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鐠丹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河南 鄭州,450006
對于進行腎移植治療的患者來說,免疫抑制劑是必不可少的治療藥物,但新興問世的強效免疫抑制劑大多非選擇性作用于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加之廣譜抗生素經驗性的廣泛濫用,腎移植患者術后感染控制問題日益突出。臨床治療過程中,肺炎是腎移植患者術后的常見感染并發(fā)癥。已有研究報道[1],我國腎移植患者術后1~6個月肺炎的發(fā)生率較高,與術后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息息相關。與普通肺炎不同,因腎移植患者機體免疫力受到抑制,肺炎的發(fā)展更為迅速,若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會導致患者癥狀加重,引發(fā)急性肺損傷甚至出現(xiàn)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威脅。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為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銅綠假單胞菌、肺炎桿菌等腸桿菌科細菌等有高度抗菌活性,較之于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其抗菌效果更好。作用于革蘭陽性菌的同時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也較強,它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菌分裂和生長,最終使其溶解和死亡[2-3]。因而本研究分析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在腎移植患者術后獲得性肺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有效依據,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行腎移植手術后獲得性肺炎的6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2 例;年齡25~72 歲,平均年齡(41.62±2.54)歲;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2.63±1.98)歲。兩組患者獲得性肺炎均發(fā)生于腎移植術后1~6個月內,多數患者隨之出現(xiàn)高熱、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咳痰、肺部可聽到干濕性啰音等臨床癥狀。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狀況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4]中獲得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標準;年齡>18 歲;近1 個月內未接受過靜脈抗生素治療。(2)排除標準:功能器官衰竭;心功能不全;患有其他肺部疾?。缓喜⑵渌课唬谀虻?、腹腔、腸道)感染;患精神疾病;治療依從性較差。
觀察組:給予患者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Ceftazidime and Avibactam Sodium for Injection,生產廠家:ACS Dobfar S.p.A.,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90038,規(guī)格:2.5 g)進行治療,將1 g 藥物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注射2次,持續(xù)治療時間為2周。
對照組:給予患者注射用頭孢呋辛鈉(Cefuroxime Sodium for Injection,生產廠家:GLAXOSMITHKLINE MANUFACTURING S.p.A.,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30085,規(guī)格:0.75g)進行治療,將1.5 g藥物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0.45%)注射液50 mL 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注射2次,持續(xù)治療時間為2周。
(1)觀察兩組腎移植手術后獲得性肺炎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2)癥狀好轉時間。采用不同療法對患者進行干預后,觀察統(tǒng)計患者發(fā)熱狀況、肺部干濕啰音情況、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好轉時間以及白細胞指標恢復時間。(3)細菌清除率。采集患者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后的痰標本進行培養(yǎng),對致病細菌進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當痰培養(yǎng)結果顯示為陰性時,表明細菌已清除。(4)對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現(xiàn)象進行觀察記錄。
根據《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 年版)》[4]制定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根據相關輔助檢查以及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評判,患者肺炎相關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相關輔助檢查以及患者臨床癥狀提示患者肺炎癥狀明顯好轉;無效:相關輔助檢查以及患者臨床癥狀提示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注射用頭孢類抗生素治療2 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 例(%)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情況、肺部干濕啰音狀況、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好轉時間以及白細胞指標恢復的時間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及白細胞指標恢復時間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d
痰培養(yǎng)細菌檢測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以混合細菌感染為主,且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為主。而觀察組患者的細菌清除率(94.0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6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細菌清除率情況 %
兩組患者在不同方案治療下,均未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僅出現(xiàn)較輕微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僅發(fā)生1例皮膚過敏現(xiàn)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3%;對照組患者有1 例患者出現(xiàn)頭暈嘔吐,1 例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ALT 升高現(xiàn)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4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0,P>0.05)。
腎移植術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劑的大量長期應用,應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以避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大多數腎移植術后患者的感染往往由普通病原體引起,但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在患者機體免疫力受限的情況下(尤其在術后1~6月患者免疫受抑制程度最大),往往可能發(fā)生感染等病情惡化的情況,通常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最為常見[5]。而腎移植術后獲得性肺炎,較之于普通的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前期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發(fā)病較為隱匿,病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控制會發(fā)展為重癥感染,進而引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其病死率極高。腎移植術后的肺部感染中以細菌引發(fā)的獲得性肺炎最為常見。有研究顯示[6],腎移植術后獲得性肺炎患者多為混合耐藥菌感染,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要感染源,多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鮑曼不動桿菌為主,其次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因患者發(fā)病初期往往不能及時明確病原菌,只能留取檢測標本后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選擇廣譜抗菌藥物進行經驗性治療,并按照相關指南[7]要求進行“降階梯”治療。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抗菌藥不斷問世,人們對獲得性肺炎的療法不斷改善,而致病菌及其耐藥性也在不斷變化,醫(yī)生會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結合臨床治療經驗與患者的輔助檢查結果及時進行個體化用藥,盡可能避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而經驗性使用足量且病原菌全覆蓋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十分重要。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目前臨床獲得性肺炎治療的常用抗生素[8],已有較多研究者證實報道[9-10]將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于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患者可增加治愈率,減少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由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患者臨床療效不佳。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為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銅綠假單胞菌、肺炎桿菌等腸桿菌科細菌等有高度抗菌活性,較之于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其抗菌效果更好,作用于革蘭陽性菌的同時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也較強,它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菌分裂和生長,最終使其溶解和死亡[11]。已有研究顯示[12],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在治療腎移植術后細菌感染的治療有效率可達93.8%?;诖?,本研究探討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在腎移植術后獲得性肺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將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用于腎移植術后獲得性肺炎患者,經2周治療后,較之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發(fā)熱、胸悶、咳嗽、肺部出現(xiàn)干濕啰音等臨床癥狀好轉時間以及白細胞指標恢復時間均明顯縮短,患者細菌清除率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注射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鈉在腎移植術后獲得性肺炎中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改善患者獲得性肺炎相關臨床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