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華
摘? ?要:生命課堂從學生的個體生命發(fā)展上對語文教學作出新的定位,強調語文教學應當把學生的能力獲得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作為教學目標,凸顯對生命成長的教學價值追求,彰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需從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挖掘學生生活經(jīng)驗,鼓勵學生質疑思辨等幾個方面入手,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高中語文;生命課堂;學生主體意識;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5-0012-05
所謂語文生命課堂,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媒介,通過發(fā)掘語文教材中與生命意識相關的元素,由教師帶領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創(chuàng)造過程,體會生命富含的激情,把握生命綻放的美好,從而加深師生對生命的認識。正如葉瀾教授所言“教師和學生應當把課堂教學作為彼此在生命中共同走過的一段路程,是這些路程匯聚成了我們的生命。”
一、高中語文生命課堂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必要性
生命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著本質區(qū)別。傳統(tǒng)課堂功能較為單一,呈現(xiàn)“考什么教什么”的特點,把重點集中在知識點本身,而生命課堂更加強調師生的主體能動性,其本質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下開展人與人之間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等交流活動。相較更側重理論知識講解的傳統(tǒng)知識課堂模式,生命課堂更具人文性,是對傳統(tǒng)課堂在教學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作為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課堂模式,生命課堂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促進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使得人才培養(yǎng)能夠更加符合時代要求,而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是確保生命課堂發(fā)揮其教育價值的保障。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僅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應對更多學業(yè)上的難題。因此,探索如何喚醒學生在高中生命課堂中的主體意識,提高生命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生命教育正是基于學生的個體生命發(fā)展對語文教學給出了新的定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生命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生命課堂的構建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需要喚醒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因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對象,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是否具有主體性是生命課堂的價值能否得到發(fā)揮的關鍵。因此,如何喚醒學生在生命課堂中的主體意識值得我們思考。
二、高中語文生命課堂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路徑
語文生命課堂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課堂,從個體的發(fā)展出發(fā),秉持著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生命活力與語文知識相結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念,使得語文課堂在實現(xiàn)知識傳授的同時,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對生命進行呵護。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教育應當把學生帶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從而讓他們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生命課堂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教師靈活統(tǒng)整課堂教學流程,變革課堂教學方式,要把過去由教師負責主講、學生只是刻板服從教師命令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重新構建師生之間的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確保學生主體意識的提升能夠推動他們在生命課堂中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此同時,也要避免學生課堂自主權的盲目提升而影響課堂教學節(jié)奏,使得生命課堂流于形式,難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具體而言,喚醒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中的主體意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問題巧妙引導,促進學生的生命思考
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增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意識,對此,教師要能夠及時轉變自己的定位。在高中語文生命課堂中,逐漸削減由教師主動講解的內(nèi)容,而更多以問題引導的方式,通過帶領學生回憶過往掌握的相關知識點,與當下正在學習的新知識點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新知識點的規(guī)律?;蛘哂山處熢O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導入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逐步深入對問題的探究,并從中引導學生獲得生命感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p>
“人是自我教育的對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動來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的確,“生命意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與思維碰撞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與解決,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幫助其在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認知,促進自己的生命思考。
案例:《囚綠記》
教師:同學們先快速閱讀全文,再來說一下文章都描述了什么內(nèi)容。
學生1:這篇文章主要講解的是作者與常春藤綠樹枝的“交往”過程。
教師:總結得非常到位,但是這只是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有沒有可能作者是想通過描寫常青藤綠樹枝來表達什么呢?
學生2:作者表面上是描述常青藤綠樹枝,實際上卻是通過描寫常青藤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表達了自己當下的生存現(xiàn)狀以及對未來的心愿。
教師:非常好,那么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篇文章和《我與地壇》有很多相似之處呢?同學們能試著對比分析一下嗎?
借此,教師通過引入《我與地壇》這篇學過的課文與《囚綠記》進行對比,使得學生能夠很快總結出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信息,而在對比中學生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都討論了生命在遭受苦難之后應當如何面對這一主題,此時教師再把教學目光導向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在自己遭受了苦痛之后應當如何面對,從而在循序漸進地提問中強化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也加深了學生對生命的領悟。
(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深化學生的生命感悟
語文在學科特點上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教材選用的文章往往有很多角度可以進行解讀,教師要善于牽線搭橋,巧妙引導和點撥。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為別人走路。教師也同樣如此,生命教育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勢必難以為學生帶來深刻的感悟,而如果由學生自己思考和總結,則在提高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因此,在面對豐富多彩的文章形式和文章內(nèi)容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章進行發(fā)散性的思考。
發(fā)散性思維,就是一種尋求多角度思考,并可能得出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性思維可以稱為創(chuàng)新思維,要求學生深入文本,積極思考,用心用情去揣摩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的心智活動暢通、靈敏、隨機應變,突破經(jīng)驗和常規(guī)的束縛,可以促使學生獨辟蹊徑,大膽求異,從而讓學生成為一群有個性、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并在發(fā)散性思考中深化他們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實現(xiàn)生命教育。
案例:《祝福》
教師:祥林嫂的命運毫無疑問是凄慘的,她的慘不僅是社會的黑暗,而且也有身邊人的冷漠和無情。大家說如果祥林嫂的故事發(fā)生在現(xiàn)代,她會有怎樣的遭遇?
學生1:會有公益律師愿意為她無償打官司,回擊那些傷害她的人。
學生2:會有紅十字會給她捐款,幫助她渡過生活的難關。
教師:如果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了祥林嫂,能夠幫她做些什么呢?
學生3:我會幫她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會的黑暗寫成一篇作文發(fā)表在網(wǎng)上,讓輿論幫助她。
學生4:我會盡我所能地開導她,幫助她走出喪夫失子的陰霾。
學生5:我會用科學知識幫助她擺脫迷信,避免走進封建迷信的陷阱。
學生6:我的能力有限,會做的可能沒有其他同學那么多,但是如果我在街上遇到了她,我會把身上的零錢都給她,讓她吃一頓飽飯,換一身暖和的新衣服。
教師:同學們想得非常全面,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從不同角度對祥林嫂的溫暖和關愛,其實祥林嫂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人,更是一個代指,代指每個時代下的弱勢群體,即使在今天,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祥林嫂們”,她們?nèi)跣∮譄o助,我們雖然沒有改變社會、改變時代的能力,但是總有給予別人溫暖的力量,因此我們是不是不應該像“魯鎮(zhèn)上的人們”那樣將別人的痛苦作為談資咀嚼,將“祥林嫂們”身上最后的一絲溫暖奪去?
學生們:對,我們應該做那個幫助“祥林嫂們”解下枷鎖的人,分擔他人的苦難,關愛每一個生命。
通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生命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從而自覺對生命進行呵護。
(三)結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促進生命教育的內(nèi)化
生命教育與高中語文課堂的結合,能夠有效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性,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廣度和深度提供了契機。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目都蘊藏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人格的價值觀念、社會的責任擔當?shù)鹊取S阡衾蠋熞苍鴱娬{,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應用類的學科,應當是語言訓練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換句話說,學語文就是學習如何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成人。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曾說:“有了真正的方法,還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它。”因此,在生命課堂上,除了教師帶領學生探索的學習方式以外,教師還要借助語文教學的寫作板塊,通過寫作練習促進生命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內(nèi)化。同時,寫作練習環(huán)節(jié)的開展也有效凸顯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是喚醒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的重要途徑。而在課堂練習中,教師要注重和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煉感悟,提高生命教育的真實性。
案例:《陳情表》
教師:這篇文章李密寫的有理有據(jù)且措辭委婉,將他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故事描寫得催人淚下,除此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親情的文言文或古詩詞嗎?
學生1: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學生2: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學生3: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除了這些,像我們以前學過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以及我們雖然沒學過,但是僅憑字面就能感受到思鄉(xiāng)之情噴薄而出的《漫書五首》里“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大家分析一下,這些描寫親情的詩句都有什么共同點呢?
學生4: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學生5:都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
學生6:大部分都是詩人和家人離別之后寫的。
教師:通過大家舉的這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不同的人之間雖然有著巨大差別,但是親情的表達都是大同小異的,這些例子里表達的感情和場景相信大家都有遇到過,并且大家作為高中生,寄宿制的生活又何嘗不是與家人的一種分離呢,那么同學們能不能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或感悟仿寫出幾句這樣的文言文或古詩詞呢?
聽到教師的問題同學們起了興致,紛紛討論起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而在仿寫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對生活片段的回憶中感悟親情,提高教學中的情感滲透,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向往,促進生命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內(nèi)化。
(四)鼓勵學生質疑思辨,強化學生的生命感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質疑思辨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所謂“質疑思辨”,就是提出自己的疑問,辯證地思考,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待知識點,從而推動生命課堂的構建。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币虼?,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寬松環(huán)境,營造推心置腹的交談氣氛,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覺、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開展無拘無束的交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幫助學生突破心理障礙,消除自卑和依賴的心理,大膽質疑思辨,勇敢獨抒己見,這樣可以將學生真正推上主體地位,落實生命課堂的教育目標。
案例:《小狗包弟》
教師:包弟作為巴金的一只寵物狗,面對文革掀起的狂浪,巴金最終還是選擇犧牲了它,對于他為了自保而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同學們是怎樣看待的?
學生1:我認為巴金的行為是自私的,為了自己茍且偷安而放棄小狗包弟,這是一種怯懦和妥協(xié)的行為,不是大丈夫所為。
學生2:我認為巴金的行為在當時的年代是可以理解的,十年文革動亂,很多人被迫害,人都不能自我保全,哪里還能顧得上小狗包弟?
教師:同學們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確實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巴金也無力面對,但內(nèi)心的懺悔依舊,我們要學習巴金善良、正直和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鑄造坦誠真實的人格。
包弟雖然是一只小狗卻也是一條生命,教師在分析文章時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見,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帶領學生感悟巴金對包弟的懺悔,喚醒學生沉睡的善意,使得學生對生命的感知更加強烈。
教師要借助矛盾點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得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點是否正確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更加需要我們重視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辨、大膽創(chuàng)新的意識,而這也是生命課堂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建生命課堂,對于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要想實現(xiàn)生命課堂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對接,除了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創(chuàng)新以外,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打造更具廣度、深度的生命課堂,探索最適合語文教學和學生成長的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方向。
參考文獻:
[1]惠? ?艷.主動轉變教學習慣 提升語文生命質量——語文教學“生命課堂”構建策略初探[J].語文天地,2015,(17).
[2]潘金山.高中語文生命課堂對學生情緒的重要性研究[J].高考,2019,(35).
[3]林? ?峰.高中語文生命課堂對學生情緒的調控[J].教書育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