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樂制度為周代社會文明奠定了基石,譜寫了周代輝煌燦爛的歷史。作為禮樂重器的青銅編鐘,其不僅反映了西周時期社會的權力分配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周代社會的價值觀念,編鐘之上刻有珍貴的銘文記錄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及用來標音和記錄律名關系的鐘體銘文,這些都是周代社會和價值理念的濃縮?!皹芬砸骑L易俗,禮以安上化人”,西周時期禮樂相輔相成,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周代社會擁有森嚴的等級制度,使尊卑有序,以治國安邦,在中國古代影響深遠。作為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曾侯乙編鐘,承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禮樂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音律的不斷探索與追求,代表了當時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水平。曾侯乙編鐘是國之重器,是人類史上的一大奇跡,它見證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歷程,是戰(zhàn)國早期禮樂文明的遺存,其所蘊含的內在精神以及美學特征令人深思。
關鍵詞:禮樂制度" 編鐘" 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25-04
一、西周禮樂制度
我國古代西周文化集中體現(xiàn)于禮樂制度,統(tǒng)治者利用不同形式的樂、舞、禮器制定等級,在規(guī)范著人們行為準則的同時,又匯總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從而使得周朝統(tǒng)治者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維護了自己的政權。禮樂制度,顧名思義由禮和樂這兩個部分組成,禮與樂二者相輔相成,“禮”主要是劃分人的身份并規(guī)范社會,以形成等級森嚴的制度;“樂”則是在禮的等級制度基礎上,以音樂的方式緩解社會矛盾,實則禮樂制度即等級制度的另一種叫法。在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身地位,維護政權,將一種等級制度以“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禮作為規(guī)則用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樂則是以娛樂的形式作為一種輔助補充,以便將禮樂制度更好地實施下去。這樣一套禮樂并重、禮與樂相輔相成的等級制度不僅是西周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反映了“禮樂文明”對整個華夏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正如《禮記·樂記》里所提到的“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倍Y樂制度在我國古代具有重大意義,影響深遠。
西周制禮作樂,以五聲八音為樂,將禮制與樂制相結合,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借禮樂制度以達到尊卑有序、權力分配、穩(wěn)固統(tǒng)治、治國安邦的目的。西周禮樂制度的實質,已不僅僅是一種儀式,而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制度,在管理國家的同時,能做到協(xié)調社會等級關系。“中國禮制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產生與形成的最初階段是與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后來禮作為政治權力分配的確定因素,用來調整君與神、君與臣、官與民、夏與夷以及貴族之間的政治關系?!?/p>
西周禮樂制度可謂是禮樂不分家,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不知音者不可與之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抖Y記》中也有所描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卑艘舴诸惙v史悠久,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法,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已有按照樂器的制作材料來劃分其種類的方法,將樂器分為金、木、石、土、絲、革、匏、竹這八類。其中“金”類主要是鐘、镈,鐘盛行于青銅時代,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代表樂器。鐘不僅可以作為樂器通過敲擊來演奏,還可以作為禮器象征著權力,代表身份地位。由此可見,鐘是我國古代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之一,編鐘則是由許多個鐘、镈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并根據(jù)鐘、镈體積的大小、音的高低次序依次排列而成的大型器具。
鐘作為我國古代青銅樂器中較重要的一種,聲音宏大、氣勢磅礴,鐘聲響起不由得使人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感受,所以統(tǒng)治階級常常用鐘來象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達到統(tǒng)治目的,“鐘鼓之樂”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禮樂文化的代表。
二、曾侯乙編鐘
1978年,在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發(fā)掘出來了一套龐大的樂器——曾侯乙編鐘,這是我國考古歷史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音律最全、保存最好、氣勢最恢宏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世界音樂史由此被改寫。這套編鐘由鈕鐘、甬鐘、镈鐘三種構成,并將其分成八組,按照形狀大小和音高的不同懸掛在三層鐘架上,另有楚惠王贈送的一枚镈鐘放置在最下層。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了這套龐大的曾侯乙編鐘,由于其數(shù)量之多、體積之大也被稱為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的一套編鐘。令人驚嘆的是,黃翔鵬、王湘等專家對編鐘進行了逐個測音,發(fā)現(xiàn)其音域之廣竟可跨五個半八度,并且十二個半音齊備,只比現(xiàn)代八十八個琴鍵的鋼琴少了一個八度,這在距今兩千多年的古代,實屬不易。曾侯乙編鐘可以奏出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的樂曲,具有良好的音樂性能。而且這些編鐘鐘體上大部分刻有珍貴的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是我們了解古代歷史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認識周代社會和禮樂制度的原始史料,其超凡的鑄造技藝不言而喻,被許多專家學者稱為“稀世之寶”。
編鐘是由多個外形扁圓的鐘以體積的大小、音調的高低依次排列組合成八組,分別懸掛于三層巨大的鐘架上,其由青銅鑄成,并用木槌敲擊而發(fā)聲,每個鐘的音調都不相同,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鐘架上共有7根木質的橫梁,并繪漆以裝飾,橫梁兩端有雕刻著精美蟠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的橫梁之間有6個佩劍銅人,手高高舉起與頭頂平齊以此支撐梁架,中部還有8根銅柱加固。這些托起鐘架的銅人,制作也十分精細,個個身穿長袍并佩劍在腰旁,身系腰帶,衣褶仍清晰可見,甚至是銅人的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面容生動,神情肅穆。以此作為鐘座,更加突出了編鐘的華貴,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這套龐大的編鐘外觀氣勢磅礴,就連青銅人像的細節(jié)都制作得如此精美,不愧是“稀世之寶”,實屬難得的佳作。
(一)“一鐘雙音”
這套龐大的曾侯乙編鐘是由65件編鐘組成的,具有寬廣的音域和相當充實的音列。當發(fā)掘出這件寶藏后,人們不僅被其龐大的外觀所震撼,更對它發(fā)出的樂音深感興趣。1978年,研究學者對曾侯乙編鐘進行測音,發(fā)現(xiàn)一個鐘體竟然可以發(fā)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即“一鐘雙音”,這一發(fā)明在世界音樂發(fā)展中意義非凡,這是我國古人對編鐘音樂做出的突出貢獻。鐘作為常見的響器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只有我國的編鐘可以稱之為樂器,這是因為鐘發(fā)出的聲音一般都是單調的、持續(xù)綿長的,而只有中國的編鐘擁有特殊的鑄造工藝和獨特的設計,使其聲音減弱較快,并能夠做到一鐘雙音,所以可以將其編組成列作為樂器來演奏。鐘體似橢圓狀,這種獨特的造型使得鐘體正部和側部的長度不同,因此分別敲擊編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就可以演奏出兩個樂音,這體現(xiàn)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鑄造師已具備高超的技藝,并且對于“一鐘雙音”技術可以嫻熟運用。
曾侯乙編鐘的“一鐘雙音”凝結著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以及高超的鑄銅水平,更為重要的是“一鐘雙音”技術為演奏七聲音階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中國傳統(tǒng)音階為五聲音階,分別是宮(do)、商(re)、角(mi)、徵(sol)、羽(la),在還未發(fā)掘出曾侯乙編鐘之前,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主要以這五個音階為主,缺少4(fa)和7(si)這兩個音,早在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以“變”來表示降低半音,如“變宮”就是比宮低半音,即7(si);“變徵”就是比徵低半音,即4(fa),這兩個變音的出現(xiàn)為五聲音階填補了空缺。曾侯乙編鐘總體音域寬廣,十二個半音俱全,有完整的半音音階,可以演奏五聲、六聲、七聲音階的樂曲,以及演奏采用和聲、復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音列同如今的C大調七聲音階一樣,在距今兩千多年的古代,這樣一套音質純凈、聲音優(yōu)美,而且具有如此完備音律的編鐘確實令人驚嘆。關于七聲音階的由來,有人認為是從歐洲傳來的,而曾侯乙編鐘的發(fā)掘打破了這一說法,《國語·周語下》中記載了周景王與樂官伶州鳩關于“七律”的討論,即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這“七律之音”,韋昭還強調說明了“周有七音”,看來在周景王之前已有七聲音階。曾侯乙編鐘擁有如此完備的鐘律體系,想必在這之前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甚至更久遠的發(fā)展和改進。曾侯乙編鐘的出現(xiàn),以及它特有的“一鐘雙音”特點使人們對七聲音階樂器誕生時間的推斷提前到更久遠的戰(zhàn)國早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由此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在編鐘的內部有專門用于調音的凹槽,稱為隧。隧使得鐘體內部被不完全地分割成不同形狀的板塊,繼而不同的板塊又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高,這也就是一個編鐘為什么能發(fā)出兩個音高的原理。隧這種不完全的分割又可以使鐘體抑制過長時間的振動,從而避免了演奏時不能止音的混亂現(xiàn)象。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編鐘的制造極具超凡的科技水平。
鐘體上還有珍貴的銘文,用來記事、標音和記錄標注律名關系等,被專家稱為“一部音樂論著”“古代樂律學典籍”。曾侯乙編鐘及其銘文,在這套龐大的器物上以聲音和文字兩種不同的形式互相印證,將兩千多年前祖先們的輝煌成就保存了下來。曾侯乙編鐘可謂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都絕無僅有的重大發(fā)現(xiàn),它如同一部有聲典籍,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先秦音樂有了新的認識。
(二)樂懸制度
鐘磬之樂優(yōu)美動聽,曾侯乙編鐘、編磬發(fā)出的金石之聲氣勢恢宏,金聲玉振的演奏更是營造出了一種立體的演奏效果,可謂是百樂之首。對于這些樂器如何擺放以及鑄鐘作樂也有具體的規(guī)定和限制,即“樂懸制度”。懸也就是懸掛的意思,樂懸制度是指將編鐘、編磬等單獨的樂器或是組合的樂器有差別地排列起來,從而形成的一種編懸結構,并以天子“宮懸”為主要標志。樂懸制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將鐘磬類的大型編懸樂器排列并懸掛起來;廣義是指由各種金石器組成的大型堂上樂、堂下樂等,主要應用在吉禮、賓禮、嘉禮中。樂懸制度不僅是禮樂制度的核心,同時也是將鐘磬音響作為體現(xiàn)貴族身份地位的方式。所謂“大夫無故不徹縣(懸),士無故不徹琴瑟”,就是這個道理。
當時對于鐘架的擺放具有嚴格的規(guī)定:作為周天子,鐘架的擺放是四面掛鐘;諸侯則是三面掛鐘,實際上掛鐘為三面曲尺形,即軒懸。樂懸制度是西周禮樂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編鐘又是樂懸制度的主體,所以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禮儀性樂器,非編鐘莫屬。
三、曾侯乙編鐘“和”的美學思想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更迭,雖然周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周代禮樂文化至今仍是人們不斷推崇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今天中華民族依然崇尚以禮待人,以和為貴。“和”作為我國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推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天下無爭,家國和睦。曾侯乙編鐘與周代禮樂制度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在周代禮樂制度不斷發(fā)展之下,賦予了樂器那個時代的印記,傳承著周代禮樂的精華,承載著我國一代代哲人的智慧結晶,鐘聲樂音做到了和諧共處,體現(xiàn)了“和”的美學思想。
(一)外觀與藝術內涵相互和諧
編鐘無論是從整體的排放布列來看,還是從單個的鐘體來看,無不呈現(xiàn)出一種對稱美。編鐘的外觀造型采用了中國式左右對稱的形式,不僅在音樂性能方面滿足了曾侯乙編鐘自身功能上的需要,而且在造型美觀方面也給人一種均衡勻稱的舒適感。我國古代文化中常常會提到“中聲”“中和”的美學思想,“中和之聲”是音樂美的核心,體現(xiàn)著音律美,同時調理陰陽,以期政治和平,調和人神等。正是由于對稱所蘊含的美學思想,無論是在編鐘的整體造型上,還是鐘體的紋飾上,多采用對稱方式,表達一種肅穆凜然的莊重感,使編鐘的藝術內涵與外觀造型相互和諧。
(二)“一鐘雙音”象征著“和而不同”
曾侯乙編鐘憑借其獨特的“一鐘雙音”特質,發(fā)出了天籟之音,余音繞梁、響徹千年。“一鐘雙音”的設計寓意著“鐘聲和合”,這一獨特的設計也是“和而不同”的體現(xiàn)。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和”,古人崇尚以“和”為貴,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既保留了鐘的基本發(fā)音原理,又在此基礎上展現(xiàn)了自身獨有的特征,可謂“和而不同”。
在曾侯乙墓內中室發(fā)現(xiàn)了許多樂器,如以編鐘、編磬、建鼓為主的“鐘磬之樂”和以鼎為主禮器的“金石之樂”,仿佛那一幕幕諸侯們鐘鳴鼎食的禮樂場景、貴族的富貴奢華生活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曾侯乙編鐘的排列以及擺放位置、獨有的“一鐘雙音”特質、寬泛的音域跨度、鐘形“合瓦式”的樣貌、鐘體上各種律名的排列等等,無不體現(xiàn)出曾侯乙編鐘是周代禮樂活動的重要之器。
(三)編鐘之曲體現(xiàn)“天人合一”
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震驚了全世界,而以編鐘本體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曲目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自編鐘出土以來共奏響了三次——首次演出是曾侯乙編鐘出土的1978年,在進行了基本的測音和整理后,奏響了《東方紅》等現(xiàn)代曲目,人們首次感受到了黃鐘大呂之聲;第二次奏響是在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曾侯乙編鐘于中南海為駐華大使奏響了《春江花月夜》等古曲,一展我國古老悠久的文化特色;曾侯乙編鐘第三次奏響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我國作曲家譚盾創(chuàng)作了編鐘交響樂《交響曲 1997:天·地·人》,向世界展示了編鐘音樂的魅力,青銅之器發(fā)出的聲音震撼人心。
作曲家譚盾創(chuàng)作的這首編鐘交響樂《交響曲 1997:天·地·人》,分別以編鐘、大提琴以及童聲合唱為主旋律,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還融入了西方音樂文化,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編鐘文化的莊重神圣之感,道家哲學“天地人和”的理念便是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這首歌曲不僅使全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真實美好,且在末章“人”中,以“和平”的主題作為結尾,將“天地萬物于和諧中合而為一”的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沉睡千年的曾侯乙編鐘奏響現(xiàn)代樂曲時,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欽佩古人高超的智慧。編鐘代表著先秦禮樂文明,無論是其外在獨有的“一鐘雙音”特性還是內在蘊含的“天人合一”精神,都體現(xiàn)著古人對“和諧”這一音樂理念的崇尚?!督豁懬?1997:天·地·人》整首曲子中,中國編鐘與西方交響樂團一同奏響,彼此合作顯得相得益彰,不僅尊重包容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異,而且將編鐘之聲“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曾侯乙編鐘的美學特征
(一)外觀造型上的藝術特征
曾侯乙編鐘是由3種鐘體組合而成的,整套編鐘非常龐大,懸掛在3層鐘架上,從上到下依次為鈕鐘、甬鐘、镈鐘。最上層懸掛著3組鈕鐘,中間一層是3組甬鐘,下層則為2組大型的甬鐘,另外還有镈鐘一件。
鈕鐘形體較小,其上有方形鈕,鈕鐘平舞平腹,其上方是一個稍短的鈕,底部是弧曲上凹的,懸掛于編鐘架的最上層。
甬鐘最大的器型特點是鐘體上部有一個平舞,舞的上方有一個長長的圓柱形的柱子,專業(yè)術語就叫甬,甬部看起來都是上細下粗的像圓錐體一樣的柱形。甬鐘的各部位都有相應的名稱,鐘的頂部稱為舞、上部為鉦、下部為鼓。鐘體鉦部都設有鼓起的隆包,叫做“枚”,通常都是對稱排列,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在起到美觀效果的同時,枚也為甬鐘的音色、音響增添了光彩。甬鐘還有一大特征體現(xiàn)在“一鐘雙音”,分別在鐘體鼓部的中心和側面敲擊,可以發(fā)出兩個音。大甬鐘聲音深沉且洪亮,小甬鐘的聲音則是清脆明亮的。
镈鐘最大的特點是底部镈口是平齊的,扁鈕,體大,镈鐘從外觀來看是合瓦形的。曾侯乙編鐘的最下層的一枚镈鐘是楚惠王送的。镈鐘的舞部多是由成對的龍或蛇組成的扁鈕,莊嚴肅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對稱美。
(二)鐘體上的裝飾美
在整套編鐘的視覺震撼下,細看每一個編鐘,其制作極其精美,鐘體上采用了多種裝飾繪制手法,如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這些圖案、紋樣將禮樂制度很好地呈現(xiàn)于藝術表現(xiàn)上,編鐘的制作構思理念與其裝飾風格相互和諧、互為一致,具有高度的藝術統(tǒng)一性和美學研究價值。曾侯乙編鐘可謂是中華民族文化燦爛的藝術瑰寶,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更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據(jù)資料記載,曾侯乙編鐘是在浸滿水的地下墓坑中發(fā)掘出來的,令人無比驚訝的是在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陰暗潮濕的浸泡后,這些編鐘依然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鐘架上,保存完好,基本沒有生銹,青銅的光澤依舊呈現(xiàn)在眼前,鐘體鉦部的銘文大部分清晰,浮雕龍紋、立體花紋雕飾等細節(jié)也都依然精美,如此精美絕倫的曾侯乙編鐘,擊奏出了震驚世界的天籟之音。
五、結語
西周禮樂制度下形成了社會井然有序、等級分明、人和政興的局面。曾侯乙編鐘與周代禮樂制度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在周代禮樂制度不斷發(fā)展之下,賦予了樂器那個時代的印記,傳承著周代禮樂的精華,承載著我國一代代哲人的智慧結晶。曾侯乙編鐘獨特的“一鐘雙音”特性以及“天人合一”的內在精神蘊含在今天依舊令人震撼不已,鐘聲樂音做到了和諧共處,體現(xiàn)了“和”的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薛永武.《樂記·禮記》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李幼平主編.鐘鳴寰宇:“曾侯乙編鐘出土30 周年”紀念文集[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3]方建軍.曾侯乙編鐘的音樂文化基質[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03):17-19.
[4]王清雷.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