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興市廣播電視集團辦公室(黨辦) 徐小丹
機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等因公務運轉需要產生的文書樣式,是“政事之先務,經(jīng)國之樞機”,俗稱為“公文材料”。除了意見、通知、報告、請示、函、紀要等規(guī)范文種以外,還會經(jīng)常遇到情況報告、工作總結、領導講話、工作匯報、典型材料、調研報告、規(guī)章制度等。起草公文材料是苦活、累活、重活,因關乎整個條線、行業(yè)領域、部門、單位或某限定區(qū)域的整體情況,對寫作者的綜合能力、提煉能力、文字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同時,又常常因為事關重大或是事出突然,需要全力以赴“白+黑”“5+2”地開展工作,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下面結合本人工作體會和個人對公文材料寫作的理解,談一談寫好公文材料應做好哪些準備。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開展所有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各級各地機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履職盡責的政治基礎。公務材料的寫作因服從于公務目的,所以,能否擁有正確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能否在根本上理解“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決定了能否擺正態(tài)度、拔高站位、擴大視野,決定了能否寫出方向及站位準確的公文材料。
至于如何擁有正確的政治視角,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從全面理解所在部門或單位或是行業(yè)的職責、所處的方位、所服務的對象和目的入手,搞清楚開展具體工作的目的、方向、原則,為寫好公文材料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要深刻地理解我們國家的政體、國體以及整個社會運作的方式和規(guī)律,以及當前體制內推動工作的手段、方法和途徑,這決定了對公文材料寫作理解的深度,確保更有效地實現(xiàn)公務管理運行的目的。
公文寫作者時刻關注、積極了解最新的時政動態(tài)、形勢變化、理論說法是日常必備的工作習慣。對于普通人而言,閱讀政治形勢、理論文章等常會有抗拒心理,總覺得晦澀、無趣,既讀起來疲累,也無法了解其深意。在根本上,這不是該領域過于復雜或是深奧,而是有一個熟悉專門政治術語的過程。對于公文寫作者來說,政治學習是職業(yè)需求、工作前提,必須經(jīng)過一個必要的熟悉和積累過程,才能對各類時政主題、各類時政術語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才能把握住每一次上級重大會議或是重要文件的重點要點和不同變化,才能逐漸熟悉其中的寫作秘訣,逐漸擁有相應的公文解碼能力。
要寫好公文材料,不僅僅是文字運用能力層面的能力,更是對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與一個人的觀察力、思辨力、整合力、判斷力等有關,要根據(jù)工作目的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提煉加工。在筆者看來,想寫好文字材料,有五個方面的基礎能力要求:
(一)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這是每個人面對工作本身應有的基本要求,雖反映的是基礎品質,但與能否寫好文字材料息息相關。只有端正態(tài)度,認真盡責、盡心盡職的人,才愿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負責、去用心,成為有心人,不斷獲得積累和進步,為接下來做好其他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二)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心態(tài)是一個人獲得長遠進步的一扇門,特別是進入職場后,與校園生活不一樣,容易遭遇挫折、感到壓抑。只有保持樂觀、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學習,才能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懼怕困難和挑戰(zhàn),積極增長本領,不至于萎靡不振。
(三)全面深刻的理解能力。對于任何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要有能力去解讀它,考驗的并不僅僅是文字閱讀能力,而是綜合的理解能力。讀得懂事物或是文章,是現(xiàn)代高素質人才的基礎要求。而對于內涵豐富的文字,還要有能力讀出層次來,而不僅僅限于時間、地點、人物這些最基本的要素,而是有何前提背景、關鍵目標如何、重要程度如何等等。
(四)嚴謹周密的邏輯能力。邏輯思維的嚴密、嚴謹是對認真負責態(tài)度的次生要求,既對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所具備的條件、流程、細節(jié)等傾其所能考慮周全,也是對本身邏輯推導能力的要求,要逐漸養(yǎng)成分析事物關系的能力,才能理解事物之間或觀點之間的根本關系,才能理解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包含關系或因果關系等等,才能逐漸為組織文字材料奠定良好的思維框架。
(五)準確周到的表達能力。文字語言的組織運用能力與前面提到的素質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機關單位體制內的文字材料雖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來是“八股化”,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根本上要服從于公務目的、管理需要等,看似個人發(fā)揮空間不大。但高水平、高要求的文字材料,更需要有準確、周到、精妙的文字運用能力,能精確地在一字一句中體現(xiàn)出行文目的、工作用意,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的效果,充分反映出執(zhí)筆者的文筆特點、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字功底。
要想把文字材料寫好,筆者認為,關鍵是對信息的接收、處理和輸出過程,盡可能準確地認識、判斷、表達這些事物??蓮娜齻€方面著手:
(一)要養(yǎng)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八卦”習慣。要想寫好文字材料,其核心是要全面準備、深入地了解寫作對象,當對象是某項工作或業(yè)務工作或全面工作時,首先要對寫作的對象有全面地了解。比如,寫作對象是黨務工作時,需要對所在單位黨建的基本情況、大體組成、擁有的長短處心里有數(shù),才能下筆開始寫。對事物的了解是基礎,做到“心中有數(shù)”是前提,這是一個必然要經(jīng)歷的“吃力爬坡”的鍛煉和積累的階段。
公文寫作是一項綜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大多數(shù)公文材料的寫作對象是綜合性的,需要在了解所涉事務全貌后再加以提煉概括、突出特點。一方面,要謹記“人在事中練”,對自己崗位范圍內、職責范圍內的事務,要全面仔細地把握,對流程、細節(jié)要深刻地了解,做到爛熟于心;另一方面,要及時了解整個部門、單位、行業(yè)層面或限定區(qū)域內整體工作或特定工作的基本情況、發(fā)展進程、有何亮點,要隨時關注業(yè)內的重要會議、重大活動的基本情況,就必須盡可能主動地、自覺地了解更多的和整個單位工作相關的事務和動態(tài),養(yǎng)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八卦”習慣,有事沒事可以與各部門的人員多問幾句,每一條線、行業(yè)領域的每件事都可能與我們接下來的公文材料相關。
(二)要形成“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自覺儲備。公文材料雖然對文辭華美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并有司之實務而浮躁之所忽也。”其核心是務實、精要。但歸根到底依然在根本上考驗著寫作者的文字功底,而深厚的文字功底來源于大量的積累和不斷訓練。
要想寫好一篇公文材料,關鍵要有清晰的思路,要能對寫作對象形成合乎規(guī)矩、禮度、法理且能符合管理需要的看法,這種看法的形成需要有意地訓練。一方面,要廣看雜書,盡可能擴大知識面,有更廣闊的知識面和深邃的思想力會在很多時候默默地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要學精專業(yè),既要及時準確地了解當前形勢要求,也要主動學習各類優(yōu)秀公文范本,并積極總結一般規(guī)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對公務寫作帶來的便利程度是以往所不可想象的,除了查詢資料的極度便利以外,也提供了極好的學習平臺,比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上級部門、重要雜志的微信公眾號,使得我們輕而易舉、隨時隨地讓人獲取最新時政信息、敏銳把握形勢要求。公務文字材料看似是“八股文”,但上乘的公文材料,就是在“八股”框架內,依然要有獨特的體會、精到的思考,才能在方向正確的同時,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文采,有讓人記得住的特點。以上離不開日常“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積累儲備。
(三)要具備“風雨之后才能見彩虹”的主動迎戰(zhàn)心理。公文寫作需要下苦功夫,非花拳繡腿所能應付的,需要有真功夫,一定要有不懼困難的迎戰(zhàn)心理,要有“風雨之后見彩虹”的積極心態(tài)。每個人都有好逸惡勞的本能傾向,只有克服這個本能傾向,沉下心來,認真地對照同領域過去的優(yōu)秀公文材料、用心通讀寫作主題相關的所有參考素材、努力學習更優(yōu)秀相似主題的公文寫法,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地在公文寫作中不斷取得進步,直到所有公文的起草都能做到信手拈來。
古語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背钥嗟倪^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完善的過程,也是對事物的認知系統(tǒng)化、整體化的過程,只有不斷取得進步,才會對工作游刃有余,才能“一覽眾山小”。遇事不能害怕、退縮,要把“我不會”的畏懼心理轉變成“我會學”的主動迎戰(zhàn)心理,只有經(jīng)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才能逐漸在崗位上、工作中、生活中或者其他領域中比別人更優(yōu)秀一點、比過去更出色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