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積累的智慧結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沉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灤縣民歌作為河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經歷了千百年的發(fā)展與時代變遷之中仍保留著獨特的韻味,是具有探究價值的民歌資源。本文從全面了解灤縣民歌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出發(fā),探究灤縣民歌的藝術特征,深入挖掘傳承灤縣民歌的有效途徑,為傳承與保護地方民歌尋找有效出口。
關鍵詞:灤縣民歌" 藝術特色" 傳承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05-04
一、灤縣方言存在的特定環(huán)境
灤縣地處京津唐的金三角地帶,隸屬唐山市,位于河北省冀東地區(qū)。其地理位置優(yōu)勢明顯,自然資源豐饒,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天然的、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方言是記錄一個地方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會隨著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承載著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記憶,并經常以詩文或歌謠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由此可知,灤縣民歌作為灤縣“老呔”方言的代表性表現(xiàn)形式之一,承載著灤縣方言文化的發(fā)展,記錄著灤縣民歌本身的韻味和時代記憶,也為民歌文化的傳承留下了清晰的可循之跡。
二、灤縣民歌的分類
“老呔”方言作為灤縣民歌的顯性特征,生動形象地將灤縣民歌的旋律特點、襯腔形成、唱腔演繹等特征表達了出來,使得灤縣民歌具有明顯的、鮮明的地域性特色,并且也將其風格類別、題材形式、體裁形式都表達得淋漓盡致。查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灤縣地區(qū)的民歌可劃分為勞動號子、花會歌曲、小調等類別,并沒有山歌、兒童歌曲、少數(shù)民族歌曲及生活音調類歌曲記載,所以由此可知,灤縣民歌的產生和分類更多依托于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等方面。所以,灤縣民歌是地域性文化的承載者,更是表現(xiàn)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著屬于其自身的獨特的魅力和光芒。
(一)灤縣民歌的體裁分類
1.勞動號子
民歌歌曲的源頭為號子音樂,號子音樂一般以“哎、咳、嘿、呦”作為其歌詞的主要內容。自先民的“邪許”就記錄了號子音樂的存在,號子音樂一般被應用于集體勞動之中,其作用是減輕勞動強度、協(xié)調勞動步伐、提高勞動生產力。但是,勞動類的號子音樂代表著不同的勞動形式和勞動的強度。查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灤縣地區(qū)常見的勞動類號子音樂為搬運號子、打夯號子,并沒有開山號子和漁民號子,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和灤縣的地理特征息息相關。勞動號子更多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即興發(fā)揮,他們一般想唱什么唱什么,見什么唱什么,所以在勞動號子的歌詞中,其地域性語言特征十分顯著,例如:灤縣地區(qū)的搬運號子《抬木料》《扛包號》中的歌詞“(嘿)貓腰(個)掛(吧,嘿!呦來呦的嘿)!”“貓腰(個)端(那),起來了(哇)?!敝械摹柏堁币辉~就是典型的灤縣方言,意為彎腰。由此可知,號子音樂可以對一個地方的語言進行直接表達和展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勞動號子的基礎上也產生了具有生活氣息的、樸素流暢的叫賣調,但在灤縣地域并沒有原產譜例記載。由于灤縣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其與其他地方常有經濟上的往來,所以時常也能聽到叫賣調的吆喝聲,例如:唐山市玉田民歌《磨剪子,戧菜刀》。
2.花會歌曲
花會歌曲被灤縣人民群眾應用于重大的節(jié)日、廟會期間,是在其自發(fā)舉辦的場面比較盛大的“秧歌”類表演活動時所歌唱的民歌稱號?;〞枨谘莩獣r,人們一般手拿花扇子、彩綢等道具,以鑼鼓、嗩吶等傳統(tǒng)的民間樂器為伴奏。在這個環(huán)境的渲染下,人們在歡快、高亢、清脆的聲音下翩翩起舞,主要場所集中于廣場或街頭,這給表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表演空間,使其可以盡興地表達內心的歡樂和幸福之情。花會歌曲品種豐富,在具有載歌載舞性質的灤縣地區(qū)的民間歌舞小曲的演唱與演奏領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為灤縣地區(qū)的花會活動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灤縣民間歌舞小曲的繁榮。灤縣地區(qū)代表性的花會歌曲為《花鮮鼓兒圓丟丟》。
3.小調
小調在灤縣民歌中是蘊藏量最大的一種民歌體裁。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調這種歌曲可以表現(xiàn)社會各行各業(yè)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社會意識,另一方面小調這種民歌體裁所具有的藝術性是非常豐富的,易于傳唱且容易被大眾接受。灤縣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方便,這為小調民歌的發(fā)展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并且灤縣的文化底蘊深厚,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成語“老馬識途”等典故的發(fā)源地,又是辛亥灤州起義的紀念地,同時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朵奇葩——評劇、皮影戲的發(fā)源地。在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中,灤縣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為小調民歌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灤縣民歌可將小調分為抒情性小調、敘事性小調和數(shù)唱性小調三大類。抒情性小調多為表達情感的抒發(fā),有著鮮明、強烈的藝術渲染性,用歌聲表達著歌曲主人公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感嘆,例如:灤縣民歌《萬年愁》。但抒情性小調也常常被用來表達愛情、婚姻,例如:灤縣民歌《張生游寺(一)》《梁山伯下山(一)》《合缽(二)》等。抒情性小調寓情于景,含蓄委婉地表達著人民的心情和愿望;敘事性小調常以民間傳說、日常生活故事為主要的題材來源,多為客觀的敘述,感情色調是比較溫和,例如:灤縣民歌《小放羊》;數(shù)唱性小調以大白話為主,具有極強的方言性特征,旋律性朗朗上口,內容風趣幽默、詼諧諷刺,例如:灤縣民歌《夸北京》中的最后一句“咱把那北京城夸上一夸呀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非常的通俗易懂。小調這種民歌體裁大多會與當?shù)氐娘L俗活動相聯(lián)系,題材內容以當?shù)氐娘L俗習慣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并且小調這種民歌體裁能夠深刻體現(xiàn)灤縣民歌中的藝術風格和個性特征。由此可知,小調音樂是地域性民歌文化的精髓,也是體現(xiàn)一個地方音樂藝術水平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之一。
(二)灤縣民歌的題材分類
1.生產勞動類
生產勞動是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人民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也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查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灤縣民歌中反映生產勞動類的民歌主要集中于打夯號子、搬運號子兩大類別。搬運號子是直接反映勞動者的生產勞動過程的,并且也被直接用來服務生產勞動,例如:灤縣民歌《拉大件》《扛包號》《抬木料》等。其中《抬木料》是勞動者在進行木料的搬運過程中產生的,目的是鼓動搬運工人的情緒、統(tǒng)一搬運工人的動作。整首歌曲以“嘿、喲、咳”等情感調動詞直接貫穿,結合當?shù)氐摹柏堁薄皬堁薄傲贪伞钡确窖栽~匯,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被灤縣的勞動者在搬運的過程中廣泛歌唱。由此可知,在勞動生產的過程中,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見什么就唱什么的音樂形式。
2.婚姻愛情類
婚姻和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恒性課題,灤縣民歌中,表達婚姻愛情類的歌曲不在少數(shù)。例如:灤縣民歌《張生游寺(一)》《茉莉花(三)》《合缽(二)》《探親家》等。其中,《合缽(二)》是在宋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其是對河北昌黎民歌《合缽》的繼續(xù)延伸,描述的是《白蛇傳》的故事情節(jié)。其以跌宕起伏的旋律線條講述了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將曲折的情感故事用歌唱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從而引發(fā)了聽者的共鳴。在灤縣民歌中,婚姻愛情類的民歌以小調體裁居多。由此可見,小調音樂是最能以歌曲的形式訴說、表達細膩情感的體裁,其可以引發(fā)聽者的強烈共鳴。
3.歷史故事類
民歌的歌詞大多起源于日常生活、歷史故事、民間風俗活動等,而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也使得其背后的故事被傳承了下來。通過對于民歌的學習,人民群眾既了解了歷史、學習了歷史,同時也記錄了歷史,例如:灤縣民歌《合缽(二)》《茉莉花(三)》等。其中,《茉莉花(三)》是在河北昌黎民歌《茉莉花》的基礎上繼續(xù)延續(xù)發(fā)展的,全曲以敘述的方式歌唱了《西廂記》前段張生與崔鶯鶯相戀、相愛的愛情故事。歌曲有感染作用、啟迪作用,可使聽此民歌的人民群眾愿意主動去了解民歌背后的歷史故事,由此深入了解我國經典文學名著《西廂記》。從長遠角度看,這樣的行為可推動人民群眾主動去學習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灤縣民歌的特點
(一)語言的獨特性
灤縣民歌的演唱語言采用的是當?shù)氐摹袄线尽狈窖?,俗稱老呔話。其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東南地區(qū),包括灤南、樂亭、唐海、豐南等地;秦皇島市的昌黎、盧龍等地,屬于冀魯北方地區(qū)的官話體系。其聲調變化極具戲劇性、旋律性、色彩性,上調下滑,屬于天然性的歌唱語言。而灤縣民歌就是以這種純天然的語言為詞曲基礎的,“老呔”方言的延續(xù)、升華、美化,產生了獨屬于灤縣民歌的魅力,例如:灤縣民歌《叫五更》《萬年愁》等。其中《叫五更》中運用了許多模擬自然音響的襯詞,比如:“蛐蛐叫,吱吱吱吱吱”“蛤蟆叫,呱呱呱呱呱”等,將本地豐富的語言結構和方言的創(chuàng)造性融入了民歌唱詞之中,以獨特的語言表達了灤縣民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同時使灤縣民歌形成了具有其地域性的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獨立的色彩區(qū)
灤縣位于河北省的東北地區(qū),屬于冀東音樂色彩區(qū),同時其也受到了東北文化“二人轉”的影響,具有濃厚的“老呔話”味道。灤縣民歌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結合了當?shù)氐姆窖哉Z調使其在調性上形成了獨有的特性,例如:灤縣民歌《探親家》中的歌詞由羽調式“親家母落坐呀細聽我來說”轉為宮調式“你的閨女怎么那么拙”,又轉為羽調式“不會搶鍋,不會做活”,形成了一句一轉、調式交替的特色,形象地描述繪了親家母二人對坐炕頭,婆婆訴說其對于兒媳婦的不滿的故事片段,使其在方言語調的基礎上彰顯出了獨立的調性色彩。
(三)旋律的抒情腔
灤縣民歌多用于表現(xiàn)婚姻愛情類的主題,其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配之富有旋律性的襯腔技巧來展示灤縣地區(qū)獨特的地理地貌、歷史文化、淳樸民風。例如:灤縣民歌《茉莉花(三)》,運用了大量優(yōu)美、抒情的襯句、襯詞,將《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為民歌的旋律錦上添花。由此可見,民歌的精髓為襯詞、襯句。這種優(yōu)美的、抒情的旋律腔不僅僅抒發(fā)了歌曲中的人物情感,還可以更加精準地表達音樂形象,例如:灤縣民歌《叫五更》中的唱詞“蛤蟆叫,呱呱呱呱呱”“金雞叫,咯咯咯咯咯”等,表現(xiàn)出了在五更這個時間段中動物的叫聲。灤縣民歌對抒情腔的運用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其將方言語調同民歌襯腔結合,使得灤縣民歌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四)充分的表現(xiàn)力
灤縣民歌的發(fā)展已經到達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音樂表現(xiàn)手法。其主要的特征有:其一,襯詞、襯句、襯腔的運用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在灤縣民歌《茉莉花(三)》中,為了展現(xiàn)出張生與崔鶯鶯相戀、相愛的愛情故事,大量運用了襯詞、襯句來顯現(xiàn)人物情緒。其二,調式交替運用嫻熟,例如灤縣民歌《探親家》中的唱詞,以一句一轉的形式進行羽調式與宮調式運用,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婆婆對于兒媳婦的控訴和不滿。其三,“老呔”方言的傳承與發(fā)展,灤縣民歌將冀魯?shù)谋狈焦僭捯愿枨问竭M行升華、美化,使其得以用全新的面貌繼續(xù)延續(xù)和發(fā)展。由此可知,灤縣民歌在表現(xiàn)手法運用上非常齊全、充分,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色,凸顯了當?shù)匾魳凤L格。
四、灤縣民歌在當代音樂文化中的傳承
(一)保持地方方言在民歌中的活力
一個地方的方言往往會受這一地方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且一個地方的方言更是地方民歌的顯性特征,能將民歌的旋律特點、襯腔形成、唱腔特征等直接表現(xiàn)出來。灤縣“老呔”方言的聲調、語調直接影響了灤縣民歌的旋律、節(jié)奏、風格特點。民歌是表達人內心情感的窗口,與人的主觀意志息息相關,而方言是人主觀意識的表達與客觀地理環(huán)境的集合。所以要想傳承好民歌,就要了解、掌握好一個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歷史、民俗習慣等,深刻挖掘、還原、理解民歌中所表達的情緒,從而才能學習好民歌本身的藝術語言,凸顯藝術語言在民歌中的韻味和活力。例如灤縣民歌《拉大件》《扛包號》《抬木料》等,其中《扛包號》是勞動者在木料的搬運過程中產生的歌曲,目的是用于鼓動搬運工人的情緒、統(tǒng)一搬運工人的動作,整首歌曲以“嘿、喲、咳”等情感調動詞直接貫穿,結合當?shù)氐姆窖浴柏堁薄皬堁薄傲贪伞?,憑借其通俗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被灤縣勞動者在搬運過程中廣泛歌唱。語言不僅僅是傳達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自然風光、一種理想境界。語言是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載體,為了使灤縣民歌得到傳承發(fā)展,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好、保護好灤縣“老呔”方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保持“老呔”方言在灤縣民歌中的活力更是當代音樂文化中傳承與發(fā)展好灤縣民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與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融合
灤縣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追溯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成語“老馬識途”等典故的發(fā)源地,又是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武裝起義之一——辛亥灤州起義的紀念地,同時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劇、皮影戲的發(fā)源地。評劇起源于唐山市灤縣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后又受東北“二人轉”文化、河北梆子“打擊樂”、樂亭大鼓、京劇等唱腔和表演形式影響,經過吸收與發(fā)展之后,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善用板腔體、歌詞淺顯易懂、生活氣息濃厚、形式自由活潑等藝術特點,受眾群體廣泛,且經過長時間的沉淀,為地方其他藝術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位于冀東地區(qū)的灤縣民歌中就有評劇的影子,例如灤縣民歌《夸北京》中的最后一句,“咱把那北京城夸上一夸呀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民歌展現(xiàn)出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做到了雅俗共賞,拓寬了聽眾范圍。皮影戲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因發(fā)源于唐山樂亭、灤縣一帶,又稱“樂亭影”“灤州影”,是集精美的雕刻技藝、靈活的操縱技藝、抒情的演唱技藝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皮影戲抗戰(zhàn)時期常在農村表演,所以受大眾喜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唱腔大眾尤為喜愛。由于皮影戲的唱腔受眾面廣,所以皮影戲豐富多元的演唱腔體常常被當?shù)孛窀杷栌?。例如灤縣民歌《丟汗絹》中的上挑下滑聲腔就是借用了皮影戲中的伴奏胡琴彈奏手法。由此可知,借用評劇、皮影戲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為灤縣民歌的藝術表達增添依據(jù),更凸顯其風格,也能在新時代得到新的發(fā)展。
評劇、皮影戲早已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以評劇、皮影戲的傳承受到了人們廣泛關注。在評劇和皮影戲的學習之中,可滲透灤縣的民歌知識,這對于灤縣民歌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灤縣民歌可借用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名頭,達到傳承好灤縣民歌的目的,這是傳承與發(fā)展好灤縣民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結語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積累的智慧結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沉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灤縣民歌隸屬于河北民歌,既是河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歷千百年的發(fā)展與演變仍具有探究價值的民歌資源。灤縣民歌有著獨特的音樂語言、獨立的音樂色彩、抒發(fā)情感的襯腔、充分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雖然不像唐山市昌黎縣民歌那么突出,但從其本身所蘊含的價值來講,也能在眾多民歌資源中脫穎而出,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前進不斷散發(fā)其光芒。
參考文獻:
[1]刁艷.中國民歌——中國國粹藝術讀本[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
[2]齊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
[3]吳凡.民間音樂[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4]劉榮德,李殿明著.冀東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習化娜.昌黎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薛婷婷.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119-122.
[7]楊春暉.論方言在歌唱語音中的運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6):97-99.
[8]陳章太,李行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9]耿生廉.淺議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