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伊凡
由于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通過販賣軍火積累了大量財富,經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fā)展趨勢,為了進一步貫徹古典經濟學的市場調節(jié)理論,美國政府對市場實施了“自由放任主義”,即減少管控,降低銀行存款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充分運用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但由于市場存在著“自發(fā)性”和“盲目性”的固有弊端,導致小微企業(yè)被大型企業(yè)排擠,形成壟斷局面。成功占領市場后,壟斷企業(yè)便開始大量生產產品,導致供過于求,產能過剩。
為了消化過剩產能,銀行這一主體參與了進來,向人們發(fā)放大量貸款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并且此次放貸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新模式,也就是我們如今隨處可見的“按揭還款”模式;二是此次放貸包括了巨額次級貸款,即銀行將大量資金借給了沒有還款保證的低收入群體,這兩個特征的結合為后續(xù)還款埋下巨大隱患。不過從短期來看,這樣的貸款方式其實還是有力刺激了經濟發(fā)展,在高產能和高消費的支持下,美國出現了著名的“柯立芝繁榮”,股市一路飛漲,使得很多投資者甚至向銀行借款買股票,希望通過買賣價差來還本付息。
講到這里,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政府和銀行解決產能過剩的手段存在著本質問題,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刺激消費應當從反對壟斷、解決就業(yè)入手,像這樣由大量貸款支撐的經濟繁榮是不可能長久的,并且當時股票是大多數貸款者的還款保證,股價增速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存在著大量泡沫,一旦股價下跌,低收入群體根本無法足額還本付息。
在1929年10月,發(fā)現這個問題的人們就開始大量拋售股票,這一市場信號讓紐交所的股指直接跌了13%。道瓊斯指數更是暴跌了22%,之后就引發(fā)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人們借來炒股的錢還不上,首當其沖的便是銀行業(yè),大量壞賬使得美國銀行接連倒閉,1930年、1931年、1932年各有6987家、2294家、1456家銀行倒閉。消費者失去了貸款來源,產能再次過剩,大量產品賣不出去,進一步使得企業(yè)破產,1932年美國倒閉的企業(yè)數高達13萬家,工業(yè)生產指數也相應下降了46%,企業(yè)破產又導致員工失業(yè),據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美國失業(yè)的人口總數峰值高達1370萬。人們沒錢購買食物,發(fā)生了遍及全美的饑荒,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大概在700萬左右,相比之下,截至2021年10月,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大約為70萬,當時危機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當然,此次危機也讓各國政府開始思考宏觀調控的重要性,著名的凱恩斯主義也在此時登上了歷史舞臺。
總而言之,這次經濟危機有三個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大。相比之下,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破壞性似乎沒這么嚴重,持續(xù)時間也沒有那么長,但由于經濟全球化,此次金融危機波及范圍更廣,我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連。
首先從政策上來說,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美國聯邦政府自21世紀初便奉行“新自由資本主義”,央行一方面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存款利率極低,使得投資者轉而將銀行存款投入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場,金融產品供不應求,相應的,它們的價格迅速上漲,為后續(xù)金融機構濫發(fā)金融產品提供利益驅動;另一方面,小布什政府頒布了《美國夢首付款法案》,鼓勵房貸機構(主要是兩大寡頭壟斷機構——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發(fā)放大量住房貸款,來滿足美國人的住房需求。
眾所周知,美國征信體系大致將借款人分為優(yōu)級、次優(yōu)級和次級,而大部分次級貸款人還款能力都有明顯問題,僅依靠其日常收入根本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需要通過處分資產或對外融資乃至執(zhí)行抵押擔保來還款付息。國際上普遍將2%作為次級貸款的警戒線,如果房貸機構有2%的貸款無法收回,就會產生較高的財務風險,而美國2005年的次貸總額就已高達14000億美元。并且此次的次級貸款有一個共同特點——貸款者在前幾年可以享受到非常低的利息以及住房首付比例,但利率在最后幾年將顯著增加,造成一開始皆大歡喜、最后捉襟見肘的局面。
既然要面對如此巨大的風險,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為何膽敢進入這一領域呢?一方面,由于當時大多數中產家庭已辦理了優(yōu)質房貸、次優(yōu)質房貸,房地美和房利美希望能從“次級貸款”這一新市場中獲利;另一方面,這些貸款都是有住房進行抵押的,由于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房價持續(xù)走高,2007年1月的時候均價已達27萬美元,相當于2001年的150%。如果出現了壞賬損失,房貸機構也可以將抵押房產拍賣,甚至還能賺上一筆差價。到了2006年,次級貸款占比已達全美抵押貸款的20%。
當然,房貸機構也意識到了上述做法的致命缺陷——房價一旦開始下跌,房貸機構就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為了預防風險,房地美和房利美對債權進行了風險轉嫁,將大量次級貸款債權打包成擔保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在市場上進行兜售:一方面向投資者轉嫁了風險,還收取了手續(xù)費,另一方面籌集到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使其能夠再次向購房者發(fā)放次級貸款。到了2007年,全美CDS總額已達58.24萬億美元,幾乎是美國當年GDP(14萬億美元)的4倍,CDO也在2007年達到頂峰。
如此一來就成功地將風險轉嫁給了廣大投資者,因為如果沒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后續(xù)最壞的結果只局限于兩大房貸機構倒閉,但在利益驅動下,濫發(fā)的CDS和CDO使得這次危機通過金融市場波及到了全美乃至全世界。
事實上,許多低收入購房者的優(yōu)惠利率期限在2007年底已經結束,出現無法還貸的情況,大量被用于抵押的房產開始流向市場,供給大幅度增加,房價暴跌,在一系列連鎖反應之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環(huán)節(jié)上的投資者所面臨的損失在杠桿的作用下達到了天文數字,導致大量投資機構破產,2008年初,貝爾斯登,也就是華爾街第5大投行,進入破產清算程序;2008年9月,第4大投行雷曼兄弟也宣布破產。到了年底,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房地美和房利美也無力回天,被美聯儲以低價收購。
當然,金融業(yè)的蕭條只是開端,實體經濟受到影響才是民眾所擔憂的。金融機構的大規(guī)模停擺讓全球經濟陷入停滯,失業(yè)率迅速上升,2008年底歐美失業(yè)率已達10%,同時由于大量抵押房產被銀行收回,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雖然損失嚴重,但無論是從破壞性還是持久性,此次危機都無法與1929年那次相比,所以此次受創(chuàng)的主要還是全球的金融行業(yè),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遠沒有之前那次經濟危機嚴重。
首先從美國政府層面來說,兩次危機發(fā)生時都推行著自由市場政策,美國政府分別將其名為“自由放任主義”和“新自由資本主義”,在缺乏管控的環(huán)境下,市場主體“自發(fā)性、盲目性”的弊端顯露無疑,企業(yè)開始盲目擴大生產,導致產能過剩,1929年主要是工業(yè)化商品生產過剩,而2008年則是房地產生產過剩。
接著從金融機構來說,兩次危機都是為了消化過剩的產能,金融機構開始向有資金需求的群體發(fā)放貸款。由于美國貧富差距一直較為明顯,其中還包含了大量由低收入群體所持有的次級貸款,并且以特定資產作為還款保證,第一次是股票,第二次則是房產,這種本身不確定性極高的資產為還款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接著從危機導火索來看,引發(fā)兩次危機的直接原因都是特定行業(yè)的暴雷。前文提到,次級貸款的持有者將股票、房產作為還款保證,而這些資產的價格是會隨市場波動的,一旦相關行業(yè)暴雷,價格下跌,就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毫無疑問,1929年暴雷是從股票市場開始的,而2008年是也從房地產市場開始的。
當股價、房價暴跌后,金融機構就出現了大量壞賬,破產倒閉,成了危機的第一批受害者。金融機構倒下后,受到波及的就是平民百姓,收入下降、失業(yè)率上升是經濟停擺的必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