計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內容,最終形成系統(tǒng)性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應充分挖掘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通過跨專業(yè)融合的方式來開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活動。例如:高校可組織語文教師與聲樂教師共同研究設計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內容,以彌補聲樂教師在傳統(tǒng)詩詞文化知識上的欠缺;高校還可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講座,不斷調動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興趣,為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做好鋪墊。
(二)提升教師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水平
若想提高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度,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古詩詞藝術歌曲特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策略。
1.合理選擇演唱方法
古詩詞藝術歌曲類型多樣,所使用的演唱方法也各有不同。為促使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高校聲樂教學,教師必須根據(jù)實際教學需求來選擇相應教學歌曲。例如:美聲唱法強調發(fā)聲技巧,注重演唱者聲音共鳴度和穿透力。教師在進行美聲教學時可選擇《杏花天影》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教學素材,要求學生使用美聲唱法來完成歌曲演唱,引導其在演唱過程中正確把控氣息與聲調的強弱,體現(xiàn)出歌曲的哀婉與相思之情。又如:民族唱法注重咬字與行腔,這就要求演唱者要做到“依字行腔”“以情帶聲”,音色要獨具民族特色。為讓學生掌握民族唱法關鍵特征,教師可選擇《越人歌》《涉江采芙蓉》等古詩詞藝術歌曲來引導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通過運用花腔、加強句末咬字等方式來體現(xiàn)押韻等技巧,提升自身民族唱法水平。
2.深入分析歌曲文本
古詩詞藝術歌曲文本包含“詞”與“曲”兩方面內容,為幫助學生在演唱中傳達歌曲的思想與情感,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關注歌曲文本的解讀,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詩詞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讓學生體會作曲家的譜曲意圖,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增強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有效性。以《長相知》(石夫作曲)教學為例,該作品是一首代表性極強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歌詞取自漢樂府《上邪》一詩。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對《長相思》的歌詞進行解讀,讓學生了解到《長相知》是一首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詩中女子通過對天起誓的形式表達了自身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借用五種不可能發(fā)生的自然現(xiàn)象來達到了“設誓反證”的效果。學生在演唱歌曲時,需要把握好詞中的入聲韻,增強咬字的力量,將女子對愛情的堅定不移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作曲家石夫為體現(xiàn)《長相知》的古典韻味,將昆曲唱腔融入了歌曲中,來表達歌曲中女主人公對上天的激嘆與對愛情的決絕。如:曲中開頭“上邪”一句就帶有昆曲滑腔與拖腔的特點,而“冬雷震震”則運用了昆曲帶腔的技巧。因此,學生在學習《長相知》這首作品時,必須了解作曲家的用意,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歌曲演繹工作。
3.加強氣息技巧訓練
氣息控制與咬字發(fā)音訓練是聲樂教學中的基礎內容,教師在進行技巧教學時,可以將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訓練素材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一方面,古詩詞藝術歌曲對演唱者的咬字發(fā)音有著較高的要求。如:在進行《靜夜思》(秦西炫作曲)歌曲演唱時,演唱者必須注重“ang”韻腳,在演唱“光”“霜”“鄉(xiāng)”三字時要講究韻母的圓潤飽滿,聲母與韻母間亦要呈現(xiàn)若即若離、一咬即送的感覺,這樣才能使整首歌曲的韻律統(tǒng)一優(yōu)美,具有古典氣息。另一方面,古詩詞藝術歌曲對演唱者的氣息控制有著較高的要求。例如:《我住長江頭》中“日日思君”一句需要學生通過綿延、婉轉的氣息來表達歌曲的相思之情;而《關雎》中即使詩句內容相同,也要通過改變氣息控制的方式來體現(xiàn)不同樂段中的情感變化。如:第一次演唱“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時需要在句末兩字之間進行換氣,再將氣息緩慢地放出,以表達主人公輾轉難眠的心態(tài);而第二次出現(xiàn)“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時則需以飽滿氣息一氣呵成,進入歌曲高潮部分。總而言之,教師可借助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所蘊含的豐富演唱技巧來開展聲樂教學活動。
4.注重歌曲文化教學
為提高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中國古詩詞文化知識儲備,提高古詩詞文化教學水平,積極主動地將文化教育融入聲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理念,認識到古詩詞藝術歌曲聲樂人才培養(yǎng)意義,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聲樂技術與演唱技巧,也能夠促使學生深化對古詩詞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意識,最終提高古詩詞藝術歌曲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其次,教師要豐富自身古詩詞文化知識的儲備,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古詩詞文化學習活動,教師可通過閱讀專業(yè)的學習資料、尋找網(wǎng)絡中的學習資源的方式來不斷革新自身文化知識體系,增進對各朝代古詩詞作者、寫作背景、寫作風格等知識的了解,而后根據(jù)教學需要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后,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文化教學水平。當下部分教師在聲樂課堂中開展文化教學時常存在教學形式刻板生硬的問題,這會導致古詩詞文化內容與聲樂知識點格格不入。為使文化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應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樣化教學策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此外,教師可在課后與同專業(yè)教師定期開展教研學習會,在會中共同探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方法,總結具有普適性的教學策略;教師還可在學院中組織示范課演示、聲樂課程評比等活動,通過與同行良性競爭來不斷磨煉自身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水平,促使其與聲樂教學達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三)激發(fā)學生古詩詞藝術歌曲學習興趣
當下大部分高校在將古詩詞藝術歌曲應用于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未能深化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理解,僅將教學局限于課堂中,并將授課內容集中在了演唱技巧和聲樂技術訓練上,忽略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其他價值,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聲樂教學呆板枯燥。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學習興趣,高校必須豐富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演唱能力。首先,教師可在聲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越人歌》教學為例,為提升學生歌曲學習熱情,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為學生播放電視劇《大宋宮詞》片頭及劇中角色演唱《越人歌》的片段,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聆聽歌曲,幫助學生感悟歌曲意蘊悠長的特征。其次,教師可組織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實踐活動。例如:為加深學生對古詩詞藝術歌曲譜曲特征的理解,教師可在課上組織學生以4—6人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成員自主選擇任一首古詩詞作品,通過模仿現(xiàn)有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來為其譜曲,并將其演唱出來。通過這樣的形式來開展聲樂教學,能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其課堂參與度,促使其主動學習和掌握更多聲樂知識。最后,高校還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各類古詩詞藝術歌曲課外活動。例如:高??梢栽谛乳_展古詩詞藝術歌曲表演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高校還可組織古詩詞藝術歌曲競賽活動,邀請教師和業(yè)界專家擔任活動評審,通過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加強學生的聲樂能力。
參考文獻:
[1]辛雅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演唱專業(yè)中的教學研究[J].藝術家,2019(08):101.
[2]龍飛.中國古詩詞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文存閱刊,2018(16):37.
[3]宋辰.論新時代高校聲樂教學與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再融合[J].當代音樂,2022(05):43-45.
[4]馬雪婷.國學復興視域下高校聲樂課堂中的古詩詞元素的運用探索[J].參花(下),2020(03):120.
[5]沈格格.以趙季平《幽蘭操》為例探究中國古詩詞歌曲在聲樂教學的運用[J].北方文學,2019(21):192+194.
[6]宿魯雁.高校聲樂課堂古詩詞歌曲教學實踐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06):177-179.
基金項目:本文為寶雞文理學院第十七批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名稱: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堵晿贰氛n程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2JGYB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