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東,周媛媛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茖W校,廣東茂名 525000)
近年來全國高校逐漸從認識課程思政到教育教學實踐,對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逐步深化,各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理論研究方面穩(wěn)步推進,管好各自的“責任田”,不斷夯實的理論研究對深化課程思政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是實踐發(fā)展的基石。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規(guī)定:“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盵1]人的理想信念主要來源于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知覺、情感和意識三個部分影響,課程思政就主要是通過寓教于情、以情感人的教學方法。美術教育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應將本專業(yè)特色與思想建設相結合,發(fā)揮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建設和審美情操的引導作用,將藝術作品中的正面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推動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教學相輔相成,發(fā)揮協同育人的作用。
高職美術教育專業(yè)主要以培養(yǎng)小學美術教師為主體,學生畢業(yè)后能適應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知識與技能傳授,還要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加以引導,將思政內容融入各門課程之中,通過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塑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職業(yè)道德,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優(yōu)秀的小學美術教師。
美術教育專業(yè)的課程主要分為美術史論課程、專業(yè)技能課程和教育教學能力三大板塊,在當下美術教育專業(yè)的教育教學中,無論是學院還是學生在思想上都總體更偏重專業(yè)技能類課程教學。但在學好技能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而課程思政就恰好是以各門常規(guī)課程為途徑,從學科特點出發(fā),挖掘學科所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愛國情操等元素,在日常課堂中滲透思想教育,專業(yè)教學與思想塑造同向而行,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在美術教育專業(yè)的三大教學板塊中專業(yè)技能課程著重于繪畫技能的教學,與教育教學相關課程則是側重課堂教學技能,二者雖方向不同,但都以技能教學為主,思政資源與美術史論課程相比較為匱乏,美術史論課程的思政資源豐富且易于結合,能夠極大發(fā)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在專業(yè)技能課中教師與學生練習繪畫技能,實際動手占據大量的課程時間,不易穿插思政元素。與其相比,教育教學課程似乎更為適合加入思政元素,但主要是以職業(yè)認同感和職業(yè)道德為主的思政內容,相對史論課程來說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美術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美術史論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研究如何在課堂中保持專業(yè)教學的同時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史論課程的引領,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由此既可以在美術教育專業(yè)引領思政教學新風,也對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政治立場、專業(yè)認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都有引領和塑造的重要作用。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給予后人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國美術史發(fā)展歷程中其藝術風格相較于西方美術史來說更為復雜且難以言明。從西方美術史來說,關于其藝術風格的探討、總結大多緊密圍繞“再現”(representation)一詞,一批批的藝術家繼承前輩技藝并加以完善,以期無限接近所追求的目標,把“再現”視為藝術的高層次追求,因此在研究西方美術史的過程中有著明確的風格目標指引。
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不能以“再現”一詞以蔽之,單以脈絡較為清晰的繪畫而論,融合美術技藝、精神境界、人生感悟、文人風骨等多種元素于一體,是由“技”到“藝”的藝術形式,其精神內核相較于西方藝術而言更為豐富。因此中國美術史有著天然豐富的思政資源。從“文人畫”領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錚錚風骨和心懷家國天下的豪情壯志;從工藝美術作品體會古代手工藝人的樸拙天真和致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實施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畫家事跡、作品背景、作品內容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傳達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從而做到潤物無聲,化育無形。
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應當在新中國新時代的背景下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同美術史論課程相結合,通過對不同時期畫家、畫作的欣賞,仔細篩選教學資源,選擇更適合融入教學的思政元素,運用多媒體手段,結合講授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激發(fā)愛國熱情和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力,推動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結合,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思政教育。
中國歷經數千年的發(fā)展,蘊含豐富的藝術資源,傳承有序、延綿不絕,在世界藝術史中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經“隸變”而歷久彌新;有以書入畫、書畫同源,具有獨特中國特色的中國畫,因“風骨”生生不息;有精益求精、風格多變,兼具氣勢恢宏和典雅樸拙的雕塑藝術,雖“靜穆”卻生機勃勃;有雅俗共賞、享譽海外,美觀與實用并存的陶瓷藝術,歷“烈焰”以浴火重生。凡此種種,皆為我民族文化、精神力量之所系。
中國美術史教學可上溯到奴隸社會前的石器時期,其時已有先輩于奮力生存之間隙做出既具有實際功能又有裝飾意味的陶器與編織品,由此得以窺見“美”之于人類是深入骨髓的本能,學生也可體會先民生存之艱難以養(yǎng)堅毅品格,更能夠激勵學生探索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積極性。
及至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期,最備受矚目便是青銅器藝術,此時又被稱為“青銅時代”。這段時期經歷青銅器從質樸到成熟,青銅器紋飾和器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發(fā)生明顯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夏的古拙質樸,商的威嚴神秘,周的活潑靈動,思考政治與藝術的關系以及當下如何用藝術服務于政治。
東周的春秋及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動蕩,但也由此促進文化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以此時期可引導學生飲水思源,回望中華文明早期的一個思想高峰,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戰(zhàn)國末期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始皇帝開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奠定后世中華民族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凝聚中華民族的民族向心力。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千人千面,塑造精良展示這一時期塑造技藝的精良,亦是始皇帝及秦朝士卒頑強意志與斗爭精神的體現。
漢代的雕塑于秦而言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皾h代說唱俑”的造型脫離寫實,極盡夸張之能事,抓住了說書人在講述故事時眉飛色舞的生態(tài),靈動傳神?!盎羧ゲ∧骨笆袢骸钡氖裰T如馬踏匈奴、臥牛、臥虎等采用循石造型的雕塑技藝,依據石材天然外形略加雕琢,雕塑更顯古拙質樸之風。漢代的藝術以脫離寫實的手法展現當時文化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力。
漢末再度進入漫長的動亂時期,史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彼時各方硝煙四起,人民流離失所,以至于佛教廣泛傳播,諸多藝術的表現形式轉向為佛教壁畫、雕塑,給后人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人口的遷徙再度帶來思想的傳播、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合,繪畫亦在此時由技到藝,由畫匠到畫家,首次出現有記載的畫家,并在社會如此動蕩不安之時前輩先賢仍筆耕不輟,給予后世大量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與繪畫理論著作,展現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及出眾的創(chuàng)作能力。
隋唐之時社會繁榮安定,人民樂觀自信,在文學藝術上皆迸發(fā)出空前的活力,詩有李杜,畫有閻吳等,且有開創(chuàng)水墨渲淡一派,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山水畫南宗之祖王維。此時天下科舉初興,人才輩出,造就隋唐恢弘之勢,氣象萬千,學習至此,可激發(fā)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宋朝重文抑武,雖武力孱弱,但經濟較為發(fā)達,且因熱愛繪畫的宋徽宗,宋朝對文化藝術空前重視,延續(xù)五代畫院制度,成為宋代主流畫派。宋代畫院考核嚴苛,也因此選拔諸如張擇端、王希孟、黃居寀、李唐等優(yōu)秀畫家,流傳下來《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這類傳世佳作,為后世研究宋代歷史、繪畫留下珍貴史料,學生在學習時也會驚嘆此時的藝術之盛況,追思少年英才王希孟的驚才絕艷,敬仰李唐山水的恢弘氣象,并推動我們繼往開來,再現盛世。
元朝統治者逐漸由游牧向定居生活方式轉變,其對文化的多樣性也更為包容。部分文人士大夫在此期間發(fā)展出具有獨立意識與個性化的文人畫。宋皇室后裔趙孟頫以自身卓絕的藝術能力為突破口,在元朝出仕的尷尬境地中承前啟后,影響元中后期的藝術活動,涌現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等文人畫家,完成時代性的風格變遷,對后世影響深遠。這段時期讓人感受元畫家向往自由,不羈、個性的個人魅力,在繪畫中更體現不流于俗、從心所欲、寫意風流的文人風骨。
元朝多元并存的文化環(huán)境與自由蓬勃的藝術氛圍在明朝前期統一思想的政策下歸于寂寥,但即便在此境況中前人仍創(chuàng)造出蔚為壯觀的藝術盛況。在前期以浙派為代表的明畫家?guī)煼纤卧寒嫞瑢⒗L畫的造型技巧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和呈現形式,成為一時主流。明中期后,蘇州地區(qū)的吳門畫派繼承元末文人畫風格,凸顯士大夫審美情趣,逐漸占據畫壇主導地位。明朝的藝術流派紛呈,不斷探究繪畫發(fā)展方向,推陳出新,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引導學生要立足當下,以史為基,放眼未來,秉承揚棄理念,探尋藝術發(fā)展新思路。
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此時既有本土藝術在地域沖突中的傳承延續(xù),又有中西方藝術在理念對立下的絕處逢生。同時在鴉片戰(zhàn)爭后照相與珂羅版印刷術的傳入,引起清朝視覺藝術領域的強烈沖擊。在此紛繁復雜的背景下,清朝先有正統“四王”繼承董其昌學說,大力發(fā)展筆墨表現形式;再有以“四僧”為代表的明遺民畫家們高尚氣節(jié)與風骨的體現;在經濟發(fā)達的揚州地區(qū)“揚州八怪”們以商業(yè)為目的而自我表現;正統與個性藝術陷入瓶頸之時“金石運動”及其誕生的“海上畫派”正異軍突起,掀起中國藝術界的金石學浪潮。清朝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與藝術氛圍催生如此多樣的藝術風格,但卻因閉關鎖國而國力衰敗,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文化、藝術、經濟、軍事全面被壓制,國人文化自信全無。學習至此當以史為鑒,珍惜國家來之不易的奮斗成果。
先秦至清朝的漫長歲月,時光逝去,文化與藝術卻在此間不斷延續(xù)。通過對不同朝代藝術特點學習,可以領略前人智慧所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美,同時通過歷史背景的學習將藝術作品與時代背景相融合,更能體會藝術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文化、藝術、歷史更深刻內涵[2-5]。
在國家提倡“新美育”和全面推進“大思政課”的時代背景下,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內容,在美術教育專業(yè)中以中國美術史這門課程為切入點,將史論內容與思想建設相融合,做到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教育協同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藝術“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文化功能,重視道德教育。
通過對史論課程的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汲取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讀史使人明智就在于借歷史中前人的錯誤而時時自省。在學習中更可領略古人之風骨之遒勁、氣魄之宏大、毅力之堅忍,從而拓寬視野,增強自身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當以知識塑造自身時還要以此為基,方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