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教育局,甘肅武威 733000)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將閱讀和寫作分開教學,造成知識銜接得不緊密,容易遺漏教學重點,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打破了各個教學模塊之間相對孤立的現象,讓語文課堂充滿知識性和實用性,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但是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新階段,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讀寫結合模式,構建輕松、高效的語文課堂環(huán)境,教會學生在閱讀中重視語言積累,夯實語文基礎,培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分別闡述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學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策略,希望給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借鑒。
閱讀是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寫作是知識的輸出和表達,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初中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和寫作,將閱讀中積累的好詞好句融入寫作中,在寫作以后能夠進行深入的閱讀分析,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且,讀寫結合能使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教師不再生搬硬套教學內容,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語文,堅定了學習的方向,語文學習思維變得更加開闊,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抓住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契合點,給初中生營造了具有知識性和實用性的課堂氛圍,實現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突破了當前語文教學的瓶頸,全面提升了初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部分學生眼里,閱讀和寫作都是枯燥乏味的,他們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語文水平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明顯提升。自從實施讀寫結合教學后,初中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鍛煉,他們不再沉浸于題海之中,不僅學到語文知識,還增長了語文素質,促進教育改革的推進。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如果只將這些內容用于閱讀教學,學生只能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辭手法等,無法獲得深層次的認知。而通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教學,可以將閱讀資源轉化成為寫作資源,使學生將閱讀中掌握的知識和技巧靈活運用到寫作中,產生新的感悟和靈感,讓初中語文學習不再枯燥,而是變得靈動、鮮活。在課外閱讀的時候,學生也會遇到很多優(yōu)質的文章,閱讀資源更加多樣和開放,為語文寫作提供了參考榜樣,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夯實了學生的文化功底。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神奇的魅力,一個看似簡單的字詞、一段簡潔的話語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意境。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學生閱讀的最好素材,也是寫作的范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度賞析課文,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謀篇布局,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通過對字、詞、句、段的深度剖析,讓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與技巧。當學生的語文根基扎實后,他們就不會再畏懼語文,而是把語文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進一步發(fā)揮以讀促寫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并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自主鑒賞。然后再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應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我們在寫作中應當怎樣利用這些手法等,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教師的講解分析,深化學生對寫作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采用改寫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掉原文中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比原句和改后句子,讓學生認識到恰當地運用各種寫作手法可以為寫作增添文采。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在課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謀篇布局進行分析,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中掌握作者的情感發(fā)展過程,學習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一邊進行課文講解,一邊繪制思維導圖,用更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看到文章的寫作脈絡,掌握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內涵,提高情感表達力。另外,寫作很注重句式的變化,不同的文章在句式選擇和運用上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句式的分析,展示詩歌音韻的和諧和句式的整齊,向學生講授散文句式的對稱、工整美、錯落美,給學生以啟發(fā),引導其在寫作中運用不同的句式為文章增光添色。
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閱讀和寫作不再是單獨的兩部分,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但是,這對于學生而言,語文學習變得更加復雜,增加了學習難度,讓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把抽象、枯燥的閱讀和寫作知識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寓教于樂,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悅的讀寫氛圍,激發(fā)學生讀寫的興趣和熱情。
語文是一門與現實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學科,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結合閱讀文本的主題,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用語言或文字描述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見聞和生活感悟等。這樣在閱讀教學時,學生就會對文本內容產生興趣,并快速地將自己當時的想法和情感轉移到文本的學習中,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增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初中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也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用視頻、圖片、動畫等形式為學生呈現文本內容,創(chuàng)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抓住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后感用文字記錄下來,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閱讀之中,隨著閱讀教學的深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使學生產生情感再抒發(fā)的欲望。
說明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實物帶入到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對實物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并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重新對事物進行描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使學生寫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讀寫結合凸顯了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閱讀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尋找讀寫結合的切入點,找準時機,組織學生開展讀寫訓練,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
模仿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形式,而且在中考語文中仿寫是必考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挖閱讀內容中的經典句式,為學生設計經典的仿寫題型,讓學生根據例句續(xù)寫一個或多個句子,還可以讓學生模仿例句的描寫方法,自主命題、自主創(chuàng)作,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量的閱讀積累,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開展拓展訓練,利用課文中的留白之處進行擴寫訓練,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根據自己對上下文內容的理解,把這些留白之處補充完整,使課文內容更加充實,又能檢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知程度。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設計了開放性的結尾,給學生留出了無限遐想的空間,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機會,組織學生開展續(xù)寫訓練,升華學生的閱讀感悟,讓學生為課文安排一個完美的結局。情動而辭發(fā),在語文課堂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學生的情感也是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被激發(fā)起來的。當學生情感處于高漲時,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寫讀后感的訓練,讓學生用文字寫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實現讀與寫的有機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改寫練筆,把教材中的古詩詞、文言文等改成記敘文、抒情散文等,并鼓勵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使寫出來的文章更有情感、更有韻味,深化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外閱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之一。初中語文教師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內容,讓學生去了解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等,從側面理解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人文情懷。為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創(chuàng)作思維,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主題為學生推薦同樣主題的其他作者的文章,或引導學生閱讀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開展豐富多彩的群文閱讀活動或多文本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和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進行多篇文章的對比,從中汲取作者的寫作精華,讓閱讀和寫作熠熠生輝。
興趣是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主要動機,教師在組織課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籍,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優(yōu)質的語文學習網站、公眾號、微博等,充分發(fā)揮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讓學生進行線上閱讀,從中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寫作思維可以保持先進性,寫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文章。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把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詞、好句、好段落等記錄下來,熟讀成誦,形成自己的寫作素材。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批注、寫隨筆,圈出自己深有感觸的文字,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等,實現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在閱讀完整篇文章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寫讀后感,把自己的內心感觸用文字表達出來,鍛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感,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
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需要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束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讀寫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寫作鍛煉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愛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要想激發(fā)學生參與讀寫實踐的熱情,教師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利用校園內的電子顯示屏輪播課外讀寫實踐活動的精彩瞬間、利用校園廣播為學生播放優(yōu)美的文章、古詩詞和詩歌等,還可以利用校園櫥窗、走廊教室黑板、墻壁張貼學生寫出來的優(yōu)秀文章,在校園和班級中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讀寫實踐的熱情。
學生的讀寫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得以發(fā)展和完善。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讀書周活動,讓學生每星期閱讀一本書,并要求按時書寫讀后感。每周教師需要拿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互相傳看彼此的閱讀感想,通過交流與分享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寫作思路,形成濃厚的書香氣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歸屬感。對于寫得較好的讀后感,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進行展示,或向校園網站公眾號中進行推薦,讓學生獲得“發(fā)表”的成就感,增強學生讀寫的動力,起到先進帶后進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較為豐富的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把這些課文改編成劇本,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增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作和再加工,有效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表演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活動心得,進一步深化學生參與讀寫實踐的熱情。另外,在信息時代,教師應開拓思維,鼓勵學生向學術平臺中發(fā)布自己的作文,獲得更多專業(yè)人士的點評,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推動了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學習前沿的教育方式,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結合,深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提升感悟能力。還要鼓勵學生建立良好的讀寫習慣,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突破思維局限,在日積月累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