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作。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經驗,不斷豐富著對《論語》的理解。例如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
你對“學而時習之”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呢?請以“也說‘學而時習之”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文體特征明確;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學而時習之”是《論語》中的名句,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標題“也說‘學而時習之”中的“說”限定了文體,即要寫成議論文。其中,“也”字很關鍵。結合材料來看,“也說”是相對于“費孝通之說”而言的。因此,作文時不能只將費孝通對“學而時習之”的看法論述一番,而應該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其實,這是一道關系型作文題。核心概念是“學”與“習”,要論述兩者的關系?!皩W而時習之”,有人理解為“學習并且時常溫習”,有人理解為“學了,然后按時去實踐它”,有人理解為“學習之后還要時時溫習和練習”。如果把“習”理解為“溫習”,我們“說”的空間就有些逼仄;如果理解為“實習”“練習”“演習”,也就是“實踐”,我們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說”。聯(lián)系《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課文,仔細體會,我們是可以說出深刻道理的。我們學的主要是書本上的知識、道理、思想,這是他人從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我們要“學”,但不能迷信、盲從書本,要有批判精神,袁隆平不迷信書本上的權威說法,堅持研究雜交水稻,從而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變成“書呆子”,而要學以致用。我們要將學習的內容用實踐來檢驗,又要善于從實踐中學習。由學習到實踐,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學而習、習而學,互相促進,我們就能不斷發(fā)展提升自己,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避免高分低能。
“時”也是論述的一個重點。學而時習、學以致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我們要時常如此,而非偶爾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