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濤, 錢巧雨
(1.溫州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2.深圳大學 心理學院,廣東 深圳51806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各大高校入學率水漲船高,不僅體現為學生數量的迅速增長,而且學校的辦學條件也極大優(yōu)化。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7.8%,在校生人數達4 430萬人[1]。如此龐大的大學生群體,導致其進一步深造和就業(yè)壓力不斷攀升,內卷程度也進一步加深。2020年春季開學初,三聯(lián)生活周刊公眾號發(fā)布一篇名為《績點為王》的文章,講述重點高校年輕人現階段所處的“囚徒”困境。作者在文中提到大學有一門課要求學生寫3 000字的文章,有人卻提交5 000字,只為取得一個更好的成績,于是迫使學生“卷”入了字數的惡性競爭之中,“內卷”這一新穎的詞匯也逐漸成為大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甚至有人用一個故事來對“內卷”做出生動的比喻,即當大家同處劇場共同欣賞劇目時,前排有人站了起來,后排的人也紛紛站了起來,明明可以坐著欣賞的劇目卻沒有人愿意坐下,這就是人們對“內卷”最大眾化的理解。
“內卷”(involu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其原型詞匯為involutum,形象地描述了事物卷起來或者轉起來的狀態(tài)。戈登維澤最早將這一概念的雛形勾畫出來,他認為文化或者其他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一旦達到某種最終化狀態(tài)便無法像以前那樣穩(wěn)定下來,甚至會使正在發(fā)展中的事物無法進入到下一個全新形態(tài),于是個體或群體只能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將自己的行為細致化。格爾茨對“內卷”做出了更為具體的定義:任何一個系統(tǒng)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條件約束,使得這個系統(tǒng)無法向外擴展或提升,亦無法進入到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在這種條件下只能是系統(tǒng)內部不斷精細化發(fā)展,卻未帶來任何明顯的經濟發(fā)展,甚至可能會倒退[2]80。格爾茨的核心觀點是:內卷帶來的消極后果表現為長時間的人口快速增長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3],即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有限資源的內部完成這樣無意義、精細化行為[2]80,那些看似豐富細致的作品背后充斥的是許多無意義的重復勞動以減少或避免利益受到損害。
目前,“內卷”這一概念逐漸擴展至政治、文化、人類問題研究等多個領域,內卷與人們生活的關聯(lián)程度愈發(fā)加深。我國高校學生更是一個陷入“內卷”泥淖中的不可忽視的群體。李書肖通過文獻分析和綜合訪談發(fā)現,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和主體性的地位逐漸喪失,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內卷的主要表現[4]。吳廷俊和陽海洪研究發(fā)現,當代學生只是在專業(yè)學科的內部將已經學到的知識不斷精細化[5]。結合目前已有文獻對不同領域內卷的定義,本研究將“內卷”定義如下: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資源的限制,個體在事物內部不斷將其行為精細化和復雜化,使得事物無法發(fā)展或維持在原本狀態(tài)的無創(chuàng)新活動。
學者夏駿指出,國內的學術系統(tǒng)內部招生人數激增而師生比不斷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學生原本的社會競爭力在不斷下降而產生“內卷”[6]。也就是說,目前的在校大學生雖然與十年前的大學生一樣擁有相同或相近的學歷,卻不再具有同樣的社會競爭力。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就業(y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斷降低,迫使個體需要通過“內卷”這一途徑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王琛從社會文化心理層面探討了“內卷化”人格概念[7]。他認為產生內卷化行為主要是因為個體缺乏創(chuàng)新的品質,以及習慣從眾、自我意識較低、對他人或社會信任感低、具有零和思維等人格因素。其中,缺乏信任是內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信任度降低會增加個體的內卷行為。這可能是由于降低社會信任度會降低個體的社會認同感,個體更會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進行社會競爭。零和思維是指在一方獲益后另一方并無所獲,是在有限資源中的一種損害他人利益的不合作心理[6]。Zhang等人研究表明,在實驗誘導下產生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并且將自身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傾向起部分中介作用[8]。從相對剝奪的角度出發(fā),個體做出更聚焦于個人利益的一種適應性選擇,以減少其相對劣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對剝奪感與內卷行為可能存在某種內在聯(lián)系。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迅猛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但是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并沒有隨著經濟發(fā)展而線性上升。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經濟高速發(fā)展加大了人們的貧富差距,導致人們感知到的相對剝奪感日益增強[9]。付允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隨著收入差距鴻溝進一步加深而造成的相對剝奪感會威脅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10]。如果將社會資源比做一整塊蛋糕,如何合理分配資源并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利益未被損害就變得尤為重要。由于大學生多為聚居生活,他們從全國各地聚集在同一學校,彼此之間必定存在競爭和對比,大學生在有限的資源中采用什么方式保障自己的利益是不可回避的話題。
Walker和Smith在認知層面將相對剝奪感界定為:當人們與某一參照(個人或群體)進行對比時,處于比較中的個體對于自己處于不利地位的主觀感知[11]。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不利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社會比較下的主觀感知。郭星華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當個體與參照群體進行對比時,個體所產生的某種主觀感受為相對剝奪感,但這一感受不僅與如何選擇比較群體有關,同時也與自身實際的利益增減和參照群體實際的利益增減速率之比有關[9]。Walker和Pettigrew將相對剝奪感從認知層面擴展到情感層面,認為當個體已經處于社會比較之中時,不僅能夠感受到自己或者所在群體處于的某種不利地位,還能夠體驗到由此帶來的憤怒與怨恨等相關情緒[12]。Gurr指出,相對剝奪感與個人的自我價值期待有關,人們現實生活情況與期待著想要得到的東西不符合時也會產生相對剝奪感[13-14]。
相對剝奪感能夠促使個體產生積極行為[15-17]。一項以3 563名非洲裔兒童為被試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對比下相對剝奪感高的兒童,其學業(yè)成績與積極的學業(yè)努力行為存在正向作用[18]。當與較高收入家庭進行社會比較時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促使兒童產生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和獲得更高學業(yè)表現的動機,從而促進了個體的學業(yè)努力。
人的行為也會受相對剝奪感的負面影響。Zhang和Tao對5 929名中國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相對剝奪感與大學生自殺傾向、抑郁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這意味著當個體感受到相對剝奪感越高時更可能自殺,所感受到的抑郁程度也更高[19]。這表明相對剝奪感高的個體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與行為。一項以375名留守兒童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控制了性別和年齡等變量后,相對剝奪感能顯著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抑郁傾向[20]。在社會上處于較低地位的弱勢群體可能會有更高的抑郁水平、染病風險,以及更高的攻擊行為[21-23],同時有更多的危險行為,如吸煙、酗酒、藥物的濫用和暴食等[24]。
綜上所述,相對剝奪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個體的學業(yè)行為,并對學業(yè)成績和學業(yè)行為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推至大學生群體中同樣也會出現這種學業(yè)促進行為,這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但很多研究也指出,相對剝奪感對行為偏差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與研究者對內卷行為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的界定是吻合的。故本研究擬探討相對剝奪感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內卷行為及其內隱認知。明晰相對剝奪感對內卷行為的影響既可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又可為促進大學生的合理競爭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隨機選取溫州某綜合大學62名大學生(男生7人,女生55人),中途3名被試退出實驗,對余下的59名大學生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被試年齡在18~26歲之間(M= 20.85,SD= 1.90);其中1人為左利手,58人為右利手;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不存在色盲、色弱等問題;無任何身心障礙;先前未參加相似實驗。實驗前被試均得到充分睡眠休息,并知曉《被試知情同意書》的內容,了解本研究所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詳細的實驗流程,以及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獲益和風險因素,自愿簽署同意意見書。實驗完畢被試將獲得5元報酬。
本實驗為單因素被試間設計。自變量為相對剝奪感(啟動組vs對照組),以被試在情景中的內卷行為引發(fā)程度和對內卷詞匯的辨別力作為因變量,探究相對剝奪感對大學生內卷行為的影響。
1.相對剝奪感啟動。本研究使用Zhang等人的相對剝奪感誘發(fā)實驗范式[8]。首先告知被試這是一項對大學生生活經歷的評估,要求啟動組書寫一篇描述與他人相比沒有得到應得結果的事件,對照組則是書寫在非比較的情況下近期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件。然后對相對剝奪感情緒維度進行測量,要求兩組被試評定其對所描述事件感到憤怒和不滿的程度,并予以打分(1~7分),該評分方式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表明信度良好。對認知維度的測量采用馬皚自編的相對剝奪感量表[16]。量表共有4道題,Cronbach’s α系數為0.63。采用李克特6點計分方式,被試所得總分越高代表個體相對剝奪感的水平就越高。
2.內卷行為情境材料。對內卷行為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編制本研究的結構化訪談提綱,以一對一的方式對9名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在大學生活中存在的內卷行為。所有參與訪談的大學生均不參與后續(xù)實驗。經結構化訪談獲得大學生內卷行為表現如下:課堂上追求發(fā)言次數而忽略發(fā)言質量,并因發(fā)言次數低于他人而感到情緒低落;簡單地以成倍字數完成論文作業(yè)以期獲得更高的作業(yè)得分;為了獲得高績點而選擇對專業(yè)成長幫助較少的課程;參加非專業(yè)類型、缺乏創(chuàng)新性之類的競賽以獲得更高的獎學金加分。
選取15名大學生對個體訪談結果(內卷程度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最后選取內卷程度最高的課業(yè)表現內卷化和評獎評優(yōu)內卷化作為本研究的內卷行為情境。
情境一:課業(yè)表現
某課程老師布置了一篇小論文作業(yè),規(guī)定下限字數為1 000字,并沒有規(guī)定上限字數,也沒有明確說明將字數納入作業(yè)成績的考核標準,但你聽說班級中有幾位同學寫得比規(guī)定字數多。那么你會以多少字數完成本次的論文作業(yè)?
情境二:評獎評優(yōu)
盡管獎學金加分規(guī)則上未詳細說明哪些獎項可參與加分,但你聽說班級同學去參加一些相比專業(yè)課而言含金量較低的小比賽,以期獲得加分。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參加幾項以期獲得加分?
當被試做出行為選擇后,讓其回答如下6個問題:(1)請判斷剛剛選擇做出該行為想法的強烈程度;(2)請判斷你為該行為付出努力的程度;(3)請判斷該行為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程度;(4)請判斷該行為的跟風從眾程度;(5)請判斷該行為表現出的惡意競爭程度;(6)請判斷該行為最后能夠帶來的有益程度。
3.Go/No-go聯(lián)想測驗。本研究采用Go/No-go聯(lián)想測驗(Go/No-go Association Test,簡稱GNAT)探討相對剝奪感啟動對大學生內卷內隱認知的影響。訪談中9人提到內卷行為具有惡意競爭的性質,選取惡意競爭作為內卷詞匯。訪談中了解到大學生的學業(yè)努力程度較高,但創(chuàng)新性較低,努力付出與回報并不對等,我們將過度努力與行為重復性作為內卷詞匯。參考王琛從社會文化心理層面探討的“內卷化”人格概念,總結出跟風從眾、人際懷疑等詞匯[7]。綜上,最終得出5個內卷詞匯:惡意競爭、過度努力、行為重復性、跟風從眾、人際懷疑。根據內卷詞匯編寫相對應的非內卷詞匯:良性競爭、合理努力、行為創(chuàng)新性、獨立判斷、人際信任。
練習階段,內卷詞匯和非內卷詞匯分別出現1次,直至被試理解、記憶該詞匯并按下空格鍵后給予正確反饋。練習階段的數據不進入后續(xù)的數據分析。在正式測驗中,每個內卷詞匯和非內卷詞匯隨機出現3次,被試需要根據指導語完成15次按鍵反應,15次不做任何反應,由E-Prime進行按鍵數據記錄。本實驗中反應正確的Go為擊中,反應錯誤的No-Go為虛報,因變量指標為辨別力d′。計算兩次詞匯測驗中每一位被試的擊中率和虛報率,后轉化為Z分數。Z分數反映的是被試各次反應的辨別力指數,擊中率與虛報率的Z分數相減所得d′的大小表明個體辨認出信號的能力,d′值越大說明辨別力越高。d′小于0則說明被試不能夠在噪聲中將信號分離出來,故以d′< 0為標準對數據進行剔除[25]。
實驗開始前一天與被試確認具體實驗時段,提醒被試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進入實驗室后被試首先要詳細閱讀《被試知情同意書》,并填寫個人情況表明自愿參加實驗。此后接待員安排被試坐到一臺計算機前,告知被試認真閱讀屏幕上顯示的指導語,并按照指導語完成本次實驗。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應及時舉手并安靜等待主試。
隨機分配被試至啟動組和對照組,E-Prime實驗程序運行后,指導語要求啟動組用15分鐘書寫“你與其他人相比,沒有得到應得結果的事件”,對照組用15分鐘書寫“描述近期在你身上所發(fā)生的事件”。書寫完畢后用鼠標左鍵對相對剝奪感題項進行選擇。隨后呈現內卷行為情境一,要求被試用鼠標左鍵以6點評分方式依次評價付諸行動的強烈、努力、創(chuàng)新、從眾、惡意競爭和有益程度。休息30秒后再向其呈現內卷行為情境二,實驗程序與情境一相同。接著被試需要完成GNAT,要求被試分別對5個內卷詞匯和5個非內卷詞匯進行學習與記憶,該練習階段的數據不計入數據處理。詞匯測驗一:被試需要對內卷詞匯按鍵盤空格鍵進行反應,對非內卷詞匯不進行任何按鍵反應,所有詞匯隨機呈現3次,其中詞匯呈現時間為750毫秒[26],由E-Prime記錄被試的反應時和正確率。詞匯測驗二:改變詞匯順序和反應要求,其余程序與詞匯測驗一相同。
本研究共選取62名被試,其中有3名被試中途退出。對兩組被試所書寫的內容進行分析。在啟動組中,以“未與他人對比”和“明確表示自己無相關應得未得事件”為標準剔除部分數據,啟動組23人的數據進入數據分析;在對照組中,以“不符合指導語要求”為標準,共有22人的數據進入數據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驗證書寫任務啟動的有效性,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相對剝奪感的情感維度p<0.05,認知維度p<0.05,兩組差異顯著。啟動組在情感維度、認知維度上的相對剝奪感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書寫任務啟動有效。
表1 相對剝奪感啟動有效性檢驗
1.相對剝奪感對課業(yè)表現內卷行為的影響。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情境一(課業(yè)表現)中的內卷行為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啟動組和對照組在大學生課業(yè)表現這一內卷行為選擇及程度評定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
表2 大學生課業(yè)表現內卷行為在相對剝奪感啟動上的差異檢驗
2.相對剝奪感對評獎評優(yōu)內卷行為的影響。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情境二(評獎評優(yōu))中的內卷行為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1)個體對評獎評優(yōu)中所呈現的內卷行為中的跟風從眾和惡意競爭程度評定差異顯著(p<0.05),啟動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兩組對評獎評優(yōu)所呈現的內卷行為中的其他表現評定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大學生評獎評優(yōu)內卷行為在相對剝奪感啟動上的差異檢驗
采用GNAT對內隱認知進行差異檢驗。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被試在辨別內卷詞匯上的差異性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和表5。
在第一次GNAT中根據標準剔除啟動組1人、對照組2人。由表4可知,當隨機呈現詞匯并要求被試對內卷詞匯進行Go反應而對非內卷詞匯不進行反應時,兩組被試對內卷詞匯的辨別力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內卷內隱認知在相對剝奪感啟動上的差異檢驗
在第二次GNAT中根據標準未剔除被試。由表5可知,當隨機呈現詞匯并要求被試對非內卷詞匯進行Go反應而對內卷詞匯不進行反應時,兩組被試對非內卷詞匯的辨別力呈現邊緣顯著(0.05
表5 非內卷內隱認知在相對剝奪感啟動上的差異檢驗
本研究一共設定了兩個與大學生有關的內卷情境,分別為課業(yè)表現及評獎評優(yōu)。結果表明,相對剝奪感對個體課業(yè)表現中的內卷行為選擇沒有顯著影響。在評獎評優(yōu)的內卷行為選擇中,啟動組比對照組表現出更高的跟風從眾和惡意競爭的傾向。盡管啟動組和對照組在行為選擇上并未表現出差異,但兩組都表現出了中等程度的內卷行為,而且啟動組對內卷行為的選擇傾向更高。這一結論與眾多研究結論有相似之處,如丁倩和周宗奎等人發(fā)現相對剝奪感對個體的偏差行為具有預測作用[22]。盡管被試意識到其選擇的行為是從眾行為并且具有惡意競爭這一消極影響,但仍然會選擇做出非理性的內卷行為。當個體感受到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利時會體驗到更消極的相對剝奪感,往往會通過更多從眾和過度競爭來獲益,以彌補社會比較中的不利[7],從而表現出更多的內卷行為。
為了解釋在兩個內卷情境中被試行為選擇出現的差異,根據自愿原則對參與實驗的27名被試進行回訪,以6點評分方式判定其課業(yè)表現和評獎評優(yōu)與自身的密切程度,發(fā)現被試對課業(yè)表現的評價均分為3.59,對評獎評優(yōu)的評價均分為4.22?;卦L中,多數人表示在日常學習中評獎評優(yōu)與自己獲得更高學業(yè)表現有關,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可能會更在意評獎評優(yōu)對自己的影響。因此,與課業(yè)表現情境相比,被試在面對有關評獎評優(yōu)的內卷情境時,或許存在更高的卷入程度和利益相關度,對該情境中的行為目的和性質有更明確的界定。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設計一個有更高卷入感的內卷情境,同時在設置相應的情境之前將行為發(fā)生頻率納入考查指標,以更好地誘發(fā)個體做出切合實際的行為,并考查自我卷入程度的調節(jié)作用,使研究結果更加真實、可靠。
相對剝奪感啟動對個體內卷內隱認知呈現邊緣顯著,表現在啟動組和對照組對內卷詞匯辨別力上的差異不顯著,兩組對非內卷詞匯的辨別力均值均高于內卷詞匯。這可能是由于本實驗中非內卷詞匯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積極色彩,而內卷詞匯則帶有一定的消極色彩。以往研究發(fā)現,個體在內隱層面上會表現出更傾向于將自己與積極的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這幾乎是一種自動化的反應[26]。相比內卷詞匯而言,兩組被試在無意識加工中可能都更傾向于將自己與積極的非內卷詞匯(良性競爭、合理努力、行為創(chuàng)新性、獨立判斷、人際信任)相聯(lián)系,這表明個體對非內卷偏好在內隱層面是存在的。啟動組對非內卷詞匯的辨別力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是相對剝奪感的產生降低了被試對非內卷詞匯的反應以及將信號從噪聲中分辨出來的能力,并表現出對負性偏向的內卷詞匯的關注,而這些詞匯都代表一些較為負性、消極的想法和行為。相反,對照組的被試對積極偏向的非內卷詞匯反應更加敏感,這也為在實踐中減少個體相對剝奪感的重要性提供理論支撐。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對相對剝奪感和內卷行為都加入自我和他人的因素,比如將與自我相關的詞及與他人相關的詞組成聯(lián)合測驗任務以測試被試對內卷相關詞匯的內隱情感。
相對剝奪感對大學生課業(yè)表現中的內卷行為無顯著影響,對評獎評優(yōu)中的內卷行為影響顯著,啟動組更能意識到內卷行為的跟風從眾和惡意競爭傾向;相對剝奪感對大學生內卷內隱認知影響顯著,啟動組對非內卷詞匯的辨別力低于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