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明新表述;民族- 民粹主義;地中海問題;現(xiàn)代文明
2022 年5 月開始的大半年,我都在歐洲旅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在歐洲各地的旅游景點,幾乎看不到中國游客。比如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鎮(zhèn)(Hallstatt),湖光山色,負有盛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中國游客的網(wǎng)紅打卡點。當?shù)厝烁嬖V我,過去這里60%—70% 的游客都來自中國,但是這兩年很難見到中國游客,這對他們的旅游業(yè)打擊十分慘重。我安慰他們,你們不用擔心,世界正在好轉(zhuǎn),中國游客很快會回來的。2023 年新年后,不少國人都躍躍欲試,開始規(guī)劃行程,買機票、訂旅館,準備到世界各地去轉(zhuǎn)轉(zhuǎn)。以下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大半年自己的所見所聞,既可看作一份旅行攻略,也是總結(jié)這次歐游中的一些思考。
我這半年的“旅行”并不完全是到處“旅游”,許多時間是在做學術(shù)交流,參加各種會議和講座等。2022 年下半年是我在杜克大學的學術(shù)休假,我從北卡羅來納出發(fā),到達法蘭克福,然后坐火車到哥廷根(哥廷根大學所在的大學城),之后再從哥廷根回到美國。如果把德國看成南北略長的方形,那它的中間就是法蘭克福,哥廷根離法蘭克福很近,差不多200 公里,德國的地理位置又基本上在歐洲的正中,這讓我的旅行方便了很多。我去過德國很多次,這是待得最久的一次,我在哥廷根大學做了6 個月的高級訪問研究員,參加的項目是德國聯(lián)邦政府教育部資助的“五校聯(lián)盟”項目,名稱是“世界建構(gòu)與中國對話”(Worldmaking: Dialogue with China)。項目由哥廷根大學牽頭,參與的學校有柏林自由大學、海德堡大學、維爾茨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因為研究的需要,我到這幾所大學參加了為期幾天到幾周不等的論壇、工作坊和研討會等學術(shù)活動,參加者有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者。這大半年里,我大概去了十幾個歐洲國家。至于德國,可以說是走遍了。德國政府為了促進旅游,在2022 年夏天推出了一個“9 歐元車票”計劃,在6 — 8月3 個月里,每月發(fā)行通用一個月的9 歐元車票,可以用于乘坐德國國內(nèi)所有的火車、長途汽車、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打開電腦,連上網(wǎng)絡,我們就可以在書房里思考古今大事,3 年的疫情,讓視頻通信成為重要的交流手段。但這些都無法代替四處行走的所見所聞和面對面的交流在不斷豐富、拓展認知方面的作用。在這次的行走中,我一直邊看、邊想、邊講,圍繞著“世界建構(gòu)”即文明、文化的各種新表述或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和許多老問題,從東北歐到中歐、南歐,尤其是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葡萄牙等,實地觀察地中海地區(qū)與現(xiàn)代世界文明的歷史關聯(lián)。
文明新表述與“ 歷史修正主義”
所謂“新表述”,就是我們現(xiàn)在關于文明的各種新的說法、表達和再現(xiàn)。對于文明來說,表述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表述,哪來的文明?表述這個詞的英文是“representation”,本義就是“再現(xiàn)”的意思,即人類通過各種媒介或中介來再現(xiàn)真實的生活,以此交流、傳播人類的思想、情感和觀點。文明需要被表述,表述出來才有文明。所以可以說,文明就是表述,表述就是文明。有學者把“representation”翻譯成“表征”,我認為文理不通、邏輯不通、道理不通?,F(xiàn)在我們有太多的新表述,其實說的很多都是老問題。大家不妨看看世界地圖,現(xiàn)在到底有多少文明,又到底有多少文化呢?
我們把文明叫作“civilization”,把文化叫作“culture”,那么,怎么來定義文明和文化呢?在哥廷根大學交流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季羨林,他曾經(jīng)在哥廷根大學讀書、生活了10 年。季羨林認為:“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定義非常難下,現(xiàn)存的對文明與文化的定義不下五六百個,誰也不能說服誰。因而我們求其理解,不求定義,明白文化與文明有統(tǒng)一也有區(qū)別。英國湯因比(Arnold J.Toynbee, 1889 — 1975)的《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中把7000 年來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歸為23 種文明,而在中國,應該是用文化而非文明。咱們現(xiàn)在天天講弘揚中國文化,我覺得有很多人混淆了這兩個概念。”[1]
當然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主張文明是普世的,文化是特殊的。李志民說:“文化體現(xiàn)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文明表現(xiàn)為各民族的共同性。”[2]其實,文化和文明之爭,很大程度上是德國人之爭。大概是從18 世紀開始,啟蒙運動開始出現(xiàn)在德國,比英國、法國要晚一些。當時的德國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各種城邦小國林立,四分五裂。可是從18 世紀開始,德國人的民族意識就越來越強烈了,這深刻影響了德國的啟蒙運動。如果說英國的啟蒙更看重經(jīng)濟社會,突出商業(yè)貿(mào)易,法國的啟蒙運動突出思想和藝術(shù),那么突出民族性可能就是一種德國特色了。
20 世紀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是德國文化的堅強擁躉,他猛批法國人的文明觀(civilisation),捍衛(wèi)德國的“文化”(Kutur),認為德國文化“是自然、完美、風格、形式、態(tài)度、趣味的會聚,是世界精神的組合”。文化對于托馬斯·曼來說,首先是一個精神維度。中國有個流行詞叫“精神文明”,翻譯成英文是“spiritual civilization”,我的美國學生和同事都不懂這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說給德國人聽,他們也許能聽懂。德國人很喜歡“精神(Geist)”這個詞,德語中的“Geistwissenshaft”直譯是“精神科學”,指的是文科,這里面或許就含有精神文明的意思。
德國近現(xiàn)代的文明觀、歷史觀其實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19 — 20 世紀,世界的思想主流深受德國影響,這其中以黑格爾主義為最。黑格爾主義的核心是線性發(fā)展、一元決定論和目的論,認為人類文明、人類歷史是按照一個軌跡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最后有一個預定的歸宿和最終目的,直到全世界的文明完全統(tǒng)一。這種一元論本質(zhì)上就是要用一種觀念來統(tǒng)治世界。20 世紀90 年代,美籍日裔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一個觀點,叫“歷史終結(jié)論”(the end of history),認為資本主義勝利了,歷史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90 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美蘇冷戰(zhàn)結(jié)束了,福山很興奮,又拿黑格爾的說法來說事,在當時的歐美知識界十分流行?,F(xiàn)在看來,所謂的“歷史終結(jié)論”完全是錯誤的,福山本人也又改口了。但現(xiàn)在這個世界,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依然是二元對立、一元決定論,這在冷戰(zhàn)期間是主導,在如今,又有一波各種文明新形態(tài)即新表述出現(xiàn),但并未脫離黑格爾主義邏輯,這正是我們所處的大環(huán)境、大氛圍。
除此之外,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今天的世界上也越來越有市場。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奥浜缶鸵ご颉保褪巧鐣_爾文主義的通俗表述。黑格爾主義加上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文明觀非常強大。近些年來,在歐美知識界,黑格爾主義不太流行了,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多元文化觀。多元文化觀要反“歐洲中心主義”、反“黑格爾主義”、反“社會達爾文主義”。黑格爾是德國人,達爾文是英國人,他們都是歐洲人。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是,反歐洲中心論呼聲最響的還是歐洲人自己。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反中心論、反決定論與反精英論、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大有合流之勢,在全世界卷起了一股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浪潮。我稱之為“全球兩民主義”,由一些僭主大力鼓噪,以民族主義為旗幟,煽動“草根階層”的民粹主義情緒?!皟擅裰髁x”在國家內(nèi)部制造分裂,在國際上發(fā)動戰(zhàn)爭,讓今天的世界局勢越來越混亂。如果說“兩民主義”在政治上的旗手往往是極右翼,如特朗普,那么在社會和思想層面,我們看到的是極左面貌的激進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蔓延。如今的世界呈現(xiàn)著情緒上的焦慮、恐懼和亢奮的極端分化,即所謂的后真相時代(post-truth),說的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3]
比較有趣的是??碌挠^點,他認為文化和文明是知識(savoir)和權(quán)力(pouvoir)的互構(gòu)與解構(gòu)。這句話聽上去有些深奧,其實并不難理解。我們都很熟悉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和??轮v的知識與權(quán)力的關系實際上是相同的。另外還有一句話,是意大利法西斯黨黨魁墨索里尼常掛嘴邊的“Might is right”,強權(quán)即真理。這句話太糟糕,大家都不喜歡聽,但其實仔細想一想,培根、??潞湍骼锬?,他們講的三句話簡直是異曲同工,說的都是知識和權(quán)力的關聯(lián)。這就是一個表述的問題,區(qū)別在于是表述得中性一些(培根)、赤裸裸一些(墨索里尼),還是深奧一些(??拢?/p>
還是回到??隆H绻蠹矣^察“savoir”和“pouvoir”兩個詞的法語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個詞都是以“voir”結(jié)尾?!皏oir”在法語里就是看見、看到、觀看的意思,是一種感性的觀看。通過“voir”,福柯創(chuàng)立了“savoir et pouvoir”的概念。在英文短語“knowledge and power”和中文短語“知識與權(quán)力”中,都看不到相同的詞根與意義的關聯(lián),這就是??碌拿钐?。按照福柯式的理解,人類歷史、人類文明往往是由偶然、隨機、碎片式的事件構(gòu)成的,而歷史和文明的不同表述,則都要用某種“宏大敘事”或主題來把偶發(fā)、隨機和碎片的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把歷史建構(gòu)為按某種主題發(fā)展的,有目的、有序、有邏輯的整體過程。顯然,福柯通過揭橥建構(gòu)歷史敘事的權(quán)力關系,要解構(gòu)的是黑格爾主義歷史觀或知識論。其實,各種歷史敘事都是權(quán)力的建構(gòu),不限于黑格爾主義。對于中國人來講,歷史敘事首先是權(quán)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就如歷朝歷代的史官和官修正史,在權(quán)力系列中都有顯赫的位置。
20 世紀后半葉以來,世界上開始流行“歷史修正主義”。一方面,是因為多元文化論、文化相對論,在歐美學界很熱門;另一方面,民族- 民粹主義這“兩民主義”在政治領域、大眾輿論中非常流行。這種修正主義其實是把黑格爾主義“為我所用”,仿照黑格爾的“歷史終結(jié)論”在普魯士王國的說法,認為“歷史終結(jié)在某處、某地”,為國家主義的文明特殊論(exceptionalism)制造理論依據(jù)。近些年,歐美學界“地緣達爾文主義”概念受到關注,這種思想認為文明有優(yōu)劣之分,有的文明輝煌了很多年,但是最終是要消亡的。德國人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100 年前寫的《西方的沒落》,就有一點這個意思?,F(xiàn)在地緣達爾文主義大有取代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趨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現(xiàn)在更與民族、國家、文明勾連在一起,成為當今大國爭霸和新型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些觀點都形成了各種政治正確。面對如此復雜混亂的局面,我們應該怎么撥開形形色色的政治正確和情緒極端化的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對于我來說,其中的一個途徑就是碎片式的感性觀望,以此思考知識與權(quán)力互構(gòu)/ 解構(gòu)的文明和文化。這就是我的??率降男凶?。多年來我一直在世界各地行走,但很少像今年這樣集中去了十幾個國家、五六十個城市。在觀望的過程中,我產(chǎn)生了許多的疑惑,其實也都是“老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老問題或許可以稱為“地中海問題”。我的這次行走幾乎是圍著地中海北,游歷北岸歐洲,遙望南岸非洲,發(fā)覺原來現(xiàn)代文明的源頭都相距不遠。地中海把人類文明帶入現(xiàn)代社會,它使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量子飛躍”。這個“量子飛躍”是怎么發(fā)生的呢?這是我的一大疑惑,是一個文明的老問題,也是我此行的一個主題或問題意識。
歐游回顧
2022 年,我在歐洲參觀了大量的博物館,尤其是德國各地的博物館。在柏林自由大學講學和研究的一周時間里,我重游了德國國家歷史博物館。2022 年2 — 8 月,該館舉辦了一個馬克思與資本主義專題展(Karl Marx und der Kapitalismus),主要表述或再現(xiàn)的是19 世紀時馬克思的思考、寫作、生活、與社會活動的環(huán)境。展覽把主題目設定為資本主義,所以就不局限于19 世紀,而是延伸到了20 — 21世紀,因為資本主義無論是思想上和實踐上,都是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德國的博物館展覽,展品都非常豐富,實物很多,設計和說明也很全面,能給觀眾留下很多辯論和想象的空間。歐美的博物館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場所,我?guī)缀趺恳淮稳W美各國的博物館都能遇到上課的學生,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圍著老師和向?qū)Х浅UJ真地聽講觀摩。
這次舉辦的馬克思與資本主義專題展認為,現(xiàn)在歐洲社會有一股馬克思的復興,民調(diào)發(fā)現(xiàn),有近半數(shù)德國人覺得馬克思與今天的世界相關聯(lián)。這個話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正是我學術(shù)研究的主題之一。展覽強調(diào)馬克思與形形色色的馬克思主義的區(qū)別,認為即使是真實存在的馬克思,也不止一個面貌。馬克思是復數(shù)的,他的身份多樣,首先是一個獨立學者,同時也是哲學家、媒體人、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展覽強調(diào)了馬克思的幾大超前:一是男女平等;二是為勞工爭取8 小時工作制;三是成為當代批判和抗議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象征,特別是當代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等;四是馬克思理論的復雜性、多重性和前瞻性,一直影響著今天的思想界學術(shù)界;五是馬克思的“世界公民”的眼光,在今天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時代依然有重要意義。
這次展覽展出了實物,包括《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版的手稿(圖1)、資本論的手稿等。馬克思的字非常潦草難認,到處涂涂改改,展現(xiàn)了他極為復雜、百折千回的思考和寫作過程。手稿中夾雜著秀麗清晰的字體,那是馬克思夫人燕妮修訂文稿的筆跡。展品中有一封工整的花體手書的英文信原件(圖2),信箋顯示是來自蘇格蘭場,也即英國首都倫敦警察廳,信的內(nèi)容是拒絕馬克思的英國永久居留身份申請。馬克思后半生沒有國籍,是一個地道的“世界公民”。他在倫敦生活了34 年,無身份、無工作、無收入,但他的思想傳遍了世界,改變了世界。德國媒體采訪策展人薩賓娜·克里特(SabineKirtter),問她:“如果馬克思今天出現(xiàn)你面前,你想問他什么?”她回答:“我會問他怎么看待他的思想在世界產(chǎn)生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币驗檫@個展覽限定在馬克思與資本主義的框架中,克里特的問題基本上被回避了。但這是一個關乎世界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念茲在茲的問題,如果馬克思再生,我也想問他相同的問題。
我在思考并與德國同事討論這些問題的同時,去了許多城市,尤其是德國的一些小鎮(zhèn),因為許多大學都坐落于這些非常漂亮的中世紀小鎮(zhèn),古色古香,保留著七八百年來形成的風貌。比如哥廷根的老市政廳(圖3),距今有六七百年歷史,廣場上每周都有各種音樂會、啤酒節(jié)和農(nóng)貿(mào)市場,每天都熱鬧非凡;又如羅騰堡(Rottenburg)是德國中部一個非常著名的小鎮(zhèn),號稱“世界最美麗的50 個明信片小城”之一。中世紀的德國,除了有名無實的所謂日耳曼人主導的神圣羅馬帝國,上千年來都是由四分五裂的封建小國組成。一個區(qū)域、一個小城就是一個小國,整個德國差不多有四五十個這種小城邦國。這些小城邦國一直都很富足,街道和建筑十分有特色,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各式城堡、教堂、修道院,保護得都非常完美。其中,木桁條屋(Fachwerk)最具德國特色,屋頂鋪設紅瓦,由木桁條呈直角和斜線交叉搭出房架,漆成黑色、深紅、深綠、深褐色,間隔起雪白的墻面。木桁條屋屋檐部分繪有五顏六色的《圣經(jīng)》或民間故事圖案,裝飾著千奇百怪的人物或動物浮雕。這些小木屋舉世聞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德國的人文遺產(chǎn)數(shù)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今天的德國人花費許多心血,精心維護修葺,讓這些小城保持著中世紀原汁原味的風貌,歷經(jīng)五六百年的建筑和街道,絲毫沒有破舊衰敗的樣子。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以舊修舊、復建被戰(zhàn)火毀壞的城市面貌,也是戰(zhàn)后復興的一大奇跡。
去了許多德國小鎮(zhèn),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中世紀德國的城市這么漂亮,市民的生活也明顯相當富裕,但它們在政治上卻是四分五裂的?我發(fā)現(xiàn),其實經(jīng)濟關聯(lián)非常重要,這些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小國,在經(jīng)濟上卻有廣泛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從12 世紀到16 世紀這500 多年間,德國的諸多城邦國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商貿(mào)“漢薩同盟”(Deutsche Hanse),在15 世紀到達巔峰。這個聯(lián)盟從德國的南部一直向北發(fā)展,跨越了德國的邊境,一直進入荷蘭和北歐的瑞典、丹麥、挪威、芬蘭,再往東到達波蘭、立陶宛,影響力可達波羅的海?!皾h薩同盟”形成了非常發(fā)達的商業(yè)網(wǎng)絡,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國家的政治體制,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民眾的富裕程度和生活狀態(tài),看來跟國家政權(quán)是否強大關系不大,而商業(yè)聯(lián)盟的作用更為凸顯。政治的大一統(tǒng)和商業(yè)的聯(lián)盟,孰輕孰重?起碼從德國史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日耳曼民族上千年來四分五裂、封建割據(jù),但顯然跟“落后”“貧窮”不能畫等號。19 世紀晚期才出現(xiàn)的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反而是由經(jīng)濟和社會相對落后的普魯士推動的。由此可見,我們觀看事物的角度千差萬別,對事情的判斷也不會是統(tǒng)一、一元的。
我和女兒曾就同一個景點分別繪制兩幅速寫,雖然寫生的對象是同一個,但呈現(xiàn)的畫面卻大有不同。繪畫不同于攝影,畫者的感受和想象更重要。我們畫的是斯洛伐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的市政廳。布拉提斯拉瓦離維也納很近,我們在維也納的時候就順道去了那里。這座城市還保留了不少蘇聯(lián)衛(wèi)星國時代的特色。這些年,我到過蘇聯(lián)所有的東歐衛(wèi)星國。30 多年過去了,蘇聯(lián)的痕跡在這些地方依然可見可感,但更強大的依然是源于中世紀的歐洲文化傳承。類似中國近幾十年來大興土木的城市改造工程,在東歐國家并未發(fā)生。無論是布拉格、布達佩斯還是貝爾格萊德,大多數(shù)城市保留了幾百年積累下來的面貌。
維也納是一座處處散發(fā)著歐洲貴族氣息的世界級都市,這種氣息或氣質(zhì)的顯現(xiàn)并不是靠展示奧匈帝國昔日的霸氣,而是來自四處流淌的莫扎特音樂,美輪美奐的音樂廳、花園,以及由壯麗輝煌的宮殿改成的藝術(shù)博物館和其中令人嘆為觀止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shù)精品、歷史文物。19 世紀至20 世紀初,奧匈帝國從巔峰走向沒落,帝國霸業(yè)早就煙消云散,但奧地利皇室與貴族對藝術(shù)和文明的熱愛,卻成就了今天的奧地利,使其成為令人神往的藝術(shù)與文明的家園。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Pieter,約1525 — 1569)在《狂歡節(jié)與四旬齋之戰(zhàn)》之中描繪的當時歐洲的市井生活(圖4),給人的感覺和中國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些相似。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室貴胄,都希望有舒適愜意的生活。是否也可以說,北宋時期的中國與近代歐洲市民社會的追求十分相近?在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名作《吻》(Kiss)之前,總是人山人海??死锬诽仄鋵嵤且晃滑F(xiàn)代主義的畫家,同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家相似,他對資本主義帶有一種嘲諷和批判,但是他的作品用一種金碧輝煌的直觀感受來刺激大家的感官,所以大家恰恰忘記了他作品中批判、嘲諷的目的,而只關注到其中令人目眩的表象。反拜金主義的藝術(shù)往往成為拜金主義和商品拜物教的新偶像,或許是現(xiàn)代主義(或者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的宿命?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是當年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這三國與蘇聯(lián)統(tǒng)治者的關系始終處于緊張、游離的狀態(tài),除了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三國的歷史和文化跟蘇聯(lián)主體的斯拉夫文化也有很多差異。如立陶宛維爾紐斯的特拉凱城堡(圖5),展示著古羅馬的風范,而拉脫維亞里加的圣誕主教座堂則是典型的斯拉夫文化建筑(圖6)。在拉脫維亞的古董舊市場上,有大量蘇聯(lián)時代的文物,如列寧、斯大林的領袖像,蘇聯(lián)少先隊員的裝扮,等等。當然,這些在俄羅斯更是遍地都是,蘇聯(lián)解體30 多年了,但蘇聯(lián)的文化和習俗,在俄羅斯還是根深蒂固。獨立后的許多加盟國與蘇聯(lián)體制的切割很決絕,尤以波羅的海三國為甚。這三國的首都均設有一座被占領時期博物館,因為它們經(jīng)常被各種大國占領,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拉脫維亞的占領博物館里有一組照片非常震撼,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一對親兄弟,一人是蘇聯(lián)紅軍士兵,另一人加入了德國占領軍,在戰(zhàn)場上兵戎相見、相互殘殺。這樣的悲劇,在當時不勝枚舉。這就讓我們?nèi)シ此既祟愇拿鳉埲痰囊幻妗拿鞑皇嵌寄敲纯蓯鄣?,往往充斥著血腥和殺戮。這三個國家到處都飄揚著烏克蘭國旗,提醒著人們,就在不遠的地方,另一個蘇聯(lián)的前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此刻正在戰(zhàn)火中煎熬。盡管如此,自由獨立之后的波羅的海人也要盡情打造他們的美麗生活。三國中處于最北的愛沙尼亞在我看來最為可愛,特別熱愛藝術(shù)裝飾,處處以美麗來裝點自己,無論是塔林的中世紀城堡餐廳的服務員、鮮花錦簇的街頭巷尾,或是橙紅色屋頂?shù)墓帕_馬城堡,無不賞心悅目。雖然戰(zhàn)火就在不遠處,歷史創(chuàng)傷未曾遺忘,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就是樂觀而浪漫的新文明表述?
瑞士也是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國家,這里湖光山色,阿爾卑斯山雪峰綿延,風光優(yōu)美。瑞士人每天都是優(yōu)哉游哉,雖然瑞士的物價幾乎是歐洲最高的,但小國寡民的瑞士人生活依然非常富裕。這次去瑞士,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位于盧塞恩(Lucerne)的獅子紀念碑(圖7)。這是瑞士最著名的英雄紀念碑,一大塊石壁上有個碩大的石雕,惟妙惟肖地雕刻了一只渾身中箭、瀕臨死亡的獅子,遍體鱗傷,奄奄一息。這和我們熟悉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美國首都的華盛頓紀念碑風格迥異。瑞士人為什么會建造這樣一個紀念碑?這是在紀念什么英雄?是因為瑞士人需要保家衛(wèi)國嗎?后來我才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戰(zhàn)爭中死亡的瑞士雇傭軍士兵。瑞士曾經(jīng)貧窮落后,瑞士人迫于生計,到歐洲各國當雇傭兵為其他國家打仗,他們替法國、替德國、替奧匈帝國打仗,總之為錢而戰(zhàn),并非保家衛(wèi)國。但每一個戰(zhàn)死的士兵,他的生命在瑞士人心目中還是非常珍貴的。我聯(lián)想到華盛頓紀念碑不遠處有一座越戰(zhàn)紀念碑,由華裔女藝術(shù)家林纓設計,俯瞰是一個倒寫的黑色V 字,橫陳地表;近看是深嵌在地平線之下的一道巨大的傷痕,與高聳入云的華盛頓紀念碑形成強烈對比,極為震撼。黑色大理石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鐫刻著越南戰(zhàn)爭中陣亡的將士。瑞士的獅子紀念碑與華盛頓的越戰(zhàn)紀念碑都不是為了歌頌戰(zhàn)爭,而是為了哀悼生命。在戰(zhàn)爭烏云密布的此時此刻,盧塞恩的這座獅子紀念碑,始終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相比之下, 葡萄牙里斯本的航海紀念碑(圖8)就宏偉很多。碑身上雕刻的群像中,站在最前面的是恩里克王子,他是葡萄牙大航海的先行者。1492 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進行大航海,從而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其實,恩里克王子作為葡萄牙航海事業(yè)的奠基人,比哥倫布早了大約100 年。大航海的目的除了傳播基督教,更重要的是開發(fā)貿(mào)易、拓展商業(yè),跟德國“漢薩同盟”的那些小城邦的向往很像。
里斯本的藝術(shù)氣息非常濃厚,到處都是畫廊,這些畫廊看似規(guī)模不大,但里面常有非常著名的畫家在作畫。里斯本的火車站和許多教堂裝飾的都是壁畫瓷磚。我還參加了里斯本的國慶日活動,大學生們穿著流行的黑色服裝,載歌載舞。里斯本郊外的佩納宮如童話建筑般迷人,富麗堂皇,很是奢靡。羅馬尼亞的佩雷什王宮也是一座類似的華麗宮殿,當然還有德國的新天鵝城堡,它是巴伐利亞國王的行宮之一。這幾座夢幻般的宮殿都是后來迪士尼樂園城堡的設計樣板。這些君主的共同點是都太沉迷于搭建美麗的宮殿,對治理國政和實現(xiàn)帝國霸業(yè)等毫無興趣,差不多都是亡國之君。從常理看,他們不思進取,沉迷于安逸、享樂、藝術(shù)收藏,用中國流行的話說就是“躺平”。
那么,這是文明的衰落嗎?要這么說的話,恐怕太過狹隘了。當你身在這些宮殿里,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美麗吸引時,或許會覺得稱其為“文明的躺平”更合適。文明有的時候是需要“躺平”的,因為躺平或歇下來了,人們才能慢慢走,慢慢欣賞。葡萄牙這個國家就給我一種文明躺平的感覺(奧地利也一樣),在吸引綿綿不絕的全球游人的同時,葡萄牙人自己就陶醉其中,享受美景、美食。他們并未一味沉湎在大航海、發(fā)現(xiàn)新世界的舊日輝煌之中,也看不到有什么國家復興和重振的激情與焦慮。從今天大國爭霸的全球視角來看,葡萄牙的確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國。但人類近500 年來的現(xiàn)代文明的啟航地,不就是葡萄牙、荷蘭,乃至英倫三島等這些小島嶼、半島邊緣之地嗎?
1932 年朱光潛在游歷歐洲時,感嘆道:“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 S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 保?]
其實,朱光潛的感嘆,在更早的歌德《浮士德》里就有:
我愿看到這樣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結(jié)鄰!
那時,讓我對那一瞬間開口:
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我的塵世生涯的痕跡就能夠
永世永劫不會消逝?!?/p>
我抱著這種高度幸福的預感,
現(xiàn)在享受這個最高的瞬間。[5]
我的歐游以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羅馬收尾。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古希臘也許離今天的世界有些遙遠,但羅馬帝國的文物遺跡在今天的歐洲隨處可見。羅馬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的各方面都在歐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北美、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也是如此。從城市的建筑到政治法律和日常生活的習俗,“羅馬”是連接古代與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紐帶,現(xiàn)代西方是羅馬文明的繼承和延續(xù)。古代羅馬帝國不復存在了,但今天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就是羅馬文明最精華的見證。整個羅馬城就是一座碩大無比的博物館,近500 萬羅馬人生活其中,2019 年,羅馬吸引了860 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是中國最熱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之一。我在羅馬待了一周,雖然當時不是旅游高峰,但依然游人如織。我以前去意大利,都是來去匆匆,從未像今年這樣在羅馬駐足這么久。許多歐洲城市都像開放的博物館,如倫敦、巴黎、柏林和羅馬,人們生活在具有幾百年、上千年歷史的建筑和街道中,與歷史融為一體。我曾經(jīng)感嘆:“就這樣,歷史和生命被不斷延續(xù),幾百年光陰依舊。但生活在老城里的人,卻是今天最時尚的一群。在德國和歐洲許多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居住,我常常感受到生命被拉長了許多?!保?]
古羅馬的藝術(shù)可以說無與倫比,并在文藝復興的時代重新發(fā)揚光大。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羅馬的萬神殿都為人熟知,萬神殿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群到處都是。米開朗琪羅廣場也非常熱鬧,衣冠楚楚的老人、時尚的模特隨處可見。羅馬最著名的就是象征著帝國霸業(yè)的角斗場(圖9),這讓我不圖9禁反思,文明依靠的是權(quán)力,還是殺戮?場內(nèi)的展覽館里還專門放映當年角斗士與野獸和人相互屠殺的影像,實在是太血腥了,但孩子們卻看得不亦樂乎。當我參觀角斗場時,有一個不同的感受。漫長的中世紀綿延1000 多年,這時的羅馬帝國已經(jīng)消亡,霸權(quán)也不復存在了,那么角斗場的作用是什么呢?說出來大家可能會大跌眼鏡,在中世紀,角斗場是百姓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是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羊的地方,人們在這里其樂融融。這段歷史對我的認知沖擊很大。我們總覺得中世紀是黑暗、壓抑和專制的,但是原本血腥的角斗場卻在此時成為熱鬧的菜市場,黑暗的中世紀也有歡樂的一面。這就是對文明的一種不同的認識。
古羅馬城邦的遺址也很有特色,特別是它使用的大理石,質(zhì)地非常好,打磨得非常光滑,經(jīng)過幾千年風吹雨打,依舊圓潤堅實。古羅馬許多壯麗的元老院議事廳和神殿都變成了廢墟,但大量大理石制成的雕塑都完好地留存下來,15 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迎來了雕塑藝術(shù)的輝煌?!赌ξ飨瘛罚▓D10)是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著名雕塑,位于離斗獸場不遠的圣彼得大教堂里,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還專門為這座雕塑寫了一篇長文《米開朗琪羅的摩西》。但更讓我著迷的是栩栩如生的雕像本身,那種逼真的寫實主義,是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最好的詮釋。希臘、羅馬藝術(shù)對再現(xiàn)現(xiàn)實、模仿現(xiàn)實的追求,依靠大理石的材質(zhì)流傳于世。人類文明尋求真實和真相,不僅局限于以藝術(shù)模仿現(xiàn)實。假若沒有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的雕塑那種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驚人成就,很難想象人類今天會擁有從攝影、人工智能,到3D、VR(虛擬現(xiàn)實)等再現(xiàn)現(xiàn)實、建構(gòu)現(xiàn)實的能力。希臘羅馬文明再現(xiàn)、模仿現(xiàn)實的才能,在其他文明中極為罕見,這也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人類文明之謎。
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非常壯觀、輝煌,這不禁讓我思考,人類的想象力究竟有多大呢?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穹頂上,有米開朗琪羅最有名的壁畫《創(chuàng)世記》,博物館中有拉斐爾著名的《雅典學院》(圖11),畫下面永遠是人山人海。這幅畫讓我們看到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一脈相承,畫面中間穿紅袍的是柏拉圖,旁邊是亞里士多德,他們邊走邊聊邊喝酒。學院的聚會,稱之為會飲(symposium),今天通譯為“會議”“論壇”,實際上“會飲”在希臘文的原意,就是大家在一塊兒飲酒作樂聊天,思想從中汩汩流出。拉斐爾在這幅畫里面塞了許多“私貨”,比如柏拉圖的形象來自拉斐爾尊敬的畫家?guī)煾颠_·芬奇,旁邊穿綠衣的亞里士多德則是按照米開朗琪羅的樣子畫的。畫家本人比較謙虛一些,把自己畫在一個旁聽者的位置上。喝酒、對話、哲思,古希臘文明在這幅畫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旅行結(jié)束時,我在羅馬機場候機廳上看到中世紀的神學家、哲學家圣奧古斯丁的名言:“The world is a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世界就是一本書,不去旅行的人只能看到其中一頁。)的確如此。世界這本大書這么厚,不出去走走看看,怎么能見識它的精彩和豐富呢?
總結(jié)與反思
我在前文中非常碎片化地敘述了這次的歐洲見聞。2018 年,BBC 制作了一個系列節(jié)目《文明》(Civilizations),共9 集,影響挺大。這個節(jié)目其實是對1969 年版《文明》的重拍,修改和添加了許多內(nèi)容。有評論者質(zhì)疑,2018 年重拍的版本比1969 年版的就一定更好嗎?一些批評者認為,2018 年的版本缺少了1969 年版的權(quán)威性與連貫性。因為今天世界上流行的是文化相對主義,在當下這個時代,文明的表述更加碎片化,更為多元,修正主義盛行,而“宏大敘事”消遁。這個系列片就善于“東拉西扯”,講希臘羅馬藝術(shù)時,一下跳躍到中國的三星堆;在評論畢加索的現(xiàn)代主義名作《亞威農(nóng)少女》時,又反復強調(diào)非洲元素的決定作用。
今天,文明的新講述似乎非常多,文明在當下表現(xiàn)得非常多元,很多聲音都在展示文明的新形態(tài),各說各話。但是,文明有沒有一個歷史脈絡?這個歷史脈絡有沒有主體?文明是從某個源頭發(fā)散的,還是一開始就是各自為戰(zhàn),老死不相往來呢?古代文明相互關聯(lián)甚少,文化特殊論也許說得通。但現(xiàn)代文明顯然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脈絡,的確有一個“量子飛躍”,讓人類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文明形態(tài)連接在一起。但今天盛行的文化相對論的修正主義新表述,是不是遮蔽了更根本的問題呢?走了這么多地方,我其實覺得更加疑惑了。
我們知道,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地中海北岸,這個源頭與美索不達米亞或兩河文明有著莫大的關系。兩河文明中的“兩河”指的是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范圍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和科威特等地區(qū),是人類最早的蘇美爾、古巴比倫、亞述文明的搖籃。后來兩河文明分成兩支:一支沿著地中海的北岸(現(xiàn)在的歐洲)傳播,形成了愛琴文明和古羅馬文明,這也是后來基督教的傳播路線;另一支沿著地中海南岸(現(xiàn)在的非洲)傳播,形成了迦太基文明,這個地區(qū)也成了伊斯蘭教信仰區(qū)。此外,信奉多元神(佛教和印度教)的印度和不怎么信神的中國,形成了獨立的古代文明區(qū),它們和古代地中海文明幾乎沒有什么關聯(lián)。但在現(xiàn)代世界,羅馬的影響無處不在,早就不限于西方。另一方面,兩河流域的文明并沒有進入現(xiàn)代,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地區(qū),昔日的輝煌被連綿不絕的戰(zhàn)亂取代。而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古老的文明,顯然是現(xiàn)代世界的后發(fā)者而非引領者。
所以,我要再次提及“地中海疑惑”。今天,文明的表述流行的是歷史修正主義,在我看來是民粹- 民族主義旗幟下的政治正確。像前面所說BBC 的《文明》系列節(jié)目,花了許多篇幅講述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區(qū)的古代文明,努力弘揚一種政治正確的新史觀,即文明沒有高下,上述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同樣的分量。如果我們說的是幾千年之前的古代文明,這樣的論點也許符合史實。但如果我們從真實的歷史進程來看,這種說法顯然與事實相悖。比如現(xiàn)在美國的不少中小學教科書中,把美國的歷史說成是一部黑奴史,將華盛頓、杰斐遜這些美國開國元勛都描寫成蓄養(yǎng)黑奴的“壞人”。這種依托于“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的修正主義史觀,正是今天撕裂美國的“文化戰(zhàn)爭”的一大核心問題。我們就是這樣來講述文明的嗎?這樣的文明新講述究竟要把我們引向何處?人類文明從古代到現(xiàn)代,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量子飛躍”,從大航海、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它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疑問。面對這些老問題,我們有黑格爾主義的答案、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答案、??碌闹R與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關系的答案等,現(xiàn)在我們還有更多的新答案嗎?
那么,究竟什么是我的“地中海疑惑”?毫無疑問,地中海文明是現(xiàn)代文明的搖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思想觀念得以塑造起現(xiàn)代文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神教的崛起、傳播,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建構(gòu)和解構(gòu)我們今天的世界的?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提到大航海、地理大發(fā)現(xiàn),它們和古代文明的重生有關。重生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是“Renaissance”,中文翻譯成非常文藝腔的“文藝復興”,其原來的意思是指經(jīng)過基督教一元大一統(tǒng)1000 多年的中世紀漫漫長夜之后,古代文明獲得了重生。這個重生靠的不是文明自己的內(nèi)部力量,而是幾個對立的宗教和政治權(quán)力之間你死我活的不斷爭斗。但有趣的是,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中,經(jīng)過阿拉伯人的發(fā)掘,古希臘、古羅馬的多神論文明又重生了。我們今天常說文藝復興是人性的復歸,是人性戰(zhàn)勝了神性。也許更貼切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多神論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一神論的糾纏打斗,終于打破了一神論的定于一尊。文藝復興之后的人道主義和啟蒙理性主義,與希臘羅馬的多神論更為親近,畢竟多神論的人性因素比起一神論來要多了許多。人類文明由此重新走向開放,走向大海(走向藍天則是幾百年后的事了)。
文藝復興與大航海的關系密切,沒有大航海,地中海文明就無法傳到世界各地,也就沒有現(xiàn)代世界的“量子飛躍”——這個名詞借用的是2022 年美國的同名電視劇Quantum Leap,但和電視劇內(nèi)容無關。我想說的是,500 多年來,尤其是工業(yè)革命開啟的200 年來,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文明與之前七八千年的古代文明相比,乃是一種量子飛躍,前所未有。前現(xiàn)代的七八千年間,人類過著漫長的農(nóng)耕生活,年復一年,世界的變化很小。而現(xiàn)代200 年來,日新月異,產(chǎn)生的變化超越了古代8000 年,這個歷史事實不容否定;地中海文明引領人類前行,走進現(xiàn)代,這個歷史事實也不容否定。當然,除地中海文明之外,人類還有很多文明的形態(tài)。這些文明的興衰跟地中海文明之間的關系,也許是永不落幕的一臺大戲?,斞盼拿鳌⒐欧侵尬拿?、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蒙古文明、恒河文明,當然還有華夏文明等,林林總總,在這200 年里,或前或后,或主動或被動,都走上了一個名叫“現(xiàn)代”的全球大舞臺。但同臺演出的這場大戲,有沒有一個主題?換句話說,我們能用一個現(xiàn)代文明的宏大敘事來概括嗎?如果沒有了相同的主題,今天盛行的各種文化相對論、特殊論,要把人類引向何方?
關于地中海文明,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研究堪稱典范。他的“文明的長時段”理論、地中海與資本主義的起源、年鑒學派的基于日常生活而非帝國爭霸的史觀,給我們的思考帶來很多啟發(fā)。布羅代爾的史學關注貿(mào)易、航海、旅行、會飲和藝術(shù)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給我這次的地中海北岸碎片式的行走與觀看提供了一個認知角度或框架。a 布羅代爾年鑒學派的美國代表人物沃勒斯坦把現(xiàn)代世界描述為一個世界體系,這個體系有核心,有半邊緣和邊緣地帶。在沃勒斯坦的這個世界體系中,中心是地中海,半邊緣和邊緣就是非洲南部、拉丁美洲、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是一個典型的歐洲中心論的角度。但是沃勒斯坦又認為,歐洲中心論作為一種“病毒”,從黑格爾那里發(fā)揚光大,我們得學會和它共存。沃勒斯坦在《社會科學的困境》一文中說,我們應該視普世論蘊含的歐洲中心論為必要之惡,看到“一個無所不包的具有時代意義的世界觀”與一個“占主導卻可選擇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乃是“我們必須與之面對還無法逃避的社會現(xiàn)實”。[7]我們也許無法消滅歐洲中心論,但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反思文明的起點。這個反思不應該是在民族- 民粹的“兩民主義”情緒鼓噪下的意識形態(tài)口號,而應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