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燕
【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的學科,邏輯思維不僅是數學思維的核心,也是每名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思維品質,落實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是新課改對數學教學提出的現實要求,能夠促進學生自主開展數學學習和探索活動,保障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長遠發(fā)展.文章主要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義,根據教學需求和實際學情,立足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研究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科學策略,旨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水準.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 言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正處在最關鍵的形成和發(fā)展時期,做好相關的培養(yǎng)工作,對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認識世界、表達思想等,都發(fā)揮著十分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引入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邏輯思考活動,優(yōu)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從而賦能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義
(一)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最突出的特點是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他們普遍以形象思維為主,還不具備自主認知抽象事物的能力,所以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經常會遇到較大的思維障礙,造成學習效率不高的局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意義是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邏輯思維是一種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思維能力,教師通過一定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快速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點,并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guī)律,從而緩解學生的認知壓力,達到數學學習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的目標.
(二)能夠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
數學知識體系是一個前后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統結構,而學生的數學學習,正處在最重要的打基礎階段,倘若學生無法體會到數學知識脈絡的整體性和邏輯性,那么就會出現知識體系殘缺不全的情況,影響后續(xù)學習的質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完善,從本質上來說,思考就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當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之后,就會按照“發(fā)生—發(fā)展—延伸”的邏輯規(guī)律,厘清知識生成的順序,從而完善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能夠強化學生的解題探究技能
數學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只依賴扎實的知識基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多種探究思維的協同參與,才能更準確、高效地解決問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涉及分析、推理、綜合等探究活動,當學生通過解題研究,逐步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就能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進行正確的判斷和嘗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解題探究技能,從而助推學生解題探究技能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邏輯思考動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是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科目,教學內容越有趣,學生的思維越活躍,倘若教師一味地沿用“板書+口授”的教學方式,則很難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阻礙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必須深化以生為本的思想,綜合考慮學生的內在需求,根據數學課程內容,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開發(fā)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趣味化的數學情境,比如信息化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猜謎情境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的思考環(huán)境,使教學內容變得新穎、豐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邏輯思考動機.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本課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生活情境:同學們,小明需要買一根彩帶,彩帶的長度和你們的課桌一樣長,請大家任選一種實物,量一量課桌有多長,這樣小明也好和店員描述所需的彩帶長度.學生立即開展動手測量活動,幾分鐘后反饋:課桌大約有8支鉛筆那么長;課桌大約有22支蠟筆那么長;課桌的長度,和我的兩條手臂長度差不多……教師:真奇怪,為什么測量同樣的物品,大家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小明該怎樣和店員描述彩帶的長短呢?學生馬上產生濃厚的邏輯思考興趣,經過互動討論后回答:我們應該想辦法得到統一的長度結果.教師:如何得到統一的長度結果?學生:要先統一測量工具,最好用尺子.教師:分析得真棒!下面請大家拿出直尺,看一看尺子上有什么?學生:有數字、有長短不一的線、有英文字母“cm”.教師:直尺上的數字“0”,叫做“零刻度”,那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線”,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接下來,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請大家在直尺上找一找,1厘米有多長?哪段能表示1厘米?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學生: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1刻度到2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教師:回答正確!現在請大家用直尺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解決小明購買彩帶的問題.學生測量后匯報:課桌的長度大約有60厘米,小明可以和店員說“購買60厘米的彩帶”.這樣,在趣味情境的帶動下,學生就感受到了參與邏輯思考過程的樂趣,并順利地建立了長度單位的概念.
(二)實施問題導學,指引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以思考活動為載體的,但是就教學現狀而言,學生普遍存在不愛動腦的情況,抑或是在思考活動中,缺乏明確的學習方向,導致邏輯混亂、主次不分,降低思維訓練的質量.而問題是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起點,能夠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幫助學生把握思考的側重點.因此,教師必須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轉變平鋪直敘的講解方式,加強實施問題導學手段,從數學教材的知識點出發(fā),巧妙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和沖突,使其以問題為線索,展開有序地思考,從而指引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向.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的教學中,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邏輯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在實施問題導學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2個正方形、4個圓形,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請大家數一數、比一比這兩種圖形的個數,看看有什么神奇的發(fā)現?學生:圓形比正方形多2個,正方形的個數是圓形的一半,圓形的個數是正方形的2倍.教師:說得真好!原來我們在比較兩個數量時,不僅可以比多少,還可以尋找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緊接著,教師擦掉黑板上的圓形,只留下2個正方形,并繼續(xù)提問:在比較倍數時,我們一般說成“誰是誰的幾倍”,請大家結合黑板上的這2個正方形思考一下,如果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那么第二行該畫幾個正方形呢?學生一邊展開邏輯思維活動,一邊在練習本上試著畫圖形,反饋探索結果:第二行應該畫6個正方形.教師追問:大家的理由是什么?學生:將第一行的2個正方形看成是1份,它的3倍就是3份,2×3=6(個),所以第二行應該畫6個正方形.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就能把握正確的邏輯思維方向,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倍”的模型.
(三)巧用數學教具,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
在基于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面臨著思維發(fā)散困難的問題,追根溯源,是數學知識本身的理論性和抽象性都比較強,加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不夠直觀,學生難以對知識點建立感性認識,處在理解的困境中,更遑論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將數學知識化抽象為具象,而數學教具有著直觀演示的功能,能夠使晦澀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變得易于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知識講解,巧用多樣化的數學教具,包括圖形教具、尺規(guī)教具、生活物品等,通過演示教具的形式,輔助數學知識的呈現,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思考、分析等活動,從而實現思維可視化的目標,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的教學中,本課需要依托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直觀情境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特點,教師可以將一張A4紙作為教具,并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要給大家變一個數學魔術!學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地集中,緊接著,教師把A4紙對折,在對折處畫一半的五角星圖案,用剪刀沿著畫好的線剪下來,展示給學生:看,一個漂亮的五角星就“變”出來了,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接下來,教師設問:同學們,結合老師剛才表演的魔術,大家認為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學生踴躍地發(fā)散思維,并暢所欲言:沿著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翻折,左右兩邊能夠完全重合;對稱軸左右兩邊的圖形是全等的……教師認同學生的結論,而后將蝴蝶、蜻蜓形狀的紙片,發(fā)放給學生,鼓勵他們自主驗證紙片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學生操作后匯報:這兩種形狀的紙片都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在蝴蝶和蜻蜓的正中間,畫一條線并對折,左右兩邊可以完全重合.這樣通過巧用數學教具,學生就深化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理解,形成了敏捷、靈活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傳授思考方法,提高學生的邏輯發(fā)展能效
“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方法指導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工作,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才能自主開展有邏輯的探索活動,反之,如果學生“心中無法”,那么思考也會變得盲目、無序,在這種情況下,思考能效是非常低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止步不前.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授人以漁”的教學原則,重視思考方法的傳授,根據實際的課程內容,甄別選用恰當的思考方法,并滲透給學生,以此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提高邏輯思維的發(fā)展能效.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識別小數、讀寫小數,由于課程內容涉及整數和小數的對比,所以教師可以滲透“分類與比較”的邏輯思考方法.首先,教師可使用電子白板,出示一些商品圖片和價格,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給這些商品的價格分類.學生:商品價格是整數的歸為一類,包括鉛筆1元一支、文具盒18元一個等;商品價格是小數的歸為一類,包括水果糖12.2元一袋、蔬菜2.89元一斤等.教師板書“1,18,12.2,2.89”等數字,追加問題:請大家比較整數和小數,說出它們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學生:在小數中間有一個小圓點,而整數沒有.教師:沒錯,這個小圓點就是小數點,讀作“點”,寫的時候要注意,切勿把小數點寫成小圓圈,小數可以分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那么“12.2和2.89該怎樣讀呢?學生:12.2讀作“十二點二”,2.89讀作“二點八九”.這樣學生就經歷分類與比較的邏輯思考過程,有序學習了小數的讀寫技巧.
(五)重視審題教學,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加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依托于有效的訓練活動,而審題教學就是一個最佳路徑.審題非??简瀸W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如果審題不仔細,學生就難以獲取完整的題目信息,無法判斷題目條件之間的邏輯關系,解答題目的效率,勢必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數學審題教學,根據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精心設計應用類數學題目,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審題活動,先引導學生梳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挖掘隱含條件,再引導學生將邏輯思考和推理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最后再啟發(fā)學生結合審題結論,選擇正確的數學公式或定理,對題目進行精準運算,從而高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逐步養(yǎng)成嚴謹的審題習慣.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基礎學習,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h”,此時,教師可設計一道生活應用題: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玻璃碎了,玻璃的底是12分米,高是8分米,每平方分米的玻璃0. 5元錢,配這塊玻璃需要花多少元錢?學生積極地參與審題探究活動,通過邏輯思考和集思廣益,各組學生反饋:分析題意可知,要想解答這道題,需要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求出玻璃的面積,再運用價格計算公式,求出購買玻璃的錢數,即S=a×h=12×8=96(平方分米),總價=單價×數量=96×0.5=48(元),配這塊玻璃需要花費48元錢.這樣在審題訓練的驅動下,學生就能理順解題思路,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結 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工作.教師應該根據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有趣的數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邏輯思考動機,加強實施問題導學、巧用數學教具,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同時傳授科學的思考方法,重視開展數學審題教學,從多角度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彰顯數學課程的“邏輯力量”,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鄭鑫微.如何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J].新教育,2023(32):40-42.
[2]許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教師博覽,2023(30):57-59.
[3]李環(huán).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J].教育藝術,202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