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展開微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能夠豐富德育活動案例,為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诖?,文章以推動德育工作發(fā)展為目的,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對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微創(chuàng)新實踐進行探究,并提出參考建議,即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打造優(yōu)質德育課堂;挖掘鄉(xiāng)土文化,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主題活動,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形式;組織專題講座,培育學生道德品質;開展誦讀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微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1-0018-04
一、 引言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而開展德育實踐工作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教育任務落實的必然選擇。當前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并不理想,一些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效果不佳;德育內容缺乏,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無法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針對此,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結合農村教育教學的實際特點,從細微之處著手,展開微創(chuàng)新實踐,從微觀上對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探究實際解決辦法或改進方案,從而積累經驗,逐步推動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 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打造優(yōu)質德育課堂
在德育工作中,上好一堂堂德育課是從微觀層面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最重要的體現。因此,在農村小學德育實踐中,教師應重視《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并積極開發(fā)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活動育人的課程要求。
例如部編版一年級“我愛我家”這一單元中的《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旨在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物品,并學會對常用物品進行分類整理,養(yǎng)成良好的整理習慣,培養(yǎng)整理技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通過學情分析認識到,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較弱,缺乏自覺整理物品的意識,不懂得如何有條理地整理自己的物品,隨手亂扔亂放物品現象嚴重,給自己和他人取用物品帶來不便。針對此,教師采用情境體驗教學方法,精心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動手整理的習慣和能力,激發(fā)關愛父母、主動為家長分擔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如下活動:①認識我的“小伙伴”。教師構建情境,組織學生觀察小雨的房間,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并有意識地滲透分類思想,讓學生對如何整理物品形成初步思考。②猜猜我的“小伙伴”。教師組織學生看動畫片、猜物品,讓他們蒙上眼睛通過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找出各種指定的生活物品,以發(fā)展處理和創(chuàng)新信息。③找找我的“小伙伴”。教師利用微視頻構建“小伙伴不見了”的情境,并引導學生分析身邊小伙伴的煩惱,代入學生情感,從而形成不能亂丟物品的意識。接下來,教師利用學生喜愛的形式,如表演、辯論、唱兒歌等方式,促使學生找到丟失的“小伙伴”,并將各種不同的物體按照一定標準分類擺放,加深學生印象,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形成愛護物品、自主整理的好習慣。
再如《上學路上》這一課主要講解現代交通安全常識,為學生安全出行提供指導。但是,通過觀察研究發(fā)現,絕大多數農村的路上既無紅綠燈也沒有斑馬線、警示牌等安全基礎設施,這就讓本節(jié)課所講的交通安全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之間出現了脫節(jié)。針對此,教師根據農村學生日常上學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開展校本教學。其中在指導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圖片展示學生每天上學常走的道路,與學生一同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結合具體的情境教會學生規(guī)避風險以及自救的方法,強化學生的認識,豐富學生的安全知識,讓他們能夠安安全全地上學、平平安安地回家。
上述案例主要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角度進行研究,將視角對準每一節(jié)課的實施,從細節(jié)上做出創(chuàng)新和調整,為課程要求的落實以及校本課程的開展提供建議。
三、 挖掘鄉(xiāng)土文化,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鄉(xiāng)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fā)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鄉(xiāng)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寶貴遺產,其中包含的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guī)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文化形式促進了鄉(xiāng)村文明的發(fā)展,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延續(xù)。在農村小學德育活動中積極挖掘并合理運用鄉(xiāng)土文化,能夠凸顯教學特色,也能夠激發(fā)學生關注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用適當的方式關注和參與家鄉(xiāng)的文化生活,學習剖析文化現象,有助于學生提高認識社會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提升家國情懷?;诖?,在某農村小學的德育實踐中,以“尋訪家鄉(xiāng)文化、了解家鄉(xiāng)生活”為主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并要求教師有效組織高年級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參與體驗。活動主要包括以下項目:①體驗家鄉(xiāng)農耕文化。在活動中,學校與當地的農戶、合作社等進行溝通,組織學生參加“四季的田間地頭”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農作物,學習種植,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了解并記錄植物的生長習性、生長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探究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組織學生參加“文化的田間地頭”活動,要求學生分工合作,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收集有關田園的農村諺語、時令節(jié)氣、童謠、故事、游戲等,在鄉(xiāng)土文化的熏陶中,加深對田間地頭的了解和熱愛;組織學生參加“創(chuàng)造的田間地頭”活動,即帶領學生進入田頭,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描繪、表達他們眼中的田頭,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田園生活之美的能力。②探索家鄉(xiāng)美食文化?;顒右髮W生尋訪家鄉(xiāng)美食文化,并要求至少推介一道菜,推薦內容中應包括美食的由來、創(chuàng)始人(食物起源)、食物歷史淵源、美食寓意(風格特色,歷史、食用價值)等信息,最后做好記錄、寫下心得。③尋訪家鄉(xiāng)美景?;顒右髮W生至少探尋一處景,并交代美麗景觀名稱、地點、歷史、現狀、價值描述等,完成調查表格,還要以“我和家鄉(xiāng)的合影”形式,拍圖片或視頻,記錄美麗的家鄉(xiāng),上傳至班級群。④了解家鄉(xiāng)民風習俗?;顒右髮W生至少探訪一習俗,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思考:“當下哪些傳統風俗習慣還保留著?”“如何操作?”“為什么有的風俗習慣沒有了?”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分組合作,通過訪問長者、上網查詢、翻閱文獻書籍等方式獲取信息,并進行篩選整理,然后按要求填寫調查表格。
在上述案例中,農村小學依托鄉(xiāng)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德育內涵,強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更是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認識家鄉(xiāng),為他們未來建設家鄉(xiāng)奠定了情感基礎。
四、 設計主題活動,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形式
主題活動通常是指以一個主題為線索,圍繞主題進行的各種活動與交流。在德育實踐中,單一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開展主題活動則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體驗式的環(huán)境,促使學生綜合調動感官,實現對主題的多元化探索。因此,在農村小學德育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各種條件組織主題活動,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計差異化的活動方案,以實現德育滲透和熏陶。
例如在2020年中秋節(jié)期間,某小學以傳統節(jié)日為契機組織了“皓月迎中秋別樣慶團圓”的主題活動?;顒有问绞羌倚y手、親子共享,各年級學生根據要求參與其中。其中一年級學生參加“聚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與家人用鏡頭定格中秋節(jié)全家團聚的溫情時刻,或拍下與家人去集市、超市等選購月餅的照片,分享父母朋友圈,發(fā)照片至班級群,分享中秋團聚的喜悅。二年級學生參加“吃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親手做糍粑、月餅,體驗制作的過程,與家人分享美味,用照片記錄,分享父母朋友圈,發(fā)照片至班級群,將快樂傳遞給身邊的人。三年級學生參加“畫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手繪月餅,為自己心中的月餅設計圖案、花紋等,描繪一個精美、別致的月餅圖案;或是搜集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配上古樸典雅的繪畫,完成一幅詩配畫的作品;或者制作色彩明麗的手抄報,展示傳統文化節(jié)日的深厚內涵,然后進行線上線下分享。四年級學生參加“玩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進行“探月”,探尋中秋的節(jié)日起源、傳統民俗、逸聞趣事、詩詞佳句等,制作成一張思維導圖,或者制作一件關于中秋佳節(jié)的手工作品,最后進行分享。五年級學生參加“誦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搜集有關中秋節(jié)的詩詞文賦,摘抄并有選擇地背誦下來,然后請家長幫忙拍攝學生背誦詩文的視頻,并配上動聽的背景音樂,剪輯成優(yōu)秀作品,分享在班級群和朋友圈內。六年級學生參加“創(chuàng)在中秋”的活動,活動要求學生用文字記錄美好佳節(jié),如寫一篇作文記下中秋節(ji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一幅書法作品慶祝中秋佳節(jié)人月兩團圓,或者擅長詩詞創(chuàng)作的學生寫下關于中秋主題的小詩等。在多元化實踐活動的引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夠融入節(jié)日的氛圍之中,了解中秋節(jié)的節(jié)日起源、傳統民俗,通過講故事、逸聞趣事、詩詞佳句等,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體會傳統民俗活動的樂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為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
主題活動有著重要的育人價值。在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應有計劃地結合各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擬定多元化、特色化的主題活動,重點圍繞習慣養(yǎng)成、愛國、感恩、心理健康、勵志、法治精神、節(jié)日文化、環(huán)保和安全等主題進行設計,并利用體驗式活動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強化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五、 組織專題講座,培育學生道德品質
在農村小學德育實踐中,開展專題講座能夠充分利用專業(yè)人士的學識、眼光、經驗,為教師、學生乃至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從而拓展德育范圍,營造德育氛圍,提高德育水平。
例如某農村小學為維護學生身心健康,創(chuàng)建平安和諧校園,邀請當地分管治安管理的警官進入校園舉辦安全教育專題講座。在講座中,警官圍繞核心話題,結合當前實際,利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現場講解、提問互動等方式,向教師、學生和家長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小學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校園內外存在的安全隱患、人身安全等問題進行詳細解說;對防溺水、防校園欺凌等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講解;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并呼吁家長要積極學習,切實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障孩子的合法權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講座結束之后,警官對學校的安保力量、防護設施配備情況以及學校周邊治安環(huán)境進行了解,并與學校負責人進行深入交談,確保學生的安全。講座內容貼近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特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能夠增強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也可以讓家長警鐘長鳴,為孩子的安全保駕護航。
再如心理健康是小學階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對培養(yǎng)獨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強的精神品質、樹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標都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發(fā)社會關注,農村小學中有許多面臨心理困境的“留守兒童”,他們在相對薄弱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下難以得到有效的幫助。針對此,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教育專題講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例如為進一步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引導留守兒童釋放煩惱,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某農村小學邀請專業(yè)的心理教育專家舉辦了一場以“培養(yǎng)自信,走向未來”為主題的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專題講座。在講座上,心理教育專家用一個有趣的“泡泡糖”游戲讓兒童在快樂的氛圍中集中注意力;接下來,以一首歌曲《我是一個留守兒童》,觸動兒童內心,引導他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的心情。此外,在講座中,心理教育專家還分別從“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形成原因與疏解”“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心理健康知識”等幾個方面和兒童進行了探討與交流,結合真實事例,幫助兒童認識到留守生活中的“學習滑坡、自私任性、內心自卑、行為逆反”等不好的現象,讓他們認識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養(yǎng)成刻苦學習、自強自立、勤勞勇敢的良好品格,這對他們的未來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這樣的講座內容豐富,貼合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現實情況,對學生健康安全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農村小學在德育微創(chuàng)新實踐中應進一步探索,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多元化的專題講座,提高德育實踐效果。
六、 開展誦讀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誦讀活動能夠有效挖掘經典文化的育人價值,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德育情境,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讓他們在文化熏陶中實現綜合發(fā)展。
例如為宣傳紅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某農村小學策劃“誦讀紅色經典,做新時代少年”的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各年級組織學生觀看《開天辟地》《小兵張嘎》《建國大業(yè)》等經典紅色電影,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從而堅定紅色信仰,銘記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正能量,培育學生愛國情懷,激發(fā)全校師生愛黨愛國熱情,追尋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各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圖書角投放的《劉胡蘭》《雷鋒的故事》《閃閃紅星》《王二小的故事》《紅巖》等經典圖書成為最熱門的書籍。通過誦讀紅色經典,勵志當代少年,營造濃厚的“好讀書·讀紅色經典”的氛圍,引領學生參與誦讀弘揚傳統美德,增進學生愛國熱情,提高學生語言應用水平。學生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為主題內容,通過動聽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為大家講述一個個激蕩人心的紅色故事,用故事觸動心靈、引人深思、催人奮進。此外,學校還組織文藝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經典,在活動中各年級紛紛朗誦《我親愛的祖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彩色的中國》《紅色的童話》等作品,用少年人的熱情表達自己的愛黨、愛國情懷。
例如為營造國學經典誦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yǎng),某農村小學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各班在黑板設置“國學誦讀專欄”,安排專人將每周的誦讀內容寫在專欄上,語文教師負責檢查落實,學生利用晨讀、午讀時間對黑板上的經典詩文進行班級集體誦讀;組織開設國學經典誦讀社團,吸引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誦讀經典詩詞,感受我國傳統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品格;每月底學校舉行班級或個人“國學誦讀”展演,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fā)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對表現比較突出的班級及個人進行表彰。
在德育工作中,經典誦讀可謂是一項靈魂工程,學生在經典文學作品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文化熏陶、道德教育和思想培養(yǎng)?;诖?,農村小學在德育實踐中,應不斷探索微創(chuàng)新的方式,將經典誦讀活動常態(tài)化,以傳承經典文化,促進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七、 結論
總之,在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組織多元化德育活動,展開微創(chuàng)新實踐,這對推動德育工作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德育活動形式的角度研究了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微創(chuàng)新實踐的方法,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參考,但是其中也存在諸多不足。針對此,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繼續(xù)研究,從微觀層面進一步挖掘,創(chuàng)新德育實踐策略,為德育工作的高質量開展不斷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李娟萍.“教”與“育”的有機銜接——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成成德育”實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2(12):13-14.
[2]董立凱.小學德育有效提升路徑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33):8-9.
[3]倪兵.構建以“德育文化”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教書育人,2022(35):49-51.
[4]黃國兵.德育為首,文化先行——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文化滲透途徑探析[J].新教育,2022(32):105-106.
[5]孟曉東.“1+N”模式,讓德育溫潤前行[J].山西教育(管理),2022(11):22-23.
課題項目:文章系江蘇省泰州市“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立項課題“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微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tzghyb2020-051)的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馬鳴鳳(1986~),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江蘇省興化市臨城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學德育和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