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 陳渡
周君禮戲稱,嬰兒時期就“喝”到了茅臺酒。
仁懷有個習(xí)俗,嬰兒100天時要來一場開葷宴:吃口小蔥,聰明用功;吃口小蒜,能說會算;吃口冬瓜,孝敬爹媽;吃口米飯,腰纏萬貫……調(diào)皮的長輩用筷子蘸了杯中的茅臺遞到小君禮嘴邊。
周君禮覺得,和茅臺的緣分從那場尚不記事的開葷宴上開始。
仁懷,茅臺酒的故鄉(xiāng)。風(fēng)過仁懷帶酒香,雨落酒都成釀,酒是這片土地最濃厚的印記。1989年出生的周君禮生長于仁懷茅臺,與茅臺酒廠緣分匪淺。
翻開一本茅臺酒廠志,周君禮從一張頗有年代感的照片中,找到他的曾祖父。
后來,周君禮也曾進(jìn)入茅臺酒廠,從事制酒工作。
時至今日,已離開茅臺制酒車間多年的他,談起制酒還頭頭是道?!疤崴疂櫦Z、上甑摘酒、翻锨打造、踢糟判溫、撒曲上堆、堆積入窖、制作窖底、制作窖面……”“上甑要松、輕、勻、薄、準(zhǔn)、平……”。
制酒是個苦力活。凌晨4點(diǎn)起床,第一天,周君禮就磨破了雙手。在制酒車間的那幾年,手心磨破又長出新皮,然后又被磨破,“談個戀愛都不敢牽手,疼啊。”
讓周君禮引以為豪的是在制酒車間練就的一手“看花摘酒”技術(shù)。
“掐頭去尾,過花摘酒”,聽起來頗像傳說中的武功秘籍,實(shí)際上說的卻是白酒蒸餾過程中掌握酒度高低的傳統(tǒng)技藝。
“看花”,即通過觀察酒花大小、酒花滯留長短來得知餾出液的酒度高低;“摘酒”是把中、高度酒與低度酒分離。
看花摘酒,需要恰到好處的把控、恰如其分的拿捏,憑的全是經(jīng)驗(yàn),靠的都是專注。周君禮看花摘酒功夫,純熟非常。
他對茅臺的了解,遠(yuǎn)不止于制酒車間——
“茅臺酒用高粱,‘彎腰勾頭,單株單穗,一穗里面有3000多粒?!?/p>
“茅臺每年發(fā)行的生肖酒,是小批量勾兌、限量版發(fā)行?!?/p>
“1967年葵花商標(biāo)面世,1975年停止使用?!ㄅ泼┡_酒基本都用作出口,產(chǎn)量十分稀少?!?/p>
日復(fù)一日的積累,周君禮把自己修成了一本茅臺“百科全書”。
“越了解,越入迷,迷的不僅是它的工藝,還有背后的文化。”在茅臺制酒車間5年之后,周君禮選擇辭職,做起了茅臺老酒收藏。
周君禮坦言,進(jìn)入老酒行業(yè),多半是受余洪山影響,“一個阜陽人,從全國各地淘老酒,在故宮西北角攢出了一個茅臺老酒博物館?!?/p>
進(jìn)入老酒行業(yè)之后,周君禮拍著大腿后悔,“遲了,茅臺、仁懷很多人家都有老酒,可惜都被隨意對待了。”不懂老酒的時候,周君禮自己也曾隨意過。高中畢業(yè)后的一次聚會上,他翻出長輩藏在柜子深處那瓶略有年頭的茅臺,藏在衣服里,帶去燒烤攤和好友喝了個底朝天。
他遺憾的,不是在燒烤攤上喝了瓶老酒,而是在沒有讀懂老酒的時候,開了瓶老酒。
如今,周君禮也建起了自己的茅臺老酒博物館。博物館里,不乏市場上難覓蹤跡的茅臺老酒,一瓶1988年出廠的飛天茅臺卻是他的心頭寶。
它安靜地占據(jù)著博物館展示柜的一個“小單間”,與一張老照片一起。照片上,黑發(fā)紅衣的姑娘,笑意動人。照片上的姑娘,后來遇上周勇,生下了周君禮。
1988年,那是周君禮媽媽參加工作的時間。那瓶茅臺,是爺爺贈送給孫女的紀(jì)念禮物。
旁邊的“格子間”擺放的是一瓶2006年出廠的飛天茅臺,也是周君禮的非賣品。這是他2006年進(jìn)入茅臺酒廠制酒車間時,師公贈送的。
閑下來的時候,周君禮喜歡去師公那里喝酒,聽他講茅臺過往。
“日子苦的時候,下酒菜就是一盤瓜子,一把過油炸過的黃豆、花生米,配上茅臺,是要吹噓很久的奢侈?!?/p>
“茅臺,是微生物釀的,我們不過是在為微生物創(chuàng)造工作環(huán)境罷了?!?/p>
“我的師父告訴我,釀酒,要做好每一道工序,你敷衍它,它就會敷衍你。做人做事亦如此?!?/p>
師公的茅臺的故事,周君禮百聽不厭。這位“80后”,對茅臺老酒從迷到癡。
老婆過生日時,他竟帶著一瓶茅臺酒去了一家調(diào)香室,請調(diào)香師調(diào)制一款茅臺味香水。選擇喜歡的香味,按照比例兌入茅臺酒,最后過濾、壓蓋。按下噴頭,一旁觀看的大爺銳評,“還不如喝了呢?!敝芫Y卻非常滿意,笑稱是“特別的專屬香水”。
酒香沁透了歲月,當(dāng)周君禮的孩子出生,他成了開葷宴上的調(diào)皮父親,用筷子蘸著杯中茅臺,遞到懷中的嬰兒嘴邊。茅臺的人,哪能不知茅臺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