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材重構是對新時代大學英語改革的回應,有其必要性與可為性。大學英語教材重構路徑值得探討,須把握思政元素梯度,實現(xiàn)層次化融入;借助信息技術,開發(fā)豐富多樣的教材形態(tài);依據地方特色,開發(fā)輔助性教材。其重構原則應該在語言為本原則、相融性原則、時代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者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材;路徑;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94(2023)03-0117-05
作者簡介:唐爾龍,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翻譯理論與實踐;涂王貝,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安徽 安慶 246133)。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材的解構與重構”(2021jyxm0866);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融合研究”(2020jyxm1114);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材智慧賦能建設”(220501339165437)
收稿日期:2023-04-18
為進一步落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高校課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確立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實現(xiàn)育人過程全覆蓋,大學英語課程自然位于其中。同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修訂出版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2020 版)),在“課程設置”部分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課程質量為抓手,對標一流課程建設的各項要求,體現(xiàn)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毒V要》和《指南》為大學英語教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提供了政策引領,也為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材建設提出了機遇和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依據現(xiàn)有大學英語教材現(xiàn)狀,結合本科英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研究課程思政融入教材的方式和原則,不僅是對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大學英語教材重構建設的主動實踐。
一、大學英語教材重構的必要性與可為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穩(wěn)定蓬勃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關教育本質及功能的探討也從未間斷。中國教育理論界大體經歷了“教育本質的討論、學生主體性教育的討論、教育產業(yè)的討論、素質教育的討論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討論”[1]。但無論是哪一階段、哪一性質的討論,均離不開教育的培養(yǎng)對象即“人”的討論。陶行知先生曾言,“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yōu)美和樂之感情”。[2]教育的功能性必須基于教育的本體性,教育對個人的價值塑造和引領不可缺少,更無法替代。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我國高校踐行課程思政,著力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核心價值人才,是教育本質使然。
教材是指根據特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大綱要求和知識體系編制而成的代表性教學材料。教材的使用目的是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人才,具有明晰的意識形態(tài)特性。通過教材的學習,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逐漸與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認同。部分高校開設的專業(yè)教材“西化”傾向比較突出,大量引進西方教材,甚至是原版“拿來”,直接推薦到課堂使用,或者是照搬照抄西方教材,把西方的價值理論原本遷移到中國教材中[3]。此外,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許多教材被打上了深深的結構主義烙印,把英語看成只是單一的知識系統(tǒng),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4]近年來,大學英語教材主要采取聽、說、讀、寫、譯為主的編寫模式,將教材內容重點聚焦在英美國家文化的領域內,導致本科英語教材缺乏課程思政元素,缺少中國元素和中國聲音。2019年12月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提出要求,高校教材必須適度體現(xiàn)黨和國家意志,體現(xiàn)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把握方向,體現(xiàn)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理念,體現(xiàn)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成果,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由此可見,教材是在本科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核心載體,教材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升教學水平、完善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途徑,將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鑄魂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高校是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場域,大學英語教材則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載體。由此可見,對大學英語教材進行解構以發(fā)掘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再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對內容進行重構,是新時代大學英語教育的迫切而必要的任務,也是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回應。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引領下,實施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和關鍵舉措,是高校圍繞新時代開展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項培養(yǎng)高水平人才的系統(tǒng)性、長期性教育工程,同時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徑。此外,大學英語作為大學本科階段學時跨度長、課程分布廣、教學節(jié)次密、話題覆蓋全的公共基礎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歷史以及意識形態(tài)相互碰撞的場所,通過重構大學英語教材將課程思政融于教學過程中,顯隱性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反思,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自我、對專業(yè)、學校、國家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文化自信。就此方面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最好選擇之一,能夠有力助推“三全育人”全過程,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夯實育人根基,因此,重構大學英語教材具有較強的可為性。
二、大學英語教材的重構路徑
教材是傳遞知識、塑造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體現(xiàn)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主體價值體系。所謂教材重構,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需求對原有的教材進行合理的增刪、重造、補編,以期教材使用的最優(yōu)化效果。盡管教材是靜態(tài)的,但隨著科技、信息、教育方式、價值引領等方面的變化,其內容需要進行重新構建,繼而滿足受眾以及時代價值的需求。課程思政建設為推動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材建設提供了切入方向,也為教材發(fā)揮其育人作用提供了價值導向。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材重構路徑,其開發(fā)重點是吃透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挖掘教學材料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升華教學素材,豐富教學資源,實現(xiàn)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yǎng)及價值引領的功能傳遞。
(一)把握思政元素梯度,實現(xiàn)層次化融入
課程思政并不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隨意插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而是要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達到潤物無聲、鹽溶于水的效果[7]。如何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大學英語教材中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思政元素包羅萬象,各顯優(yōu)長,涉及專業(yè)素養(yǎng)、國際視野、政治認同、民族情懷、歷史使命、時代擔當?shù)戎T多方面,但所有的思政元素可以歸納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因此,厘清思政元素脈絡,把握各元素之間的梯度關系,是重構大學英語教材的核心邏輯,也構建了思政元素來源的主體框架。依據各層面由淺入深的漸進關系,有梯度地進行思政選材以及材料歸向。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對思政元素的層次化融入作出闡釋。此單元的標題為“Fresh start”,其主題為“未來與期望”。文章沒有出現(xiàn)patriotic(愛國)、values(價值觀)等直觀表達,本身并沒有清晰的思政教育脈絡,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做好梳理。微觀梳理方面,從大學英語第一課角度切入專業(yè)素養(yǎng)相關話題,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方面的專業(yè)意識,學會用語言提高交際水平、形成思辨能力、塑就國際視野;推至中觀和宏觀梳理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到英語專業(yè)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講好中國故事,解釋中國元素,提升文化傳播力,繼而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外語能力是對外話語權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外語人肩負歷史重任和時代擔當。這樣一來,便實現(xiàn)了思政教育的梯度化、層次化融入。
(二)借助信息技術,開發(fā)豐富多樣的教材形態(tài)
從教材屬性來看,教材所呈現(xiàn)的內容本質是某一學科的教學性知識,即把學科知識通過學生可理解的語言、敘事方式、學習活動等方式進行教學轉化而形成的知識[8]?,F(xiàn)代信息技術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改變著學科知識的傳播方式,不斷推進教學形式的現(xiàn)代化和多元化,其迅速變化也要求開發(fā)豐富多樣的教材與之呼應,以適應受眾需求,切合時代引領。教育部高教司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提升數(shù)字化應用能力,開發(fā)建設一批多介質、數(shù)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態(tài)教材。[9]據此,可以通過智慧賦能大學英語教材,打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智慧學習社區(qū),建設特色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智慧平臺。借助智慧學習社區(qū),教師可自定教學節(jié)奏,推送優(yōu)質資源,學生可自定學習時間和空間,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有機融合,這樣一來,便可以把原有的靜態(tài)的紙質教材編成、用成“活書”,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共享。此外,在大學英語教學數(shù)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可以依據大學英語現(xiàn)有教材,搭建智慧教學平臺,提供智慧教學方案,使得原有教材形態(tài)得以外延。比如:可以在智慧教學平臺上搭載教學資源庫、智能互動工具、在線交互式課件、個性化思政育人教學素材等,實現(xiàn)課堂內外貫通以及線上線下融合。以上舉措可以拓展思政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在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多維度學習,豐富大學英語教材形態(tài),從而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助力特色思政。
(三)依據地方特色,開發(fā)輔助性教材
我國幅員遼闊,高校眾多,教學條件差異較大,一套教材很難滿足全國所有高校的課程需求。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英語課程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對加強教材建設的呼聲更加強烈,編制高質量、本土化的輔助性教材是大學英語教材重構的良好路徑。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可以適當補充具有地方化特色的中國元素,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客觀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能力,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體現(xiàn)思政教育的多樣性,使得書里書外的思政教育走深走實、入腦入心。
以安慶為例:安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許多歷史和人物特色鮮明,各種文化生態(tài)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頗具價值引領的地域文化。比如:黃梅戲經典劇目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故事“六尺巷”家喻戶曉,以和為貴,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教育內涵;革命先烈陳延年、陳喬年,“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讓子孫后代們享受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這是“堅持真理、恪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畏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兩彈元勛”鄧稼先以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默默無私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純粹的人格魅力演繹了科技工作者對國家忠誠、堅守的愛國精神。以上均是踐行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可以編制成飽含地方特色的輔助性教材,與大學英語課程互補互融。
三、大學英語教材的重構原則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有條不紊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的大學英語教材在重構思政元素方面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才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有機結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語言為本原則
盡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專業(yè)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實踐類課程,實現(xiàn)育人過程全覆蓋,但值得強調的是,大學英語本源上是一門以語言為基礎的學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載體,具有獨特的認知功能、交際功能、情感功能、思維塑造功能等,它是維系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此外,語言是思維和情感的外殼,任何思維和情感都需要憑借語言來作為表達的窗口。羅良功指出,專業(yè)知識始終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思政內容不能喧賓奪主,甚至替代專業(yè)知識內容[10]。2018年,《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框架形式對英語語言能力進行了量化,該框架涉及語言能力、語言知識、語言使用策略、語言理解能力、語言活動、語言表達能力?!吨改稀罚?020版)的教學要求部分也對標融入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相關內容?;诖髮W英語課程本身,語言知識和技能始終是教學的主體,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實現(xiàn)育人過程全覆蓋,并不等于思政教育成為專業(yè)課程的主體,不能無限度地挖掘與補充思政元素,過量重構會削弱開設大學英語課程的本意,造成邏輯關系的本末倒置。因此,在使用大學英語教材時,必須以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為基礎,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而非脫離語言的實質一味地實施思政教學。同時,以語言為基礎的課程教學也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拓展國際視野、增進文化理解力、激發(fā)思辨能力的過程,是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不可缺少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與實施思政教學是相輔相成的。
(二)相融性原則
布萊恩·湯姆林森(Brian Tomlinson)認為,語言教學材料的開發(fā)方法須遵循各個階段:文本收集、文本選擇、文本體驗、閱讀活動、體驗活動、攝入響應活動、開發(fā)活動、輸入響應活動[11]。大學英語實質上是以語言文本為基礎的教學材料,其思政元素的開發(fā)須考慮到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科學設計、有效重構。課程思政賦予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 [12]。外語課程思政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存在不同語言之間的有效轉換,也有其優(yōu)勢所在,它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歷史以及價值觀相互碰撞的場所,蘊含寬廣的思政素材“金礦”,但并不是將思政教育強加至外語課程,隨意、碎片化、生硬地植入外語課程之中,也不是脫離于外語課程,游離在外語課程之外[13],就思政元素的重構而言,思政元素的融入須遵循大學英語課程的科學性、結構性和知識邏輯的梯度性,不能脫離學科素材進行“硬融入”。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補充要基于大學英語語言素材進行,在重構過程中做到思政教學目標與語言教學目標相融相顧、同向同行,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和語言教學材料成為相互浸潤的育人養(yǎng)料。
(三)時代性原則
大學英語課程實施課程思政重構過程中,除了考慮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以及權衡思政素材能否與語言素材相融性之外,還要顧及所選思政元素的時代性原則。在教材重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注入時代價值,需要對相關的思政元素進行甄別細選,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聲音、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鮮活語料,絕不是簡單地拿來就用,更不是為了思政教學而進行粗放的量化堆砌。通過精細化挑選而來的思政材料,幫助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充分感受時代的氣息,觸摸時代跳動的脈搏,感悟時代的責任擔當和對未來的美好愿景,以實現(xiàn)時代性思政元素的矯正功能、引領功能和凝聚功能。值得強調的是,大學英語教材的時代性重構原則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現(xiàn)代性原則,頗具價值的思政元素自古至今,源遠流長。以中華文化為例,從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中華文化涵蓋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各個時代的發(fā)展結晶,均是中華民族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同樣是時代價值的高度體現(xiàn),因而也是大學英語課程實施思政重構的精髓素材。
四、結語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新時期加強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舉措。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教材便是這一任務落地的重要載體。新時期給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賦予了新要求、新方向,也為其開發(fā)與重構提供了必要性、可為性和新路徑。大學英語教材的重構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fā)揮課程優(yōu)勢,深度挖掘思政育人資源,同時把握好思政元素梯度,實現(xiàn)層次化浸潤,借助信息技術,開發(fā)豐富多樣的教材形態(tài),將思政理念與素材融補于教材。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材不可能實現(xiàn)所有思政內容的重構,不能將課程思政片面地理解為“課程+思政”, 也不能虛化課程思政,更不能為了思政而盲目地硬融硬塞。在堅持語言為本原則、相融性原則和時代性原則下,做到思政素材與語言素材相融相通、互為推進,形成精細的浸潤式互補聯(lián)動,真正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者有機統(tǒng)一,構建 “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大格局,培養(yǎng)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 考" 文" 獻]
[1]
顧明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70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5-10.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 查朱和.教材出版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探析[J].中國編輯,2015(2):23-26.
[4]" 任遠,劉正光.二次開發(fā)外語教材內容服務課程思政[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22-32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yè)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19-12-19)[2023-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6]" 央廣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2022-11-20)[2023-03-12]. http://news.cnr.cn/dj/sz/20221120/t20221120_526067377.shtml.
[7]" 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46-51.
[8]" 趙長林.什么是好的教科書設計:一種多學科觀點[J].教育導刊,2022(9):33-41.
[9]" 教育信息網.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數(shù)字化[EB/OL].(2022-07-19)[2023-03-20]. https://www.e-chinaedu.cn/html/jiaoyuyaowen/2022/yaodian_0719/57789.shtml.
[10]" 羅良功.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2):60-64.
[11]" Brian Tomlinson.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2):143-179.
[12]" 邱偉光. 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13]" 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
責任編輯:陳星宇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ng Erlong, Tu Wangbei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is a response to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is worth explor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gradi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achieve layered integration, develop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 auxiliary teach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construc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based, compatibility and times, so a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methods;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