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宜祥,周俞含
(1.寧夏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2.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龍華初級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0)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1]這一重要論述既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地位,也為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寧夏作為教育薄弱地區(qū),更需要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同時,積極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诖?本文以寧夏為視角,在分析寧夏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策略,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模式,以期推動寧夏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正確理解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首先要明確“一體化”的內涵。所謂“一體化”是指將兩個及以上的不盡相同,聯(lián)系不緊密的主體、內容、方法等,利用合乎邏輯的程序或舉措,將它們系統(tǒng)地串聯(lián)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摒棄“一體化”之前各行其是的弊端,力求互相協(xié)作、取長補短,達到“1+1>2”的效果。因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不是簡單的疊加與糅合,也不是把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或所有學段全部攪勻了混在一起,也不是以一個學段之力去“化”其他學段,而是將大中小學各學段開設的思政課從主體、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評價等各個方面相通相融,共同推進,形成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同心同向化”的效果。
思政課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理論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基礎教育能否成功完成“育人”任務的關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搞好思政課教學,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學就是用思政理論知識去“化”人,即在不同學段中,思政課都承擔了以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達到“育人”“化人”的功效。因而,需要不斷改革思政課教學,調動教師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大中小學各學段相互浸潤,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了傳統(tǒng)思政課重智育輕德育、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開始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突出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情境化,也體現(xiàn)了思政課綜合性、活動型課程性質,但相對弱化了課程內容的體系化;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注重思政課內容的理論性和學科體系,相對弱化了課程的生活化、情景化。這樣的課程特點,顯現(xiàn)出不同學段課程內容的模塊化、特定化,導致不同學段課程內容設置缺少層次性、遞進性,無法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也只關注、研究自身所處學段的課程,很少兼顧其他學段,甚至對其他學段制定的課程內容一無所知,無法形成思政課內容的連貫性縱向延伸,甚至出現(xiàn)教學內容的分層和斷裂。
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新課標)的頒布,開設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和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傳統(tǒng)的三維目標被核心素養(yǎng)目標取代。課程目標的這一變化既體現(xiàn)了基礎教育由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育轉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反映出課程育人功能的轉變。高等教育作為獨立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并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確定課程目標,但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均共同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課程目標上承培養(yǎng)目標,下接教學目標,但就目前而言,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受政策和條件的限制,更多關注本學段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很少關注不同學段思政課的課程目標。即使在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義務教育階段強調課程核心素養(yǎng),而高中階段強調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決定了教學中預設的教學目標存在差異?;A教育與高等教育教學目標的差異更加明顯,導致實際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目標難以實現(xiàn)有效銜接。同時,基礎教育階段有升學壓力,導致思政課教學中仍存在過于關注知識習得和技能養(yǎng)成的傾向而忽視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而與此相反,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更加關注學科體系,更容易出現(xiàn)重知識輕育人的傾向。這一現(xiàn)狀,導致思政課育人目標無法實現(xiàn)有效銜接。
思政課共同的育人目標,難免在教學內容上存在重復,正確對待和處理重復內容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形成不同的認識,在知識的學習中不斷受到熏陶,形成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螺旋式上升。例如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中《堅持改革開放》,講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時,重點闡述了我國現(xiàn)階段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這一內容與高中統(tǒng)編版教材《思想政治》必修中《生產、勞動與經營》的內容有重合。這種重復的內容初中教師容易造成過分強調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對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認同;高中教師更強調這一經濟制度符合我國國情,應當認同這一經濟制度,而忽視了對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學習;高校思政課則從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認知辯證地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中國特色的制度選擇,從而增強制度自信。由于不同學段教師在重復內容的理解和目標的認識差異,導致人為割裂思政課課程內容的一體化設計。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必須考慮教學對象,必須符合教學對象的認知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從思政課教學而言,小學的《道德與法治》重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重在知識的體驗和感悟,高中的《思想政治》重在說理,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則重在辯理。目前,隨著課程地位的提高,思政課普遍受到了學校的重視。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因師資力量與條件的限制,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思政課存在形同虛設的現(xiàn)象。初中、高中、高校的思政課隨著學段的提高,重視程度也隨之提高,但思政課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并未得到完全改善。換言之,講授法仍是思政課教學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效率,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特點,僅僅充當了課本的“搬運工”,不善于探索符合學生實際的、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而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辨析式教學、議題式教學難以在課堂中運用,導致思政課教學一體化難以實現(xiàn)。
由于寧夏區(qū)內地域差異、發(fā)展水平、教育政策等制約著一體化的進程,出現(xiàn)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南部山區(qū)和北部地區(qū)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在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思政課教學的地區(qū)差距逐漸拉大。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重在銜接,旨在連貫,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無效聯(lián)接,也不是把所有學段混為一談,而是要注重學生成長不同階段的差異性,同時也要因材施教。不同學段的教師要樹立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觀念,準確把握思政課不同學段內容差異、目標差異和學生差異,在“守好自己一段渠”的同時,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使思政課在一體化背景下循序漸進,有序推進。教學中,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握好“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2]的特點,既要讓學生知理,更要讓學生明理,從而去踐行,推動思政課一體化目標實現(xiàn)。在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的時期,更要仔細分析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實現(xiàn)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這一重要工程的目標,就要實施大中小思政課教師專業(yè)提升工程,優(yōu)化教師結構,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研共同體。強化各個學段教師通過學習研修、交流研討,共研課程目標。首先,明確不同學段課程目標的內涵與內容的差異。一方面,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課程目標的內涵有所差異。義務教育新課標對課程目標的表述為“課程核心素養(yǎng)”,而高中階段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表述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兩者共同之處為都注重培育不同學段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由于表述的不同,兩者之間也存在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核心素養(yǎng)”強調本課程的學習所要實現(xiàn)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由于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這一學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綜合性的知識,尤其要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強調運用學科知識體系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高中思政課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學科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存在差異。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高中階段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教學中,應該準確理解不同學段的核心素養(yǎng)內容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準確預設教學目標。其次,把握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層次性和遞進性。課程標準從學業(yè)質量的角度已經區(qū)分了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層次性,并從不同情境創(chuàng)設的角度描述了學業(yè)質量的實現(xiàn)路徑,這就需要我們從學業(yè)質量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對應關系把握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同時,更要在明確把握不同學段核心素養(yǎng)目標差異的基礎上,把握不同學段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首先,要根據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與學生的特點,完善教材體系,使同一目標主題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和話語表達,增加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打造高質量的思政課堂。如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以及第二單元《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的《當代國際社會》屬于同一主題;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中《延續(xù)文化血脈》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的《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屬于同一主題。這些主題旨在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但由于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在教材的編寫中,應該突出特色,義務教育階段應突出學生對我國在國際地位變化以及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感悟和體驗,高中階段應在展示我國在國際關系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與引領,讓學生在思辨中感悟我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雖然內容設置有所差異,但最終指向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趨于一致,即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其次,創(chuàng)新大中小思政教師信息化資源共享途徑,讓不同學段的教師對相鄰學段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以本學段的思政課教學為研究點,延伸向相鄰學段,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學習,尋找共同的發(fā)力點,一起推動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實施。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應該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主線,積極開發(fā)地方課程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學生更易于接受、耳熟能詳的思政課堂。寧夏可以利用區(qū)域內高校作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引領,通過政府牽頭開展不同學段思政課區(qū)域內一體化進程,增加高質量課堂供給。
首先,充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平臺,實現(xiàn)課程資源共享。為了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和時代性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面對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的差異,實現(xiàn)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目標,利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一師一優(yōu)課、學科網、21世紀教育網等教學資源網絡平臺,共享課程資源,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增加討論、交流渠道,促進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交流與研討。[3]其次,教師要積極適應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例如利用“國培”項目、思政課教師繼續(xù)教育等平臺,通過與思政學科領域學者、高校教師、中小學一線教師交流,提升思政學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和認識,深入研究課程改革,促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靈活運用議題式、辨析式等教學方法,在項目式教學、大單元教學的模式中,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能主動觀察、思考、辨析,成為學習的主人。
搞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求培養(yǎng)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要強化對在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培訓。寧夏師范學院作為寧夏唯一一所高等師范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因此,寧夏師范學院更應該發(fā)揮作用,全面研究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在培養(yǎng)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同時,加強對在職教師培訓和交流,發(fā)揮每個教師的優(yōu)勢,在守好自己的責任田的同時,能夠與不同學段的教師加強交流,形成協(xié)同效應。
在我們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征程中,建設教育強國是各級各類學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重點在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服務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就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從主體、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實現(xiàn)一體化發(fā)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