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馮錚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口述史是一種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方法,由準備完善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1]。學者李向平認為:“口述歷史就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2]。近年來,口述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核心,傳承人通過深入訪談提供口述史料,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范圍。因此,研究臨滄碗窯土陶傳承人口述史具有必要性。一方面,傳承人目前主要通過口頭進行傳承,較少通過文字記錄其歷史文化、傳承譜系和傳承記憶等內容。另一方面,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對臨滄碗窯土陶的發(fā)展和革新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臨滄碗窯土陶的傳承人楊丕追、鄧安康、羅星青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口述史料進行系統(tǒng)梳理、分析和研究,深入探究土陶的歷史脈絡、傳承譜系和技藝特征等,為臨滄碗窯土陶的保護和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臨滄市博尚鎮(zhèn)碗窯村的土陶歷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 年)。湖南省長沙府桂東縣的鄧成、羅文華和楊義遠等人來到緬寧勐托壩子,并開始在此地制作土陶。之后,他們與臘托布朗寨子的姑娘結婚,并建立了留存至今的1 號龍窯,其所在地碗窯村至今已有約300 年的歷史。目前,碗窯村有大小手工制陶作坊108 間,村中80%的村民從事制陶工藝,形成了一體化的土陶產業(yè)。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柴燒龍窯,共計18 條。碗窯村的土陶制作工藝仍保留傳統(tǒng)技藝,并于2005 年被列入“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截至目前,臨滄碗窯土陶陶器制作技藝共有省、區(qū)、市三級傳承人共計15 人。省級陶器制作技藝傳承人有鄧安康、羅星青和楊丕追3 人,市級陶器制作技藝傳承人有楊丕祥、趙興發(fā)等5 人。下面是對楊丕追、鄧安康、羅星青等傳承人進行深入訪談的情況。
楊丕追講述了碗窯土陶發(fā)展、技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及其碗窯村的旅游開發(fā)等問題。
在我看來現在的手藝人以及未來的手藝人、年輕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不能走偏,要堅持提升自己的技能技藝、創(chuàng)新能力,我想這樣的話碗窯土陶再延續(xù)個幾百年不成問題。如果路走偏了,那么可能堅持不了幾年就滅了,這是我個人的觀點?,F在也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回來了,大學生愿意介入,想融入的年輕人變多了,這樣對碗窯村土陶傳承與保護具有積極作用。
鄧安康口述碗窯土陶保護與發(fā)展時說:
“我給那些年輕人上課的時候,我會跟他們說碗窯村有這么多的器型,其實你們不用一味地去學別人,因為別人一直在創(chuàng)新,你學來了,其實學的也都是別人過去的東西,沒必要,把自己的特色做好就行。人生最多就是2 萬多天,只要把自己本職的、喜歡的東西做好就行,沒必要一味地去模仿別人。包括去浙江學習回來以后,好多學員就去做大理的瓦貓,但是大理做瓦貓它是一種信仰,它是有著文化意義的。我們這邊做出來的瓦貓,它要拿去哪里放,其實就是最低層次的重復。你都要先了解它的歷史,然后再開始做。人家有文化的來人問你瓦貓有什么意義,有什么作用呢。你就跟人家說,這樣放著就是裝飾的,這種根本就賣不了,也沒有人會認同。你去學外邊的東西,原模原樣做的話,當地人其實也不會認可的,也不會認同,這樣做完全沒有必要。比如,我的茶杯,我把底釉上上去,面釉上上去,再加上我想要什么樣的造型,再用毛筆蘸取釉,然后杯子口上點一滴進去,然后等燒成的時候它就會自然而然地流下來了。在制作過程中包括釉的性質是流動或者不流動的,然后我在上釉的時候就把釉放在杯子里面,就知道底釉要上什么,面釉要上什么,這些都是記在腦子里,并且底釉跟面釉的厚薄也是需要掌控的?!?/p>
羅星青口述了碗窯土陶如何形成產業(yè)化和文旅相融。
比如我現在做了個民宿,有十幾間,標間有七八間。將民宿、餐飲吃住和土陶體驗形成一體,整個投資大概200 萬元。我感覺我們博尚鎮(zhèn)和碗窯村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呢,包括火車中轉站和大學城現在都在規(guī)劃中,才下決心做了民宿。還記早些時去建水、個舊考察回來,我開了第一家土陶展示商店,結果做出來相當丑,也不修坯,做出簡單的杯子和茶壺來。之后參加由政府、政協(xié)組織的外出考察之后,我打開了思路,逐步改變。之后,生意開始好起來了,在2014年左右我逐步把產業(yè)擴大化。2014 年1 月8 日擴建廠,投資80 萬元左右,當時投資資金多,我家兄弟也投資入股。2014 年6 月,產業(yè)園蓋好,并招收13 名工作人員,每個月都要燒3—4 次龍窯,然而每個月都有剩余的產品賣不完。于是我和我媳婦兩個人出去跑市場,當時瀾滄這邊去差不多7—8 天訂了一批貨。土陶往后發(fā)展方向是茶陶,茶和陶也是融合,今后帶動旅游。我的想法就是這種做陶也可以代表茶這種東西。我現在做的民宿餐飲都是圍繞土陶來展示,帶動旅游發(fā)展。做土陶能討生活,為了生活要不斷地傳承下去,用土陶帶動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游客來碗窯體驗下陶玩泥巴人,客流量大的時候,就要有吃喝住行等服務,就會帶動旅游全行業(yè)的發(fā)展。
他們對碗窯土陶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并且通過對他們的口述史料進行多方面的論證分析,了解到碗窯土陶傳承歷史脈絡的記憶與獨特技藝傳承和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對臨滄碗窯土陶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碗窯土陶技藝從乾隆年間已經傳承到第九代,傳承人主要有鄧安康、羅星青、楊丕追。三姓靠祖?zhèn)髯鎏占妓囬_始,做碗、壇罐、酒缸等日常生活用具,再到制作茶碗、茶杯和茶壺等工藝品。鄧安康是1978年開始陶藝制作,1989 年至1996 年任碗窯陶器廠廠長。從碗窯土陶大件器皿到小件茶具,鄧安康都會制作,目前他主要用電窯燒制小件茶具,深入研究了臨滄碗窯土陶本地草木灰釉料不同顏色呈現出的變化。羅星青從12 歲開始跟隨父親羅天華學習土陶,至今已從事制陶40 多年。羅星青作坊以做中大件的生產生活用的土陶為主,也有小件的工藝品,其中包括咸菜罐、酒壇、花盆、茶壺和茶杯等80 多個種類。生產的碗窯土陶主要銷往臨滄市的一區(qū)七縣和省外一些地區(qū),最遠的銷往海外。他的作坊是碗窯村制陶規(guī)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帶動村民一起促進碗窯土陶的發(fā)展。楊丕追在土陶技藝上注重土陶的形體及氣窯和柴窯燒制茶具不同特征,其代表作品有《荷花蓮子茶葉罐》《牛頭雙耳罐》等。
臨滄碗窯土陶的傳承主要通過口頭相傳和親身實踐進行,傳承人通過長期從事土陶制作工藝,將自己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后人。在制作過程中,傳承人親自示范并指導學徒,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讓學徒逐漸掌握土陶的技藝和精神,以此形成碗窯土陶技藝傳承的特色和創(chuàng)新性的亮點,實現碗窯土陶文化屬性、審美特征和經濟價值的有效統(tǒng)一。
臨滄碗窯土陶傳承人十分注重傳統(tǒng)技藝的保留,力求保持制作工藝的純正和原汁原味。他們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工具和材料,如手工捏陶、使用自然采集的陶土、柴燒等,以保持土陶的傳統(tǒng)特色和質樸風格。傳承人還注重傳統(tǒng)圖案和紋樣的應用,使土陶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截至2023 年,碗窯村有大小手工制陶作坊108 間,碗窯村80%的人從事制陶工藝,臨滄高嶺土原料、土陶技藝制作、銷售途徑等有序實現碗窯村產業(yè)一體化。其中碗窯村最具典型的是柴燒龍窯的燒制方式,現存并使用中的柴燒龍窯有乾隆年間1 號龍窯、十字路窯2 條、對門山窯3條、新路坡窯2 條、八老倌窯、老七田窯、關山窯等,其他以家庭名稱命名的龍窯18 條。時至今日,碗窯村土陶制作技藝仍延續(xù)傳統(tǒng)手法并且工序保存完整。2011 年,龍窯被列入“臨滄市第三批市級文化保護單位”。一般龍窯燒制大件土陶產品,其原因是龍窯屬于直筒火,火勢比較猛。如果燒制過程不講究很容易使土陶炸裂,因此龍窯燒制還需要較高的技術技巧,比如在燒制過程中該?;鸬臅r候需要?;?,該加火的時候需要加火,如果加火不當,就很容易燒壞陶器。所以在往龍窯里裝土陶時很講究擺放的位置。龍窯分火口跟火尾,一般靠近火口的溫度會高到1280 度,火尾處1240 度。土陶產品根據不同溫度燒制而成,因此要在不同位置放不同的器皿。一般咸菜罐放在高溫處,花盆放在低溫處,因為花盆本身需要透氣所以放在后面。腌咸菜土陶要求密封性強,就必須要放在溫度高的地方。時至今日,碗窯土陶柴燒龍窯一直保持著傳統(tǒng)的古樸工藝,既滿足臨滄一區(qū)七縣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碗窯特色的發(fā)展路線[3-5]。
盡管臨滄碗窯土陶傳承人注重傳統(tǒng)技藝的保留,但他們也積極推動土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傳承人不斷探索新的制作方法和工藝技巧,引進新的材料和工具,以提高土陶的品質和工藝水平。他們還與設計師和藝術家合作,將傳統(tǒng)的土陶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獨具時代特色的土陶作品。臨滄碗窯土陶發(fā)展,一方面仍堅持龍窯柴燒的特色,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因為龍窯燒制的土陶包含了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花盆、咸菜缸、酒壇等,這類產品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生產成本低故而售價也低,滿足了臨滄當地人對陶罐、酒缸等生活用品實用性的需要。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氣窯和電窯燒制土陶,這類產品,如茶碗、茶具等,需要精細制作,而且泥料配比、色澤和形狀都注重審美,滿足當下人們對于臨滄碗窯土陶精細化產品的需要,拓寬了人們對于碗窯土陶工藝品、茶具等收藏價值的探索。在傳承人的引領下,碗窯土陶形成龍窯、氣窯和電窯三種燒制的方式,帶動了碗窯村村民紛紛加入其中。碗窯村的發(fā)展應牢牢堅守臨滄地區(qū)生活用土陶,這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在此基礎上提升土陶產品檔次,實現由實用性到審美性的轉變、由粗制性到精細性土陶技藝的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碗窯土陶的產業(yè)規(guī)范化和文旅融合。政府、社會、高校和人民群眾要積極行動,走出一條臨滄碗窯土陶發(fā)展的特色道路,推進碗窯土陶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傳承人要積極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活動,如舉辦展覽、培訓學徒、參加文化交流等,以提升土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還要注重與當地社區(qū)和旅游機構的合作,將土陶作品與旅游、文化產業(yè)相結合,推動土陶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通過凸顯臨滄碗窯土陶傳承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土陶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傳承,為保護和發(fā)展臨滄碗窯土陶提供有力支持[6-8]。
通過口述史研究,可以拓寬對臨滄碗窯土陶的研究范疇,結合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形成跨學科研究視角。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從傳承人的視角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土陶的歷史文化、脈絡和技藝特征等內容??谑鍪返难芯窟^程是研究者與受訪者共同參與的學術合作過程,在相互信任中進行深入訪談,形成客觀、真實的史料。在訪談中通過對拱龍窯地理位置選址的重要性和土陶的形狀比例、釉料配比等話題進行討論,可以看出臨滄土窖不僅可以以傳承人為中心進行臨滄碗窯土陶研究,而且因為涉及民族學、設計學等跨學科的研究,可以綜合起來形成系統(tǒng)性研究。這樣不僅拓寬了臨滄碗窯土陶研究的范疇,剖析其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還豐富了其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碗窯土陶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為碗窯土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
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是一項關鍵任務,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文化擔當意識??谑鍪穼懗隽藗鞒腥说纳浇洑v、技藝傳承和文化價值等,通過口述形成文字資料記載,為臨滄碗窯土陶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性依據。傳承人口述史研究不僅能激活傳承人的文化記憶,幫助梳理碗窯土陶的傳承脈絡,還有助于探究碗窯土陶的現實問題和發(fā)展路徑。只有深入了解傳承人的所思所想并與文獻史料互證,才能切實預判碗窯土陶未來的發(fā)展走勢,將傳承人想法與社會力量相統(tǒng)一,才能對臨滄碗窯土陶進行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傳承人對碗窯土陶制作流程從泥土、拉坯、素坯到裝窯、燒制、出窯和成品等都要深入詳細了解。傳承人對客戶需求、市場效益都要有翔實的記載,所以傳承人口述史有助于碗窯土陶傳承與保護的實施和開展。通過口述史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傳承人的思考和想法,預判碗窯土陶的發(fā)展趨勢,實現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傳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拉近了傳承人與土陶之間的關系,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效推動臨滄碗窯土陶的保護和傳承[9-10]。
傳承人口述史為臨滄碗窯土陶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通過深入訪談和口述史料的整理,可以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土陶的歷史文化、歷史脈絡和技藝特征等??谑鍪费芯坎粌H拓寬了臨滄碗窯土陶研究的范疇,還幫助書寫傳承人的歷史記憶,并促進了臨滄碗窯土陶的保護與傳承。傳承人口述史的研究豐富了臨滄碗窯土陶保護與傳承的意義,推動了碗窯土陶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