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幼小銜接是幼兒入學前的準備活動,小學與幼兒園的銜接過程是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仍有許多幼兒園在幼小銜接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使幼兒園、小學和家庭能夠更好地配合促進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文章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幼兒園;幼小銜接;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1-0163-04
幼小銜接是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熱點,在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學前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主陣地,能夠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幼兒園要做好有效的銜接工作,讓幼兒能夠順利步入小學。但是幼兒教育環(huán)境松散,十分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不足,有些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園幼小銜接時存在急于求成而忽視了教育規(guī)律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等現象;二是缺少社會交往訓練,缺乏教育理念上的指導和正確認識;三是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缺乏聯系。導致幼兒進入小學后身心不適應,因此開展有效銜接非常重要。
一、 幼小銜接概念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銜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幼兒來說,入學前的準備不僅是在教室里學習新知識,更應該讓孩子從幼兒園的狀態(tài)中轉換到小學狀態(tài)。因此,幼兒園和小學教育銜接工作對孩子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幼小銜接指,讓兒童進入小學前,做好與幼兒園相適應的準備,幫助孩子順利完成生活環(huán)境轉變、學習方式轉變、行為習慣轉變等方面的過渡。在幼兒大班上學期開學前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這一階段是幼兒由依賴父母到獨立生活的過渡時期,同時也是幼兒從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過渡期。
二、 幼小銜接的工作現狀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到當前幼兒園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文章選取江蘇省某3所幼兒園的幼兒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的基本內容包括幼兒教師的工作年限與學歷。3所幼兒園幼兒教師共計60人,教師的工作年限在0~5年的最多,共計35人,6~10年的有15人,11~15年的僅有10人。幼兒教師的學歷調查中,大專學歷教師比較多,共計36人,中專學歷教師有2人,其余是本科學歷及以上。
(一)幼兒學習品質培養(yǎng)現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主要由我國教育部制定,是幼兒工作開展的指導,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應該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當前幼兒的學習品質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幼兒園要學會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其逐漸形成積極、認真、專注的態(tài)度。要不畏懼困難,敢于想象和創(chuàng)新。
文章調查3所幼兒園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共設計三個問題:第一,幼兒園所開展活動是否考慮幼兒興趣;第二,是否注意訓練幼兒的注意力;第三,是否培養(yǎng)幼兒管理學習時間的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幼兒教師的活動內容能夠考慮到幼兒的興趣,但是對幼兒注意力訓練頻率與幼兒管理學習時間習慣培養(yǎng)較少。大部分教師培養(yǎng)幼兒興趣,均會選擇設計一些游戲,或在課前做好一些道具,少部分教師選擇播放多媒體。幼兒教師在幼兒學習方面有較強的意識,但是在對培養(yǎng)學習興趣方面則缺少有效的策略。此外,還對教師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進行調查,大部分教師易忽視表演游戲對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常選用結構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二)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現狀
針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yǎng)現狀分析,對調查幼兒園的培養(yǎng)內容、訓練頻率、作息時間以及行為培養(yǎng)進行討論。
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生活適應能力,通常從給自己穿衣服、整理物品、保管物品以及表達自己的要求幾方面進行,在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教師培養(yǎng)幼兒生活適應能力均是從“給自己穿衣服”入手,幼兒主動表達需求較少,表明教師容易忽視幼兒的主動感受。
在行為習慣培養(yǎng)中,大部分教師認為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十分重要,也能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但是部分教師容易忽視針對有效銜接進行作息調整。對于培養(yǎng)行為習慣,幼兒園與家庭均有重要作用,但是家庭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重視程度高于幼兒園,且家庭與幼兒園配合較少。
(三)幼兒社會交往訓練培養(yǎng)現狀
人要學會交往,通過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才能有效適應社會生活。在社會發(fā)展中,人們想要長遠穩(wěn)定地生存下去,與他人交往必不可少,學會建立穩(wěn)定的人際交往是有助于人類發(fā)展的。因此,幼兒在適應幼兒園生活后,為了適應小學生活,需要培養(yǎng)其社會交往能力。
通過調查發(fā)現,教師能夠注意到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情況,但是針對上課不愿意積極回答問題的幼兒,大多數教師選擇偶爾給幼兒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容易忽視鼓勵幼兒。而班級中存在不善交際的幼兒,大部分教師選擇使用語言鼓勵幼兒,較少為幼兒提供與其他幼兒交往的機會。
三、 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不足
幼兒時期對幼兒發(fā)展有奠基性作用,屬于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此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但是目前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注意力訓練頻率低。在幼兒園集體課堂上,教師常常會要求幼兒注意力集中,但對幼兒的自主活動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訓練。盡管幼兒教師知道訓練幼兒注意力的意義,但是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很少有教師專門針對這些問題來進行相關的訓練。因此,幼兒在人際關系、學習、自理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在一日生活中,幼兒有大部分時間進行自主活動,能夠體現出幼兒最放松的狀態(tài),此時的教育效果是最理想的,然而教師容易忽視在自主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品質。
第二,時間管理重視程度不足。幼兒時間管理比較松散,與小學的作息存在一定區(qū)別。例如:在幼兒園內,即使幼兒出現遲到現象,教師也不會責怪。但幼兒進入小學以后,作息管理不同,教師十分注重紀律和秩序。幼兒園的上課時間比較短,而小學的課堂時間為40分鐘一節(jié)課,當幼兒難以適應小學生活時,可能會出現隨意走動,與同學竊竊私語現象,影響課堂紀律。幼兒園教師在完成任務的時間上并不會向幼兒提出過多要求,這就造成了孩子們在進入小學后會出現作業(yè)拖沓、完成任務慢等問題。
第三,欠缺培養(yǎng)幼兒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幼兒在活動中更加積極地探索。大多數幼兒教師在課堂上都會提前做好準備,選擇一些道具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在活動部分,教師以游戲為核心,使幼兒們能從游戲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但是,因為條件和時間的關系,教師很少有機會使用這種方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教師較少對教材內容進行獨立思考,過分依賴,不愿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過于追求教學目的而忽略幼兒的學習過程。如果幼兒在接受教育時喪失了興趣,不利于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并且學習的內在動機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要選擇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使幼兒保持學習興趣。
第四,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方式不全面。創(chuàng)造性游戲是幼兒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教師用以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根據上文調查得知,大部分幼兒園教師都采用了結構游戲與角色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較少使用表演游戲,缺乏綜合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手段。用比較單一的創(chuàng)意游戲來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難以提高培養(yǎng)效果。幼兒園教師要善于將各種不同的游戲形式相結合,以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
第五,幼兒教師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使用表演游戲的主要問題在于:部分幼兒園缺乏進行表演游戲的條件;游戲主題十分單一,組織形式單調,游戲開展類型較少。幼兒針對表演游戲的參與程度不足,較少有全員參與,游戲表演機會分布不均衡,加之教師缺乏有效的手段進行指導,評價內容片面,存在較多問題。
(二)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不夠全面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在小學階段,幼兒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那就需要在幼兒階段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幼兒適應小學生活非常關鍵。對幼兒生活適應的問題,大部分幼兒教師認為幼兒可以自己穿衣、脫衣、保管物品非常重要,意識到基本行為習慣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是忽視幼兒難以主動與他人交流的問題。說明教師尚未做到全方位地培養(yǎng)幼兒。在幼兒的作息培養(yǎng)中,在作息時間調整上,大部分幼兒園都缺少相應的安排,幼兒教師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這會造成一些幼兒不適應小學生活變化。在家庭共育中,幼兒教師認知有誤,認為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重任應該是家長承擔,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的職責弱化。
(三)社會交往的訓練缺乏策略
雖然幼兒教師意識到幼兒與同伴互動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善于與他人交往的幼兒,教師經常采取口頭上給予鼓勵的方式應對,缺少具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來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和互動,當幼兒不愿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教師偶爾提供幼兒答題的機會,較少針對問題與現象詳細分析,不能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和語言發(fā)展狀況因材施教。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大部分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帶著大班幼兒進入小學,更有一些幼兒園從來沒有組織大班的幼兒參觀小學。因此,幼兒對小學的整體情況了解不足,最終影響到幼兒步入小學后的學習和生活。
(四)家園共育工作不到位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有效地開展家園共育十分重要。但是,從當前幼兒園家園共育實踐工作的具體情況來看,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幼兒教師和父母在幼兒行為方面的溝通和交流較少;第二,部分父母對幼兒園的合作意愿、參與程度較低;第三,幼兒教師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太過傳統;第四,在幼小銜接階段,部分父母的教育思想比較傳統,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僅僅注重幼兒知識學習和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幼兒學習興趣和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四、 完善幼小銜接工作的對策
(一)重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yǎng)
1. 多種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
針對幼兒活動,如何使幼兒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十分重要,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培養(yǎng)。
第一,找異同。例如,教師提供“猜猜我們哪里不同”的圖片(如圖1所示),引導幼兒找異同,教師可以讓幼兒首先觀察圖片,然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找出不同之處。或是選擇可以觀察的事物,讓幼兒用一些時間記住事物的特點,使用遮擋物遮住后讓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口頭表達。
第二,讓幼兒帶著目的聽故事。為班級幼兒講故事前,提出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聽故事,根據自己聽到的故事回答問題。
2. 多種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
第一,要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時常采用欣賞與鼓勵的話培養(yǎng)幼兒對小學的熱情。例如教師可以使用“你們越來越像小學生了”或是“老師覺得你們真的長大了”的鼓勵性語言讓幼兒感覺到進入小學非常光榮,同時積極帶領幼兒進入小學參觀,熟悉小學環(huán)境。
第二,在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幼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的方式不僅有游戲,也可以是兒歌、猜謎以及小實驗等,調動幼兒積極性。例如在5以內加減法科學活動中,以便利店為教學情境,引導幼兒不知不覺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
3. 幫助幼兒學會時間管理
從幼兒大班下學期開始,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時間,適當延長課堂時間,讓幼兒按時起床,按時上學,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引導幼兒學會自我監(jiān)督,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當幼兒完成相應的任務時,可以適當獎勵相應的獎品。
4. 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
上文提到大部分教師習慣采取結構游戲與角色游戲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較少運用表演游戲。在運用表演游戲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時應該注意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表演游戲環(huán)境,例如表演區(qū)環(huán)創(chuàng)、及時更新游戲道具、增加游戲時間等。在組織表演游戲時要注意主題豐富,并要注意引導參與程度較低的幼兒積極參與其中,保障班級幼兒的參與度。教師要注意評價,以幼兒為主,適時介入游戲。
(二)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不僅包括穿衣,還有獨立用餐、自己學會接水、整理物品、養(yǎng)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等。教師可適當給予幼兒期望,采用激勵機制,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并逐步調整幼兒的作息習慣,減少幼小銜接的“坡度”。逐漸縮短幼兒午睡時間,適當延長上課時間。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場景,模擬小學生活,充分鼓勵幼兒,激發(fā)幼兒潛能。
幼兒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合作,發(fā)揮家長的監(jiān)督與示范作用,家長要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家園相互協調,努力做好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工作。
當幼兒存在難以主動表達,不愿與他人交流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故事表演,選擇投放手偶、小舞臺等道具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角色游戲中,鼓勵幼兒選擇喜愛的角色,感受表演的樂趣。利用升旗儀式,鼓勵這部分幼兒參與主持,鍛煉幼兒的膽量。
(三)加強幼兒社會交往訓練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興趣與能力,通過扮演“醫(yī)生”“老師”等角色,給幼兒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為幼兒營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利用游戲培養(yǎng),例如“找朋友”游戲,讓幼兒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并進行溝通,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在自由活動中,準備充足的材料,例如表演類、棋類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
在一日生活中,幼兒穿衣、脫衣時遇見困難,敢于尋求同伴幫助,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問題。利用交換玩具的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與他人友好互動交流的機會。
在集體課堂中,遇見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幼兒,教師不能一味采用語言鼓勵,需要弄清原因,采取針對性辦法進行處理,例如部分幼兒膽小,應該對幼兒的進步及時表揚。即使幼兒回答錯誤,也不能批評,要讓幼兒敢于繼續(xù)發(fā)言。
充分利用課間交流的機會,與班級性格比較孤僻的幼兒進行交流,發(fā)現幼兒的閃光點,多與幼兒交談,引導幼兒主動與教師講話。此外,教師還應與幼兒家長溝通,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在幼兒園與小學互助活動中,加深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使其從心理與生理上共同做好準備。
五、 結論
總之,幼小銜接在幼兒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幼兒成長中的轉折點,完善幼小銜接有助于為幼兒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家長都應該重視幼小銜接,應從不同階段、不同角度培養(yǎng)幼兒的知識、技能、心理及態(tài)度,促使幼兒得到均衡發(fā)展,增強幼小銜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常宏,李一凡,孫璐,等.“雙減”背景下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學前教育,2022(9):4-7.
[2]劉益瑄.幼兒園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方式探索[J].智力,2021(13):181-182.
[3]景慧萍.回族社區(qū)幼兒園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以平涼市鐵路幼兒園南臺分園為例[J].科幻畫報,2021(1):115-116.
[4]孫可寧.“去小學化”背景下幼小銜接問題研究——基于對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比較分析[J].職業(yè)技術,2020,19(12):104-108.
[5]張輝.再探日本“幼小銜接”問題——基于其幼兒園教育內容的歷史演變[J].啟迪與智慧(下),2020(2):91,90.
[6]湯穎華.構建多元互動的幼小銜接教研策略研究——以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為例[J].家長,2022(34):165-167.
作者簡介:張新煒(1999~),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通市海門區(qū)錦繡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幼小銜接。