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劉 洋,楊秋玲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 思政部, 河南 鄭州 450048)
媒介技術的升級推動了數字媒體建設,各類社交平臺、數字媒體的發(fā)展顛覆了民眾信息交流的方式,打破了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在此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更加凸顯,外來思想對國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一定沖擊。在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背景下要更加堅定國人的理想信念,需要依靠思政教育。國家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即思政教育要滲透教育系統(tǒng)的方方面面,貫穿教育始終,營造系統(tǒng)的思政育人環(huán)境。
近年來,數字媒體在學習、社交、娛樂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思政教育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平臺,如“學習強國”、思政微課等,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學習強國”平臺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自2019年初上線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應當借助“學習強國”等數字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積極應對思政教育新挑戰(zhàn),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滦腿瞬拧?/p>
數字媒體是在數字傳媒技術、信息化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媒體形態(tài)。數字媒體蘊含的知識體系廣泛,技術技能包羅萬象?!按笏颊苯逃尘跋?,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顯然難以適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陷入瓶頸期。數字媒體的出現為正處于思政教育改革十字路口的高校提供了新思路、新平臺、新內容和新方法,數字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優(yōu)勢尤為突出。
高?;趪覍υ谛W生思政教育的要求及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指引,多年來十分重視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和思政課堂的創(chuàng)新。但是,由于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的限制,部分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傳統(tǒng)的一對多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而且阻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路徑,不符合現代思政教學的要求,導致高校思政課堂氛圍不夠活躍,教學效果一般。數字媒體的交互性極強,依托強大的交互技術,數字媒體平臺的用戶能夠實現自主交流、多向互動,傳受雙方原本的固化定位有所改變。這一改變能夠打破高校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作為思政課堂的有效補充,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效果[1]。例如,“學習強國”平臺有大量的思政教育內容,這些內容與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乃至國際環(huán)境聯系緊密。依托該平臺,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內、課堂和課本,而是可以借助數字媒體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源于思政教學內容的局限性。高校思政教學的常規(guī)內容,主要圍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的枯燥性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思想領悟力得不到提升。數字媒體在智能化設備、大數據技術及傳播技術的支撐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不同的主體可以同時在線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維度上傳內容,高校能夠獲得海量的思政教學內容?!皩W習強國”平臺內容豐富,圍繞新時代的思政體系設置了“時政要聞”“思想”“實播中國”“青春中國”“法治中國”等多個板塊,還設置了“我要答題”“我要留言”等競技性、互動性很強的模塊內容,這些兼具理論性和時代感的內容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鑒[2]。
高校思政教育在內容上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內容本身較為枯燥,二是呈現思政教育內容載體的選用存在問題。多年來,高校主要以書為媒介展開思政教學活動,思政內容主要依靠文字進行傳播。隨著教學設備的更新,絕大多數高校建立了多媒體教室,教師可以借助Word或PPT開展教學活動。但Word或PPT呈現的思政內容與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如出一轍,思政內容的呈現形式過于單一。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的形式獲取、記錄、處理、傳播及反饋信息的載體,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和動畫等感覺媒體。數字媒體為思政內容呈現形式的豐富提供了新思路,思政教學內容能夠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很多枯燥的思政內容變得靈動有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3]?!皩W習強國”在思政內容的呈現上就很好地發(fā)揮了數字媒體的優(yōu)勢。例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每日金句以“音頻+文字”的形式呈現,每篇每日金句的閱讀量都突破千萬;“學習強國”平臺的很多內容以短視頻方式呈現,以豐富有趣的形式傳播主流思想,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過去,高校思政教育一直處于閉環(huán)式教學狀態(tài),學生獲取思政知識的渠道是教師,教師的教學方式、知識儲量影響著課堂與外界聯系的緊密程度。數字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發(fā)生了顛覆性變革,不僅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具備各類信息技術的特點、規(guī)律和使用技巧,為思政教育體系的變革奠定了技術基礎,而且聯通了信息傳播的各類渠道,使得信息對稱與信息共享成為可能,實現了交互式的信息傳播[4]。例如,“學習強國”平臺涵蓋了主要央媒、行業(yè)媒體、地方媒體與高校等多個傳播主體,這些傳播主體多圍繞思政領域積極進行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輸出,使得思政內容的傳播處于開放的環(huán)境中,有助于思想的傳播和交流,也有利于文化的進步和提升。
在數字媒體發(fā)展時代下,“學習強國”平臺以豐富的內容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引起了高校的關注,高校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穎的教學資源。從傳播特色上來看,“學習強國”十分特殊,是其他軟件平臺無法輕易模仿的傳播渠道,其中組織傳播的特色性較強。組織傳播指的是組織成員、內部機構以及社會環(huán)境中的信息交流過程,包括組織內和組織外傳播兩種?!皩W習強國”平臺建立初期便以黨員組織為基礎,在黨員內部進行傳播,然后黨員再影響群眾,開展組織外傳播。但是如今,組織外傳播的發(fā)展傾向愈加明顯,許多非黨員群眾也可下載“學習強國”APP,開展內容學習,這為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教育傳播的資源載體。在資源傳播中,受眾角色主要是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傳播者,通過組織傳播這一形式對“學習強國”中的內容進行分享交流,既能保證核心用戶群體的穩(wěn)定,使該平臺的思政教育功能具有穩(wěn)定的傳播對象,更能使大學生黨員群體緊跟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來開展各項學習活動。
大眾傳播指的是借助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等傳統(tǒng)媒介以及一些新媒體平臺,向不確定的大眾發(fā)布信息的一種方式?!皩W習強國”平臺之前是對定向群體開展傳播工作的,經過調整之后,平臺的開放程度不斷加深,不定向對大眾開展信息傳播。高校將思政教育與“學習強國”平臺相結合,開展輿論教育和思想引導,當學生對該平臺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挖掘其中的思政學習功能,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人際傳播是人類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人們可以在共同生活中分享經驗、交流思想和情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際傳播的形式也得到了拓展,除了面對面交流之外,還可通過數字媒介的形式間接傳播。人際傳播如今已成為大眾生活中常見的傳播方式,人們會將在“學習強國”中看到聽到的內容分享和轉發(fā)到微信群、朋友圈、QQ空間等社交媒體,其他用戶便可看到這一信息,然后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思想互動。高校將“學習強國”平臺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借助人際傳播的形式,要求學生挑選出較好的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這樣不僅可以完成學習積分累積的任務,同時還能讓好友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態(tài),增強人際傳播效果。
數字媒體時代下,高校引進“學習強國”平臺賦能思政教育工作,除了要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建立學習體系。在“學習強國”平臺建立初期,高校會要求全體黨員盡快注冊并使用“學習強國”APP,并且在班級內建立黨員學習隊伍,每月對學習積分的積累數量有明確要求和考核機制。這一要求下,學生黨員群體能真正在平臺中開展思政學習,而且學習組織內部成員也可互相監(jiān)督,深化思政教育的成效。
對于多數軟件平臺來說,符合用戶需求才能提高用戶黏性,因此在“學習強國”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實踐活動中,需要對學生這一用戶群體的需求有一個精準定位。多年來,“學習強國”在滿足用戶需求這一方向上作出了較大努力,在“學習”這一板塊中,會根據用戶定位,自動設置所在省份的頻道,用戶也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想要學習的頻道,如此充分滿足了不同用戶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學習強國”在內容和功能上的不斷完善,能更加與思政教育目標、教育取向相貼合,繼而將平臺中的思政功能發(fā)揮出來,增強學生用戶群體的黏性。
數字媒體時代下,市場競爭形勢日趨激烈?!皩W習強國”上線之后,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其豐富的教育內容,還有學習積分制度,其與“今日頭條”等平臺有所不同,“學習強國”的開發(fā)者側重理論知識教育,鼓勵用戶通過學習知識獲取更多積分,其中包括“每日答題”“每日登錄”“挑戰(zhàn)答題”“運動步數”等,每一種活動都需要用戶學習來獲取。這種積分形式與高校教育激勵機制十分相似,學生能在學習積分的比拼競爭中實現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提升。
數字媒體的特點與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過程中面臨的痛點高度契合,因而能夠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發(fā)展的優(yōu)勢。盡管數字媒體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高效便利的教學工具、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等,但是部分高校數字媒體的應用存在漏洞和不足,導致數字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結合不夠緊密,針對性不強。“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應當結合思政教學特點,利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有益探索,突出數字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優(yōu)勢,通過加強數字媒體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拓展數字媒體平臺的內容深度和廣度、豐富數字媒體平臺內容的傳播形式與健全數字媒體平臺的傳播機制等方式,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高校完善思政教育,不僅需要將新思想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而且需要將新技術、新平臺貫穿其中。然而,部分高校受到資金不足和數字媒體技術引進困難等問題的影響,高校自建的思政平臺功能單一,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形同虛設,不能很好地與傳統(tǒng)思政課堂形成互補。此外,部分高校對成熟的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應用不足。單就“學習強國”平臺而言,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近3000所高校中,僅有240余所注冊了“學習強國”號,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習強國”平臺的利用率較低,且入駐的這部分高校在“學習強國”平臺的活躍度不高,上傳內容多以單一的圖文呈現,閱讀量不甚理想。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思政數字媒體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平臺保障。
高校應當積極完善本校的思政教育平臺建設。高校自有平臺建設能夠確保思政教育平臺與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學體系相一致,有助于高校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高校自建思政平臺,需要豐富思政平臺的功能,將思政教育與服務學生相結合,在設立線上思政課堂的同時,完善學生與教師的線上互動機制,增設同校學生交流互動渠道,提高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利用率[5]。針對“學習強國”等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高校應當積極參與數字媒體建設,引導和鼓勵學生關注本校的賬號,打造思政類學習社群,營造思政學習的濃厚氛圍。高校在參與“學習強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了解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理念,學習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不斷汲取“學習強國”平臺的數字媒體創(chuàng)新經驗,為高校自建思政類教育平臺提供借鑒。
數字媒體發(fā)展過程中,碎片化信息的大量涌入限制了深度內容的傳播和發(fā)展。受數字媒體這一特點的影響,部分高校將大量碎片化的思政內容上傳到平臺,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此外,部分高校在思政類數字媒體建設的過程中形成思維定勢,認為內容始終是為高校教育和思政課堂服務的,許多內容與教材相似,導致平臺內容廣度不足?!皩W習強國”的內容之所以廣而精,原因之一在于“學習強國”既有專業(yè)的平臺內容生產和創(chuàng)作團隊,又以開放的形式容納了大量不同領域優(yōu)秀的內容生產者。因此,高校應當借鑒“學習強國”平臺的內容生產和供給模式,不斷拓展高校思政數字媒體平臺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首先,高校需要組建一支專業(yè)的思政內容創(chuàng)作團隊。高??梢詫底置襟w平臺的內容創(chuàng)作團隊與高校思政教研小組進行充分融合,這樣既能夠為高校數字媒體平臺提供專業(yè)的學習內容,確保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內容的深度,又能夠確保高校思政教育的統(tǒng)一性,防止出現傳統(tǒng)課堂教育與數字化教育各行其道的現象。其次,高??梢院鸵恍┡c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的期刊、雜志及媒體合作。這些主體提供的內容不只從校園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從社會生活、職業(yè)教育的層面進行補充,拓展了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廣度。最后,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可以與本校的“學習強國”賬號聯動,充分挖掘“學習強國”與時俱進的思政理論,并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促使二者形成穩(wěn)定的內容供給體系,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深度和廣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6]。
數字媒體時代下,受傳者個性化特征凸顯,受眾對于移動化、社交化、沉浸式的內容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但這并不意味著育人的過程必須是嚴肅的,也不意味著育人的形式一定是統(tǒng)一的。適當地以多元化、個性化的模式來豐富高校思政類平臺的傳播形式,反而能夠凸顯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青春活力,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高校大學生大都是“00后”,他們從小就受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的影響,思維活躍、個性十足。高校應當借助數字媒體技術,洞悉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思政內容傳播形式與學生的適配性。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升級進程的不斷推進,短視頻、動漫、H5、Vlog與直播等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形式。盡管這些傳播形式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傳播媒介上屢見不鮮,但是將這些形式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于思政教學中還是少數。高校要想豐富數字媒體平臺內容的傳播形式,需要引進一批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較高,且掌握數字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7]。高??梢越柚鷱秃闲腿瞬艓椭咝@萌斯ぶ悄埽ˋ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豐富思政內容的傳播形式,促使傳播形式向智能化方向轉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提升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傳播效率。
數字媒體發(fā)展過程中,媒介環(huán)境中的信息過載,每天有不計其數的信息涌入流量池。如若沒有健全高效的傳播機制,許多商業(yè)化、娛樂化的信息將干擾高校思政類數字媒體平臺的正常運營,甚至一些不符合當代主流價值觀的思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高校應當在確保學生、教師能夠在平臺中自由學習交流的前提下,增強對思政類數字媒體的把關,對進入思政平臺流量池的內容進行嚴格把關。一方面,審核思政內容的正確性,避免內容錯誤對學生造成誤導;另一方面,審查思政內容的思想性,警惕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導向失誤引起的輿論和負面影響。
數字平臺傳播機制的健全一方面要依靠數字媒體,另一方面要強化教師、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不論是高校自建的思政類數字傳媒平臺還是注冊賬號加入“學習強國”等現有的思政傳播平臺,高校師生都將面對一個更為開放的公共傳播空間。數字媒體擁有很強的記錄功能和實時傳播功能,學生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到互聯網環(huán)境中,甚至可能被無限放大。只有將思政教育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融為一體,才更有助于高校各個主體掌握數字媒體時代傳播機制的規(guī)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本性和時代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播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思政課對于在校學生的重要性?!皩W習強國”平臺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著手建設,為數字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既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又提供了改革的平臺。高校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發(fā)展期,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對于個人、社會、民族與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體制,結合數字
媒體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建數字媒體平臺及“學習強國”等平臺的強大傳播功能,為民族進步、國家振興培養(yǎng)更多思想正、能力強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