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研究部,上海 200025)
何承天出身名門,生性聰慧。其母徐氏是東晉大學問家徐廣的姐姐,因此,他雖然五歲喪父,但從小仍受到了良好教育,學識廣博,經(jīng)史百家,無不通習。而立之年,何承天投靠大司馬恒溫之子南蠻校尉桓偉,任參軍等職。隆安三年,權(quán)臣桓玄舉兵討伐殷仲堪、楊佺期,因恐禍亂不息,何承天解職返回益陽。東晉末年他曾相繼出任瀏陽縣令、太學博士。南朝宋時,謝晦鎮(zhèn)守江陵,拜請何承天為南蠻長史。其后謝晦晉升為衛(wèi)將軍,何承天就轉(zhuǎn)任為咨議參軍,兼做記室。后入朝任尚書左垂。元嘉十六年(439 年),他被任命為著作佐郎,編撰國史。元嘉二十四年(447 年),宋文帝密令何承天出任吏部尚書,但因何承天將消息外泄,繼而被免官,病死家中[1]。何承天留世大量著作,其中文集三十二卷,著《分明士制》《孝經(jīng)注》《歷術(shù)》《驗日食法》《漏刻經(jīng)》《陸機連珠注》等多部著作,惜多已不傳世。何承天著述頗豐,成果較廣,其學術(shù)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在兩晉南北朝思想史上居一席之地。對于何承天著述思想的研究,近年來學術(shù)成果頗豐。目前,學術(shù)界對于何承天思想領(lǐng)域的研究,既有基于傳統(tǒng)某一領(lǐng)域的學理性探討,如姜劍云、孫耀慶《論何承天之反佛思想》[2],趙瑩瑩《何承天詩歌創(chuàng)作對樂府詩歌文人化的推進》[3],唐家洲、高新滿《何承天的“有”“無”論——何承天哲學思想探微》[4],陳金風《何承天軍事思想論析——以〈安邊論〉為中心》[5]等;又有基于其生平的宏觀考察,如孫耀慶《何承天三考》[6],楊恩玉《南朝科學家何承天的生卒年考辨》[7],徐君《再評南朝天文學家何承天》[8]等。而關(guān)于何承天的思想脈絡,眾說紛紜,既有傳統(tǒng)反佛角度的探討,也有對其政治主張的剖析。所謂“思想”,《辭?!返亩x為思維活動的結(jié)果,屬于理性認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具有反作用[9]。何承天著述思想的形成與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也與時代環(huán)境密不可分。
本文試就何承天傳世著述、文獻中的思想特征進行梳理,探討其思想的形成脈絡及影響力。
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被用來模擬天空運行的情況,了解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次序,綜理不同地區(qū)的情況而告知人們季節(jié)的變化。故而才智超群的古人模擬天空中辰極的情況制作了渾天儀,推算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起先少吳氏時出現(xiàn)過鳳鳥的祥瑞,故用烏來作為官的名稱,就有鳳烏氏管理歷法。而后王朝演變,都是順應時代的氣數(shù),與上天的規(guī)律符合。漢代北平侯張蒼通過對律歷的考察,認為《顓頊歷》與實際天象差異最小,該歷使用到漢武帝元封七年被《太初歷》取代?!短鯕v》以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東漢元和年間改用《四分歷》,其變革有尚古之初衷,從傳統(tǒng)中找尋佐證,為頒行新歷掃除障礙。史載:“今改行《四分》,以遵堯順孔,奉天之文,同心敬授,倘獲咸熙。”[10]
其后《景初歷》與其相似,雖皆比《太初歷》精密,但仍有偏差。
及至南朝宋年間,何承天對六家歷法進行了校訂,他發(fā)現(xiàn)雖然六歷的歷元不同,章的劃分也有差異,但用到當時其差異有的達三天,有的達兩天多。考證其年代,很多都是戰(zhàn)國和秦代時的人編制的,向上推算不能與《春秋》相驗證,向下又不能與漢、魏時相符,雖然借用了某些帝王的名號來稱呼,這只能迷惑當代的人們而已。他說:
“夫圓極常動,七曜運行,離合去來,雖有定勢,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連日累歲,積微成著。是以《虞書》著欽若之典,《周易》明治歷之訓,言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也。漢代雜候清臺,以昏明中星,課日所在,雖不可見,月盈則蝕,必當其沖,以月推日,則躔次可知焉。舍易而不為,役心于難事,此臣所不解也?!?/p>
各代歷法家在制定歷法時常常因循時世,或另辟蹊徑,脫離傳統(tǒng),致使歷法計算繁雜。舍棄容易的方法不用,而偏在充滿困難的事情上傷腦筋,這讓何承天十分不能理解。南北朝以前,由于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shù),歷月常有大月和小月之分,通過大月和小月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為使推算更為精確,何承天在歷法修改時對此進行優(yōu)化,他說:
“是故臣更建《元嘉歷》,以六百八為一紀,半之為度法,七十五為室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雨水為氣初,以諸法閏余一之歲為章首。冬至從上三日五時。日之所在,移舊四度。又月有遲疾,合朔月蝕,不在朔望,亦非歷意也。故元嘉皆以盈縮定其小余,以正朔望之日。”
即將建寅的月份作為歲首,雨水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的,這樣冬至日比原來提前了三天五個時辰,冬至時太陽位置也移動了四度?!对螝v》均根據(jù)月亮運動的盈縮定其小余,使朔望與實際情況符合。對于何承天的陳奏,宋文帝認為與眾不同而有根據(jù),便將其交給學者詳細討論并最終實行?!对螝v》是何承天幾十年如一日思考與觀測的成果,體現(xiàn)了他先進的科學素養(yǎng),他自言:
“臣授性頑惰,少所關(guān)解。自昔幼年,頗好歷數(shù),耽情注意,迄于白首。臣亡舅故秘書監(jiān)徐廣,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歷》,每記其得失。自太和至泰元之末,四十許年。臣因比歲考校,至今又四十載。故其疏密差會,皆可知也。”[11]
在《元嘉歷》中,何承天創(chuàng)近距取元,在推算五星時各設不同的歷元,簡化了計算。他重新測算了舊歷所定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并提出通過確定太陽和月亮的實際位置及關(guān)系來推算合朔時刻的方法,在事實上創(chuàng)用了定朔算法,降低了誤差?!对螝v》大大提高了天文數(shù)據(jù)的精確度,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歷法資料,是何承天科學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南朝宋在東晉末期的亂世中興起,劉裕在與孫恩、桓玄、劉毅等勢力的斗爭中勝出并統(tǒng)一了中國南方,同時也收復了山東、河南、關(guān)中等地。因宋武帝劉裕出身貧寒,他了解百姓疾苦。所以他即位后大力推行改革,重用寒門執(zhí)政,集權(quán)中央,整頓吏治,以策試之法選拔官吏,來彌補九品中正制的缺陷。廢除苛捐雜稅,輕徭薄賦,抑制豪強兼并,還地于民。推行實施土斷,精簡僑州郡縣,緩和社會矛盾,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劉裕死后,宋文帝劉義隆延續(xù)了宋武帝的惠民政策,與民休息,促進社會生產(chǎn)、經(jīng)濟文化一片繁榮,史稱“元嘉之治”。然而文帝不滿足于偏安,一直謀劃收復北方故地。在此情形下,何承天在他的奏疏《安邊論》中提出了對北魏拓跋氏政權(quán)更為清晰的認識,他根據(jù)當時江左與北魏的力量對比,詳細提出了雙邊斗爭的戰(zhàn)略思想和具體對策?!栋策呎摗烽_篇即講:
“自晉喪中原,戎狄侵擾,百馀年間,未暇以北虜為念。大宋啟阼,兩翟靈武,而懷德畏威,用自款納。陛下臨御以來,羈縻遵養(yǎng),十馀年中,貢譯不絕。去歲三王出鎮(zhèn),思振遠圖,獸心易駭,遂生猜懼,背違信約,深構(gòu)攜隙。貪禍恣毒,無因自反,恐烽燧之警,必自此始?!?/p>
對于南朝與北朝的實力對比,何承天有清醒的認識,他提醒文帝北方已今非昔比,人心已定且有山河之險,易守難攻,不可急于挑起事端。南方才趨穩(wěn)定,有欣欣向榮之勢,理應韜光養(yǎng)晦,不可勞民傷財,自損元氣。他認為與魏國的斗爭,“和親”與“遠征”皆不可為。在敵我雙方力量相對平衡的形勢下,進行無謂的戰(zhàn)端,沒有什么實際利益。而至于“和親”,他的思考更為深刻。如果和親能換來和平,未嘗不可,但對于兩個國家而言,興邊固邊是基礎(chǔ),如果邊疆缺乏穩(wěn)定屏障,則“和親”亦難觸實質(zhì)。何承天說:
“漢世言備匈奴之策,不過二科,武夫盡征伐之謀,儒生講和親之約,課其所言,互有遠志。加塞漠之外,胡敵掣肘,必未能摧鋒引日,規(guī)自開張。當由往年冀土之民,附化者眾,二州臨境,三王出藩,經(jīng)略既張,宏圖將舉,士女延望,華、夷慕義。故昧於小利,且自矜侈,外示馀力,內(nèi)堅偽眾。今若務存遵養(yǎng),許其自新,雖未可羈致北闕,猶足鎮(zhèn)靜邊境。然和親事重,當盡廟算,誠非愚短,所能究言。若追蹤衛(wèi)、霍瀚海之志,時事不等,致功亦殊??茈m習戰(zhàn)來久,又全據(jù)燕、趙,跨帶秦魏,山河之險,終古如一?!?/p>
何承天認為,要安定邊境不能只依靠軍隊,也要發(fā)動民眾,要利用邊境之民進行“安邊”。他同時建議宋文帝加強邊境線上的防御布局和城防建設,增修防御工事,充分利用城池,提升戰(zhàn)斗力。遷邊境居民入內(nèi)地,以遠離北魏軍隊的侵擾和掠奪,堅壁清野。他還提出,軍民要互相配合,建立聯(lián)防機制,共同抵御外虜入侵,所持武器統(tǒng)一分配并登記在冊,以保軍械充足。他感言:
“臣聞軍國異容,施於封畿之內(nèi);兵農(nóng)并修,在於疆場之表。攻守之宜,皆因其習,任其怯勇。山陵川陸之形,寒暑溫涼之氣,各由本性,易則害生。是故戍申作刺,怨其及瓜,今若以荊、吳銳師遠屯清濟,功費既重,詹怨亦深。以臣料之,未若即用彼眾之易也?!盵12]
何承天的軍事思想與他的軍旅生涯密不可分,他曾為謝晦的咨議參軍,又做過到彥之的右軍錄事,是以他能準確把握劉宋的軍國實情并形成自己的軍事戰(zhàn)略思維。遺憾的是,宋文帝并沒有理會他的主張,一味志北,幾次北伐失敗后耗盡了宋的國力。
鐃歌是軍中樂歌,相傳為黃帝、岐伯所作。漢樂府中有中鐃歌十八曲,皆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常常在皇帝出巡、宴享功臣和奏凱班師時吹奏。何承天所創(chuàng)作的15 首《鼓吹鐃歌》,載于《宋書·樂志四》,后又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所收錄,是研究六朝社會、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文獻。
何承天曾為南蠻校尉桓偉的參軍,后殷仲堪、桓玄舉兵謀反,承天卸職自保,后追隨劉裕,入朝就職。對于政局的瞬息萬變,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雍離篇》中他寫道:
“雍士多離民,荊民懷怨情。二兇不量德,構(gòu)難稱其兵。
王人銜朝命,正辭糾不庭。上宰宣九伐,萬里舉長旌。
樓船掩江濆,駟介飛重英。歸德戒后夫,賈勇尚先鳴。
逆徒既不濟,愚智亦相傾。霜鋒未及染,鄢郢忽已清。
西川無潛鱗,北渚有奔鯨。凌威致天府,一戰(zhàn)夷三城。
江漢被美化,宇宙歌太平。惟我東郡民,曾是深推誠。”
筆墨之間,流露出對劉裕平定雍州刺史魯宗之和荊州刺史司馬休叛亂的贊美和歌頌。何承天在追隨劉裕之前,曾經(jīng)三次辭職,每每避禍求保,進退自如,表明了他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然而這種政治取向并非完全出自本能,在王朝鼎革之際,何承天亦有對舊朝的追思。《將進酒篇》即如此:
將進酒,慶三朝。備繁禮,薦嘉肴。榮枯換,霜霧交。緩春帶,命朋僚。
車等旗,馬齊鑣。懷溫克,樂林濠。士失志,慍情勞。思旨酒,寄游遨。
敗德人,甘醇醪。耽長夜,或淫妖。興屢舞,厲哇謠。形傞傞,聲號呶。
首既濡,赤亦荒。性命夭,國家亡。嗟后生,節(jié)酣觴。匪酒辜,孰為殃。
何承天感慨晉帝沉溺酒色、聽信讒言,致使國家敗亡,但他出于傳統(tǒng)的忠君思想,依然對此感到悵惋。何承天三次入仕,又三次主動請辭,在投靠劉裕之前不免有內(nèi)心的凄楚與彷徨,充滿壯志未酬的無奈與感傷?!斗紭淦愤@樣描述:
芳樹生北庭,豐隆正徘徊。翠穎陵冬秀,紅葩迎春開。
佳人閑幽室,惠心婉以諧。蘭房掩綺幌,綠草被長階。
日夕游云際,歸禽命同棲。皓月盈素景,涼風拂中閨。
哀弦理虛堂,要妙清且凄。嘯歌流激楚,傷此碩人懷。
梁塵集丹帷,微飆揚羅袿。豈怨嘉時暮,徒惜良愿乖。
全篇用芳樹和佳人的美好襯托自己內(nèi)心懷才不遇的心情,芳樹雖好,心卻難安。豈怨嘉時暮,徒惜良愿乖,更是直抒胸臆。何承天五歲喪父,慈母辛苦供養(yǎng),成人后一心致仕,卻幾經(jīng)曲折。對于自己的進退維谷,他在《雉子游原澤篇》中寫道:
雉子游原澤,幼懷耿介心。飲啄雖勤苦,不愿棲園林。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浩然寄卜肆,揮棹通川陰。
逍遙風塵外,散發(fā)撫鳴琴。卿相非的眄,何況于千金。
功名豈不美,寵辱亦相尋。冰炭結(jié)六府,憂虞纏胸襟。
當世須大度,量己不克任。三復泉流誡,自驚良已深。[13]
何承天的15 首《鼓吹鐃歌》都融入了特定歷史事件中一個士人的價值取向與政治情感。在戰(zhàn)爭的頻仍與社會的動蕩中,他用鐃歌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胸臆和情懷。何承天的歌,像重重的鼓棒,敲在中國的文化之鐘上,古音回響,不絕于耳。
過往,對何承天的研究,往往將其放在某一特定領(lǐng)域之中。若以天文學家的身份視之,則定要考察其歷法思想,而談論他的政治主張和軍事思想時又常常忽略他對佛教過盛的深深思考。今日的科研工作實在難以將多領(lǐng)域的研讀放置在一起,術(shù)業(yè)有專攻,苛求全面則解讀易產(chǎn)生偏差。但是,在何承天那個年代,他卻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多層次的豐富人格,天文歷法的改革者、安邊定國的理論家、豐富樂理的音樂人,更不論其高超的琴藝和棋技等。
文化是多元一體的,論歷史上的某一個人也是如此。通過文獻學的考證,便能層層剖析研究對象的多層身份。我們要用總體的眼光來解讀文獻,同時要從社會、歷史、情感、生活等多維度來考察文獻與主體對象的關(guān)系,才能避免人物形象的保守化和片面化。從何承天著述來看,他的思想所包含的層次絕不僅以上所述,對他思想的評價有待于更多史料和文獻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