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精神意蘊"/>
張學昕, 趙海川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被圍困的島嶼,孤立無援?!盵1]269
孤獨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情感體驗,也是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一個重要母題?!敖先壳北蛔u為中國人的“百年孤獨”。在三部曲中,“孤獨”是一個核心的主題。作為故事中心的花家舍,不僅在地理環(huán)境上是一座孤島,更象征著一座與世隔絕的孤獨心靈之島。文本中的每一個人物無一例外都無法從這個漩渦中掙脫出來,沒有人能夠在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時候保持平靜。孤獨就如同魔咒一點一點地侵蝕著人們的意志,讓人們彼此疏離、懷疑,直至將他們推向死亡。在“江南三部曲”里,格非在近代百年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書寫了一段四代逐夢的家庭歷史。陸侃為何從迷離到毅然離家出走,陸秀米緣何投身革命,梅城縣長譚功達何故執(zhí)著于改革,知識分子譚端午因何逃避命運;他們的身世是怎樣的,他們何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在小說里始終是一個謎,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他們的命運仿佛是一葉飄蕩在歷史長河中的“迷舟”。這種“空缺”式的敘事方式常見于格非的其他作品中,成為格非早期小說的標志性特點。由于存在這種謎一樣的“空缺”,賀仲明認為文中“人物缺乏統(tǒng)一的性格為支撐,思想和行為缺乏內(nèi)在的精神主導”[2]。其實并非如此,在血脈相連的四代人中,有一種精神氣質(zhì)是一以貫之傳承的,那便是孤獨。縱觀文中所有人的生活悲劇,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所擁有的情緒只局限于自己的猜測和想象,他們獨自掙扎、徘徊在心靈的孤島,越是妄圖掙脫,越是無法逃離孤獨的囚籠。
文本中人物那種無法擺脫的孤獨感,源于夢醒了卻發(fā)現(xiàn)無路可走的悵然若失?!敖先壳彼枥L的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追夢故事,這夢對于舊時代的儒生陸侃而言便是“桃源夢”;對于身處動蕩年代的先覺者陸秀米而言便是革新后的新世界;對于新中國成立后擁有雄心壯志的譚功達而言便是跑步進入工業(yè)化的梅城。這些先覺者受制于時代的思想環(huán)境,提出的想法、做出的行為,沒有一個能被那個時代的人們所接受,甚至被身邊的親人所鄙視。他們被當成瘋子,在主流文化的邊緣掙扎,他們的理想被調(diào)侃為天方夜譚,他們是時代的孤勇者,或為當下生活和欲望所迷惑,或懷著對未來的期許,卻被命運所束縛。他們選擇了一條艱辛之路,受盡了世俗的白眼,因此他們便也注定了孤獨終老。
《人面桃花》中的王觀澄本是朝廷的一名官員,他在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后,想要尋求建設一個桃花源,讓百姓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于是他追尋先賢的足跡,發(fā)現(xiàn)了一座孤零零的島嶼,那就是“花家舍”。王觀澄和他的信徒們通過強取豪奪來建設自己的小島,歷經(jīng)二十多年,使花家舍成了不折不扣的人間天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洵然有堯舜之風。”[3]100但是,他在創(chuàng)建了這個桃花源后,卻很快對這個地方產(chǎn)生了厭惡。每日望著云霧出岫,鳥兒歸去,他心中忽有一股悲涼之意,無法自拔,竟想要將這桃花源摧毀。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想法,也沒有人能夠繼承他的意志,于是他陷入了一種深深的孤寂。當王觀澄坐在“總把攬”的位子上一人登臨巔峰的時候,他是孤獨的。大家都看著他表象上的威風八面,但卻很少人意識到他內(nèi)心的虛無和夢想幻滅后的孤寂。
《山河入夢》中的譚功達,也是一個具有革命熱情、深陷宦海浮沉,卻為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獨之人。他繼承了母親秀米的革命理想,雄心勃勃地要為民眾造福,但同時他也繼承了那份不切實際的倔強與幼稚。新中國成立后,退伍轉業(yè)的譚功達成了梅城的縣長,卻最終被自己修建的水庫所累,成為眾矢之的,被發(fā)配花家舍。結局正如他所擔心的那樣,無論怎樣努力,最后都要重蹈他母親的覆轍。他所追求的,終究還是如秀米那樣,在理想主義的幻夢中灰飛煙滅。在繁華消退之后,他的生活陷入了低潮,在花家舍酒店里,他接到了一封曾是自己秘書,如今身陷囹圄、顛沛流離的姚佩佩寫來的信。譚功達淚流滿面,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了解自己,我們能看到他竭力想要將姚佩佩從腦海中驅(qū)逐出去時的無助;能看見他的絕望和掙扎,以及他對她的思念。譚功達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終于知道在自己的心中誰才是永遠無法遺忘的。顯然,格非繼續(xù)沿著《人面桃花》的路數(shù),不斷進入這一代理想主義者的內(nèi)心,勘察他們所遭遇的現(xiàn)實處境和艱難選擇。
莫言曾將格非的作品與《紅樓夢》進行過關聯(lián)性探討。在《山河入夢》中,譚功達的性格就如同賈寶玉一樣,頗具理想主義的“癡傻氣”。他癡迷于自己的理想藍圖,但卻忽視了對人際關系等俗世的經(jīng)營和維護,這使他在官場上形單影只,孤獨地徘徊在理想的孤島。王觀澄與譚功達雖有著自己崇尚的志向,卻因不為世人所理解,只得在寂寞中垂死掙扎。應該說,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對當下歷史具有遠見卓識的反思的孤獨,一種對未來美好藍圖向往的行旅的孤獨。他們胸懷天下,將大眾的幸福生活當作奮斗目標,他們的理想雖未實現(xiàn),卻可能為后世所傳承。書中的人物,無論是秀米,還是王觀澄,或者是譚功達,他們都將自己的心靈置于一座與世隔絕的荒島,在孤獨中尋找真實的自己,努力構建心靈的棲息地,最終將自己圍困在這座親手構筑的要塞中。書中人物最終的結局都是孤身一人地脫離了這個世界,“死亡”是他們摧毀這座堅固的要塞的唯一手段,孤獨及由此相伴而來的痛苦隨之消逝,死亡成為他們解脫的唯一路徑。
或許,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直面悲劇,他們習慣于從“外部”,諸如歷史、文化、社會因素等,去探尋悲劇的發(fā)生原點。然而,格非卻把我們從慣性思維中拖拽出來,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和承受者,將自己圍困在一座心靈孤島之上。而這部“三部曲”所講述的故事發(fā)生于一個充斥著孤獨和彷徨的社會中,這些被孤獨感困擾的人想要逃離,卻難逃命運的糾纏,最終無路可走:怎樣地生活于他們而言才是最好的?是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還是轉而尋找更好的人生?無論怎樣選擇都無法擺脫宿命的纏繞,最后只落得無路可走的凄涼境地。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處境中感到孤獨、迷茫且無所適從。他們沒有勇氣去直面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者那個孤獨的年代,只能將自己的理想愿景寄托于建設烏托邦園地的夢境中。夢斷“烏托邦”之于受困的孤島,成為他們的命運之殤,這似乎又是宿命般的選擇。
無疑,在營造“夢境”方面,格非一直都是一位高手。但此刻文中的“夢”卻早已超越了人們約定俗成的理解范圍,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比喻,是一個人在孤獨、寂寞環(huán)境中的生存期盼。當文本中的人物遭遇現(xiàn)實中苦難的打擊而萬念俱灰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恍惚中幻想起了自己或是祖輩曾經(jīng)的桃源夢,我想,格非在此所作的“夢境”敘事,不僅僅是一種敘述手法,還有更深層的思考。因為夢境是個體主觀構建的,受到個體意志的支配,也就是說,與其說這些夢境是由作者格非有意刻畫出來的,倒不如說是書中人物于無意識中為自己構建的一座“精神孤島”,也唯有在這座“孤島”上,他們的心靈才能得到片刻休憩。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許多美好夢境的形成,大多源于理想主義者之于現(xiàn)實生活的困境?書中各位主人公心中的苦悶無法在現(xiàn)實中得到釋放,于是便沉醉于心造之境,并執(zhí)著于將之付諸實踐,而其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實驗結果便是花家舍的建立。然而花家舍的宿命卻無情地表明,烏托邦僅僅是一個短暫的夢。
在格非計劃撰寫三部曲的初期階段,“人面桃花”曾是三部長篇小說的總題。在這個意義上,三部作品實際上都統(tǒng)一在“人面”與“桃花”的隱喻格局之內(nèi),“用‘人面’‘桃花’這兩個大的意象來控制千絲萬縷的敘事線索”[4]。在三部曲的總題命名中,格非借用了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意象。其中“人面桃花”的意象,通過三代主人公的經(jīng)歷,以及三代“花家舍”的境況,以明暗兩條線索構建出整部小說的敘事邏輯以及情節(jié)主線,二者相互交織構成整部小說的核心結構。在這里,我們可以將“人面不知何處去”中的“人面”理解為“現(xiàn)實烏托邦”,也即書中暗線所描繪的三個時代的“花家舍”,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祈愿卻因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而終究無法實現(xiàn)的造夢運動。而“桃花”和“烏托邦”則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由晉代文人陶淵明塑造的“桃源”意象?!疤以础笔侵袊娜思耐须[逸情懷的烏托邦,是自春秋時代起中國古代文人志士心中對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精神寄托。書中的“桃花”則是“理想、精神的烏托邦”的代名詞,是人們心中始終如一、亙古不變的對純潔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實際上,這正是一個虛幻、浮華之夢的符碼性呈現(xiàn)的開始。
“三部曲”的書名,正如它們?nèi)〔牡脑娭兴[喻的,經(jīng)歷了從“桃花依舊笑春風”到“江南春盡離腸斷”的演變,格非曾說過要“讓寫作時的感覺與所描述的事物彼此尋找,召喚和通聯(lián)”[5]??梢?,“桃花依舊”“江南春盡”預設、奠定了后來整個“江南三部曲”的敘事基調(diào):滄桑、荒寒、悵然若失,歷史、人性、記憶和輪回?!斑@既是情感、精神和靈魂的蘊藉,也深藏著無法預知、榮辱盡失的命運玄機?!盵6]102同時,格非在本部小說創(chuàng)作中時常引用地方志,描寫普濟、花家舍等地方的風物,結合內(nèi)容的推進賦予了作品一種逼真的歷史感。“現(xiàn)在,回想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氛圍,我們就會慢慢地清楚格非、余華等人的寫作初衷。他們出于對‘啟蒙’使命的警覺和反思而回到文學本體,祛除非文學和審美之魅,以純粹的、富于技術品質(zhì)的美學立場,專注于對存在世界和歷史的重新勘察?!盵6]97無疑,花家舍就是作家“對存在世界和歷史的重新勘察”而構筑的一個文學空間?;疑崾恰敖先壳边@部時光長河里唯一不變的夢想之地,它伴隨著書中人物一次又一次地夢起夢落,整整貫穿一百年,三代人,三個時代。與“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遠離社會、不存在或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的烏托邦形象不同,格非筆下所構建的三個時代不盡相同的“花家舍烏托邦”與外界社會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這就是與時俱進、隨著外界社會發(fā)展而變化的“時空伴隨”烏托邦。所謂“時空伴隨”即與現(xiàn)實中社會產(chǎn)生聯(lián)系,但其發(fā)展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是一種介于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烏托邦形態(tài)。這種“伴隨性”,讓我們聯(lián)想到1967年??略凇蛾P于異類空間》的演講中提出的“異質(zhì)空間”一詞,他將融合真實存在和主體想象的“差異空間”稱之為“異質(zhì)空間”:“在任何文化中,在任何文明中,都存在著真實的場所和現(xiàn)實的場所,它們被設計成為社會的體制以及實際上實現(xiàn)了的烏托邦。在其中,某些真實的位所,在文化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其他真實位所,它們同時呈現(xiàn)出來,引起爭議,甚至被顛倒過來,進而形成一些外在于所有場所的場所類型,盡管它們實際上是局部化的。因為它們?nèi)徊煌谒鼈兯庵富蚍从车膸追N位所,所以我將把這些位所稱之為‘異位’(heterotopias),與烏托邦相對立?!盵7]這種“異質(zhì)性”在于這一空間是現(xiàn)實社會存在中的物質(zhì)、權力等外界因素與個體自身的心理、精神、潛意識等內(nèi)在因素相互融合的結果。
可以說,格非對“花家舍”的塑造,兼具烏托邦的虛幻與想象,擁有既能夠在社會現(xiàn)實中找到具體的空間建構,又具有與個體經(jīng)歷不同而帶來的強烈主觀意識的雙重特性?;蛘哒f,文本中的花家舍,此時便是寄托了主人公內(nèi)心烏托邦幻想的異質(zhì)空間,并且隨著不同人物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承載著烏托邦理想的花家舍也經(jīng)歷了從物質(zhì)到精神,最后之于欲望的轉變。
首先,我們來看《人面桃花》中處于清末民初戰(zhàn)亂時由土匪王觀澄建立的“桃源花家舍”。顯然,“桃源花家舍”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時值清末亂世,民主革命的呼聲轟轟烈烈地席卷華夏大地。在時代浪潮下“總把攬”王觀澄,原本入朝為官,然而“中歲好道,頓生隱逸之念”,機緣巧合之下,尋訪先人遺跡來到花家舍,繼而將其心中的烏托邦理想付諸實踐,創(chuàng)建了一個陸侃夢中所向往的,由一條風雨長廊將家家戶戶相連,村莊整齊劃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甚至“就連家家戶戶所曬到的陽光都一樣多”[3]100的世外桃源烏托邦。
到了第二部《山河入夢》,出現(xiàn)了由理想主義者郭從年建立的“理想主義花家舍”。時值20世紀60年代,盛況空前的改造運動席卷華夏大地,其中寄予了無數(shù)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全國上下充斥著樂觀主義氛圍以及對實現(xiàn)理想的憧憬。在郭從年領導的花家舍公社里,人們采桑種田,按時勞作,按勞取酬,夜不閉戶。來此調(diào)研的譚功達不禁感慨:“這或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甚至比他所夢見的共產(chǎn)主義未來還要好!”[1]277但到第三部《春盡江南》的花家舍,已經(jīng)變成了欲望宣泄的集中地。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壓抑之后,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了一絲緩和,欲望開始泛濫,并且由于缺乏節(jié)制一步一步走向癲狂。此時的花家舍儼然成為一個徒有虛名的“桃花源”,一個奢靡而浮華的著名度假村。至此,這個曾經(jīng)一家三代人都想將之變?yōu)樽约豪硐胧澜绲目臻g,亦曾經(jīng)被當作“桃花源”的美好處所,逐漸在夜夜笙歌中銷聲匿跡,淹沒于塵世喧囂之中?;疑嶙鳛橐粋€空間符號,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敘述里經(jīng)歷了建立、坍塌、重生、幻滅的變遷歷程。作為人物內(nèi)在心理空間的表征實踐,“異質(zhì)花家舍”給社會現(xiàn)實空間增添了個體的情感色彩,成為探知個體精神空間的重要存在。格非通過異質(zhì)空間的建構,審視不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為他們心中的理想超越現(xiàn)實困境提供了實踐和反思的空間。
可見,“三部曲”幾位主人公,無一不是為了理想事業(yè)而奮斗的驍勇志士。然而,他們?nèi)缘植贿^現(xiàn)實的殘酷與荒寒,終其一生都不被理解和認同。無論是《人面桃花》中的陸秀米、《山河入夢》的譚功達,還是《春盡江南》中的譚端午,雖然歷經(jīng)時代的滄海桑田,但心中那份對理想的純真追求與偏執(zhí),卻得到了一以貫之的繼承。格非在塑造這三位主人公與烏托邦的關系時,分別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身份和使命。首先是見證了“桃源花家舍”從建立到覆滅的陸秀米,她是烏托邦的“親歷者”和“實踐者”。出嫁途中被劫掠到花家舍后,她起初覺得花家舍是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但后來隨著了解的深入,她意識到花家舍其實不過是個“假裝”成桃花源的土匪窩,一幫土匪在那里醞釀建造原始的“大同社會”,其短暫的繁榮景象,完全是建立在對花家舍以外的社會勒索搶劫的基礎上。在經(jīng)歷了土匪火并之后,她見證了花家舍從原來的世外桃源淪為了殘酷的地獄,她的一些想法在時光中經(jīng)過慢慢發(fā)酵而不斷縈繞著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這花家舍要是落在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諸事停當,成了真正的人間天國……”[3]133
再后來,秀米在時代浪潮和革命熱潮的推動下,參與了革命事業(yè)。此時參加了革命的秀米的身份便由之前烏托邦的“經(jīng)歷者”變成了“實踐者”,回到家鄉(xiāng),這個曾經(jīng)養(yǎng)育她的地方,自然也順理成章成為她改革的試驗場所。在這個地方,她辦醫(yī)院、興學校、購置武器,甚至還準備武裝起義。結果家財散盡、家破人亡也沒有成功地實現(xiàn)她的理想。秀米的悲劇實質(zhì)上是無法避免的,她所追求的目標同許多先覺者一樣,是終其一生都無法突破的時代困局,在那個紛爭混亂的時代,出于對現(xiàn)世的失望,普通民眾的注意力都聚焦于自身當下的生存,沒有人會去關注遙遠的未來,以及遠處同他們一樣掙扎著盼望得到救贖的其他人。秀米終其一生才發(fā)現(xiàn)花家舍不過是一個令她夢始夢終的孤島。
作為郭從年“理想主義花家舍”的“見證者”譚功達,他“繼承”第一部小說中的桃源夢想,在梅城快速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構想與實踐,因為脫離了客觀實際的物質(zhì)生產(chǎn)需要條件,造成無法挽回的失敗遂被下放到“花家舍公社”考察。在這里,郭從年為譚功達建設了一個已經(jīng)實現(xiàn)理想的范本。這里的人們采桑種田、按時勞動、按勞取酬,這里通了電,建設了避雨的長廊,形式上完成了書中幾代人的理想。但這種表象上的完美,卻在譚功達日復一日地觀察中,逐漸露出了猙獰的本色。這里的人們,神情寂寞、內(nèi)心冷漠,每個人都懷揣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個人都在揭發(fā),同時每個人都在被揭發(fā)。公社社員之間相互揭發(fā)的書信將人類最狡黠、最自私的一面全部暴露在陽光下?;疑崴宫F(xiàn)的理想的美麗景象,居然是建立在將人性之惡發(fā)揮到淋漓盡致的基礎之上,這對理想主義者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作為見證者的譚功達,此時才意識到理想主義花家舍亦不過是他憧憬與幻滅的一座孤島。而到了孤獨的“堅守者”譚端午那里,寄托著前人崇高桃源理想的花家舍,已經(jīng)被世俗的欲望異化為權力與金錢角逐、道德與理想淪喪的銷金窟與“伊甸園”。在燈紅酒綠夜夜笙歌之中,譚端午只能感嘆此時的花家舍是一座共存著希望與失望的孤島。他始終徘徊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社會的劇變和世界的紛爭,讓有著知識分子氣質(zhì)的譚端午很不習慣,他不想走出自己的熟知領域來迎合時代,在地方志辦公室里,他總是消極怠工,偶爾讀點書、時而寫點詩詞、聽聽音樂,并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只是活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無所適從的人。譚端午的自我疏離,是一種對時代自覺地抵抗:“今天這個時代,老成、狡詐,我們不可能輕易駕馭它,對個體來講,今天是個強大得多的對手。從這個角度來講,端午要面對的挑戰(zhàn)肯定比秀米和譚功達更孤絕。正因如此,他的堅持才更有價值?!盵8]
從《人面桃花》到《春盡江南》故事發(fā)生的百年間,花家舍歷盡滄桑。這里經(jīng)歷了夢想家的辛苦經(jīng)營,一度成了人們期盼的理想所在,擁有人間所期望的一切幻想。然而,僅在數(shù)十年間,王觀澄與郭從年,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親眼目睹了花家舍的衰落。王觀澄預想到的“花家舍遲早要變成一片廢墟瓦礫,不過還會有人重建花家舍,履我覆轍,六十年后將再現(xiàn)當年盛景”[3]100。王觀澄預言成真,數(shù)十年后郭從年所建立的“理想主義花家舍”,同樣消失在了歷史的塵煙中,重建與毀滅繼續(xù)成為新的輪回,明天或許也將再一次上演昨天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故事的舞臺來到現(xiàn)代,此時的花家舍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腐朽到了極點的銷金窟,容納著世俗的貪婪欲望。那個曾經(jīng)被寄托了崇高理想的花家舍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紙醉金迷的欲望樂園。為什么花家舍會落得如此慘狀?格非塑造花家舍這樣一個夢幻與現(xiàn)實不斷建立與毀滅的輪回故事,究竟想表達一種怎樣的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認知?或許,人類的理想的達成與幻滅就是這樣一個一代又一代西西弗斯式的神話故事?!案穹撬坪跻磉_、重現(xiàn)或是記載、保存世間萬事萬物的轉瞬即逝”[4],書中幾代花家舍的命運:伴隨著希望誕生,伴隨著欲望消亡,周而復始。深刻地反映出寄托著人類美好愿望的烏托邦,終究是一個短暫且周而復始的夢。
在小說中,我們追隨著三代人的視角,見證著花家舍波瀾起伏的變遷史,也感受著主人公們的夢起夢落,文本中關于花家舍的烏托邦式的實踐,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人們看著代表夢想的花家舍建起,也見證著這座理想的神廟跟隨歷史和命運的洪流一次次轟然倒塌。這讓我們不禁質(zhì)疑堅守烏托邦夢想的合理性、可能性。格非表面上通過主人公們一次次的夢碎和花家舍的幾度興衰來表現(xiàn)夢想在現(xiàn)實面前的不堪一擊,但是,他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告誡人們警惕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實踐的同時,更多地開掘出烏托邦思想的積極作用和意義?!盎疑帷比缤祟惖南M狻跬邪顗粝胧沟萌藗冊诠录裴葆宓娜松猛局懈猩Φ卮婊钕氯?,在奮斗的過程中不斷尋求自我。一代人的夢想破滅了,但是在下一代人,下一個時空中,夢想的接力棒還會傳接下去,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實踐烏托邦的理想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卻是恒久的追求,人類在追尋夢想的路上會永不停歇。正是因為有烏托邦夢想之光的存在,人類才能在無數(shù)個暗夜中照亮自己生命的價值。所以,即使人們明白夢想有時帶著些許荒唐,卻還是有許許多多受夢想鼓舞、想通過造夢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勇士在孤獨中抗爭。更深層地說,烏托邦不僅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詩意構想,其所發(fā)展出來的一系列奮斗和實踐,更是對當下所面臨社會狀況的某種超越。在一定程度上,烏托邦就像一座燈塔,引導人們從現(xiàn)在走向未來?,F(xiàn)實世界充滿著恐怖和殘忍,人們有太多難以承受的生活重擔和精神壓力,人性的冷漠、精神的困頓、理想的迷失,使我們比以往更需要這種烏托邦式的心靈救贖。格非在日益商業(yè)化的社會大潮中,并沒有迷失,而是返璞歸真到“烏托邦”這一純真古樸的情結之中,將中國江南百年的歷史與這種情結結合起來,意在點燃人們心中夢想的星星之火,試圖把人們從迷茫、困苦、絕望的心靈泥沼中解救出來。而作品中純凈、祥和、富有活力的花家舍,則可以視為作者的一種呼吁,鼓勵人們走出沉淪的囚室,去追尋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文學與市場的關系變得日益緊密,文學逐漸被消費主義文化所浸染,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精神定位,也漸漸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他們在金錢、權力、欲望的裹挾下,常常顯得無所適從,一時難以找到自我的歸屬和定位,往往陷入迷茫和疑慮的精神困惑之中。面對人文學科影響力的式微、消費主義的浪潮、權力的誘惑,格非顯然無法避開這些問題的糾纏?!敖先壳笨梢哉f是體現(xiàn)了格非精神抉擇的作品,喻示身為知識分子的作家在經(jīng)歷了眾多精神困惑之后做出的價值選擇。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物質(zhì)富足帶來的幸福,但是卻又陷入了更大更深的孤獨和迷茫之中。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類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里,金錢正在沖擊著良知,權力在裹挾著道德,欲望在吞噬著理想。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也是一個充滿懷疑的時代,人們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容易迷失信念,陷入嚴重的精神不振之中,孤獨幾乎成了每個人無法避免的情緒和宿命。毋庸置疑,孤獨是人類的宿命,但是夢想成了我們抑制孤獨的一劑良藥,通過奮斗去達成自己的理想,如同人類在孤獨的洋流里找到諾亞方舟。對理想的堅守是人類對抗精神迷失的一種手段,它讓人們在無數(shù)孤寂的長夜里有了心靈慰藉,讓無數(shù)有著偉大夢想的人在心靈上有了類似的歸屬感,在與夢同行的路上,或許我們不會那么孤單。《春盡江南》文末出現(xiàn)的《睡蓮》一詩,是全書的點睛之筆,也是對“江南三部曲”的總結,在傷感、寂寥的氣氛里,也能感受到一份堅守和信念。就像詩中的那句“這天地仍如史前一般清新”[9]。
花家舍雖然在“三部曲”的結尾處成為歌舞升平的度假村,但是,這片度假村所依附的“花家舍”的天地依舊存在著,這個帶有過去三代人奮斗印記的花家舍,在未來的時空中,會否有新的孤獨夢想者出現(xiàn),會否煥發(fā)出新的面貌?花家舍的新歷史,等著人們繼續(xù)去書寫。雖然,烏托邦式的實驗失敗了,但夢想的火焰會一直延綿不絕地傳承下去。造夢者會逝去,但是永遠會有新的造夢者出現(xiàn),也永遠會有人為了心中的夢而依舊孤獨地奮斗。我們看到,在“三部曲”中,格非“如此漫長有長度”的寫作,已經(jīng)將自己的思想、信念、價值判斷都熔鑄在文本里,而且,讓文本立足于“百年中國”這個宏大的歷史背景,并竭力超越現(xiàn)實,對現(xiàn)時代做出歷史的回響,為人類未來理想的探索提供新的精神的參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